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食物網絡
北京時間12月13日消息,國外媒體報導,與流行的觀點相反,人類其實並非位於「食物鏈頂端」,事實上,我們是位於食物鏈中央某處,一項對全球196個國家中176個國家的人類食物消耗49年的分析這樣表明。這是首次對人類營養級進行測量,營養級是指一個物種在食物網絡裡的位置。頂級捕食者的營養級高達5.5,然而2009年全球平均的人類營養級大約只有2.21,這可以與豬和鳳尾魚的營養級相比擬。
「為什麼會這麼低呢?」你可能會這麼問。為了解答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營養級是如何劃分的。營養級大約分為1-5,植物(以及其它的初級生產者)大約為1,它們製造自身的食物,除了少數食肉物種,它們不再以其它物種為食。對於其它的物種來說,營養級的指數為1加上所食用的生物的營養級的加權平均值。因此,只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例如奶牛和嚴格的素食主義者)的營養級為2,而那些一半吃植物一半吃奶牛(或者植物、素食主義者)的生物的營養級則為2.5。
具有最高營養級的物種並非僅僅是肉食動物,它們是以其它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人類雖然是肉食動物,但他們不是什麼時候都能保持這種飲食結構。如果我們想要上升一個營養級,那麼我們得拋棄奶牛,將食物對象關注於獅子、禿鷹等生物。在我們變得具有競爭力之前,讓我們先來分析下為什麼改變這樣的飲食結構並非明智的選擇。
這項研究並非給予科學家們糾正我們日常對話中將人類視為頂級捕食者的錯誤的機會,計算人類營養級(HTL)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對生態系統和地球上資源的影響。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只能產生一定能量,有些能量在食物網流通中的不同階段丟失了。從效率的角度看,我們需要更多植物以滿足全人類的肉類飲食習慣,而非素食飲食習慣。當然,孟加拉虎的飲食可能會耗費更多能量。
在此,我還必須提及2009年的HTL指數比1961年的指數提高了3%,考慮到更高營養級飲食的能量成本,我們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變高了這麼多?」而非「為什麼我們的營養級只有2.21?」問題的答案主要在於飲食數量的增加。作為一個物種,我們並非食用了具有更高營養級的動物,而是整體食用了更多肉類。但這是全球平均水平,當按國家分類,2009年的營養級數值其實非常廣泛——從蒲隆地素食主義的2.04至冰島以肉為主的2.57。
綜合考慮HTL隨著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這項研究發現了以下五種樣式:
1. 較低和穩定(主要是由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東南亞國家組成)
2. 較低但在增長
3. 較高仍在增長
4. 較高但相對穩定(這個群體裡包括美國)
5. 較高但在減少(包括冰島)
第二個群體裡包括中國和印度,它們表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是如果將中國和印度從分析裡全部移除,那麼2009年全球HTL的指數將從2.21上升至2.31,這意味著雖然這兩個國家的肉類消耗急劇增長,但他們並非主要的肉食國家。
這些肉類消耗轉移是值得我們憂慮的問題,因為雖然我們處於中等的營養級,但我們消耗資源的能力並不遜色。根據這項研究,人類消耗了25%的淨初級生產量(這指的是我們之前討論的有限的植物能量),食物消耗佔據了其中的35%-40%,考慮到農業並非我們消耗全球資源的唯一方式,因此我們沒有位於食物鏈頂端可能並非壞事。(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