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汙染」無處不在:47個人體器官樣本檢測到塑料成分

2020-08-30 鈦媒體APP

無害化處理場所非洲豬瘟防控技術要點

1. 目的

當前,非洲豬瘟病毒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場所、暫存點、收運車輛等多個環節中汙染較重,通過收運車輛、工作人員甚至是無害化處理產物傳播到養豬場戶的風險長期存在。為加強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場所管理,進一步做好病死動物收集、轉運、暫存、處理、無害化處理產物存儲等環節生物安全管理,降低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風險,制定本技術要點。

2. 關鍵風險點

2.1 建設布局。無害化處理場、暫存點的選址、建設布局不合理時,存在散播非洲豬瘟病毒的風險。

2.2 車輛。從事病死動物及病死動物產品收集、轉運的運輸車輛,是散播病毒的主要載體。車輛密封不良或使用後未經徹底清洗消毒時,容易將非洲豬瘟病毒散播到外部環境甚至生豬養殖、屠宰等生產經營場所。

2.3 暫存點。生豬養殖、屠宰等生產經營場所,對臨時存放病死動物及病死動物產品的暫存點管理不善,如存在動物出入、消毒不徹底時,可能散播非洲豬瘟病毒。

2.4 人員。從事病死動物及病死動物產品收集、運輸、處理的從業人員,其頭髮、衣物、鞋帽以及所用物品等,可能攜帶並傳播非洲豬瘟病毒,。

2.5 設施設備。用於病死動物及病死動物產品收集、運輸、暫存、處理所需的設施設備,未經徹底清潔消毒時,容易把表面汙染的病毒帶到其他區域,存在傳播疫情的風險。

2.6 無害化處理產物。病死動物及相關產品,無害化處理不夠徹底,或無害化處理產物受到二次汙染時,存在傳播疫情的風險。

3. 無害化處理場

3.1 建設要求

3.1.1 選址布局應符合動物防疫條件要求。

3.1.2 處理工藝技術應符合《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範》(農醫發〔2017〕25號)要求。廢水、廢氣收集處理應符合環保要求。

3.1.3 辦公生活區、緩衝區及生產區布局合理,汙道、淨道相互分離並防止交叉汙染,並設置相應的車輛、人員消毒通道。

3.1.4 生產區應區分汙區(病死動物暫存庫、上料間等)、淨區(無害化處理產品庫等),並進行物理隔離,加施分區標識。無害化處理場所應根據自身處理工藝特點,將處理車間劃入汙區或淨區。

生產區地面、牆面、頂棚應防水、防滲、耐衝洗、耐腐蝕。

汙區和淨區必須封閉隔離,並分別配備紫外線燈、臭氧發生器、消毒噴霧機、高壓清洗機等相應的清洗消毒設備。淨區還應設有人員進出消毒通道。

汙區和淨區應設立防鼠、防蠅設施。

3.1.5 應設置車輛清洗消毒通道,並單獨設置車輛清洗消毒和烘乾車間。收運車輛清洗消毒通道應具備自動感應、溫控、全方位清洗等功能。

3.1.6 應設置符合相關要求的專門的消毒藥品倉庫和器械倉庫。

3.1.7 應配備視頻監控設備,並保存相關影像視頻資料。可能時,應接入當地畜牧獸醫部門的監控系統。

3.2 管理

3.2.1 無害化處理場所應建立病死動物入場登記、處理,收運車輛管理、設施設備運行管理、人員管理、無害化處理產物生產銷售登記等制度。

3.2.2 汙區和淨區物品嚴格分開,不得混用。未經清洗消毒的物品和器具,不得離開汙區。

3.2.3 無害化處理期間,工作人員一般不得在汙區和淨區跨區作業,離開汙區時,須淋浴並更換潔淨衣物,或在消毒間更換衣物,並對工作服進行消毒處理。

3.2.4 無害化處理產物須存放在專門場地或庫房,嚴禁接觸可能汙染的原料、器具和人員,嚴防機械性交叉汙染。

3.2.5 無害化處理場所應採取滅鼠、滅蠅等媒介生物控制措施。汙區和淨區均應健全防鼠、防蠅措施。

3.3 消毒

3.3.1 每次無害化處理結束後,應對汙區(不含冷庫)地面、牆面及相關工具、設施設備及循環使用的防護用品進行全面清洗消毒,對一次性防護用品統一回收後做無害化處理,並擦拭電源開關、門把手等易汙染部位。必要時,還應對空氣循環設施設備進行消毒處理。工作人員淋浴並更換潔淨衣物後方可離開。

3.3.2 每次無害化處理結束後,應對淨區進行清潔和清洗消毒。

3.3.3 對於暫存病死動物的冷庫,每批病死動物清空後,須進行全面清洗消毒。每月必須清空並清洗消毒一次。

3.3.4 無害化處理場區道路和車間外環境,每工作日須清理消毒一次。

3.3.5 車輛清洗消毒車間須保持清潔,清理後的汙物須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汙水須進行消毒處理。

3.4 監測評估

無害化處理場所應定期開展汙染風險監測,在不同生產環節採集樣品,送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或有資質的實驗室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及時開展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優化內部管理質量體系,完善風險防控措施。

4. 收集轉運

4.1 收集

4.1.1 腐爛、破敗、滲水的病死動物在送交處理前應進行包裝。

4.1.2 包裝材料應符合密閉、防水、防滲、防破損等要求。

4.1.3 包裝材料的容積、尺寸和數量應與需處理病死動物的體積、數量相匹配。

4.1.4 包裝後應進行密封,並對包裝材料表面消毒。

4.1.5 使用後,一次性包裝材料應作銷毀處理;可循環使用的包裝材料應嚴格清洗消毒。

4.2 轉運車輛

4.2.1 選擇符合《醫療廢物轉運車技術要求》GB19217條件的車輛或專用封閉廂式運載車輛。

4.2.2 車輛具有自動裝卸功能,車廂內表面應光滑,使用防水、耐腐蝕材料,底部設有良好氣密性的排水孔。

4.2.3 隨車配備衝洗、消毒設施設備、消毒劑及人員衛生防護用品等。

4.2.4 收運車輛應加裝並使用車載定位、視頻監控系統。收運車輛箱體應加施明顯標識。

4.2.5 跨縣(區)轉運的車輛應具有冷藏運輸功能。

4.2.6 收運車輛應專車專用,不得用於病死畜禽收運以外的用途。

4.2.7 收運車輛應按指定線路實行專線運行,不得進入生豬養殖場戶的飼養區域,儘量避免進入人口密集區、生豬養殖密集區。車輛運輸途中,非必要不得開廂。

4.2.8 車載定位視頻監控系統應完整記錄每次轉運時間和路徑。

4.3 車輛消毒

4.3.1 收運車輛在暫存點完成收集後,應及時對收運車輛、停靠區域進行消毒。

4.3.2 收集車輛到達專業無害化處理場所入口,應通過消毒池,並經過車輛表面消毒後方可進入。

4.3.3 收運車輛卸載後,駛入清洗消毒場地。清理車廂內殘留汙染物,經包裝密封后作無害化處理。清理駕駛室隨車配備的消毒設備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和乾燥。

4.3.4 收運車輛清理後,按照由內向外、由上到下、從前到後的順序衝洗車體和箱體內外表面,待晾乾後噴灑消毒液,靜置不少於15分鐘,最後用清水對車體進行全面衝洗後乾燥。駕駛室內用消毒液進行擦拭消毒。

4.3.5 按照《非洲豬瘟疫情應急實施方案》要求,選用符合規定的消毒藥。

4.3.6 有條件的可設立車輛高溫消毒間,對清洗消毒後的收運車輛打開車廂、駕駛室,進行高溫烘乾消毒(60℃以上,不少於30分鐘)。

5. 暫存點

5.1 布局和設施要求

5.1.1 通電、通水。

5.1.2 配備高壓衝洗機、噴霧消毒機等消毒設備,以及消毒池或消毒墊等設施。有條件的,應在出入口設置人員及車輛消毒通道。

5.1.3 配備與暫存規模相適應的冷庫及相關冷藏設施設備。冷庫房屋應防水、防滲、防鼠、防盜,地面、牆壁應光滑,便於清洗和消毒。

5.1.4 場區應設置實體圍牆,防止野豬、流浪犬貓等動物進入;場內須硬化,便於消毒。

5.1.5 養殖場設立的暫存點,病死豬的出口應與入口分離,並直接通往場區外。

5.2 管理

5.2.1 暫存點應配備專人管理。

5.2.2 暫存設施應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

5.2.3 暫存點應建立病死動物受理登記、轉運、清洗消毒、人員防護管理等制度。

5.2.4 暫存點不得飼養犬貓等動物,並採取滅鼠、滅蠅等媒介生物控制措施。

5.2.5 應配備視頻監控設備,並保存相關影像視頻資料。

5.2.6養殖場設立的暫存點,禁止外部收運車輛進入生豬飼養區內,宜在病死豬出口處裝載。

5.2.7 到過暫存點的人員,21天內不得進入生豬飼養區和飼料生產銷售區。內部人員確需返回生豬飼養區的,需要淋浴並更換衣物。

5.3 消毒

5.3.1 暫存點在運行期間,一般每日應對外環境進行1次全面消毒。

5.3.2 暫存點的冷藏設施設備應定期徹底消毒。

5.3.3 收運車輛到達和離開暫存點時,均應做好輪胎和車輛外表面的清洗消毒工作。

6. 人員管理

6.1 從事病死動物收集、暫存、轉運和無害化處理操作的工作人員應持健康證明上崗,經過專門培訓,掌握相應的動物防疫和生物安全防護知識。

6.2 無害化處理從業人員應定期進行體檢。

6.3 工作人員上崗前,必須在專用更衣室更換消毒後的防護服等防護用品,經人員消毒通道消毒後方可進入工作區域。

6.4 工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應穿戴防護服、口罩、膠靴、手套等防護用具。

6.5 工作完畢後,工作人員應通過人員消毒通道消毒後方可離開。脫下的防護服等防護用品放入指定專用箱進行消毒,一次性防護用品應進行回收銷毀處理。

6.6 工作人員作業後21天內不得進入養殖場戶的飼養區域。

6.7 來訪人員應參照本技術要點管理。

7. 記錄和檔案管理

7.1 無害化處理場所應建立健全病死動物及相關產品收集、轉運、暫存、處理等各環節記錄檔案,建立全流程工作記錄臺帳,各環節做好詳細記錄,落實交接登記,規範運行管理。及時整理保存收集、轉運、暫存、處理等環節單據憑證、現場照片或視頻記錄,並至少保存2年。

7.2 無害化處理場所應建立無害化處理產物的儲存和銷售臺帳,並至少保存2年。

7.3 無害化處理場所應建立完善的收集、運輸、處理等環節消毒臺帳,認真記錄消毒內容、消毒時間、消毒時長、消毒劑名稱、消毒濃度、消毒人員等內容。

相關焦點

  • 47個人體器官樣本檢測到塑料成分!丟棄的塑料正在汙染人類自己
    在本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0 年秋季線上會議上,科學家們展示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質譜分析 47 個人體組織樣本,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樣本中都含有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成分。
  • 47個人體器官樣本中檢測到塑料成分!人類丟棄的塑料正在汙染自己
    塑料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從北極的雪、高山土壤到最深的海洋。這些上萬年都無法完成降解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生態體系,經過食物鏈層層積累,最終回到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體內,一點點侵蝕著我們的身體。在本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0 年秋季線上會議上,科學家們展示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質譜分析 47 個人體組織樣本,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樣本中都含有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成分。隨手丟棄的塑料,去哪兒了?
  • 科學已經檢測到人體存在塑料成分:『白色汙染』仍然到處都是
    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消失,「白色汙染」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可以從北極上面的雪到高山上的土壤再到最深的海洋裡面。這些萬年都無法溶解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生態體系,經過食物鏈的層層進化積累,最終回到食物鏈的頂端人類身體裡面,慢慢的霸佔我們的身體。
  • 塑料汙染有多嚴重?科學家在人體組織中檢測到微量納米塑料
    土地,水和空氣的塑料汙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即使塑膠袋或水瓶破裂到不再令人討厭的程度,微小的碎片仍會汙染環境。動物和人類可以攝入這些顆粒,對健康產生不確定性。現在,科學家報告說,他們在檢查人體器官和組織時發現,人體已存在微米和納米塑料。研究人員將在美國化學學會(ACS)2020年秋季虛擬會議與博覽會上展示他們的結果。
  • 西媒稱塑料已存在於人體組織和器官中
    參考消息網8月18日報導據埃菲社馬德裡報導,根據8月17日在美國化學學會秋季視頻大會上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汙染地球所有元素(土地、水和空氣)的塑料已經侵入人體組織和器官中。報導稱,儘管大部分塑膠袋和塑料瓶在環境中降解,但一些不可生物降解的碎塊或微塑料仍留存在環境中,最終被動物和人類通過進食、飲用或呼吸攝入。報導指出,微塑料是指5毫米以下的塑料碎片,而納米塑料則更小,直徑小於0.001毫米。這些細小顆粒物會在野生生物和動物體內引起炎症、癌症和生育問題,但目前很少有研究評估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 人體47處被檢出微塑料,或成健康研究下一個熱點
    ,在人體提取的47個組織樣本,均發現了塑料顆粒。該項研究提取了肺、肝、脾和腎中的47個組織樣本,研究小組認為這些器官是最有可能遇到微塑料的器官。利用計算機編程、拉曼光譜和質譜的結合,能夠從組織樣本中識別和提取塑料,並生成顆粒計數數據、以及碎片的質量和表面積。利用這項技術,研究小組檢測出數十種不同的塑料,包括聚乙烯、聚碳酸酯以及雙酚A(BPA)。
  • 科學家在其研究的每一個人體組織樣本中均發現微塑料顆粒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當談到塑料汙染時,最大的未知數之一就是微小的碎片會對生物體的健康造成什麼樣的威脅。科學家們嘗試從人體組織中尋找答案,並在他們研究的每一個樣本中發現了塑料碎片的證據。而且目前我們還不知道這種塑料是否只是一種麻煩事,還是代表著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此前的研究已經考察了塑料汙染對魚類的影響,發現它會導致動脈瘤和生殖變化;而在甲殼類動物身上,塑料會在幾天內被磨成更細小的碎片。其他研究表明,塑料是如何通過胃腸道傳播的。但據研究人員所知,還沒有人研究這些材料在我們食用後如何在人體器官中堆積。
  • 塑膠微粒無處不在人體器官也有
    從高山到海洋到北極,塑膠微粒已汙染整個地球,現在人類透過食物和水、呼吸吸入體內,沒有理由懷疑人體內沒有塑膠微粒,但一直沒有科學發現,且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也還不清楚。現在有科學家團隊找到新技術,幫助發現人體器官真的有塑膠微粒和塑膠奈米微粒。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塑料已經進入了人體
    該消息發出後立即引起了公眾的關注,塑料問題終於從自然環境擴散到人體健康,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塑料微粒已經進入人體,會給人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發表該研究報告的是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教授洛夫·豪登以及他的學生,他們通過對47份人體組織樣品的監測,發現了塑料微粒的存在。塑料微粒分為兩種,一種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另一種是直徑小於0.05毫米的納米塑料,而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同時在人體組織樣本中發現了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 陳根:從傳統塑料到生物塑料,毒性未變汙染依舊?
    文/陳根傳統塑料導致了白生汙染的蔓延和泛濫,加劇了環境危機,於是,人們發明了由植物、回收材料和各種形式的有機物製成的生物塑料。近年來,生物塑料作為傳統塑料的替代品進入市場。這項研究由德國歌德大學的科學家領導,被稱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塑料化學成分調查
  • 12處海水找到7000個微塑料,它們將入人體,患癌人數或增加
    塑料垃圾問題的影響已經從陸地擴散到海洋中,除了肉眼可見的塑料垃圾之外,海水中還可能存在著肉眼不可見的塑料微粒。這些塑料微粒來自塑料垃圾的分解,然後隨著流動的海水逐漸擴大汙染範圍。去年一支南極科考隊伍在南極海域進行海水抽樣,並且在其中發現了塑料微粒的存在,這說明塑料汙染問題幾乎遍布全球海域。
  • 白色汙染的救贖
    眾所周知,白色汙染是當今世界的治理難題。塑料製品雖然具有使用輕便成本低等優勢,但是白色垃圾影響城市景觀,回收分類困難,燃燒後產生有毒氣體,埋在土壤裡幾百年無法降解,影響土壤結構和水質,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塑料製品中的鹽酸二甲苯直接進入母親體內時,會抑制男性胎兒的雄性激素生長,雄性激素所發揮的作用就會減弱。
  • 逃不掉躲不開!高山、海底、偏遠海岸布滿可能侵入人體的塑料微粒
    微塑料指的是那些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料產品,或者是從化合材料服裝、一次性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物件中分解出來的塑料碎屑。這些微粒通過種種渠道進入環境,隨之擴散到淡水和海洋環境、土壤甚至我們呼吸的空氣中。近日,波特蘭州立大學、奎諾特印第安民族大學和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奧林匹克海岸的太平洋剃鬚刀蛤蜊中發現了微塑料,這證明,即使窮鄉僻壤、人煙稀少的地區,也無法逃脫塑料汙染。
  • 食用海鮮樣本中檢測出塑料,我們還能不能放心食用海鮮?
    據澳大利亞最新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海鮮樣本中都檢測出塑料。這項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中,討論了小塊塑料是如何通過海洋食物鏈一步步汙染海洋環境的。0.7毫克的塑料,而在吃沙丁魚時可能會接觸到30毫克的塑料。
  • 研究發現每個人體組織中都有塑料微粒
    研究發現每個人體組織中都有塑料微粒 此前對野生動物的研究表明,接觸微塑料和納米塑料與不育症、炎症和癌症有關,但對人類的健康影響目前尚不清楚。現在,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人體器官和組織中首次發現了微量和納米塑料。
  • 塑料微粒通過飲水進入人體
    2018年10月22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試者的每份糞便樣本中都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這項研究清楚表明,微塑料已經滲入全世界海洋,並已然侵入許多生物體,也包括我們人類。關於塑料汙染問題,近年來報導越來越多,但沒有切膚之痛總難以引起重視。可有沒有想到,我們正在一口一口吃著塑料,並且塑料微粒已在人體內被發現?
  • 可以吃塑料的細菌,被華裔女生發現,「白色汙染」有救了?
    塑料是我們生活當中最為常見的物質了,它出現於上個世紀,是通過人工而合成的一種高分子材料,它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塑料容器,塑料和塑料桶,塑膠袋等等,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塑料製品的使用給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帶來了哪些影響。
  • 猖獗的塑料垃圾 |「白色汙染」進攻海洋,塑料微粒進入食物鏈
    無所不在的塑料製品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由此產生的塑料垃圾,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少汙染。以塑膠袋為首的塑料製品造成的白色汙染正在一步步危害自然環境和人們的正常生活。散落在街頭的塑料垃圾會堵塞下水道,汙染水體和土壤,甚至被動物吃掉,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 「無處藏身」的塑料微粒
    市場上的各種產品和包裝中廣泛存在塑料微粒。這些身材極小、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會通過各種渠道進入環境,進而導致嚴重的汙染。丹麥技術研究所(DTI,丹麥奧爾胡斯)開展了一項研究,鑑定丹麥生活汙廢水和雨水排水系統中的塑料微粒汙染程度,以及經過汙水處理能夠濾除多少塑料微粒。
  • 白色汙染有望解決?有些生物竟以塑料為食
    然而在未來,地球可能會變成一個白色的星球。塑料製品用途廣泛,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但是幾乎所有的塑料都是難以降解的。,形成了一塊新的「大陸」,白色汙染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系統。就連在地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也發現了塑料汙染,世界上已經沒有純淨之地。而人體中也檢測出了不同種類的微塑料,白色汙染最終也會反噬我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