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意思 | 我們每天都可能在吃塑料?科學家終於找到罪魁禍首

2021-02-09 小學科學庫


近年來,微塑料汙染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熱議問題,這些無法被短期降解的塑料粒子,通過空氣傳播,經雨水和雪混雜散落各地,就連北極下的雪,都已檢測出了高濃度的塑料微粒。

這些塑料微粒可以進入海洋生物的飲食中,並在整個食物鏈中積累,最終走上人類的餐桌。

▲生物體內的塑料微粒

微塑料如今在海洋裡隨處可見,濃度最高集中在南非沿海海灘、北美五大湖區、英國的河流,以及俄羅斯附近的海溝底部。

它們的來源非常廣泛,從各種塑料物品上脫落的微小碎片,到為洗面奶、磨砂膏而研發的塑料微珠等等。


但你可能不知道塑料微粒的一個主要來源:我們的衣服

經過科學家們對樣品的分析,他們發現微塑料中很大一部分為微纖維—微小塑料線,而這就是從我們清洗衣物中脫落下來的。

#點擊播放按鈕,觀看視頻#

與那些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帶來的視覺衝擊不同,洗滌紡織品產生的微型塑料顆粒很難用肉眼發現。

自1940年以來,由塑料製成的尼龍、丙烯酸和人造絲等織物,因價格便宜且用途廣泛,深受人們的歡迎,在運動休閒時能提供伸展和透氣性,在冬季服裝中提供保暖和堅固性。

到2010年,市面上大半服裝面料都是由合成纖維製成,這些纖維造成海洋塑料汙染最普遍的方式是通過洗衣機清洗。

但這些合成織物有一個很明顯的弱點,纖維易脫落,一次洗衣可能會將數十萬根纖維帶入排水系統中,這些微小的纖維長度小於5毫米,能輕易地隨著河流進入海洋。


科學家們為此測試了丙烯酸,聚酯,滌綸棉三種合成服裝,用裝有特殊過濾器的洗衣機來觀察哪一種脫得最多。

他們最終確定丙烯酸織物脫落的微纖維最多,僅第一次清洗就脫落超過70萬纖維。

▲丙烯酸,聚酯,滌綸棉脫落纖維數量

雖然隨著清洗次數增加脫落有所減少,但想想有多少人正在洗每天都在自己的衣服,保守統計,已經有近五萬億片微塑料正漂浮在世界海洋上。

▲微塑料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大型塑料

在海洋中,它們增加了微生物汙染,這些汙染在食物鏈中積累,並被各種海洋野生動物攝取,當我們吃含有微纖維的海鮮時,它就隨之進入我們人體中。

在世界範圍內,正在積極努力減少海洋塑料汙染物的使用,例如限制一次性塑料杯和購物袋。

當我們尋求塑料汙染問題的解決方案時,也需要意識到服裝上脫落的塑料纖維佔了微塑料中很大的比例,這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就是減少購買合成面料的衣物,環保意識不應該是奢侈品,對於天然纖維來說,合成服裝價格更為實惠。

我們不能指望每個人都出去購買不鏽鋼吸管或全玻璃水瓶,或是堅持每個人都必須穿著有機棉,羊毛或大麻衣服。

但我們可以減少購買合成衣物的次數,或者只在必要的情況下進行清洗,最好是洗衣生產商也能重視這個問題,研發出能過濾這些纖維的清洗產品。

-- The end --

聲明:視頻採編於Vox(Why these plankton are eating plastic)特此鳴謝!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可能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Science:科學家找到了能「吃」塑料的細菌!
    2010年,光是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產生的塑料垃圾就多達2.75億噸。大量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正在對環境和其他生物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得不到妥善處理的塑料垃圾正在造成日益嚴重的不良後果。圖片來源:harleymarine.com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人們能為解決白色汙染做些什麼。生物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能力強大「分解者」:微生物們能像分解枯枝敗葉一樣消滅塑料嗎?
  • 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中國科學家宣布重大好消息,全球目光聚焦東方
    面對蝗災的肆虐,人們始終沒能找到其具體形成的原因。然而,近日中國科學家卻宣布了一則重大好消息,致使蝗災形成的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了。據中國青年報8月18日報導,稍早前,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一項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針對蝗蟲聚群成災原因的研究成果。一時間,全球目光聚焦東方。
  •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
    除了我們在海洋表面看到的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不同的深度都有塑料垃圾的身影,就連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海底都出現了塑料垃圾,有此可見,塑料垃圾在海洋的汙染已經形成了不同的縱深,越來越嚴重。可能有人會說了,海洋中塑料垃圾再多,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難道還能形成對人類的威脅?
  • 2020年災難不斷,究竟誰才是「罪魁禍首」?科學家終於找到源頭
    2020年災難不斷,究竟誰才是「罪魁禍首」?科學家終於找到源頭!中國一直強調保護環境,關心地球的家園並不斷為地球做出貢獻。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形勢的持續加劇,聯合國發布了許多溫度控制法規,但是這些條例似乎好像都沒有太多的作用。
  • 50年後,科學找到了蝗災的「罪魁禍首」,或將徹底消滅蝗災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總算找到了聚集蝗蟲的罪魁禍首,那就是蝗蟲的信息素是4va,正是這種物質才導致了蝗災的發生。可即使經過了這麼多年,科學家依舊很難搞懂蝗災的真正成因是什麼。在科學上依舊沒有解答,直到近代科學家們才逐漸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會導致蝗蟲聚集在一起,或許是蝗災的真正成因。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其實有很多種,比如說蝗醇,蝗芬等物質,不過這些物質始終不是科學家們所要找的群聚信息素,通過實驗也沒有辦法證實,直到找到了它。
  • 這種東西危害比塑料大4倍,我們每天都用!
    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獲得了極大的便利,許多的智能產品也滲透到了人類生活中,科學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精緻,但地球環境卻面臨著嚴峻的壓力。近些年來科學家也時常對人類發出警告,我們一定要注重保護環境,塑料汙染已經到達了非常嚴重的程度了。
  • 我們每天都在吃塑料,你知道嗎?
    從塑料被人類發明使用後,塑料汙染就一直存在,而且是越來越嚴重。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垃圾被我們扔在地上或者丟在河裡,更多的是被人類源源不斷的傾倒入海洋裡,而這些被倒入海洋裡的塑料垃圾,最終會被分解成碎片。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史丹福大學高級研究員吳唯民介紹說,中美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首次為微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也為開發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製品的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一個中學女生無意中發現蟲盒泡沫有噬咬痕跡據新華社2003年報導,關於「蟲子吃塑料」,曾被一位西安的中學女生發現。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人類雖然很清楚,塑料汙染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對人類的影響可能更大,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塑料微粒)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塑料垃圾越來越多?我們有能「吃」塑料的細菌了!
    塑料也許是最讓人驕傲又令人糾結的發明之一。
  • 人類每天都在吃塑料,你隨地亂扔的垃圾,最終會回到自己的餐桌上
    而在許多環境汙染中,白色汙染或許是最容易讓我們忽略的一種汙染。所謂白色汙染,實際上就是塑料汙染。隨著消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使用塑膠袋的頻率也隨著大大提高。最常見的就是平時我們去逛超市,結帳打包是都是用塑膠袋來包裝。可以說,在我們生活中,塑料製品是隨處可見的。雖然我們經常忽略塑膠袋造成的汙染,但這並不代表著它很好處理。
  • 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或是罪魁禍首
    根據一項新研究,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了聚酯纖維。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 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海洋動物喜歡吃塑料垃圾竟是因為……
    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了眾多海鳥、魚類、鯨魚以及其它動物進食如此之多的塑料垃圾的原因,與科學家們之前認為的並不太一樣。 夏威夷利沃德群島上的黑腳信天翁正在進食塑料垃圾。現在科學家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可為海藻提供理想的繁殖平臺。據發表在11月9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篇研究,隨著海藻自然分解,釋放出DMS味道,跟隨氣味尋找磷蝦的海鳥就被帶到了一個「嗅覺陷阱」。最終出現的情況就是海鳥沒有吃到磷蝦,而是塑料垃圾。
  • 要分解最常見的一種塑料,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更好的新方法
    從食品包裝袋到工業管道,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聚乙烯的身影。然而,人類對這種最常見的塑料的回收處理一直相當糟糕——要麼被填埋進垃圾場,要麼被扔進海洋,要麼在排放有毒化學品的廢物焚化爐中被燒掉,這些方法都很難緩解日益嚴重的塑料危機。
  • 科學家發現一種吃塑料的毛毛蟲,塑料汙染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塑料汙染是讓人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自從塑膠袋被發明以來,人們就陷入了對這種廉價、重量輕、便於收納的袋子的破壞性上癮中,每年都有巨量的塑膠袋被生產出來,被廢棄。
  • 我們吃海鮮,海鮮吃著塑料長大:1400萬噸的微塑料彌散海裡
    對3km深度海洋沉積物的分析表明,海底塑料的數量可能是浮在表面的塑料數量的30倍。「我們需要徹底杜絕這種情況」科學機構CSIRO已在距南澳大利亞海岸距離288-349公裡處,深度1,655-3,016米的六個位置收集了沉積物碎片並進行分析。
  • 有一種蟲子,能夠吃塑料,可能有助於找到戰勝環境威脅的關鍵方案
    有一種蟲子,能夠吃塑料,可能有助於找到戰勝環境威脅的關鍵方案Honeycomb moth eating plastic might be sol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關於塑料汙染問題,可能已經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那就是一種昆蟲的攝食習慣和消化機能。
  • 我們一年會吃下多少塑料?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當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隨即進入河流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但是人類作為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這些塑料微粒不可避免的一定會隨著食物被人體攝入。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塑料微粒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西紅柿、洋蔥、西蘭花、馬鈴薯、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
  • 塑料奶瓶危害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專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塑料奶瓶危害多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可能會進入寶寶大腦就像大家拒絕把高溫食物放在塑膠袋裡一樣,很多媽媽也會擔憂塑料質地的奶瓶會不會在高溫下產生一些有害化學物質,其實這樣的擔憂的合情合理的。塑料奶瓶危害多大,每天釋放160萬微粒,可能會進入寶寶大腦於是,媽媽們選擇了價格較高、營銷較好的聚丙烯奶瓶,該質地自稱是可食用塑料,質地成分穩定,不會產生有害化學物質,耐溫度較高,可達110攝氏度,抗摔性也較強,多次落地也不會產生破綻,如此的營銷在媽媽中獲得了廣泛的青睞。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