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在大海中建造城市 21世紀人類將移居海洋生活

2020-12-05 搜狐網
  近年來,中國國民海洋意識正在出現覺醒的跡象,這些跡象包括:中國部分高校開始開設專門的《海洋國土》課程並出版了有關教材,中央電視臺在晚間黃金時間連續播放了四十集大型電視系列片《走向海洋》等等。另外,一些地方定期舉行的海洋節和海洋論壇,也成為喚醒和促進國民海洋意識的有效手段。

  然而,海洋專家們仍然表示擔心,因為從總體上說,中國國民海洋國土觀念仍然十分淡薄,中國國民海洋國土意識的覺醒才剛剛開始。

  海洋出版社社長蓋廣生指出,中國目前流行的國土觀念亟待更新。他說,海岸帶、海島土地及其地下底土資源、內海、領海和海島上層空間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水文氣候資源、海域中的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洋能資源、海水及其化學資源、濱海旅遊資源、海底文物及其它遺棄物等都是國家國土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

  他呼籲中國國民儘快樹立新的海洋國土觀、海洋經濟觀和海洋權益觀。

  海洋學家眼裡的未來海洋世紀

  在海洋中建造人類城市、人像魚一樣在海洋裡遊來遊去……這是四位中國著名海洋科學家對未來一百年裡海洋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的大膽預測。

  這是筆者參加的一次海洋論壇中的一項活動。在活動中,四位「九七三」國家重點海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在電視鏡頭前暢談海洋,並現場回答觀眾問題。有人評論說,邀請國內最知名的科學家與市民就海洋問題進行對話,在中國電視屏幕上尚屬首次。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袁業立說:「21世紀的海洋將是『數字海洋』。」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預測,將來某一天人們乘私家汽艇到遠洋旅遊,可以隨時通過網際網路查出所經航線以及目的地有關氣候、環境等情況。

  中科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唐啟升認為,海洋將會極大地豐富人們的餐桌,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這位知名的海洋漁業資源與生態學家說,21世紀將是多學科互相交叉、不斷產生新的海洋科學學科的世紀。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相建海研究員說,海洋是人類的故鄉,21世紀人類將重返海洋。他說:「人類將大規模地在海洋中修建城市、港口。稍長一段時間後,人類會像今天的魚一樣在海裡自由自在地暢遊。」

  在他看來,人類「上九天攬月」不如「下五洋捉鱉」來得容易可行。這位科學家說:「很多人在談論向月球移民,但是人類移居海洋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高抒則大膽預測說:「21世紀人類將向海岸帶聚集。」他認為,21世紀下半葉,中國90%的人口會居住在沿海省份。這位年輕的海洋學家同時認為,21世紀中國將成為世界海洋強國。

  「九七三」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是中國國務院為了追蹤世界基礎科技前沿,於1997年3月正式批准由科技部牽頭、在全國範圍內尋求課題予以大力支持的基礎性科研計劃。目前,已經被批准的「九七三」項目有60餘項,其中海洋項目4項。

  全世界海洋開發產值可能已經突破10000億美元

  中國權威專家引用有關國際分析數字預計,目前全世界海洋開發產值可能已經超過10000億美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在一份報告中說:「在人口膨脹、資源短缺和汙染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海洋開發受到沿海各國的高度重視,海洋經濟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說:「近20年來,沿海各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步伐都大大加快了。」

  根據他在這份報告中提供的數字,1980年世界海洋開發產值為2500億美元,1990年約為5000億美元,而剛剛過去的2000年則可能突破了10000億美元。

  這位專家說:目前,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各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極富潛力的領域。海洋覆蓋著地球71%的表面,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海洋環境探測、海洋資源調查、海洋油氣開發、海洋生物技術和海洋深潛等已經成為世界高技術競爭的熱點。

  海洋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新增長點

  來自國家海洋局的消息說,海洋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海洋局在最近公布的一份官方報告中稱,「近20年來,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連翻五番,1998年達到3270億元,平均每年遞增25%左右,大大高於全國經濟平均發展速度」。

  據介紹,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在穩步推進傳統海洋產業發展的同時,努力培育和促進新興海洋產業的發展。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積極調整海洋產業結構,優化海洋產業布局,倡導科技進步,海洋經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估計,按目前中國海洋產業的增長速度,中國海洋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當在5%以上。

  他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不斷增強,海洋已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重要通道之一。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提高。1998年,中國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達3100多億元。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海洋大國,中國擁有18000多公裡的海岸線,6500多個海島。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海域自然環境和資源總體上比較優越,生物種類繁多,極具發展潛力。

  保護海洋,中國已建成海洋自然保護區59個

  保護海洋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的基礎。據國家海洋局人士透露,中國目前已建立各種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59個,海洋特別保護區兩個,為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做出了貢獻。

  國家海洋局在一份官方文件中明確表示,「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工作,在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發展模式,為解決海洋資源與環境問題進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根據這份文件,在九十年代初,中國組織實施了《全國海洋開發規劃》,為在宏觀上指導海洋開發活動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八十年代末,國家海洋局組織沿海各省及國家有關部門開展了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工作,根據海岸帶資源與環境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對海域進行了功能分區,為海洋綜合管理的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據介紹,為規範海上生產秩序,促進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1993年,國家海洋局和財政部還制訂了《海域使用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推進海域使用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目前,海域使用已進入國家立法程序,海域使用將步入依法管理的軌道。

  此外,國家海洋局還積極開展了與有關國際組織的合作,努力推進海洋綜合管理在中國的實踐與應用。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的支持下,中國已先後在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建立了不同模式的海岸帶綜合管理示範區。

  研究海洋,科學家列出118個前沿課題

  研究海洋是開發海洋的前提和關鍵。在這方面,我國科學家正在向世界水平靠近。據最新出版的《當代海洋科學學科前沿》披露,我國權威的海洋學家在對國際海洋學研究現狀進行深入總結的基礎上,首次列出了118個海洋科學前沿課題。

  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的這本著作由蘇紀蘭、秦蘊珊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同主編。兼任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主席的蘇紀蘭院士對筆者說,總結並介紹國際海洋科學學科前沿是一項基礎性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必將對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說,這項工作是1994年在周光召院士等的提議下啟動的,共有100多位中國海洋學家參加,其中大部分都是中青年科學家。

  據介紹,中國海洋科學研究水平目前在總體上仍然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研究工作的滯後已經嚴重影響到海洋在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海洋與湖沼學會理事長秦蘊珊院士說,此次提出的這些前沿課題涵蓋了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環境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將對中國了解、利用和保護海洋起到重要作用。(聶依匆)千龍新聞網2001年11月12日

相關焦點

  • 未來有可能建造「水下城市」,將海洋利用起來,供人類生活嗎?
    地球上71%的面積都是海水,浩瀚無際的大海自古以來對於人類就充滿著神秘,也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對於人類來說,目前所了解到的海洋情況,也只佔到了海洋總面積的10%左右,而在那些未知的大海深處,是否有一個全新的未知新世界在等待著我們,誰也不知道。
  • 越來越熱的21世紀:人類怎麼活下去?
    沒人能夠預測,到本世紀末,人類意識是否能被上傳到計算機晶片中,甚至無人駕駛汽車是否將接管公路。但有一件事已經可以肯定,那就是地球將變得越來越熱。已經有許多氣候模型預測2100年的地球將變得十分炎熱,降水模式也會發生巨大改變。
  • 人類進化史2:海洋生活|人類的祖先來自於海洋
    人類最初的祖先是在海洋生活的。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沒有眼睛,大海深處一片漆黑,我們無法看清周邊的環境,也無法看到自己心儀的配偶。人類最初的祖先:蠕蟲 在海洋生活的過程中,人類的祖先不斷進化。我們不斷進化,我們遍布大海,直到我們從深海蠕蟲進化成了靈巧小魚。
  • 格力地產"海洋生活家",海居與現代生活的全新釋義
    姜陽雖在內陸長大,但大海就像是遙遠地方故鄉一般的存在。"可能從文學系畢業的人天然帶一點理想主義吧,就是覺得人生應該是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那種自由,居住的地方也應該是這樣。"年初的疫情打破了姜陽的遷徙慣例,他決定結束自己的候鳥生活,將家搬來格力海岸長住,也讓他第一次有時間慢慢去感受,不同季節裡與海交織的日常。
  • 人類將移居火星,在改造火星計劃中,它們被定為火星首批「居民」
    ,科學家們開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膽想像,幻想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翱翔,人類舉家移民到其它星球上去。,將地球上的生活和植物逐漸移居到火星上去。細菌和藻類將是第一個登陸火星的「客人」,他們將對火星上的環境進行進一步的改造,使得火星更適合人類的生存。
  • 藍色機遇 「海洋漂浮城市」科技創新成果亮相海博會
    雪白的浪花、碧藍的大海、飛翔的海鷗,多少人魂牽夢繞的嚮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海洋工程的發展,令人神往的海上城市,深海生活居住不再是夢想。圖為海洋漂浮城市模型。10月14日至17日,以「藍色機遇共創未來」為主題,由自然資源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深圳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上,中建鋼構有限公司攜「海洋漂浮城市」等多項海洋產品科技創新成果亮相海博會。圖為海洋人居系統樣板工程。
  • 過去的人們對20世紀和21世紀的7個錯誤的預測
    在之前的一兩百年來,人們已經對於如今我們這個時代有了大量的幻想,但有許多所謂的未來預測都沒有得到真正的實現。這一次,小編就要為你介紹,過去的人們對20世紀和21世紀的7個錯誤的預測。例如,美國的蘭博公司和其研究小組對21世紀的技術進行了預測。他們相信,到了2020年,飼養靈長類動物在人類家庭中會變得很普遍,而且它們還將在人類的生活中起到不少作用,它們會進行一些簡單的勞動,例如幫助人類打掃衛生、澆花、倒垃圾等等。如今已經到了2020年了,但蘭德公司的預測顯然沒有得到實現,而且看起來是遙不可及。
  • 俄報預測科學技術對21世紀人類生活的十大影響
    ;未來人們可以提早安排自己的命運,受衰老和病痛的擺布,人可以積極健康地活到100歲;21世紀人類將不再為了勞動而生活,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工作。  俄羅斯《俄羅斯報》11月26日刊登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的一篇文章,題為《21世紀的十大問題》,摘要如下:  (原編者按:下個世紀人們的生活將發生多大變化?科學家們對未來醫學、技術、生態進行了預測。他們認為,基因工程和機器人在今後幾年內將徹底改變我們地球的生活。)  機器人將開始接受訓練?
  • 科學家猜測未來生活:人類將住在「海底氣泡城市」
    水底氣泡城市構想圖  據香港《東方日報》2月15日報導,現在有很多科學家在探究星際移居的可能,最近一份由英國多位專家撰寫的報告猜測認為,人類在100年後可製造出「水底氣泡城市」,不僅如此,到時候城市中多項建築將會以3D列印技術建造,甚至連食物也是列印而成。
  • 這顆星球是人類移居首選!氣溫25度,大氣壓力1!距離地球很近
    距離地球很近目前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大約為75億,並且根據專家預測,再過幾十年世界人口可能增至100多億,但是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口不停的增長,加上無節制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那麼地球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到那個時候人類將何去何從?因此很多科學家就將目光轉向了外太空,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逃離地球,移居外太空是未來將要面臨的問題。
  • 人類如何在火星建造城市,就地取材嗎?
    地球生態環境被破壞,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都在無時不刻的摧毀著我們的星球,我相信即使人類沒有遭遇到這些危機,我們依舊要走出地球,前往星辰大海。因為人類基因本身就蘊含著探索和求知的精神。後來在無數中華兒女以血和生命的激烈鬥爭中,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趕出了中國,歷時為期14年的抗日戰爭就此結束。雖然人類登陸火星不會遭遇外星人反抗,但僅憑其惡劣的環境,都會使人類難上加難。
  • 狼和熊將變成主宰 紀錄片預測人類消亡後景象
    電視紀錄片《人類消失之後》將為人們解答這些問題。  2小時紀錄片並非臆測  我們會在身後留下多少東西?在人類滅絕一個世紀或更久後,登陸地球的外星來客會從中對我們了解多少?答案令人吃驚,它們從剩下的殘垣斷壁中幾乎看不到我們的影子。
  • 科學家:我們將建造人類第一個太空城市
    現實版鋼鐵俠馬斯克的火箭重複利用技術越來越成熟: 火箭上去了,又回來了,又上去了,又回來了…… 科學家認為:很快我們就可以看到人類的第一個太空城市。
  • 71世紀的地球將是什麼樣?專家的預測很科幻
    在過去的5,000多年中,人類技術取得了明顯的進步,而我們的地球卻承受著這一進步所造成的的傷痛。我們已經改變了生活方式,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建造了摩天大樓供人們居住,巨大的墳墓則供死者使用。最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學會了利用地球的一部分能量(雖然我們仍然渴望獲得更多的能量)。
  • 深企研發海上漂浮城市亮相,有意向在廣東沿海試點建設(效果圖)
    原標題:深企研發海上漂浮城市亮相,有意向在廣東沿海試點建設城在海上 人在城中 宜居宜遊深圳商報2019年10月16日訊 別墅、住宅、度假村都漂浮在海上,宮崎駿動畫中的「天空之城」或變為現實……在本屆海博會上,由深圳企業自主研發的海上漂浮城市、浮式風機首次亮相就引起關注
  • 星際飛船測試成功,人類移居可能指日可待
    當然馬斯克其實也算是提出大規模火星移居的第一人,所以確實具有這個能力或者說大家對他給予的希望非常高,這算是人類文明新格局的一個體現。我們也知道,它在前段時間還實現了人類史上的「商業航天夢」,改變了美國載人航天的新格局。
  • 「海洋漂浮城市」可抗17級颱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竇延文)在本屆海博會上,深圳企業中建鋼構研發的海洋漂浮城市項目亮相,成為一大焦點。據悉,「海洋漂浮城市」已有意向在廣東沿海進行試點建設,不久的將來,人類移居海洋上生活將成為現實。
  • 21世紀人類面臨的新挑戰 | 中國工程院院刊
    文中作者指出,21世紀的地球將進入人類世,全球將面臨兩大挑戰:人口激增與氣候變暖,基因技術、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太空探索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將在幫助人們應對挑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然新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科學家和工程師有義務推廣其工作成果的有益應用,並對其弊端予以警告。註:風雲之聲內容可以通過語音播放啦!
  • 獨家:21世紀將是"亞洲世紀" 中國起主導作用
    《參考消息》駐孟買記者唐璐3月2日報導 對於「中國世紀元年」的提法,印度經濟學家桑賈亞·巴魯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21世紀最大的特點將是「多極化」,中國是起主導作用的全球力量,但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也將成為重要的全球力量。
  • 是否可以將整個城市都移居到月球或火星的熔巖隧道?
    這些非常寬的地下大洞穴,可以擋住太陽的輻射損害,未來可以作為人類的基地,科學家說。熔巖隧道是地表下的一個通道,它是火山爆發時,急速流動的熔巖衝刷形成的。通過月球和火星的軌道探測器,科學家發現它們上面有非常多的熔巖隧道,而科學家認為它們是未來人類移居到月球和火星上的最好基地,相比較於它們相對惡劣的表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