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塑膠垃圾被衝到大海以後,常會因為大自然的破壞而碎成塑膠微粒(microbeads),不過,塑膠不會被細菌和黴菌分解,而會一直以微粒的形式存在,甚至被動物攝入體內。據香港「東網」6月19日報導,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團隊於2015至2017年間,到東京灣及衝繩縣座間味島水域,抽查貝殼類生物樣本化驗,結果發現這些貝殼體內積聚了大量塑膠微粒。
研究員此前也曾於東京灣的鯷魚體內發現膠粒,但貝殼類生物出現微膠粒則屬首例。
據報導,由高田秀重教授領導的團隊分別在東京都和川崎市的東京灣採集紫貽貝和硬殼蛤,以及在座間味島採集環紋堅石蛤。團隊在採集的27隻貝殼類海產體內均檢出含微膠粒,其中膠粒數量最多的是座間味島的貝殼,每1克含有23個膠粒;東京灣河口的貝殼也檢出較多粒子;川崎市的紫貽貝則每1克含有10個粒子。
報導稱,座間味島海岸有大量來自亞洲各國物品在內的塑料垃圾,這可能是導致貝類體內粒子較多的原因。英國倫敦布魯內爾大學本月發表研究報告稱,市面上銷售的貽貝體內積聚許多微塑料,反映初貝類遭汙染的情況很可能已遍布全球。高田指出:「有必要詳細調查對貝類生存及生態環境的影響。」
塑膠微粒是指海洋垃圾變成小碎屑、直徑5毫米以下的粒子。在今年6月七國集團(G7)峰會期間,歐盟和加拿大通過削減海洋塑料垃圾數值目標的文件,日本和美國拒絕籤署,再次引發關注。(實習編輯: 周思敏 審稿:譚利婭)
來源:環球網
版權合作,請聯繫:zhouyx@ffrc.cn,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誠邀您投稿,爆料,投稿請註明發布平臺,如想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請註明「微信公眾平臺」字樣。一經採用,即付稿酬!投稿網址:http://kxyy.fi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