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太平洋上有一個巨大的海洋塑料垃圾堆,它的面積相當於法國、西班牙和德國土地面積的總和!
海洋垃圾汙染有多嚴重?「小球大世界」主題展教區或許能給你答案。
上圖為海洋研究所對海洋垃圾的研究,海洋到處都是碎片,它們被洋流輸送,堆積在被稱為垃圾區的區域。該節目描述了與海洋廢棄物有關的問題及其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圖中白色的垃圾也就是塑料製品。
來源|北京科學中心小球大世界主題展教區
海洋垃圾中充斥著各種塑料,我們周圍何嘗不是?
看一看你的周圍,塑料瓶、塑膠袋、塑料餐盒、塑料水杯、塑料板凳、塑料手機殼、塑料屏保膜、塑料整理箱、塑料水管、塑料臉盆、塑料拖鞋……
生活中的塑料製品隨處可見,可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塑料降解」又為何頻頻被提出?「限塑令」又是什麼呢?
塑料是什麼?
塑料,是以石油為原料,通過裂解、加聚或縮聚反應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快速發展,傳統的木材、琥珀、橡膠、玻璃等許多天然材料因價格昂貴、產量稀少,已無法適應大規模的生產需求。
為了找到替代品,化學家們多次嘗試,終於發現人工合成材料的秘密。1868年,人們用樟腦作增塑劑,將天然纖維素硝化,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塑料品種——賽璐珞,從此人類開始了使用塑料的歷史。
賽璐珞塑料
來源丨機電之家網
由於賽璐珞是用天然的纖維素加工而成,所以並不能算是完全人工合成的產品。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則是1909年由美國人貝克蘭用苯酚和甲醛合成的酚醛樹脂,又稱貝克蘭塑料、電木。它是第一種熱固性塑料,這意味著它在加熱時不會軟化或熔化。
貝克蘭
來源丨網易新聞
如今,塑料製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隨處可見。在短短100多年裡,塑料憑藉著自身種種優點得到人們的青睞。它的密度輕、強度高,具有耐腐蝕性和良好的絕緣性、絕熱性,更適合大規模生產。
目前最常見的塑料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發泡聚苯乙烯(EPS)、聚氯乙烯(PVC)、聚酯(PET)、尼龍(PA)等。塑料的發現和利用可謂是20世紀影響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塑料夾子
來源丨pixabay
塑料=汙染?
生活中的塑料製品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塑料產品被廢棄後,一部分變成了「白色汙染」,對環境造成威脅。
自然界的物質周而復始,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降解。降解,就是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數目減少、分子量降低的過程。
對於塑料而言,其降解就是指聚合物中分子量和材料的物性下降的過程。塑料發脆、破裂、變軟、增硬,都是其降解過程的反映。但由於塑料結構緊密,要想重新回歸自然循環,則需要200-700年之久。
塑料瓶
來源丨pixabay
塑料自然降解的時間漫長,這導致了生活中大量廢棄塑料的存在。據統計,每年有900噸廢棄塑料會從陸地進入海洋。
漂浮在海洋上的塑膠袋
來源|北京科學中心小球大世界主題展教區
目前,至少有重達268940噸的5.25萬億顆塑料微粒漂浮在海洋上,就連南太平洋的無人島和南極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塑料汙染。
塑料海洋
來源丨網易新聞
很多水族館中也展出了關於海洋塑料垃圾的展覽,圖為柏林動物園水族館中的塑料垃圾展缸
來源丨惠俊博
在地球的海洋中存在著一些海洋垃圾帶,海水中漂流的垃圾碎片傾向於匯集在這些區域。圖中青藍色的小點模擬了海洋垃圾碎片的遷移,顏色越淺表示速度越快。
來源|北京科學中心小球大世界主題展教區
大量廢棄塑料漂浮在海中,留存於土壤中,被動物誤食,汙染地下水,擠佔著地球上有限的生存空間。塑料對地球的最大的惡意,也許就是它的難降解性,對於這一點,難道真的就沒有辦法解決了嗎?
現代漁網主要採用聚乙烯、尼龍等原料製成,圖為被漁網纏住的海獅
來源丨網易新聞
可降解!塑料的「歸墟」之路
塑料的自然降解周期漫長,而目前人工處理的方法大致分為三種:物理降解、化學降解和生物降解。
在物理降解中,填埋法、簡單再生技術和塑料混凝土處理法的應用較為廣泛。
化學降解主要包括焚燒技術和資源化處理。焚燒既方便又快捷,但卻會釋放有害氣體,嚴重破壞環境。相比而言,資源化處理更為環保。它利用塑料在不同條件下產生不同產物的特點處理廢棄塑料。
例如,富含苯乙烯單體的廢聚苯乙烯(塑料的一種)的熱降解產物,提純後可再次作為聚苯乙烯的生產原料,如此進行資源回收,大大提高了經濟效益。
相比於上面傳統的降解技術,開發微生物降解塑料更具有生態意義。通過篩選和實驗,分離培養出合適的微生物群,利用微生物降解塑料。這種方法對保護環境有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解決塑料垃圾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除了降解技術的改進,塑料本身也在不斷創新。為了解決「白色汙染」,可降解塑料應運而生,並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行業。這種塑料大致可分為兩類: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澱粉、纖維素等一系列天然可再生的穀物合成的。這種塑料在自然中可被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降解,按性能和降解程度,又可分為完全生物降解型和不完全生物降解型。生物可降解塑料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如口罩、食品袋、覆地膜等,具有較高的環保性。
降解塑膠袋
來源丨網易新聞
光降解塑料是指在太陽光的作用下可實現降解的塑料製品。這類塑料在光照條件下,內部高分子聚合物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繼而分裂成小分子物質,在氧氣的作用下最終被氧化分解。但因成本較高,且僅適用於光照充足的地方,這種塑料的適用範圍相對受限,無法廣泛推廣和使用。
「限塑令」變「禁塑令」,環保從我做起!
200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發布,目的是為了限制和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汙染"。而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對塑料汙染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截圖
來源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
「限塑令」變「禁塑令」,這關乎我們每一個人。塑料製品的危害不可小覷,生活中的環保小舉動,不僅是一種健康、綠色的生活方式,更是在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貢獻。
「環保」宣傳圖
來源丨pixabay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對使用過的塑料製品進行合理的垃圾分類。
今天,你環保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