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環境科學研究發現:渥太華河水中95%的塑料微粒是微纖維。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表表在《科學美國人》的一項研究指出,淡水中60%的微塑料是微纖維,來自於人工合成的衣物。
原來微纖維才是水體、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它們主要是在洗衣服的過程中從人工合成面料上脫落而進入水體的。我們每天都會因為洗衣服而製造微纖維汙染,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還一直甩鍋給「白色汙染」的塑料。
什麼是微纖維、微塑料?有什麼危害?
像棉花、羊毛這些是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纖維。但它們產量少,功能單一。現代工業根據簡單的有機物合成的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應運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它們被稱為三大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簡稱高聚物。並在20世紀50年代後出現爆炸式增長,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充斥在每個現代人的周圍,佔領了全球的每個角落。
它們有一個偉大的開始,但給世界一個慘烈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被稱為「白色汙染」的各類生活塑料廢棄物,由於隨意亂丟亂扔,並且難於降解,造成了城市環境和海洋生態的嚴重汙染。
如今這種「白色汙染」正以另一種形式威脅環境和生態的安全,就是「微塑料」。微塑料是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汙染物,具體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這裡的「微塑料」和在對「塑料」的定義上有區別,是廣義上指塑料碎片、合成纖維微顆粒和橡膠膠球。
與「白色汙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難以清除,對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
塑料微粒因其體積小,能夠通過淨化過濾裝置並進入江河湖海中,塑料微粒不會降解,會永遠存留在海洋中。
微塑料與低營養級海洋生物,如浮遊生物,具有類似的大小和密度。大多海洋生物捕食時候無法區分獵物和塑料顆粒,因此微塑料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會導致死亡或生病。
後來,像魚蝦蟹這些海洋生物又被捕撈上來,進入大眾的餐桌,最終會在我們吃的食物和喝的水中回到我們身體。
2018年,奧地利環境局和維也納醫科大學展開研究,對來自不同國家的8名志願者進行了一周的飲食追蹤,他們都吃了塑料包裝的食物,飲用了瓶裝水,有6人在期間吃了魚或海產品,在他們的糞便測試結果中,所有測試樣都含有塑料微粒,種類多達9種,幾乎齊全地覆蓋了全部塑料類型。這樣的結果讓人咋舌。
看來,人類製造的塑料汙染,已經遍布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製造了塑料,使用了塑料,丟棄了塑料,最後塑料又通過微塑料回歸人體,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微纖維是微塑料的一種形式,天然材料也會在洗衣機和烘乾機中脫落纖維,但微生物能夠消化它們。合成紡織品製成的纖維卻不是這樣。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可能會在生態系統中逗留幾個世紀。產生汙染的大多數微纖維是合成纖維。
合成纖維主要包括「六大倫」如滌綸、尼龍、氨綸等紡織材料到目前為止,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滌綸、尼龍和氨綸的微小顆粒,即微纖維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日前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用洗衣機的標準洗滌周期每洗一公斤一衣服。平均便會產生114毫克微纖維。而每年光在歐洲就有12709噸微纖維以此種方式進入到河流海洋中。雖然源自棉羊毛的天然纖維佔96%,但它們在八個月後便能大部分自然降解,但餘下那4%的合成纖維日積月累,卻可能給海洋環境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推測,一個人口規模為10萬人的城市,每天經過洗衣機排入自然水體的微纖維約110千克,相當於扔掉1.5萬個塑膠袋。
保護環境,匹夫有責。作為一般人,如何防治微纖維?
選擇液體清潔劑比洗衣粉更佳,去汙能力強;另外,不要使用烘乾機,高溫促進了微纖維的分解。
少買衣服也同樣重要。因為研究表明,首次洗滌釋放的微纖維量最多,而通過洗滌釋放到海洋的微纖維量也是最多的。我們購買、清潔和丟棄的衣物數量越來越多,對我們的健康威脅越大。還是要儘量的保持節約簡樸之風。
最近研究者發現,只要將洗滌溫度調至15攝氏度,洗滌周期設為30分鐘,便能將微纖維釋放量降低30%。
讓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保護環境也是保護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