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以來,「微塑料」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詞,由於其具有顆粒直徑小、肉眼無法分辨及難以降解等特點,所以對於環境和人體的危害往往要比其他汙染物更加嚴重。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微纖維作為紡織品生產、製作及清潔等過程的主要副產物之一,其對環境的影響也在逐漸變得比以往更加明顯。
微塑料
近日,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上發表了一篇報告,他們在北極深海、多倫多郊區的淺水湖泊、休倫湖和安大略湖三個主要地點考察了沉積物樣品,發現每千克沉積物乾重所含微纖維的平均數分別為 1930, 2490 以及 780。在這些微纖維中,人工改性纖維佔比為 22% 至 51%,而在這些人工改性纖維中,又有 41% 到 57% 為長度小於 5 毫米的藍色牛仔褲纖維。也就是說,環境中有大量牛仔纖維。
藍色牛仔褲纖維學名是「人工改性纖維素」,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雖然所有細小的牛仔纖維都是微纖維,但並不是所有的微纖維都是牛仔纖維,在微纖維這個大家族中還包括多聚物等合成纖維,以及棉花、羊毛、蠶絲、亞麻等天然纖維。科學家們還用顯微鏡來區分二者,藍色牛仔纖維像棉花一樣扭曲著,合成纖維則光滑而統一。
2012年全球牛仔布產量為54.9億米,到2016年達到了66億米,平均每年增長4.77%,而美國(201億美元)和歐洲(197.5億美元)佔全世界牛仔褲總銷售額的69%。根據Prescient and Strategic(P&S)的一項研究,牛仔褲佔所有牛仔產品市場份額的75%以上,夾克、襯衫、裙子、連衣裙、短褲和其他牛仔產品構成了這一類別的其餘部分。可以說牛仔是全球銷售最大的服裝類別之一。
而這也帶來了巨大的汙染,通過科學研究發現,每洗一條牛仔褲可以釋放 5 萬 6 千根微纖維,而汙水處理廠無法將如此微小的微纖維進行過濾,它們被排放到了湖泊之中,然後隨著深海洋流或者風飄到北極地區。
像牛仔纖維等合成纖維更多添加了染色劑、阻燃劑等化學成分,由於合成纖維比天然纖維更加難降解,因此其在環境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對環境、生物及人類造成的影響也就更大。
北極汙染情況的麻煩之處在於,不同於溫帶地區,這一地區沒有足夠多的有機碎片來稀釋汙染,而牛仔纖維也會進入魚類的食物鏈之中,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五大湖的彩虹胡瓜魚(rainbow smelt)。他們發現 65% 的魚腸胃中含微纖維,每條魚體內所含纖維數數量高達 63。我們市面上上的胡瓜魚大多是在加拿大和挪威捕獲的。
科學家擔心微纖維會和微塑料一樣,進入人類體內,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甚至蜂蜜中都發現了微塑料。科學家發表了《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Human Stool》論文,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糞便中,也含有塑料微顆粒。而海鮮、鹽、水、空氣懸浮物、食品加工和包裝材料,或是微塑料攝入的潛在來源。
而且在之前,人類總是預設,棉花和羊毛這樣的天然纖維生物降解速度太快,無法在海洋環境中持久存在。然而在《科學進展》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天然纖維的降解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慢,目前漂浮在海洋中的大多數棉纖維和羊毛纖維都是前幾十年的汙染,當時它們是最常見的服裝紡織品原料。
而合成纖維的降解速度要比天然纖維更慢,它們對於海洋生物的影響,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科學家目前在呼籲,每臺銷售的洗衣機都要安裝標準的汙水濾芯,洗衣機上附帶的特殊濾芯可以阻止 90% 的微纖維流進汙水處理廠。這是最現成的有效辦法來阻止微纖維汙染進入汙水,並最終滲透到海洋環境中。
在如今「快時尚」的服裝消費文化中,我們購買、清潔和丟棄的衣物數量越來越多,但這些纖維製品並非如人們所想的那般被大自然分解,而是長時間停留在環境中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如何處理廢棄衣物,我們應該要制定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