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塑料,北冰洋已發現牛仔微纖維,它們已入侵人類食物網

2020-09-14 胖福的小木屋

這些年以來,「微塑料」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詞,由於其具有顆粒直徑小、肉眼無法分辨及難以降解等特點,所以對於環境和人體的危害往往要比其他汙染物更加嚴重。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微纖維作為紡織品生產、製作及清潔等過程的主要副產物之一,其對環境的影響也在逐漸變得比以往更加明顯。

微塑料

近日,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環境科學與技術快報》(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tters)上發表了一篇報告,他們在北極深海、多倫多郊區的淺水湖泊、休倫湖和安大略湖三個主要地點考察了沉積物樣品,發現每千克沉積物乾重所含微纖維的平均數分別為 1930, 2490 以及 780。在這些微纖維中,人工改性纖維佔比為 22% 至 51%,而在這些人工改性纖維中,又有 41% 到 57% 為長度小於 5 毫米的藍色牛仔褲纖維。也就是說,環境中有大量牛仔纖維。


藍色牛仔褲纖維學名是「人工改性纖維素」,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雖然所有細小的牛仔纖維都是微纖維,但並不是所有的微纖維都是牛仔纖維,在微纖維這個大家族中還包括多聚物等合成纖維,以及棉花、羊毛、蠶絲、亞麻等天然纖維。科學家們還用顯微鏡來區分二者,藍色牛仔纖維像棉花一樣扭曲著,合成纖維則光滑而統一。


2012年全球牛仔布產量為54.9億米,到2016年達到了66億米,平均每年增長4.77%,而美國(201億美元)和歐洲(197.5億美元)佔全世界牛仔褲總銷售額的69%。根據Prescient and Strategic(P&S)的一項研究,牛仔褲佔所有牛仔產品市場份額的75%以上,夾克、襯衫、裙子、連衣裙、短褲和其他牛仔產品構成了這一類別的其餘部分。可以說牛仔是全球銷售最大的服裝類別之一。



而這也帶來了巨大的汙染,通過科學研究發現,每洗一條牛仔褲可以釋放 5 萬 6 千根微纖維,而汙水處理廠無法將如此微小的微纖維進行過濾,它們被排放到了湖泊之中,然後隨著深海洋流或者風飄到北極地區。



像牛仔纖維等合成纖維更多添加了染色劑、阻燃劑等化學成分,由於合成纖維比天然纖維更加難降解,因此其在環境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對環境、生物及人類造成的影響也就更大。

北極汙染情況的麻煩之處在於,不同於溫帶地區,這一地區沒有足夠多的有機碎片來稀釋汙染,而牛仔纖維也會進入魚類的食物鏈之中,研究人員收集了來自五大湖的彩虹胡瓜魚(rainbow smelt)。他們發現 65% 的魚腸胃中含微纖維,每條魚體內所含纖維數數量高達 63。我們市面上上的胡瓜魚大多是在加拿大和挪威捕獲的。



科學家擔心微纖維會和微塑料一樣,進入人類體內,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甚至蜂蜜中都發現了微塑料。科學家發表了《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stics in Human Stool》論文,通過研究發現,人類糞便中,也含有塑料微顆粒。而海鮮、鹽、水、空氣懸浮物、食品加工和包裝材料,或是微塑料攝入的潛在來源。

而且在之前,人類總是預設,棉花和羊毛這樣的天然纖維生物降解速度太快,無法在海洋環境中持久存在。然而在《科學進展》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天然纖維的降解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慢,目前漂浮在海洋中的大多數棉纖維和羊毛纖維都是前幾十年的汙染,當時它們是最常見的服裝紡織品原料。



而合成纖維的降解速度要比天然纖維更慢,它們對於海洋生物的影響,目前還是一個未知數,科學家目前在呼籲,每臺銷售的洗衣機都要安裝標準的汙水濾芯,洗衣機上附帶的特殊濾芯可以阻止 90% 的微纖維流進汙水處理廠。這是最現成的有效辦法來阻止微纖維汙染進入汙水,並最終滲透到海洋環境中。

在如今「快時尚」的服裝消費文化中,我們購買、清潔和丟棄的衣物數量越來越多,但這些纖維製品並非如人們所想的那般被大自然分解,而是長時間停留在環境中時刻威脅著我們的健康。如何處理廢棄衣物,我們應該要制定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關焦點

  • 每洗一次牛仔褲,你都在汙染北極:北冰洋已發現藍色牛仔纖維
    科學家們剛剛發現,北冰洋水域充滿牛仔褲碎片的痕跡。畢竟,汙水處理廠無法全面剔除它們。微纖維無處不在——從深海到海岸水域再到大西洋表面,科學家們都能發現這些不足 5 毫米長的細小纖維的蹤影。一直以來,科學家和環境學家都期望有機纖維(比如牛仔褲中的棉花)會隨時間的推移溶解在水中,而不是像塑料那樣在環境中積累。
  •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南極微生物體內也出現塑料,塑料已汙染食物網,人類也在吃塑料 審核-小文說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汙染,塑料汙染是規避不了的。從上個世紀塑料誕生之後,人類就對這種低成本、高便捷性的物質愛不釋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塑料製品的問題逐漸暴露了,那就是對環境的汙染。
  •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人類一直在吃塑料,南極生物體內發現塑料片,已入侵到食物鏈 審核-小文塑料汙染問題是人類在解決環境汙染過程中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一方面是因為人類在陸地上源源不斷地製造塑料垃圾,這些垃圾又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海洋中。
  • 還在擔心微塑料?你的牛仔褲可能更危險
    從2004年「微塑料」概念被首次提出開始,科學家已經在世界各處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包括人跡罕至的兩極以及大洋的最深處,甚至生物體內。微塑料可以吸附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等有毒物質,並隨著食物鏈向上傳遞和富集,造成嚴重的生態風險,並且可能危害人類的健康。微塑料汙染作為一種新的環境問題已經廣受全球關注。但是在微塑料之下還有另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微纖維。
  • 西媒:遙遠的北極已發現牛仔布微纖維……
    據埃菲社馬德裡9月2日報導,加拿大專家9月2日發表在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清洗牛仔布會將微纖維釋放到汙水中,甚至在偏遠的北極海洋沉積物中也發現了微纖維。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薩曼莎·阿西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就仔布是否是認為是放到水生環境中的微纖維的重要來源展開了調查。研究小組表示,尚不清楚微纖維對水生生物的具體影響(假如存在這種影響的話),但他們認為在北極地區發現微纖維是「人類對環境產生影響的有力證據」。
  • 洗衣機洗衣,產生的微纖維,才是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很少有人知道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環境科學研究發現:渥太華河水中95%的塑料微粒是微纖維。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表表在《科學美國人》的一項研究指出,淡水中60%的微塑料是微纖維,來自於人工合成的衣物。看來,人類製造的塑料汙染,已經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製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丟棄了塑料,最後塑料又通過微塑料回歸人體,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 研究稱北冰洋塑料微粒數量創紀錄 汙染或進入人類食物鏈
    據英國《衛報》4月24日報導,科學家在北冰洋的海水中發現了創紀錄的塑料微粒,它們可能對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引起了大眾關注。在從北冰洋5個地區採集的核心樣本中,每升海水冰塊混合物中有多達1.2萬個塑料微粒——這是以往研究結果的3倍之多。
  • 海洋微纖維汙染 這鍋塑料不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tti Virtue 長期以來,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被認為是塑料,但新研究指出,實際上它們很多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纖維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 在一般的磨損和洗滌過程中,紡織微纖維很容易從衣服上脫落,在空氣中飄散,或沿著排水溝進入水道。例如,一次聚酯纖維衣物的機洗就會釋放出50萬根紡織微纖維。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一般微塑料垃圾的直徑,都小於5毫米左右,這意味著,人們用肉眼是很難將它們一一看清楚的,這就導致它們一直是處於被人們忽視的狀態,但是,它們卻可以隨風飄散,進入到大氣層中、進入到海洋之中,之後在地球生態圈中一輪遊,最終通過食物鏈,被人體吸收,變成了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物質之一。
  • 外媒:研究稱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據法新社6月23日報導,科學家在南極土壤裡的微生物體內發現了少量聚苯乙烯,令人擔心微塑料汙染已經「深深」進入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系統。雖然微塑料滲入海洋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首次提供了南極陸地食物鏈受到汙染的證據。
  • 北冰洋浮冰融化,全新海域或將誕生
    而如今,隨著高強度的陽光穿透海面,表層水域的浮遊植物①得以大規模繁殖,這自然逃不過以它們為食的大西洋鯡或鯖魚②的視線——前來大快朵頤的這些魚類又將成為終於得以通行該海域的虎鯨③的獵物。當然,有得必有失。這些浮遊生物大規模爆發或會給北冰洋食物網結構帶來深刻改變。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他們當年第一次暗示,塑料汙染並不僅限於散布在海岸線上的塑膠袋、飲料瓶和聚集在臭名昭著的「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是一種漩渦狀的洋流,會將垃圾聚集在太平洋)的可見垃圾。這些塑料製品在陽光的照射下變得很脆弱,被風和海浪侵蝕變得粉碎,碎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還有從合成纖維中脫落的微小的所謂的微纖維,以及牙膏等產品中的微小粒子,這些碎片被稱為塑料微粒。
  •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
    南極跳蟲體內發現塑料垃圾,食物鏈已被汙染,人類警鐘被敲響提到南極大陸,它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僅非常的遙遠,而且還很寒冷,它的上面如今除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科考隊員們之外,是沒有任何永久性居民的,這似乎也代表著,南極是一片沒有被汙染的淨土,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 科學家:微塑料正在層層積累,毒素將回到人類體內
    事實上,這是一塊充滿微塑料的北冰洋海冰,科學家從北冰洋的深處極其提取出來。亞歷山德拉·德安吉洛表示,在之前的探測過程中,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嚴重的情況,大量的有毒海冰進入人類的生活區。在北極海冰裡,科研人員發現了大量的垃圾,有各種塑料珠子、細絲、尼龍……這些融化的海冰變成海水後,被冰凍的微塑料進入海洋生態系統,並被魚類誤食。
  • 科學家最新發現,北極地區的微塑料來自於我們的衣服
    塑料垃圾的壽命非常長,在它們降解之前,它們會慢慢地分解成更小的碎片,最後就變成了微塑料顆粒。微塑料已經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它幾乎遍布地球的每個角落,從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到最偏遠的兩極地區都存在它的身影。它甚至滲入了我們的食物當中,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對人體有何危害。
  • 魚吃塑料-人吃魚 繞了一圈人類「自食其果」?
    由於其他生物吃larvaceans以及它們的糞便和粘液房子,塑料微粒及其含有的化學物質有許多不同的途徑進入海洋食物網,最終甚至進入人類的身體。」現在科學家已證實這些小飼料魚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較大影響和令人不安的新行為,即鳳尾魚吃微小的海洋塑料微粒。由於它們通常會被大魚吃掉,那些塑料微粒中的毒素最終可能進入被人類食用的魚體內。《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鳳尾魚誤將塑料微粒當做食物,因為它聞起來很像食物。這只是科學期刊本周發布的有關塑料微粒對海洋環境影響的兩項研究之一。
  • 入侵世界之巔!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如此多的登頂者離去後,留下的不僅是自己的腳印。過去幾年,陸續有報導稱在珠峰上發現了大量遊客留下的垃圾。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塑料偵探」伊莫金·納珀(Imogen Napper)稱珠穆朗瑪峰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堆」,在登頂的常用路線上堆滿了食物殘渣、糞便、帳篷、塑料編織袋等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