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類以統治者的身份凌駕於其他動物之上,我們學會利用外力改造世界,學會協同合作,能把強壯的獅子圈養在動物園,上能登月漫步,下能探索海洋,南極冰川都因為人類活動而融化。但是,早在250萬年前就存在在地球上的非常類似人類的生物,卻是一種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生物,這些遠古時期的人類和我們一樣懂得愛和玩樂,能夠建立起親密的友誼,也會爭權力、爭地位,但是他們當時對整個地球來說無足掛齒,對環境的影響並不比螢火蟲和水母大。那人類是如何在漫長的歷史中爬到食物鏈的頂端的呢?其中最大的轉折點是什麼?

要知道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比較古時候的猿人與其他動物的身體結構之間的區別了。歷史學家通過大量的歷史證據證明,人類的大腦明顯比其他動物要大。對60公斤的哺乳類動物來說,平均腦容量是200立方釐米,但250萬年前的猿人腦容量就已經有600立方釐米,現代人的平均腦容量更是發展到了1200-1400立方釐米。腦子是個好東西,思考可以改變世界。

但奇怪的是,為什麼只有人類的思考器官越來越龐大,其他動物不往這個方向發展?因為龐大的大腦也是一個龐大的負擔。大腦的能量消耗是非常厲害的,平時我們認真學習、工作一段時間後,也比較容易感覺到餓。大腦大的話,人類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尋找食物,碰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大猩猩也只有被撕碎的份。雖然當時看起來是個不明智的發育方向,但今天看來無比明智。通過大腦的思考,我們製造出汽車和槍炮,使我們的移動速度比黑猩猩快很多倍,也無需跟它近身肉搏,遠遠開一槍就能讓它斃命。

除了大腦,我們與其他動物不同之處還在於,能夠直立行走。直立行走的人類比原來的移動速度要慢,但是直立行走讓人類的視野更加開闊,獲取更多關於食物和安全的信息,同時雙手被解放出來,手慢慢發展,能做越來越多的精細活,製作出很多工具,藉助工具擴展自身能力。雖然直立行走有很多好處,但是加重了骨架的負擔,所以人類如今也要接受背痛、頸椎病的困擾。特別是對婦女來說,直立行走讓臀部變窄,產道也變窄,嬰兒的頭卻越來越大,生產變得更困難更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小馬生下來就能跑能走、能自己吃飯,而嬰兒要抱要喂,因為早點生產嬰兒還比較小,且比較柔軟,能降低生育風險,所有人類的嬰兒都是「早產兒」。

人類爬到食物鏈頂端的路上,最大的轉折點是學會用火。大約80萬年前,人類就開始學用火,火不但可以作為可靠的光源和熱源,還能嚇退不懷好意的大型肉食動物。人類後來還學會焚燒周遭環境,只要放一把火,就能使難以通行的叢林變為平原,還能獲得大量烤得很香的動物、堅果和塊莖。在學會用火烹飪食物後,人類能吃的食物種類變多,消化得更好,腸道變短,人體把更多養分供給大腦,大腦變得更大。學會控制後,火是一項聽話而又有無窮力量的工具,它讓人類在發展的道路上躍進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