16世紀人類進入海洋,21世紀人類深入海洋。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神奇」一:熱液。

  在西太平洋1700多米深的海底,「科學」號獲取了這樣一段視頻:如「石林」般的硫化物矗立在海底,一股股「濃煙」從「石林」中噴出。

  是不是像極了陸地上的大煙囪?

  其實,那股「濃煙」根本不能觸碰。我國科研人員測得的「大煙囪」噴口最高溫度,竟然高達370多攝氏度。

  雖然科研人員根據液體顏色不同,將之形象地稱作「黑煙囪」「黃煙囪」「白煙囪」,但它的真實學名叫「熱液」。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說,海底熱液區的成因在於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周圍巖層中金、銀、銅、鋅、鉛等金屬後,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的硫化物沉積到附近海底,就像「煙囪」的形狀一樣堆積起來。

  「神奇」二:冷泉。

  深海裡的神奇,不僅有熱液,同時也有冷泉。

  遠觀深海冷泉,晶瑩的氣泡從海底不斷冒出,像是小孩在玩吹泡泡遊戲。

  冷泉也是一種神奇的海底現象,是指來自海底沉積物中含有硫化氫、甲烷及其他富碳氫化合物的流體在海底表面的滲漏活動。相對於熱液噴口,冷泉流體與海底溫度相近,故稱為「冷泉」。

  熱液、冷泉,名字聽上去水火不相容,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等科研人員首次發現,衝繩熱液區和南海冷泉區存在多個共有優勢物種,包括潛鎧蝦、阿爾文蝦和貽貝。

  對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也是在冷泉附近。

  今年,「科學」號共在中國南海海域發現兩個存在裸露天然氣水合物的站點,水深約1100米:一個分布在冷泉生物群落中,另一個位於一個活動冷泉噴口的內壁。

  「神奇」三:專吃劇毒物的蝦兵蟹將。

  迄今為止,我國海洋科考足跡已遍布五大洋。

  人們沒有找到傳說中的海底「龍宮」,卻看到一群蝦兵蟹將在熱液、冷泉區「膽大妄為」。

  熙熙攘攘的一群毛瓷蟹,揮舞著鉗子,在黑暗、高壓的海底,有時圍繞著「大煙囪」狂歡,有時悠然自得。

  別看它們一個個身軀肥碩,但卻不能放在餐盤裡當美味,因為它們是以劇毒物為生。

  沙忠利說:「熱液噴口附近有大量細菌,它們依靠熱液中的硫化氫等生存。這些細菌與貽貝、潛鎧蝦等形成共生關係,大型生物依靠這些共生菌提供能量或者直接吞噬它們獲得能量。」

  目前,科學家在全球已經發現熱液口生物700多種,分布在100多個熱液口。

  自2013年「科學」號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以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熱液區發現了1個新科、2個新屬和12個新種。

  冷泉附近同樣有大量生物,其生存之道與熱液區類似。不過,它們的共生菌依靠的主要是甲烷。

  「神奇」四:古老珊瑚與調皮「小飛象」。

  隨著我國海洋科考的足跡向深海不斷延伸,一個個未曾露面的神奇海底生物展現在世人面前:

  高1.6米、寬3米的一株巨大的柳珊瑚,是「科學」號派出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發現的。

  雖然尚未確認這株柳珊瑚的確切年齡,但據科研人員介紹,它的年齡可能已超過1萬年。目前全球發現的深水珊瑚最長壽命約為4200歲。

  在西太平洋的卡羅琳海山,「發現」號還抓取了一隻「萌萌噠」的深海「小飛象」,它的兩個鰭如大象的兩個耳朵,在水中搖曳。其實這隻「小飛象」和預測世界盃的「保羅」是一家,都是章魚,只不過「小飛象」是菸灰蛸屬章魚,非常罕見。

  不只是古老珊瑚、調皮「小飛象」,茫茫深海中還有許多神奇生物,它們正逐漸被揭開神秘面紗。

  2014年至2017年,我國科考人員在對西太平洋3座海山的探尋中,採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棲生物樣品740多個,種類達400多種。

  在深邃的海底,還有更多神奇生物,等待人們去發現。

(責任編輯:秦爽)

相關焦點

  • 21世紀必將是海洋的世紀
    21世紀必將是海洋的世紀21世紀必將是海洋的世紀。歷史和近代現實的無數戰爭,已經證明一個擁有豐富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的國家,如果不建設和擁有一隻強大的海軍力量,首先無法確保其海洋國土的主權和安全,其次若對海洋國土的控制權一旦喪失或被壓制,廣 大的內陸國土將失去一個天然的屏障,外敵將可以長驅直入,而中國必將喪失在戰爭中拒敵殲敵反擊反攻決勝於陸地國土之外的一個殺手鐧。
  • 管華詩:21世紀,建設一個人海和諧的文明海洋
    昨天一天有12位專家做了非常精彩的報告,場上場下互動,又把海洋的作用論述得十分透徹。在他們作報告的同時,我也在想「我今天講什麼」,實際上我今天講的有些內容昨天都講過了,但是按照會議的安排,我還是把準備的文稿如實向大家匯報。我匯報的題目是「21世紀建設一個人海和諧的文明海洋」,這是我們人類共同的理想。昨天一些老師說得很清楚,海洋是指地球上,在世界範圍內廣大而連續的鹹水水體的總稱。
  • 預測:在大海中建造城市 21世紀人類將移居海洋生活
    海洋學家眼裡的未來海洋世紀  在海洋中建造人類城市、人像魚一樣在海洋裡遊來遊去……這是四位中國著名海洋科學家對未來一百年裡海洋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的大膽預測。  這是筆者參加的一次海洋論壇中的一項活動。在活動中,四位「九七三」國家重點海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電視鏡頭前暢談海洋,並現場回答觀眾問題。
  • 海洋專家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人民網青島10月15日電(孫陽) 2014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今天開幕,來自1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海洋專家和涉海部門負責人以「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與21世紀海上絲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橋梁。
  • 2016廣西教師招聘考試備考-小學語文說課稿:《海洋——21世紀的盼望
    這個單位的主題是「探索與發明」,旨在讓學生存眷海洋,存眷自然,從而存眷我們人類本身的生存空間,《海洋——21世紀的盼望》正切合這一特點。這是一篇有關海洋的闡明文。課文報告我們,海洋與人類有著親暱的干係,21世紀人類已迎來開闢海洋、使用海洋的新期間,海洋成了人類在新世紀的盼望。行文簡便流通,綱舉目張,層次明白。
  • 曾呈奎院士:寄語21世紀的中國海洋科技(圖)
    世紀的中國海洋科技    目前,就21世紀科技的發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紀人類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之一,海洋科技也是一個衡量近代國家國力的重要指標,它密切關係到國家的國民經濟、人民生活和國防建設,因而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濱海大國正以極大的熱情,根據不同的國情制定相應的規劃,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進行廣泛的研究。
  • 越來越熱的21世紀:人類怎麼活下去?
    科學家們假設,到21世紀中葉,全世界可以做到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但持續的變暖效應將持續發揮影響。3、美國西部在下個世紀,由於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和炎熱,發生火災的頻率會更高,火災規模也會越來越大,北美洲西部地區這種趨勢日益明顯。這類大火已經威脅到人類生命和財產安全。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專家建議森林管理方需要讓高危林地變得更稀疏,居民和工程師需要利用防火材料建房,並設計防火帶。
  • 都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國內有哪些海洋大學呢?
    校名 地址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雙一流大學)浙江海洋大學 舟山上海海洋大學 上海(雙一流學科)>大連海洋大學 大連廣東海洋大學 湛江江蘇海洋大學 連雲港(原淮海工 學院,2019年7月更名)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共計6所海洋大學。
  • 當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21世紀 該如何向海洋要效益
    央廣網北京7月9日消息(記者張程)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導,經濟學家曾預言:21世紀將是屬於海洋的世紀。對於我國來說,我們擁有一萬八千公裡的漫長海岸線,近300萬平方公裡的海洋國土,近2億畝深度的的海水養殖面積,且生物種類極為豐富。
  • 21世紀是我們科學家領銜人類科學發展的世紀
    21世紀是我們科學家領銜人類科學發展的世紀:30年河東,30年河西。20世紀人類科學發展由西方興起。那麼21世紀人類科學發展將由我們東方領銜,因為我們真正想去做就能做到最好或領銜,因為我們5000年歷史文化積澱底蘊與自信擺在那兒,也就是說,我們民族優秀的智力潛質智力潛能擺在那兒,只等風調雨順的時節去開啟它。
  • 今天我們學了《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一課
    今天我們學了《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一課,人類正在用科學技術開發、利用海洋。那麼未來的海洋會是什麼樣子呢?在未來,人類建設了海底城市,許多人就生活在那裡。剛進去你會覺得仿佛踏進了水族館,頭頂上方幾隻巨大的海牛在遊來遊去,不時還會出現一群身穿彩色服裝的熱帶魚。
  • 21世紀海絲路新視角將見證中國再成海洋強國
    原標題:以史為鑑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視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倡議和構想。
  •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刊
    文中作者指出,21世紀的地球將進入人類世,全球將面臨兩大挑戰:人口激增與氣候變暖,基因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太空探索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將在幫助人們應對挑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新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和工程師有義務推廣其工作成果的有益應用,並對其弊端予以警告。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新世紀將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科技趨勢
    以研究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為基本任務的物質科學在21世紀將在3個方面繼續深入發展並將獲得新的認識,向微觀領域深處探索的粒子物理學將繼續致力於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統一理論並期望有新的進展,向宏觀領域原點追蹤的宇宙學將繼續致力於宇宙起源的理論並期望有新的突破,向宏觀領域廣度擴展的物性研究將繼續致力於非線性和複雜性的理論並期望有根本性的突破。
  • 21世紀中心參加金磚國家「海洋與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第三屆...
    21世紀中心參加金磚國家「海洋與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第三屆會議 2020-09-27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聚焦「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開展研討
    碰撞智慧火花 共謀發展大計 21世紀海上合作委員會聚焦「海洋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開展研討 2020-09-03 08:22:50  來源:福州新聞網  作者:趙昕玥
  • 21世紀太空探索領域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滲漏的地下海洋存在生命
    人類對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除了了解行星的歷史,也一直在尋找地外生命的存在。當卡西尼號探測器探索土星的時候,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這個發現也被稱為21世紀太空探索領域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在寒冷的太陽系外緣,有一個在向太空滲漏的地下海洋,一處溫暖溼潤可以誕生生命的綠洲。
  • 國家海洋局:海洋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領域
    新華網廈門11月6日電(記者付敏、楊維漢)6日,2015廈門國際海洋論壇暨第五屆發展中國家海洋可持續發展部長級論壇在廈門開幕。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海洋合作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領域。
  • 未來人類應大力發展海洋「藍色經濟」
    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全世界的人口從30億增加到了60億。如果按照聯合國的估算,到2100年全世界人口可能會達到160億。巨大的人口增長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無論是食物、能源、材料、運輸、藥物等。未來人類的發展空間在哪裡?肯定是海洋,因為海洋佔了地球面積的71%。
  • 21世紀中心參加金磚國家「海洋與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第三屆會議
    21世紀中心作為金磚國家「海洋和極地科學」專題領域工作組中方聯合牽頭單位,陳其針副主任率團在線參會。 會議以「海洋極地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五國參會代表分別報告了本國海洋與極地科學研究進展、發展藍圖、金磚國家合作現狀,並圍繞金磚國家海洋極地領域科研優先合作主題、共享航次和船時、《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十年規劃(2021-2030)》等主題進行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