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機洗衣,產生的微纖維,才是微塑料的主要來源!很少有人知道

2020-08-27 曉小生活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環境科學研究發現:渥太華河水中95%的塑料微粒是微纖維。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表表在《科學美國人》的一項研究指出,淡水中60%的微塑料是微纖維,來自於人工合成的衣物。

原來微纖維才是水體、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它們主要是在洗衣服的過程中從人工合成面料上脫落而進入水體的。我們每天都會因為洗衣服而製造微纖維汙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還一直甩鍋給「白色汙染」的塑料。

什麼是微纖維、微塑料?有什麼危害?

像棉花、羊毛這些是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纖維。但它們產量少,功能單一。現代工業根據簡單的有機物合成的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應運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它們被稱為三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簡稱高聚物。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出現爆炸式增長,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充斥在每個現代人的周圍,佔領了全球的每個角落。

它們有一個偉大的開始,但給世界一個慘烈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被稱為「白色汙染」的各類生活塑料廢棄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並且難於降解,造成了城市環境和海洋生態的嚴重汙染。

如今這種「白色汙染」正以另一種形式威脅環境和生態的安全,就是「微塑料」。微塑料是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汙染物,具體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這裡的「微塑料」和在對「塑料」的定義上有區別,是廣義上指塑料碎片、合成纖維微顆粒和橡膠膠球。

與「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難以清除,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

微塑料的危害

塑料微粒因其體積小,能夠通過淨化過濾裝置並進入江河湖海中,塑料微粒不會降解,會永遠存留在海洋中。

微塑料與低營養級海洋生物,如浮遊生物,具有類似的大小和密度。大多海洋生物捕食時候無法區分獵物和塑料顆粒,因此微塑料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會導致死亡或生病。

後來,像魚蝦蟹這些海洋生物又被捕撈上來,進入大眾的餐桌,最終會在我們吃的食物和喝的水中回到我們身體。

2018年,奧地利環境局和維也納醫科大學展開研究,對來自不同國家的8名志願者進行了一周的飲食追蹤,他們都吃了塑料包裝的食物,飲用了瓶裝水,有6人在期間吃了魚或海產品,在他們的糞便測試結果中,所有測試樣都含有塑料微粒,種類多達9種,幾乎齊全地覆蓋了全部塑料類型。這樣的結果讓人咋舌。

看來,人類製造的塑料汙染,已經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製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丟棄了塑料,最後塑料又通過微塑料回歸人體,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微纖維是微塑料汙染環境的主要來源。

微纖維是微塑料的一種形式,天然材料也會在洗衣機和烘乾機中脫落纖維,但微生物能夠消化它們。合成紡織品製成的纖維卻不是這樣。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可能會在生態系統中逗留幾個世紀。產生汙染的大多數微纖維是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主要包括「六大倫」如滌綸、尼龍、氨綸等紡織材料到目前為止,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滌綸、尼龍和氨綸的微小顆粒,即微纖維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日前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用洗衣機的標準洗滌周期每洗一公斤一衣服。平均便會產生114毫克微纖維。而每年光在歐洲就有12709噸微纖維以此種方式進入到河流海洋中。雖然源自棉羊毛的天然纖維佔96%,但它們在八個月後便能大部分自然降解,但餘下那4%的合成纖維日積月累,卻可能給海洋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推測,一個人口規模為10萬人的城市,每天經過洗衣機排入自然水體的微纖維約110千克,相當於扔掉1.5萬個塑膠袋。

保護環境,匹夫有責。作為一般人,如何防治微纖維?

選擇液體清潔劑比洗衣粉更佳,去汙能力強;另外,不要使用烘乾機,高溫促進了微纖維的分解。

少買衣服也同樣重要。因為研究表明,首次洗滌釋放的微纖維量最多,而通過洗滌釋放到海洋的微纖維量也是最多的。我們購買、清潔和丟棄的衣物數量越來越多,對我們的健康威脅越大。還是要儘量的保持節約簡樸之風。

最近研究者發現,只要將洗滌溫度調至15攝氏度,洗滌周期設為30分鐘,便能將微纖維釋放量降低30%

讓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前沿】日本科學家開發出用來分離洗衣機廢水中的微塑料的聲波系統
    英國《衛報》報導,新堡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全尺寸洗衣機測試,透過高科技攝影機發現,合成衣物每次洗滌可釋放50~600萬條微纖維。
  • 不僅塑料,北冰洋已發現牛仔微纖維,它們已入侵人類食物網
    這些年以來,「微塑料」顯然已經成為一個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詳的名詞,由於其具有顆粒直徑小、肉眼無法分辨及難以降解等特點,所以對於環境和人體的危害往往要比其他汙染物更加嚴重。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微纖維作為紡織品生產、製作及清潔等過程的主要副產物之一,其對環境的影響也在逐漸變得比以往更加明顯。
  • 科學有意思 | 我們每天都可能在吃塑料?科學家終於找到罪魁禍首
    這些塑料微粒可以進入海洋生物的飲食中,並在整個食物鏈中積累,最終走上人類的餐桌。▲生物體內的塑料微粒微塑料如今在海洋裡隨處可見,濃度最高集中在南非沿海海灘、北美五大湖區、英國的河流,以及俄羅斯附近的海溝底部。它們的來源非常廣泛,從各種塑料物品上脫落的微小碎片,到為洗面奶、磨砂膏而研發的塑料微珠等等。
  • 用剪刀裁剪比雷射裁剪釋放更多微塑料進入海洋
    位於瑞士杜本多夫的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的Yaping Cai及其同事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紡織品中都存在微塑料纖維。」「這項研究的結果可能有助於通過在生產和整理過程中的改進,減少紡織品中微塑料纖維的釋放。」微塑料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塑料和纖維小塊,可以來自塑料瓶、包裝、化妝品和化妝用品中的微珠。
  • 「洗衣汙染」,不是小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此前有研究發現,牛仔服裝清洗時脫落的靛藍牛仔微纖維在溫帶到北極地區的環境中不斷蓄積,為環境帶來的負擔覆蓋範圍逐步擴大研究人員還發現,目前在陸地上殘留的微纖維數量超過了進入水體中的數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 PLOS ONE 上。微塑料汙染日趨嚴重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
  • 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或是罪魁禍首
    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 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
  • 科學家最新發現,北極地區的微塑料來自於我們的衣服
    微塑料被認為是普遍存在的全球汙染物,但有關其起源、運輸和命運的疑問仍然存在。最近,一組研究人員對北極71個地點的海水進行採樣,並分析了其中微塑料的來源。早期的報告表明,北大西洋溫鹽環流、波驅動的斯託克斯漂移、河流輸入和海冰摻入等過程都有助於這些新興汙染物在北極的積聚和移動。
  • 科學家在北極海水中發現微塑料汙染 洗衣廢水等可能是罪魁禍首
    在北極海水中發現的微塑料汙染中,合成纖維佔比高達92%,其中聚酯纖維是最常見的。研究作者稱,這意味著在微塑料汙染世界海洋時,紡織品、洗衣機和廢水很可能是罪魁禍首。他們在北極發現的聚酯纖維與洗衣機和汙水處理廠的水中的纖維大小相同。研究結果表明,其中大部分是從大西洋漂流到北極的--這表明北美和歐洲是這些纖維的來源。
  • 「洗衣汙染」不是小事兒
    此前有研究發現,牛仔服裝清洗時脫落的靛藍牛仔微纖維在溫帶到北極地區的環境中不斷蓄積,為環境帶來的負擔覆蓋範圍逐步擴大。如果比這些頭髮絲還細的微纖維流入海洋,被浮遊生物和貝類吃掉,最終可能會進入人體消化道,給人類帶來許多未知的健康風險。(詳見:你洗牛仔褲掉的「色兒」,已經汙染到北極海洋了!) 然而,此類微纖維並非僅產自牛仔服裝,如何量化排向環境中的合成超細微纖維的數量一直是個難題。
  • 每日科普|微塑料的「毒」從何而來?
    除了這種來自較大的塑料垃圾由於物理、化學的作用分解而形成的次生微塑料,還有一類人造產生的原生微塑料,包括塑料微珠(Microbeads)和塑料微纖維(Microfiber)。塑料微珠直徑一般小於1毫米,通常由聚乙烯製成。
  • 研究統計了全球因洗滌循環而產生的塑料纖維數量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廢棄的汽水瓶和漁網等是一些常見的海洋汙染的例子,但與塑料有關的問題並不限於人們所看到的碎片。在洗滌循環中,我們的衣服會將大量的微塑料纖維脫落到廢水中,科學家們現在已經努力對其進行量化,估計自1950年以來,已有數百萬噸的這些合成纖維進入水體。
  • 還在擔心微塑料?你的牛仔褲可能更危險
    從2004年「微塑料」概念被首次提出開始,科學家已經在世界各處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包括人跡罕至的兩極以及大洋的最深處,甚至生物體內。微塑料可以吸附大量的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等有毒物質,並隨著食物鏈向上傳遞和富集,造成嚴重的生態風險,並且可能危害人類的健康。微塑料汙染作為一種新的環境問題已經廣受全球關注。但是在微塑料之下還有另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問題——微纖維。
  • 【前沿】魷魚蛋白可替塑料,這才是塑料汙染問題的正確答案?
    在《化學前沿》(Frontiers in Chemistry)雜誌上的一份報告稱,魷魚中發現的蛋白質可以用來製造塑料的可持續替代品。這些天然材料是可生物降解的,可以作為塑料的「極佳」替代品!來源:前瞻網據CNN報導稱,每年有超過八百萬噸的塑料進入我們的海洋,殺死海洋生物並破壞生態系統。但同樣的海洋也可能是減少塑料汙染的關鍵。
  • 「洗衣汙染」不是小事兒!每年17.65萬噸合成微纖維殘留
    研究人員還發現, 目前在陸地上殘留的微纖維數量超過了進入水體中的數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期刊 PLOS ONE 上。微塑料汙染日趨嚴重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而在衣服洗滌過程中,這些合成纖維會發生機械降解,從而產生大量直徑小於 5mm 的微纖維塑料顆粒,這些微纖維隨著排汙系統流入海洋、沿海、陸地和北極生態系統中,嚴重威脅著水生生物和陸地生物的多樣性。
  • 研究統計了全球因洗滌循環而產生的塑料纖維數量
    廢棄的汽水瓶和漁網等是一些常見的海洋汙染的例子,但與塑料有關的問題並不限於人們所看到的碎片。在洗滌循環中,我們的衣服會將大量的微塑料纖維脫落到廢水中,科學家們現在已經努力對其進行量化,估計自1950年以來,已有數百萬噸的這些合成纖維進入水體。
  • 海洋微纖維汙染 這鍋塑料不背—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tti Virtue 長期以來,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被認為是塑料,但新研究指出,實際上它們很多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纖維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 在一般的磨損和洗滌過程中,紡織微纖維很容易從衣服上脫落,在空氣中飄散,或沿著排水溝進入水道。例如,一次聚酯纖維衣物的機洗就會釋放出50萬根紡織微纖維。
  • 15分鐘釋放數萬個塑料顆粒!科學家:裝熱飲的「紙杯」這樣傷害身體
    「微塑料」。一個一次性紙杯暴露在熱液體中15分鐘將會產生大約102億個亞微米大小的顆粒。搖粒絨服裝搖粒絨通常是由回收塑料製成的,因此搖粒絨服裝中含有大量的塑料微纖維成分。每次清洗搖粒絨面料時,數萬個塑料微纖維就會被釋放到環境中。如果這些微纖維進入飲用水或海洋,就不可避免地會進入人類和海洋生物的身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