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萬噸微塑碎片 食物鏈擴散威脅人類

2020-10-08 興辰滿星空

澳大利亞國家科學機構的一項研究顯示,排除樣本中水的重量,平均每克海底沉積物含有1.26塊微型塑料碎片。結合這一估算和其他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斷,全球海洋底部大約沉積著逾 1400 萬噸微型塑料碎片,從大量進入海洋的垃圾中分解而來。比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多30倍。

研究人員2017年3月和4月在距離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線300公裡處的6個偏遠地點,採集51個海底沉積物樣本,其中利用機器人潛水艇,在南澳大利亞海岸以外的 3000 米深的海底採集樣本。在如此偏遠的地方,微型塑料碎片也有很多。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 CSIRO ) 稱,這項研究是對海底微型塑料規模的首次估計。本次研究顯示,這些微型汙染物的數量,是此前本地化研究結果的 25 倍。

1400萬噸這個數字看似巨大,卻是連年累月的累積,與每年流入河海的塑料垃圾比,並不算多。

9月一項研究表明,2016年共有1900萬至2300萬噸塑料垃圾傾入河流和海洋。《科學》雜誌先前刊登的一篇文章顯示,每年有大約850萬噸塑料流入海洋。

海底的微型塑料碎片主要由一次性塑料製品、紡織和服裝纖維組成。這些物資在生活汙水處理廠沒有得到有效過濾,所以很容易進入河流和海洋。進入海洋的塑料汙染物破裂、分解,最終變成微型塑料。而這一研究結果顯示,微型塑料碎片確實正在沉澱到海底。

由於全球海洋環流,正浮力的塑料聚合物在大型海洋環流的地表水中積聚。根據公開數據,大約5.25萬億塑料顆粒,重約269000毫克,漂浮在海洋表面,而每平方公裡的塑料碎片濃度高達580000個。鑑於塑料生產的未來預測和缺乏有效的處理策略,預計到2050年,自然環境中的塑料廢物數量將翻一番。

海洋塑料碎片被認為是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的主要威脅,預計會對海洋野生動物和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研究人員已在2200多種不同海洋物種的胃腸道中發現了小塑料片,從浮遊動物到頂級捕食者。微型塑料碎片容易被貽貝、浮遊動物等食物鏈底端生物吃掉,進而被食物鏈上層生物吞食,通過食物鏈層層擴散,影響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


文中部分文圖源於網絡,有版權請30天內留言聯繫。

相關焦點

  • 1400萬噸微塑碎片 食物鏈擴散威脅人類
    結合這一估算和其他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斷,全球海洋底部大約沉積著逾 1400 萬噸微型塑料碎片,從大量進入海洋的垃圾中分解而來。比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多30倍。研究人員2017年3月和4月在距離澳大利亞南部海岸線300公裡處的6個偏遠地點,採集51個海底沉積物樣本,其中利用機器人潛水艇,在南澳大利亞海岸以外的 3000 米深的海底採集樣本。
  • 研究人員估計海底塑料碎片超過1400萬噸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海洋底部沉澱著超過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型塑料碎片。結合這一估算和其他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研究人員推斷,全球海底沉澱的微型塑料碎片多達1440萬噸,比海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多30倍。
  • 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或達1400萬噸以上 人類如何應對「海洋中的PM...
    原創 李茹玉 中國環境近日,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發布一項新的研究成果:據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深海就像一個「水槽」,匯聚著大量微塑料。
  • 外媒:太平洋垃圾面積大於法德西總和 嚴重威脅人類食物鏈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22日指出,在太平洋漂浮的巨型「垃圾島」所包含的塑料垃圾是原先估計的16倍,對人類的食物鏈構成嚴重威脅。海洋清理基金會發言人杜波依斯指出,海洋生物可能會誤認為塑料微粒是食物而吞下;最終進入人類的食物鏈中害到自己。
  • 在食物鏈中,蚊子處於哪個等級?它與人類在食物鏈中是什麼關係?
    人類作為當下地球的「主宰者」,站在了食物鏈的最頂端,這其實要得益於人類在漫長的進化史中選擇是大腦的進化,而不是肢體的進化,所以人類即使沒有尖利的爪子、龐大的體型以及鋒利的牙齒,也能站在食物鏈最頂端。 但是,人類在自然中並不是無敵的存在。
  • 塑料入侵海洋食物鏈 奔向餐桌
    信息時報訊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科比說,塑料纖維在箭蟲的腹中結成環狀,使食物無法通過消化道。在科比從英國周邊海域搜集的樣本中,浮遊生物吞食塑料的情況相當普遍。這是廢舊塑料進入海洋和全球食物鏈的一種路徑。他說,人們對鯨、海豹和海鳥吞食塑料的情況比較熟悉,但很少人知道,連微小的浮遊生物都受到如此嚴重的影響。
  • 科學家證明人類未來將受到「塑料食物」的威脅
    ,我們未來將隨時面臨「塑料食品」的威脅。雖然許多年前就有研究表明,在海洋食物鏈中已經發現了塑料,但是對陸地食物鏈科學家來說,對塑料入侵食物鏈卻一直「抱有僥倖心理」。 在這次研究中蚯蚓在反映當地土壤汙染方面表現良好經過長達9個月的蹲點調查,研究者們排除了其它幹擾因素,最終確定在當地的土壤、蚯蚓和母雞體內都含有少量塑料,而雞正是人類食物中的重要肉食物質,因此,這種物質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的威脅。
  • 科學家:地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臨生存威脅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中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處於動態平衡,如果生態系統中任何一種成分發生哪怕微小的變化都會造成巨大的威脅。不久前,聯合國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地球上有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而處於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這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由來自全球知名大學的七位科學家聯合完成,研究內容則由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比以往研究更具有參考價值。報告顯示,在南極洲,第二大帝企鵝群已經連續三年沒有繁殖後代,這導致帝企鵝數量崩塌式的下跌。
  • 氣候變化帶來生物危機 藻類擴散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最新研究發現,由於全球氣候變化,藍藻在溫暖的海水中茁壯成長並迅速擴散。這一現象正在威脅海洋生物食物鏈,降低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產效率,也對全球漁業造成嚴重的威脅。來自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生物研究專業的頂級學府之一)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實驗室環境下,氣溫變暖將造成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崩潰。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人員稱:氣溫的升高減少了食物鏈底層的重要能量流動,從主要食品生產商(比如藻類),到中間消費者(比如食草動物)和捕食者之間的能量流動減少了。
  • 塑料垃圾威脅海洋食物鏈
    圖片說明2:兩條沙蠋 據環境新聞網站mongabay.com報導,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稱,廢棄塑料的微小碎片損害了在海洋中生活的蠕蟲沙蠋(又稱海蚯蚓)的健康,從而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威脅
  • 人類是如何爬到食物鏈頂端的?其中最大的轉折點是什麼?
    但是,早在250萬年前就存在在地球上的非常類似人類的生物,卻是一種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生物,這些遠古時期的人類和我們一樣懂得愛和玩樂,能夠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也會爭權力、爭地位,但是他們當時對整個地球來說無足掛齒,對環境的影響並不比螢火蟲和水母大。那人類是如何在漫長的歷史中爬到食物鏈的頂端的呢?其中最大的轉折點是什麼?
  • #太平洋垃圾帶正威脅人類#
    近日,位於荷蘭的海洋清理基金會的研究人員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刊文稱,太平洋垃圾帶漂浮著超過8萬噸垃圾,主要是塑料瓶、塑膠袋等塑料製品,相當於500架噴氣客機的重量。現在太平洋垃圾帶的面積已經超過法國、德國、西班牙3個國家面積的總和。
  • 我們吃海鮮,海鮮吃著塑料長大:1400萬噸的微塑料彌散海裡
    根據一項新研究的估計,全世界海洋底部至少發現了1400萬噸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CSIRO首席研究通過《海洋科學前沿》上發表的這項研究顯示,在如此遙遠,如此深的地方探測到微塑料」表明塑料被擴散得如此之廣。根據收集到的數據,科學家得出結論,目前在海洋底部有1,440萬噸的微塑料顆粒。
  • 假設突然把人類按1:100縮小,人類還可登上食物鏈頂端嗎?
    人類作為高級動物,自誕生以來,就一直站在自然界食物鏈的頂端。雖然說人類的肉體其實很脆弱,自保能力也極差,沒有像蛇一樣的毒液,沒有像老虎一樣的獠牙,也沒有像鳥類一樣的翅膀,這也是為什麼人類一旦陷入荒郊野外就會面臨生命危險的原因。
  • 酒是這樣進入人類食物鏈的
    1 酒是這樣進入人類食物鏈的 >最原始的酒存在於腐爛的果實中,在食物短缺的時代,人類變得飢不擇食,不得不實用這些食物,有部分人因食用這些食物而喝醉,就容易被野獸吃掉,在生存競爭中處於劣勢。
  • 千姿百態的食物鏈之:食物鏈—食物網—生態平衡
    同時,由於人類也是生命世界中的一分子,故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種群的動態變化,或多或少地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農業蟲害(如蝗蟲)的爆發會導致作物產量銳減,從而影響人類的糧食安全。同樣,人類所有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也會影響某些生物種群數量的變化,從而影響人類的正常生活。例如工業「三廢」(廢水、廢渣和廢氣)汙染農田和水域,造成作物減產和魚類產品急劇下降,最終影響人類生活。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Rakka——當人類失去食物鏈頂端的位置
    人類管自己叫「萬物之靈」,但是,這個詩意的說法,如果翻譯成自然的語言,也許就是:我們恰好在這個星球上屬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位置。
  • 食物鏈頂端——人類,在地球上活著也不容易
    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人類基因最相似的古猿出現了,這是科學家們經過大量的數據和佐證後得出的結論,這意味著人類的祖先就是始於古猿。但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在地球上生存下去成為了一直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結合今年發生的疫情和對應的年份,網絡上有段子說道:「今年的鼠年大家真的和老鼠一樣躲在家裡不敢出來,一個勁的把食物往裡搬。」這句話在調侃的同時暗藏了無盡的辛酸,活著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