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學家找到了能「吃」塑料的細菌!

2021-01-16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塑料也許是最讓人驕傲又令人糾結的發明之一。這些輕便、結實、造價低廉的東西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卻也製造了幾乎同樣大的麻煩。2010年,光是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產生的塑料垃圾就多達2.75億噸。大量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正在對環境和其他生物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得不到妥善處理的塑料垃圾正在造成日益嚴重的不良後果。圖片來源:harleymarine.com

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人們能為解決白色汙染做些什麼。生物學家們把目光投向了能力強大「分解者」:微生物們能像分解枯枝敗葉一樣消滅塑料嗎?最近,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Kyot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學家小田耕平(Kohei Oda)課題組發現了一種相當有潛質的微生物。他們的研究論文[1]近日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

負責進行生物降解工作的主要群體是微生物,對它們來說,降解的主要目的是「填飽肚子」。種類繁多的微生物攜帶各式各樣的酶類,幫助它們從其他生物不需要的東西中獲得能量和營養。然而,白色汙染卻是一個例外。許多常見的塑料是烴類在相當嚴格的條件下聚合的產物,它們的化學結構對於自然界來說是個新鮮玩意兒。怎麼「吃掉」它們,也是讓微生物們很發愁的事。站在這個意義上說,你平時棄若敝屣的塑膠袋,可是不折不扣的「科技結晶」。

要想找到可能「吃」塑料的細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田耕平的策略是:從塑料汙染物密集的地區找找看。要知道,人餓急了可是什麼都能吃。想在那些被白色汙染佔領的地帶生存,微生物也得相應地演化出一套本事吧?為此,研究者從一個塑料瓶回收點收集了250份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塑料瓶的主要成分)汙染的樣本,包括廢水、土壤等等。然後,他們將這些樣本與低密度PET薄膜混合在一起,試圖篩選出能以PET為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之後,第46號培養瓶裡,研究者滿心期待的事情發生了。


第46號培養瓶裡裝著的並不是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終極答案,但已足夠讓科學家們為之振奮。原圖來源:wikimedia.org

在這個培養瓶中的PET薄膜上,一個微生物群落正在逐漸滋長。顯微鏡觀察顯示,這是一個由細菌、原生動物和酵母樣細胞組成的「太歲」。隨著進一步分離培養,他們得到了利用這塊PET薄膜為群落輸送影響的幕後功臣:Ideonella sakaiensis。這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β-變形菌,具有降解PET薄膜的能力。它們附著的PET薄膜,在顯微鏡上出現大量的空洞。


左圖為培養20天後的第46號樣本;右圖為培養第70天後被部分降解了的PET薄膜(右上角為完整時的PET薄膜狀態;比例尺為0.5mm)。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進一步的生化分析顯示,當這些細菌黏附在塑料薄膜上的時候,它們能夠分解一種被稱為PET降解酶的蛋白質將PET降解,再將降解後的產物運入體內進一步「消化」,最終轉化為乙二醇和對苯二甲酸——這兩種結構相對簡單的有機物,就是它們的營養來源了。而對於人類來說,乙二醇和對苯二甲酸是有用的工業原料,即使處理起來,也比處理讓人頭疼的塑料垃圾簡單得多。


Ideonella sakaiensis是怎麼「吃掉」PET薄膜的。粘附在PET薄膜上的Ideonella sakaiensis會分泌出PET降解酶(PETase)將這些大分子聚合物降解為MHET單體,這些化合物會被轉運到細菌內部,並進一步分解為對苯二甲酸和乙二醇。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儘管看起來,利用I. sakaiensis來降解PET似乎是很美好的事情。但情況可並沒有那麼簡單。在小田耕平的實驗中,I. sakaiensis完全降解一塊小小的塑料薄膜需要六周的時間,這可算不上高效省時。對於科學家來說,這項研究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告訴人們,自然界中酶類的演化速度可能比人類想像的要快。PET誕生至今不過短短70年,而自然界似乎早已有了應對之策。這些酶類究竟是怎樣出現的?人們的活動對它們施加了多大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人們可能需要從PET降解酶的結構和機制入手。而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夠妥善利用Ideonella sakaiensis,並高效地處理和回收它們的產物,那麼也許,在白色汙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之前,我們手裡又多了一張能打的牌。

(編輯:Calo;排版:Sol_陽陽)

參考文獻:
1.Shosuke Yoshida, et al. A bacterium that degrades and assimilates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cience 2016: Vol. 351, Issue 6278, pp. 1196-1199 DOI: 10.1126/science.aad6359
2.Uwe T. Bornscheuer, Feeding on plastic. Science 2016: Vol. 351, Issue 6278, pp. 1154-1155 DOI: 10.1126/science.aaf2853文章題圖:參考文獻[1]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sns@guokr.com

科研最新進展,學術最新動態,頂級學者的思考和見解。長按二維碼關注科學人(微信號:scientific_guokr)。


塑料垃圾的危害有多大?

海洋裡有多少塑料垃圾?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一下

相關焦點

  • 塑料垃圾越來越多?我們有能「吃」塑料的細菌了!
    塑料也許是最讓人驕傲又令人糾結的發明之一。
  • TED:能吃塑料的細菌
    在這個環境中, 我將為細菌提供唯一的碳, 或者可以說食物、資源。我將為它們提供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也就是俗稱的PET塑料。PET塑料是世界上 產量最大的塑料。它被用於製作所有的 食物和液體容器,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塑料水瓶, 人類每分鐘都要使用 一百萬的塑料水瓶。我要做的事情, 是迫使細菌以PET塑料為食, 並且觀察是否有細菌能活下來, 或者更進一步,繁榮生長。
  • 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會「吃」塑料的細菌
    不斷堆積的塑料已然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汙染問題,對生態造成的破壞尤為觸目驚心,比如海洋中的許多生物正因它們的存在而面臨死亡威脅。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了能真正以塑料為食的菌株,通過運用蛋白質工程和蛋白質進化等方式,不斷的對這些菌株進行改進以提高它們的運作效率。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研究小組發現,這種細菌被鑑定為putida假單胞菌,它能產生能腐蝕聚氨酯的酶。This would make it possible to break down the material in the environment.這將使分解環境中的物質成為可能。
  • Science:科學家找到微生物生產塑料等化工產品的新方法
    另外,該研究還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細菌製造甲烷這種溫室氣體的方式。眾所周知,乙烯在化學工業中被廣泛用於製造幾乎所有的塑料,是製造業中使用量最大的有機化合物。不僅如此,乙烯還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乙烯及其下遊衍生物是生產塑料、粘合劑、冷卻劑、橡膠和一些日常產品的主要原料。
  • 科學家找到可吃塑料細菌:不懼致癌物,能有效破壞PU材質化學鍵!
    最近科學家在塑料垃圾場中發現一種細菌可以有效分解塑料,甚至能將其作為食物吃掉。不過這並非代表人類仍可以繼續大肆使用塑料產品,因為如果要大規模使用這種細菌的話,還需要10年的時間。 根據報導,塑料在分解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毒素和致癌化學物質,導致許多細菌在分解過程中會被殺死,不過科學家卻發現一種「綠膿桿菌」(Pseudomonas sp)可以破壞聚氨酯(PU塑膠)的化學鍵,並把氨分離出來,再分解成碳與氮。
  • 知百科|「吃」塑料的細菌
    這些塑料還會被在海裡的動物以為是食物吃進肚子裡,吞食塑料對野生動物有生命危險,據海洋保護組織稱,超過60%的海鳥和100%的海龜體內都發現了塑料。 而且這種塑料最終可能進入人的體內。科學家們一直在思考人們能為解決塑料汙染做些什麼。目前聚氨酯材料的化學降解主要包括水解、熱降解、光降解等,但這類降解成本高且易產生二次汙染。
  • Science:科學家發現可有效降解塑料的特殊細菌群體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3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很多一次性水瓶中發現了可以
  • 能吃掉塑料的細菌
    它被用於製作所有的食物和液體容器,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塑料水瓶,人類每分鐘都要使用一百萬的塑料水瓶。我要做的事情,是迫使細菌以PET塑料為食,並且觀察是否有細菌能活下來,或者更進一步,繁榮生長。這種實驗能給已經適應塑料汙染場所環境的細菌提供庇護所,並且讓它們發展消耗 PET塑料的能力。利用這個場所,我發現了一些已經具備這種能力的細菌。這些細菌進化出了以 PET塑料為食的能力。 So how do these bacteria do this? Well, it's actually pretty simple.
  • 日本培育出能吃塑料的細菌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全球每年製造數百萬個生物不可降解塑料瓶,它包含著聚對萊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最終這些塑料瓶將丟棄在街頭和海洋。
  • 細菌能「吃」塑料?科學家發現新的地球衛士,網友:給日本點讚
    我們最熟悉的塑料垃圾,如一次性餐具、塑料瓶、食品袋、農用塑料薄膜等,這些垃圾很難降解,對環境造成很小巨大的汙染。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全球每年都有數百萬個含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塑料瓶最終將被丟棄在大街之上和海裡。目前,日本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種細菌可以「吃塑料」,而在未來,這種細菌有望清理地球之上的塑料垃圾。
  •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這個超級生物酶能分解塑料,科學家無意中將它「升級」 據《衛報》4月16日報導,近日英國科學家在研究2016當時,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科學家們宣布他們找到了一種可以高效分解PET塑料的細菌,並從中提煉出了相應的生物酶,震撼了學術界和工業界。之後,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的John McGeehan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開始對PET降解酶的結構進行深入解析。
  • 環境||吃塑料的蟲子和吃金屬的細菌
    Role of gut microorganisms」(齧食塑料黃粉蟲對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完全礦化作用:2. 腸道微生物的作用)倆篇姊妹研究論文,首次以全面證據揭示了黃粉蟲齧食降解聚苯乙烯、將其完全降解礦化為二氧化碳、並利用同化為蟲體脂肪,同時證明是其腸道微生物起主導作用,並且分離鑑定了一株降解聚苯乙烯的細菌。此研究成果為解決廢棄塑料汙染環境的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維。
  • 科學家發現一種吃塑料的毛毛蟲,塑料汙染問題,能否迎刃而解?
    由於塑料在焚燒的時候會產生有害氣體,唯一的處理辦法就是將其埋於地下,但這樣也會造成土壤的汙染問題。因此,為了降低塑料汙染帶來的各種問題,科學家們急迫地想找到一種能將其迅速降解的辦法。最近,來自加拿大布蘭登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種蠟蛾的幼蟲是能夠消耗和代謝聚乙烯的「塑料食肉動物」,這種動物或許能為塑料降解問題找到突破口。在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刊》(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的論文中,研究小組描述了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研究,以及他們對這種毛毛蟲的腸道微生物的了解。
  • 日本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可清除地球垃圾
    新發現的這種奇特細菌,能夠在30攝氏度溫度條件下經過6個星期完全降解PET薄膜,其核心能力源自一種特殊的酶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吃塑料的細菌
  • 塑料汙染日益嚴重,如何尋找能降解塑料的細菌?選擇培養基篩選
    君不見一隻海鷗媽媽誤將塑料垃圾當食物餵給幼鳥,無法被消化的塑料在消化道中積留,無法被排洩出來。那種痛苦,你是否願意體會?不要怪鳥兒太笨,說它們分辨不了塑料和食物的區別。想一想自己,嬰幼兒時候,你什麼不吃?塑料汙染破壞了湖泊、河流、大海的生態系統。
  • 一位19歲少女,發現能吃塑料的細菌,人類或不用為白色汙染擔憂!
    僅僅19歲的少女,發現一種能吃塑料的細菌,價值超過千萬!塑膠袋的出現方便人的生活,幾乎無處可見,無論是外賣的包裝還是去超市購物,都會用到塑膠袋,這幾年白色汙染越來越嚴重威脅到地球的環境,雖然它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給地球上來了很嚴重的傷害。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小處著手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科學家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她無意間發現鋪在蟲盒子裡的泡沫塑料上有細小的噬咬痕跡,是黃粉蟲在吃塑料嗎?陳重光在當生物教師的父親支持下,開始留心觀察,她把黃粉蟲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餵麥麩和菜葉,試驗組逐漸加餵泡沫塑料餐盒片。她發現蟲子確實在吃塑料餐盒,通過稱量還證明蟲子體重在增加。蟲子吃塑料消化得了嗎?
  • 科學家獲重大突破,一種「突變細菌酶」誕生,能快分解速塑料廢物
    但是從科學的統計來看,無論是我們陸地區域還是海洋區域,塑料垃圾可以說是「堆積成山」,並且已經影響到了我們地球所有的生命體,包括我們人類。而根據《衛報》最新報告指出,科學家在分解塑料廢物方面又獲得了重大突破。
  • 科學家發現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
    該細菌能夠分解廣泛使用但很少回收的聚氨酯。科學家發現了一種以有毒塑料為食的細菌。這種細菌不僅會分解塑料,還會把塑料當作食物來提供能量。這種細菌是在一個傾倒塑料的垃圾場發現的,它是已知的第一個攻擊聚氨酯的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