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輪胎是海洋塑膠微粒主要來源

2020-08-06 草根生活頻道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喬依絲編譯

根據研究,風傳播的塑膠微粒是海洋汙染的最大來源,比河流帶來的汙染還要多。研究表明,每年有超過20萬噸的微小塑料顆粒從馬路吹入海洋,主要是因為胎和剎車片磨損時產生的微小顆粒。

據估計,每年有55萬噸小於0.01mm的顆粒沉積,其中將近一半是沉入海洋中。另外,超過8萬噸是落在偏遠的冰雪覆蓋地區,這些深色的塑膠微粒會吸收太陽的熱量,使得冰雪融化的速度可能會更快。從北極雪層、高山土壤到最深的海洋,塑膠微粒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這些顆粒可能包含有毒化學物質和有害微生物,同時研究已證實塑膠微粒會損害某些海洋生物,甚至進入到人類的肚腹中。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是第一個量化這種塑膠微粒影響的研究,科學家們專注於精細的輪胎和剎車粉塵。挪威航空研究所研究人員Andreas Stohl表示 :「道路是塑膠微粒通往各個偏遠地區包括海洋的重要源頭。普通輪胎在它的使用壽命期間會損失4公斤塑膠微粒,遠遠高於衣服纖維所造成的塑膠量。」

汽車輪胎是海洋塑膠微粒主要來源

過去科學界較少留意風帶動的塑膠微粒含量,因為通常風只能吹動最微小的顆粒,而且這些微小顆粒很難被辨識出來。然而,Stohl說 :「就健康和生態後果而言,這些極小的微粒反而容易被人體吸入至血管。」研究表明,最細的顆粒可以在空氣中保留一個月,但Stohl也承認數據中存在著重大的不確定性,例如在雨中塑膠粒子會以多快的速度落到地面上。

蘇格蘭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的Deonie Allen並非研究團隊的一員,但他給予這項研究極高的肯定,因為「有很多塑膠微粒汙染是來自大多數人從未想到的源頭」。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niversiteit Utrecht)的Erik van Sebille說 :「我們應該關注這項研究結果。」

Stohl表示,隨著電動汽車的普及,輪胎和剎車汙染的問題可能會變得更糟,因為電動汽車通常比內燃機汽車來得重,因此輪胎和剎車的磨損會更多,電動汽車製造商應該要負起社會責任,在這些項目投入更多心思。

相關焦點

  • 英國海域大多數鯊魚食用塑膠微粒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法蘭瓷編譯研究發現,英國海域67%海底鯊魚的腸道內發現到來自釣魚線和捕魚網的微纖維以及紡織品材料(包括塑膠微粒和合成超細纖維)。科學家們發現,這46隻鯊魚中有67%含有紡織品中常見的塑膠微粒或其他人造纖維,總共發現到379顆微粒。科學家們檢查了通常生活在海床附近的4種鯊魚物種 : 小點貓鯊(small-spotted catshark)、星貂鯊(starry smooth-hound)、白斑角鯊(spiny dogfish)和斑點貓鯊(bull huss)。
  • 對不起,你遊泳時嗆下的每一口海水,都含有汽車輪胎微粒
    美國「尤裡卡警報」新聞網站由英國政府出資進行的一個重要研究項目發表研究報告稱,汽車輪胎釋放的很多微粒可能是造成海洋環境中出現微塑料的一個重要源頭這項研究是全世界進行的首批旨在確定輪胎微粒是微塑料主要額外來源的研究項目之一。科學家們此前發現,化妝品的微珠以及購物袋和塑料瓶等較大物品發生的降解會在全球海洋環境中——從深海到北極地區——造成微塑料。
  • 塑膠微粒無處不在人體器官也有
    從高山到海洋到北極,塑膠微粒已汙染整個地球,現在人類透過食物和水、呼吸吸入體內,沒有理由懷疑人體內沒有塑膠微粒,但一直沒有科學發現,且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也還不清楚。現在有科學家團隊找到新技術,幫助發現人體器官真的有塑膠微粒和塑膠奈米微粒。
  • 研究:塑膠微粒汙染已遍及全球,連最偏遠的北極海域也無法倖免
    塑膠汙染在近年引起重視,除了堆積如山的塑膠廢棄物以外,「塑膠微粒」對環境與人體的影響更令人憂心。塑膠微粒漫布於空氣、海水甚至食物中,就連北極海域也難倖免,最新研究指出,在北極海水中的塑膠微粒中有92%為微小的人造纖維,主要來源為洗衣與紡織業。
  • 美國落磯山脈、科羅拉多州雨水含塑膠微粒
    華特比發現,採樣的雨水裡含有不同顏色的塑膠微粒。華特比說,「最值得與美國民眾分享的是,地球上存有的塑膠比眼睛看到的還要多。塑膠藏在雨裡、雪裡,已經成為我們環境的一部分了。」另外,在科羅拉多州收集的雨水也含不同顏色塑膠纖維,包括粒子與碎片。華特比採集雨水原本只是想研究氮汙染用,但研究結果出乎華特比意料之外。
  • 日本東京灣及衝繩貝殼類水產中首度發現大量塑膠微粒
    【環球網綜合報導】塑膠垃圾被衝到大海以後,常會因為大自然的破壞而碎成塑膠微粒(microbeads),不過,塑膠不會被細菌和黴菌分解,而會一直以微粒的形式存在,甚至被動物攝入體內。據香港「東網」6月19日報導,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團隊於2015至2017年間,到東京灣及衝繩縣座間味島水域,抽查貝殼類生物樣本化驗,結果發現這些貝殼體內積聚了大量塑膠微粒。研究員此前也曾於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膠粒,但貝殼類生物出現微膠粒則屬首例。據報導,由高田秀重教授領導的團隊分別在東京都和川崎市的東京灣採集紫貽貝和硬殼蛤,以及在座間味島採集環紋堅石蛤。
  • 法媒:洗衣服產生的纖維微粒已成海洋主要汙染源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導法媒稱,從極地冰蓋到水下10公裡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洗衣機吐出的合成纖維微粒正在汙染世界各地的海洋。但是專家說,迄今為止,海洋汙染的一個主要來源(滌綸、尼龍和丙烯酸纖維的微小顆粒)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引起注意。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伊莫金·納珀說,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的大部分衣服是用塑料製成的」。她說:「我們會經常洗衣服,每次洗滌都會有大量纖維脫落下來。
  • 紡織品對於海洋汙染的嚴重性
    紡織品對於海洋汙染的嚴重性 2017-02-27 08:26:53 來源:中國服裝人才網   核心提示:國際自然保育聯盟警告,從合成布料等產品中分解出來的不可見微粒佔汙染海洋的所有塑料的三分之一
  • 塑料微粒會對人體產生什麼樣的危害?
    關於塑料微粒在生活中有多泛濫好像已經見怪不怪,我們知道它累積在食物鏈裡、出現在海鹽、自來水、世界各個角落,甚至是人類排洩物中。接下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談論這個議題呢?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人造衣服纖維、牙膏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 全球海水汙染危機8大真相 預計2050年海洋中塑膠將比魚類多
    全球生態受影響,當中塑膠危機更是近在咫尺。現在大約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造成海洋汙染,對海水質素和水生生物,甚至人類健康都造成巨大影響。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將超過海洋魚類。
  • 最新研究:輪胎劇毒無比,化身「神秘殺手」
    ,主要是從輪胎中不斷散發出來的灰塵和微粒,目前這種不受管制的汙染源造成了空氣中的微粒以及海洋中的微塑料。通常汽車尾氣排放被描述為「大多在100nm以下」。研究人員稱:「輪胎磨損是環境中微塑料的一種隱秘來源,但人們對這一點的認識遠遠不足,目前還沒有找到替代輪胎的辦法。」歐洲某研究機構2018年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歐盟每年從輪胎中產生50萬噸微塑料,這可能是水生環境中最大的微塑料來源。
  • 科標檢測:毒跑道來襲塑膠和橡膠您分清了嗎?
    塑膠與橡膠同屬於高分子材料,主要由碳和氫兩種原子組成,而這的本質區別在於塑料發生形變時塑性變形,而橡膠是彈性變形,簡單來說一個彈性好,另一個相對較小。
  • 毒跑道由廢輪胎製成 垃圾製成塑膠顆粒廢塑料桶裝自製膠水
    毒跑道由廢輪胎製成 垃圾製成塑膠顆粒廢塑料桶裝自製膠水記者經過深入調查,揭開了一個震驚黑幕:大量黑窩點藏身河北保定、滄州一帶;廢舊輪胎、廢棄的電纜以及各種說不清來源、說不清品種的橡膠垃圾,經過簡單粉碎、粘合之後,就成為了學校塑膠跑道的主要原料。
  • 塑膠海洋丨你隨手丟掉的垃圾袋哪裡去了?
    這幾天看了一部關於塑料製品的紀錄片《塑膠海洋》,每天看一部分,三天才看完。
  • 大西洋塑膠廢棄物 實際量恐超出評估
    一項新研究今天指出,目前大西洋海面下漂浮的廢棄塑膠物量,可能高於1950年以來估計的總數量。   這項根據3種最常見塑膠材料樣本與電腦模型分析的研究,凸顯出阻塞大西洋汙染物的規模前所未見。   地球海洋含有約1億5000萬噸的塑膠,通常以塑膠微粒的形式存在。塑膠微粒不只遍布各大洋,甚至連世上最深的海溝裡都能偵測到,儘管大海中的塑膠無所不在,數量卻難以準確估算。
  • 聯合國警告:海洋塑料微粒汙染危害全球
    聯合國即將公開發布報告,就海洋塑料汙染潛在的危害警告全世界。(圖片來源:《獨立報》中國日報網5月22日電(信蓮) 據英國《衛報》5月21日報導,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稱,塑膠袋、瓶子、衣服等塑料汙染滯留在海裡,不僅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還會殃及海洋的生態環境。
  • 道路交通塑料微粒隨風汙染全球,每年52000噸落入海洋
    科技日報北京7月14日電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4日發布的最新環境報告,歐洲科學家就道路交通產生的塑料微粒汙染,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氣傳播進行了建模研究,發現這些塑料微粒被輸運到了遙遠的區域,包括北極。根據估算,通過空氣輸運而抵達海洋的塑料微粒總量與河流中堆積的總量相當。
  • 汽車輪胎噪音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輪胎噪音大怎麼辦?
    輪胎是汽車最為重要的部件之一,如果汽車輪胎壞了汽車就無法前進。我們平常在開車的時候,常常會聽到很大的胎噪,從而影響我們的開車心情。那麼輪胎噪音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輪胎噪音大該怎麼辦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嚴重低估:海洋塑料微粒數量
    2020-08-27 15:48:16 來源: 廢塑料新觀察 舉報
  • 海洋垃圾造「雪景」 臺灣大聲向海洋垃圾說不!
    有學者形容,臺灣和離島受大陸沿岸洋流、黑潮和季風影響,被迫成為東亞與南亞海洋垃圾的「攔截網」,加上自身產出的垃圾,寶島已成了被垃圾包圍的「垃圾之島」。  垃圾究竟哪裡來?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研究顯示,臺灣的海洋廢棄物高達八成是從陸上經各種途徑進入海中的一般廢棄物。其中,光是一次性餐具就佔總數的78.2%。換言之,民眾日常生活垃圾是臺灣海洋廢棄物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