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的瓶裝水中幾乎都含塑料微粒 到底致不致癌?

2021-01-09 環球健康

喝瓶裝水會咽下塑料顆粒,到底致不致癌?

科學家對11個知名品牌的

259瓶瓶裝水進行了測試,

發現幾乎所有的瓶裝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喝的是瓶裝水,咽下的是塑料顆粒

瓶裝水擁有巨大的市場。圖/視覺中國

記者/楊智傑

本文首發於總第846期《中國新聞周刊》

隨著人們更多地追求「純淨」的生活,碳酸飲料越來越不受歡迎,而瓶裝水的銷量則在不斷增長。國際瓶裝水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瓶裝水已經超過碳酸飲料,成為銷量最高的包裝飲料種類。

眼下,隨著天氣越來越熱,瓶裝水銷售旺季也正在來臨。就在此時,一項科學研究的結果卻給瓶裝水行業澆了一盆「冷水」:3月中旬,美國華盛頓的非營利性新聞機構Orb Media和紐約州立大學弗裡多尼亞分校的科學家對11個知名品牌的259瓶瓶裝水進行了測試,發現幾乎所有的瓶裝水中都含有塑料微粒。

你以為自己在喝「純淨水」,實際上也咽下了不少塑料微粒。這項研究的結果在國際媒體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也引發了人們對瓶裝水是否如看上去那樣純淨、健康的擔憂。

259瓶水引起的風波

「如果你想知道我喝什麼水,我喝城市自來水。我用不鏽鋼的咖啡杯和水杯。」負責這項研究的紐約州立大學弗裡多尼亞分校教授謝麗·梅森(Sherri Mason)在郵件回覆中強調了自己對瓶裝水的態度。

梅森長期進行塑料微粒的研究。她和其他實驗者在9個國家的19個地點分別購買了259瓶瓶裝水進行檢測,結果顯示,93%的瓶裝水含有塑料微粒。每升水中,直徑大於100微米(約與頭髮絲粗細相當)的顆粒數有10.4個,而更小的、可能是塑料成分的顆粒每升含有314個。其中常用於製作瓶蓋的聚合物聚丙烯佔這些較大顆粒的54%,其次是尼龍,用於瓶身製作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佔6%。

實驗者認為,以上數據表明,瓶裝水中的塑料顆粒至少有一部分來自塑料瓶本身的工業製作過程,塑料可能會從瓶蓋上剝離,或者人們在擰開瓶蓋時,塑料掉入水中。

這不是梅森教授和Orb Media的第一次合作,去年9月,Orb Media和梅森團隊就對自來水進行了相關測試。研究顯示,城市自來水中也被檢測出有塑料微粒,但每升水只有5.45個顆粒,是瓶裝水的一半。自來水中塑料微粒主要是纖維,這說明自來水中和瓶裝水中的微粒的來源不同。

這項檢測報告的結果很快就被全球各大知名媒體報導,之所以有如此關注度,或許和實驗選擇的瓶裝水品牌有關。被檢測的11個瓶裝水品牌都有較大的知名度,在世界範圍內波及的消費者眾多。其中包含5家全球領先品牌——純水樂(Aquafina)、依雲(Evian)、雀巢純淨生活(Nestle Pure Life)、達薩尼(Dasani)、聖佩萊格裡諾(San Pellegrino)。6家全國性品牌包括印度尼西亞的Aqua、印度的Bisleri、墨西哥的Epura、德國的Gerolsteiner、巴西的Minalba,以及中國的娃哈哈。

雖然檢測結果令人吃驚,但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塑料微粒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危害。然而,由於該領域的研究甚少,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給出確切的答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這項研究結果公布後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表示,他們將對瓶裝飲用水中塑料微粒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展開評估。

但這個檢測報告引發了部分被點名的瓶裝水品牌的質疑。雀巢公司應Orb Media的要求重新測試了3個產地的6瓶水,其質檢部門負責人表示,檢測結果顯示每升含有0~5個塑料微粒。該公司發言人認為,梅森的實驗沒有避免假陽性的關鍵步驟,他們也在邀請Orb對實驗方法進行對比。

依雲水背後的達能公司認為該實驗測試方法不明確,不願意對此發表評論。該公司補充說,其依雲水的塑料瓶屬於食品級包裝。

德國品牌Gerolsteiner公司發言人強調,自己的瓶裝水製造方法高於行業標準,但他們承認,塑料微粒無處不在,所以「微粒可能在裝瓶過程中通過空氣或包裝材料進入到產品,因此不能完全排除」。

國際瓶裝水協會從行業的角度回應說,對於Orb Media的測試方法以及塑料微粒潛在的影響目前還沒有科學上的共識,因此這個實驗結果是對消費者「沒必要的恐嚇」。

他們還指出該報告中的措詞問題。Orb Media團隊把直徑在100微米以下的顆粒「合理推測為塑料」,實際上它們無法被識別,所以報告使用的是「可能為塑料的顆粒」。這在國際瓶裝水協會看來,是「危言聳聽和極不負責任的」。 該協會說,目前瓶裝水產品和所有食品和飲料一樣,都受到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的嚴格監管,因此可以安全使用。FDA也從未頒布過關於食品和飲料中塑料微粒的任何規定。

反瓶裝水運動

這不是瓶裝水第一次受到審視,實際上,在國外它一直在爭議中發展。在環保人士眼中,瓶裝水就是公敵。

2007年,美國掀起反瓶裝水運動,舊金山市市長加文·紐瑟姆(Gavin Newsom)通過立法,禁止用公共資金為辦公室購買瓶裝水。紐約市花費70萬美元發起廣告活動,鼓勵紐約客們喝自來水而非塑料瓶裝水,甚至提出自來水是「飲用水中的香檳」——更好喝、更安全。2007年起,美國多個城市取消瓶裝水銷售合同,這項活動的參與者從政府擴散到學校、餐廳和企業老闆等。

當然,發達國家這樣做的底氣來自於當地自來水的管理標準。瑞士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一項報告顯示,歐洲和美國的自來水管理標準比瓶裝水行業的標準的還要多。比如,自來水必須在嚴格的制度下每天檢查一次,而瓶裝製造商只需在源頭進行每月檢測。對自來水的嚴格監管還有一個原因:和中國人的飲水方式不同,歐美國家的人們習慣於直接飲用自來水而不是燒開水喝。

反瓶裝水運動中出名的還有「Tappening」和「Start A Lie」(開始說謊)這兩個網站。前者專門提供說服人們喝自來水的各種道理,提供自來水安全的數據,銷售環保水瓶;後者動員人們通過電子郵件向朋友發送「假廣告」,內容例如「喝瓶裝水是導致不安腿症候群的主要原因」「瓶裝水:98%融化了極地冰帽,2%是北極熊的眼淚」等,通過幽默的方式引發人們對瓶裝水的思考。

批評人士認為,從經濟因素看,瓶裝水有極大消耗。其一,製造塑料瓶需要大量石油。有人算了筆帳,作為全球最大瓶裝水消費國,美國一年製造29億個塑料瓶,需要超過1700萬桶石油,這些石油足以供應100萬輛汽車跑一年。其二,瓶裝水長途運輸意味著消耗大量的燃料。其三,水也是成本之一,據報導,製造瓶裝水的用水量實際上是瓶子最終容量的2倍。

2008年《衛報》在一篇名為《這只是水嗎?錯,瓶裝水將成為環保戰爭的最新戰場》的報導中提到,英國每年銷售130億瓶瓶裝水,只有30億瓶的瓶子被回收。沒有回收的塑料瓶最終會汙染海洋生物,另外,長途運輸瓶裝水也會產生大量溫室效應。

美國反瓶裝水的聲音迄今沒有停止,而且加拿大、冰島、歐洲多國也都關注瓶裝水帶來的環境影響。但另一方面,瓶裝水的銷量卻一路攀升。統計門戶網站「Statista」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全球瓶裝水的銷量由2120億升增加到3910億升,幾乎翻了1倍。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中國瓶裝水市場也在擴大,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16年,中國瓶裝水零售量從255億升上升至420億升。但相比之下,國內對瓶裝水問題進行的討論卻要少很多。

2013年4月,《京華時報》連發27天的報導,直指農夫山泉的水源地有問題,引發了輿論對瓶裝水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關注。直至2014年年底,《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頒布,國內市場包裝飲用水終於有了統一的國家標準。

國內對於瓶裝水的另一種擔心,是消毒帶來的二次產物汙染。因為瓶裝水特殊的臭氧消毒方式,可將水中的溴化物氧化成溴酸鹽,而這個物質被WHO 界定為2B級可疑致癌物。中國石油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副教授萬雲洋認為,國內的擔心仍然是基於水質本身,而很少關注到塑料和水之間的相互作用。

近兩年有研究發現,各種包裝材料(如塑料、防水塗料等)也會將新汙染物質帶入水中,例如,重金屬銻、鄰苯二甲酸酯類、多環芳烴類、苯乙烯等有毒物質就在瓶裝水中時常檢出,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多樣化飲水時代

早在2008年,萬雲洋就曾對國內瓶裝水做過實驗,他當時就檢測出了塑料微粒。「我以為只有國內會是這樣,因為我國大量進口國外的二手塑料。」 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最近他看到Orb Media的報告時,第一反應就是震驚——瓶裝水問題那麼普遍,又會引起更多的人關注了。

萬雲洋查看文獻資料發現,塑料微粒對人體的危害是顯然的,比如經口毒性、皮炎、肢端溶骨症、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WHO和FDA為何沒有確切答案?萬雲洋解釋說,「FDA和WHO的研究大多來自受資助的研究機構,這些機構的獨立性和興趣方向是受控制的。西方學者一直不缺少有關的研究,只不過要下一個嚴謹的科學結論非常難,而科學家一般不會就不太確定的東西下結論。」

萬雲洋的實驗數據一直未曾公開發表。他考慮到,實驗數據會得罪一幫業內老闆,其中牽扯的利益方很多,作為研究者很難頂住壓力。另一方面,很多人也不以為意。和空氣汙染、水汙染等相比,瓶裝水中塑料微粒造成的危害,需要經過長期的潛伏才會顯現出來。

萬雲洋很少購買瓶裝水,他能做的就是推動學校購置熱水器,給學生提供開水。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田家宇也贊同喝自來水,他認為,人們需要通過飲水攝取一些必須的微量元素,比如礦物鹽,但是純淨水使用深度過濾方法,把水中的物質包括鹽都去掉了,長期飲用對身體不好。他認為,國內自來水的標準不低於歐美,按照中國人習慣,飲用燒開的熱水完全沒有問題。

廣西師範大學法學系何粟在研究生論文《瓶裝水帶來的環境問題法律規制探究》中提到,很多人不選擇自來水的原因是由於「瓶裝水是因為便利而受人們喜愛,但在中國,更真實的一方面則是公共水質危機下的硬性需求,是人們對自來水不信任情況下做出的無奈選擇。」廣州、武漢、宜州等地都出現過因為當地水源被汙染,引發市民搶購瓶裝水的情況。

該文章提到,美國FDA要求自來水一個月接受上百次的檢測,而我國目前的監測機制相對還有很大差距。《關於加強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工作的指導意見》都是一些大方向的指導,缺乏具體的操作性。

在中國,目前人們進入多樣化的飲水時代,在飲水方式和水質上都有多種選擇。第三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環境衛生學教研室主任舒為群長期關注大眾飲水安全,她在近期發表的《多元化飲用水時代背景下飲水與健康關係研究的思考》一文中提及,相關標準體系建設仍有很大空白。

據舒為群介紹,國家對於不論何種形式的飲用水,都要求遵循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不論何種形式的包裝飲用水,都要求遵循GB19298-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但問題是,一方面無法滿足多樣化水質需求,另外,這些衛生標準多以不發生介水傳染病和慢性中毒為目標,然而,新的化學汙染物、新的病原體出現,也容易使人的健康受到危害。

萬雲洋總結道,當前人們飲水的一個怪圈是:自然水質變差,於是大家選擇喝自來水;出現公共水質事件,自來水不可信任,人們又轉向瓶裝水;而瓶裝水的問題是一個更隱蔽的問題,最後到底誰會在意?

相關焦點

  • 塑料微粒正通過各種方式進入你的體內!
    塑料微粒正在進入人類體內。 微塑料——在科學上還缺乏嚴格定義,但常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在塑料無處不在的今天,它不僅出現在了全球海洋、河流等自然水體中,還出現在動物體內、飲用水中。
  • 謠言第99期:喝長期放在車裡的瓶裝水易致癌?
    導語:6月8日,《瀋陽晚報》的微博轉發了一則消息:「不要喝放在汽車裡的瓶裝水,有位朋友的母親最近才被診斷出乳腺癌。醫生告訴她:熱能和塑膠瓶子遇在一起就會產生化學物質,喝了後會致癌。」消息一出,即有4萬餘名網友進行轉發評論。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當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隨即進入河流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但是人類作為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這些塑料微粒不可避免的一定會隨著食物被人體攝入。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塑料微粒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西紅柿、洋蔥、西蘭花、馬鈴薯、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
  • 自來水不安全,蒸餾水不健康,瓶裝水不環保,我們到底該喝什麼水?
    水資源汙染是全球性的問題,荷爾蒙、抗生素、氟化物、硝酸鹽、塑料微粒……即使是在德國、美國這些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及其嚴格的國家,自來水中的許多汙染物都是普遍存在,且無法通過公共淨水廠有效淨化的。  正是因為對飲用水水質的共同憂慮,各國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選擇將自來水先用家用淨水器或淨水壺過濾後再飲用,希望能提高飲用水的安全性。但這真的有用嗎?
  • 喝隔夜水、千滾水會致癌?孩子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這種「瓶裝水」
    有一種說法認為我們每天需要喝掉「八杯水」,其實這種參考是按照一次性紙杯的大小計算的,需要喝掉八隻紙杯那麼多水。喝隔夜水、千滾水會致癌嗎鄰居小秦家的寶寶,每天上幼兒園都從家裡帶水喝,從不喝幼兒園飲水機的水。
  • 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釋放幾萬個塑料顆粒,都進了我們身體
    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研究人員介紹,盛有熱咖啡或熱茶的紙杯在15分鐘內,杯內的微塑料層就會降解。它會將25000個微米大小的顆粒釋放到熱飲中。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紙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將會攝入75000個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
  • 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科學家:全球50%人體內都有塑料微粒
    塑料的使用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品種也日新月異,產量最多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等,它們佔據全部塑料產量90%,幾乎均為石油化工產品
  • 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幾萬個塑料顆粒,進入身體!
    健康時報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研究人員介紹,盛有熱咖啡或熱茶的紙杯在15分鐘內,杯內的微塑料層就會降解。它會將25000個微米大小的顆粒釋放到熱飲中。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紙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將會攝入75000個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幾乎看不見的微塑料的直徑一般小於5毫米,如果長期攝入,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會很嚴重。
  • 這些年的水白喝了 實測7瓶瓶裝水最純的是它
    你喝啥?來瓶礦泉水吧!這或許是在日常外出中最常見的對白,而我們也已經非常習以為常的把超市裡售賣的小型瓶裝水叫做礦泉水,對於礦泉水這個東西,好像從來沒人像喝飲料一樣糾結,究竟哪個牌子的更好喝?哪個牌子的更健康?但瓶裝水真的都是礦泉水嗎?
  • 塑料微粒的雷射直接紅外(IR)光譜的快速化學分析
    海灘、衣服、瓶裝水、魚、啤酒、空氣和蜂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各自都含有塑料微粒。這些混雜的微粒尺寸小於5毫米,是一個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因為它們侵入食物鏈並且未經檢測就混進淨化系統。 塑料微粒是來自日常物品的小塑料纖維和顆粒。
  • 高溫暴曬 汽車裡的瓶裝水能喝嗎?
    在車內備有瓶裝水被很多有車一族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身邊很多同事都表示經常將瓶裝水放在車中,想喝的時候就隨時去拿,有些甚至在後備箱中備上一箱或兩箱瓶裝水,喝完這些水差不多需要一兩個星期。而最近有篇晚報報告了一則消息:一位經常喝車裡瓶裝水的女士被診斷出乳腺癌,醫生善意的提醒她:不要喝放在車裡的瓶裝水。
  • 進入胃裡的未知危害-塑料化微粒,塑化劑
    飲食的器皿,喝的桶裝礦泉水等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物品。而在近日,路透社,衛報、BBC等世界知名媒體集體炸鍋,大家都以超大篇幅的內容報導了一個駭人的新聞:世界著名的瓶裝水品牌中,93%含有塑料顆粒! 這項調查一共採樣了來自19個產地的259瓶瓶裝水,涵蓋了市場上常見的11個品牌。
  • 科普|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會吃下去幾萬個塑料顆粒
    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紙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將會攝入75000個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幾乎看不見的微塑料的直徑一般小於5微米,可能只有我們頭髮絲的五分之一寬,如果長期攝入,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會很嚴重。
  • 塑料微粒的雷射直接紅外(IR)光譜的快速化學分析
    傳統的檢測方法花費時間比較長,同時你還需要至少成為一名小小的光譜專家,才能對其進行鑑定、表徵和定量自各種樣品來源(瓶裝水、海水、工業廢物流)的塑料微粒,如今,配備量子級聯雷射器進行雷射直接紅外(IR)成像,就可以進行塑料微粒分析,快速簡便。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此外,奧地利報告明確指出,大部分塑料微粒都是從海洋中的大型塑料垃圾中分解而來,而海洋生物體內含有塑料微粒早已不是新聞了。最後我們會發現,整個生態環境往往通過食物鏈或者其他方式,反噬作用到我們人類自身。
  • 一個茶包泡出百億塑料微粒!塑料就是這樣出現在你的餐桌
    然而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稱,用茶包泡茶,會讓你喝下百億塑料微粒。專家,告訴你什麼是微塑料,幫你揪出藏在身邊的微塑料。一個茶包泡出百億塑料微粒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上的最新研究稱,塑料材質的茶包會在茶水中留下很多顆粒物質,當它們浸泡在熱水中時,數十億個塑料微顆粒物質會釋放到茶水中。
  • 杯子上有這數字會致癌 千萬別用
    6號塑料材料是聚苯乙烯,高溫下會『放毒』,喝熱飲最好不帶蓋喝。」一條關於杯蓋的消息引起網友關注。 杯蓋上的數字代表什麼含義,很多銷售員並不知道。「應該是使用塑料的等級吧,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塑料。」CoCo飲料店的店員說。不過他再三強調,無論是什麼材料,能使用肯定是安全的。
  • 塑料微粒通過飲水進入人體
    近日,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發布了一項新研究,首次確認:在人類的大便樣本中發現有塑料微粒。美國CNN「估計全球50%人體內有塑料微粒」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來自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博士Philipp Schwabl,在第26屆UEG周論壇公布研究結論,證實塑料的確會進入人體。
  • 常喝6種水小心致癌
    常喝6種水小心致癌    還有,自來水都是用氯來消毒的,水中的一些有機汙染物,一旦跟氯結合,它會形成一種消毒副產物,屬於A類致癌物,燒的時間越長,消毒副產物的產生量就越高。以前老百姓都說蒸鍋水不能喝,喝了就有毒,蒸鍋水就是反覆燒的,就是這個意思。  加熱時間多長為宜呢?
  • 車內瓶裝水不會出致癌物 溫度不會讓塑料分解
    盛夏,很多人習慣在車內放一些瓶裝水和飲料以備隨時飲用,此前,曾有說法稱,瓶裝水放置在高溫的汽車中會析出致癌化學物質。本報記者通過實驗發現,只有放在前風擋玻璃處的瓶裝水溫度最高可達63℃,出現變形。但科學專家指出,這樣的溫度並不足以讓塑料產生分解反應,車主不必過於恐慌。  高溫更易促使微生物繁殖  記者日前從超市購買了多瓶礦泉水和飲料,放置在高溫密閉的車內暴曬4個多小時,結果顯示,放在前風擋玻璃處的瓶裝水最高達到了63℃,塑料瓶變形。而放在車前座、後座、後風擋玻璃處、後備廂等位置的水和飲料,溫度一般都在40、50攝氏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