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12月31日,為遏制「白色汙染」《國務院辦公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袋購物袋的通知》發布,其中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雖然每天都可以看見一車一車的垃圾車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但是塑料購物袋仍然存在我們生活中。
國務院新新發表明
但是他們真的消失了嗎?
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消失,「白色汙染」已經汙染了整個地球,可以從北極上面的雪到高山上的土壤再到最深的海洋裡面。這些萬年都無法溶解的塑料,最終會進入生態體系,經過食物鏈的層層進化積累,最終回到食物鏈的頂端人類身體裡面,慢慢的霸佔我們的身體。
就在本周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0 年秋季線上會議上面,科學家們展示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通過質譜分析 47 個人體組織樣本,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樣本中都含有微塑料或納米塑料成分。
隨時丟棄的垃圾都去了何處?
據目前了解,海洋中發現塑料物資存在80%,而海洋中的塑料物資都來自於陸地。像城市居民亂扔垃圾、以及相關處理垃圾不恰當和工業活動等,都有可能使塑料無法進入正常的處理秩序當中,從而進入自然環境當中。
進入自然環境的塑料,有很大一部分都會被流進了河流和小溪,然後帶入大海裡面,進入海洋的生態系統。而這一情況,在廢物回收基礎設施缺乏的國家極其普遍。
正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羅爾夫·哈爾登(Rolf Halden)所說:「如果認為塑料無處不在,只是不在我們體內,那就太天真了。」
此前的研究表明,塑料是可以通過人體的胃腸道,並在人體組織中發現了塑料存在的化學痕跡,但研究人員現在懷疑,這些微小顆粒是否會積聚在人體器官中。
「一旦我們對組織中有什麼有了更好的了解,我們就可以進行流行病學研究來評估人類健康的結果。這樣,我們就可以開始了解潛在的健康風險,如果有的話。」
研究小組的另一名成員查爾斯·羅斯基(Charles Rolsky)說:「在短短幾十年裡,我們已經從把塑料視為一種好處變成了威脅。」
人體中的塑料
此項目研究提取了肺、肝、脾和腎中的47個組織樣本,研究小組認為這些器官是最有可能遇到微塑料的器官。利用計算機編程、拉曼光譜和質譜的結合,能夠從組織樣本中識別和提取塑料,並生成顆粒計數數據、以及碎片的質量和表面積。
在此之前,研究表明人們每年吃進和吸入的塑料微粒至少有 5 萬個,而塑料微粒汙染正像雨點般落在城市居民身上。在去年分析的四個城市中,英國倫敦的塑料微粒汙染程度最高。這些顆粒可以藏匿有毒化學物質和有害微生物,而且已知會傷害一些海洋生物。
2016年歐洲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對人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含有的汙染物上,如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
為了這次測試,各國科學家研究小組從人體的肝臟、肺部等各個器官中。分別檢查和收集到了存在身體中的塑料物質。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是第一次從已知的環境暴露史的個體中,檢測人體器官中出現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
對人體的影響
這一發現出來以後更加關注的就是,對身體傷害有多大?
可以說,這是一個世界都在關注的事情,也因此各個國家也有不同的結論: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7年的調查認為,而對於齧齒動物和狗來說,直徑小於150微米的塑料物質不會被吸收,會通過糞便排洩出來,而人體攝入塑料物質和納米顆粒90%以上不會被人體吸收,因此,人體中所存在的塑料物質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但也有研究表明,人體攝入的塑料物質會隨著人體的糞便排洩出來,但是也有小部分還存在身體當中無法排洩出來,久而久之對人體造成了傷害。
這是因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許多細菌和真菌,這些病原體可以通過微塑料這個載體,將病原微生物帶入人體,影響人們的健康。
哈爾登說:「這種共享的資源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可塑暴露資料庫,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器官和人群在不同時間和地理空間中的暴露情況。」
最後,說一句愛護壞境人人有責。
在最後說一句我是一個剛開始寫作的小白,我還是什麼都不懂,歡迎大家私信我,來評判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