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地質年代的到來?微塑料正在汙染地球,每15年沉積率翻一番

2020-12-04 茶馬星球視野

從地質學上來說,地球可以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個時器,每個時期地球上都出現了代表類型的生物物種,新生代主要以哺乳動物和人類祖先出現為主要特徵。嚴格地講,新生代的定義是從180萬年前至今。然而現在卻有地質學家戲謔地稱:又一個地質年代開始了!

這是怎麼回事?又一個地質年代開始的標誌物是什麼呢?地質學家指向了地球上現在普遍存在的一種物質:塑料。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人類世,這是一個由人類對這個星球的影響主導的時期。我們在改造山脈和移動水道,工業發展正在對氣候造成破壞,地質記錄中留下了核物質痕跡。再加上微塑料汙染,這一日益普遍的威脅正在海洋中盤旋,並蔓延到遙遠的北極地區。

本周三9月4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了地球本身是如何被微塑料顆粒汙染的。一項基於美國加利福尼亞聖巴巴拉海岸收集的泥沙的新研究發現,自1945年以來,塑料在泥沙記錄中急劇增加。科學家們可以觀察到塑料濃度年復一年的變化。而且呈指數級增長: 從1945年到2009年,塑料沉積率平均每15年翻一番。

如圖:沉積物的核心

研究具體著眼於一個可追溯到1834年的沉積物核心。實際上塑料真正湧入地球環境中,要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那時候塑料產量才真正增加。這一切變化在沉積物的核心都可以清楚地表現出來。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於2010年提取了該沉積物。

特別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塑料的增長與全球塑料生產、以及南加州海岸的人口增長有關,而南加州海岸正是研究小組收集樣本中發生變化的分水嶺。該報告給我們帶來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結論: 隨著沿海城市的持續繁榮,流入海洋的塑料微粒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汙染了整個生態系統。

這意味著什麼呢?塑料正在接管我們的世界,毫無疑問,塑料正在佔領世界。從珠穆朗瑪峰到廚房裡的食鹽、我們喝的礦泉水以及日常吃的食物,它們無處不在。正如該研究報告的作者、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生物海洋學家詹妮弗布蘭登所說,這種「塑料足跡」是如此明顯,以至於他們認為,它可能在沉積記錄中充當地質標誌物。

科學家們將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時期命名為「大加速期」,以紀念我們爆炸式的工業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通常地質學家依靠放射性同位素來標記時代的開始和結束,但這項研究背後的團隊認為,塑料可以作為這種新型地質學開始的標誌。

更重要的的是,研究人員提取的海洋沉積物,清楚地說明了世界對塑料的日益依賴。在沉積物核心中發現的塑料不僅僅是指「微塑料」,這個詞時常會讓人想到碎片。在可追溯到1945年後的大部分塑料粒子裡,67.5%是纖維。是的,你沒看錯: 衣服上的纖維。

這些纖維主要來自合成質地服裝,它們會在洗滌過程中脫落纖維。廢水處理廠在將水泵入大海之前會進行處理,但並不具備去除所有微纖維的能力。奇怪的是,他們發現的大部分纖維都是白色的。許多海洋捕食者是根據顏色來選擇獵物的,所以它們可能把白色的塑料微粒誤認為是,比如說,腹部有卵的透明浮遊生物。

減少塑料吸管和塑膠袋的使用很重要,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們的服裝選擇在損害海洋環境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像浮遊生物這樣的小動物來說,微纖維就像一根繩子,可以纏住它們,可以卡在它們的內臟裡,還可以緊箍住它們的四肢。這是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但布蘭登說,但這並非不可能。 也許各國可以禁止某些面料或激勵公司使用非合成纖維。 否則,一切都要取決於消費者身的環保意識,這確實很難。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禁止使用泡沫塑料和塑料吸管,但卻不能告訴你不要穿某種質地的衣服。

儘管這項研究很有說服力,但一個單一的核心並不一定代表海洋其他地方的核心會是什麼樣子。更多來自不同地點的巖芯將有助於說明塑料對海洋的全球影響。不過想要採集這些樣本難度更大,因為大多數地方的海洋都充滿了生命和運動。相比之下,聖巴巴拉盆地在離地表幾英寸的地方就會缺氧,所以那裡沒有生物。另外那裡的循環也很少,所以它成為一個完美的收集沉積物核心的地方,沒有什麼東西把塑料混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對塑料進行分析。

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和其他地方沿海人口的持續增長,塑料將繼續在海洋中堆積,無論是垃圾還是受汙染的廢水。與此同時塑料產量也在飛速增長。2015年人類生產了4億噸塑料,預計到2025年將會翻一番。

所有這些塑料都不容易降解,而且都被設計得很堅硬。它們仍將存在於沉積物的核心中,以供未來的文明發現,因為除了細菌,大多數東西似乎都無法以任何方式降解它們。它們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但它們本質上仍然是化學塑料。我們會找到它們,就像找到古老的文物一樣。考慮到微塑料的無處不在以及它在環境中持續存在的能力,難道它是人類世的一個很好的標誌物嗎?

相關焦點

  • 「人類世」用沉澱塑料層作為標誌?海洋塑料沉積率每15年翻一番
    9月5日,據外媒報導,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塑料沉積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呈指數增長,每15年翻一番。 科學家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海盆提取了1834年至2009年的沿海沉積物核心進行分析。
  • 微塑料:人類正在親手把大海變成一個巨大的「毒沼」
    但是,人類每年的都消耗著大量的塑料製品,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激增。需要知道的是,根據目前的生態調查,科學家們已經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已知陸地和海洋中發現了塑料汙染的存在,而且這種情況由於人類的不節制,正在變得更加糟糕。相對於人類活動密集的陸地,從前,海洋生態狀況更加容易被人類忽視。
  • 微塑料:大自然的考題,蓋亞正在測試人類?
    10890米的海底,人類最難以到達的地方,這裡會有微塑料嗎?結果,從這裡捕捉的浮遊生物,平均每隻體內有3.3±0.7個微塑料顆粒。有些較大的微塑料顆粒甚至肉眼可見。科學家們繼續監測了全球其他的5個海溝,結果發現,全部都被汙染了。論文的最後,科學家說,極有可能,整個地球的海洋生態系統都已經被微塑料汙染了。
  • 【防治塑料汙染】觸目驚心!塑料汙染知多少:我們的地球正在默默...
    塑料汙染知多少:我們的地球正在默默承受著這些→ 2020-11-09 23: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不見」的塑料汙染 無處不在的納米塑料汙染正在危害地球環境
    這是一個由三部分組成的系列文章的第一部分,這系列文章探討了我們對微塑料汙染範圍和影響的日益加深的理解。為了了解其影響,以及如何控制汙染,科學家需要知道有多少微型塑料集中在哪些地方,它們來自哪裡,以及它們如何移動。然而,由於微塑料中含有數萬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聚合物,以及它們大小不一,從米粒大小到病毒大小都有,使得檢測微塑料的工作十分複雜。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早在2018年,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曾發布了一項研究,就首次確認了在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之後,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的糞便中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且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食鹽已被微塑料汙染,我們的地球和食物還有安全的嗎?
    調查數據表明,全世界銷售的食鹽品牌中,有90%都被微塑料汙染,其中主要是海鹽。該調查一共抽取了39個品牌的食鹽,其中36種都或多或少有微塑料的汙染。其中不含微塑料的,一個是我國臺灣的品牌,還有一個是法國的品牌。很幸運,另一種是我們大陸的品牌。
  • 美媒:貝類成微塑料汙染重災區
    合眾國際社網站2020年12月28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海產品中軟體動物體內微塑料含量最高》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你盤子裡的蛤蜊、牡蠣和扇貝可能有同一個秘密成分:微塑料。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的50多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微塑料汙染水平。調查人員發現,軟體動物中——比如蛤蜊、貽貝、牡蠣和扇貝——微塑料的含量最高。在亞洲沿海收集的軟體動物受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這些地區受到塑料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報告稱,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魚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 地球怎麼了?人類胎盤中首次發現微塑料,科學家:人類還不醒悟
    在這麼多年的不斷發展以來,人類對於地球環境的改變是極為迅速的,一些生物存在數億年的時間,都比不過人類一年工業發展給地球帶來的汙染性破壞,如今的地球一直處於一個遭受汙染的時期
  • 地球徹底淪陷?珠穆朗瑪峰也發現了微塑料,危害目前尚不清楚
    我們現在已經離不開塑料了,同樣的塑料現在也在反噬著地球,威脅著人類。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了地球的各個角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全世界每年生產的塑料不過數百萬噸,但是到了今天僅我國每年就生產塑料3000萬噸以上,全球每年3.3億噸以上。那麼如此大的塑料都去了哪裡?
  • 微塑料成病毒海上「長途運輸大巴」!塑料汙染可通過貝類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2016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除非世界採取激烈行動進一步回收,否則到2050年,世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量將超過魚類。而2017年9月發表的研究顯示,世界上80%以上的自來水都被塑料汙染。近日,科學家警告說,海洋中的塑料汙染可能通過養殖的貽貝和牡蠣等海產品向食物鏈傳播致命疾病。
  • 地球進入「人類世」!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是什麼?
    (截屏來源:科技日報)大會上,科學家們經激烈爭論,仍有四名AWG成員反對這一地質時代劃分,他們認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是漸進性的,不應僅根據放射性核素來命名一個新世代。那麼,科學家們劃分地質年代的依據什麼?人類世的確立又將對人類發展有何影響?
  • 馬爾地夫記錄了地球上最高水平的微塑料汙染
    馬爾地夫以其美麗的海岸線而聞名於世,是全球旅遊勝地,其周圍的水域中的微量塑料汙染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有可能嚴重影響淺礁中的海洋生物並威脅島嶼社區的生計。隨著時間的流逝,小塑料碎片會從塑料瓶,紡織品和衣物中分解出來,留在世界海洋中。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海洋科學家記錄了拉法亞尼環礁人口最多的奈夫魯(Naifaru)沿海22個地點的沙子中的塑料汙染水平,以確定該島周圍有多少微塑性物質。
  • 10年後翻三倍!海洋「塑料湯」即將升級,或成地球大危機
    目前,許多國家對待塑料汙染的態度是「眼不見心不煩」,即看不到塑料汙染就認為沒有塑料汙染問題。但事實上,海洋裡塑料汙染的量正與日俱增,這個關鍵的環境風險問題可能成為未來人類的巨大災難,因為近日新的研究警告,海洋塑料垃圾的汙染量到2025可能比2015年翻三倍,達到驚人的1.5億噸!
  • 科學家首次在珠峰發現微塑料足跡,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探險隊從珠穆朗瑪峰上採集回來的雪和溪流樣本,發現了珠穆朗瑪峰上存在被微塑料汙染的證據。研究人員表示,珠穆朗瑪峰大本營周圍分布的微塑料濃度最高,而且在海拔高達 8440 米的峰頂之下也存在微塑料。
  • 塑料汙染有多恐怖?每人一年竟吞下12萬塑料碎片
    但在食物上,我們擁有一個共同點——每天都吃下去無數塑料....它們在幾千年裡也從沒想過,有一天人類會把塑料扔到海裡。塑料存在於地球的時間,對於它們的族類來說太短太短了,短到它們還沒有認識到這種東西吃了會害死它們。畢竟這些五顏六色的塑料片,不僅看起來像食物,而且聞起來,感覺甚至聽起來都像食物。
  • 微塑料現身珠穆朗瑪峰,這標誌著地球徹底被微塑料統治
    剛剛,新聞報微塑料已經攻陷珠穆朗瑪峰峰頂。這是繼馬裡亞納海溝之後,珠峰頂部首次發現微塑料。至此,包括空氣、地表、海洋的地球立體空間全部被微塑料汙染。「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
  • 地球進入新的地質年代,全球治理如何破局?
    全球進入「燒烤」模式,高溫創記錄 據世界氣象組織6月28日發表聲明稱,2015年至2019年,很有可能成為地球上「自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種種反常的現象表明,地球已經進入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 新地質年代:地球已進入人類世 人類世(Anthropocene)是一個表示時間、過程和地層的地質單位。
  • 新研究發現:農作物正在吸收微塑料
    大棚蔬菜種植及潛在微塑料汙染來源(煙臺海岸帶所供圖)塑料汙染正成為整個地球表層生態系統最嚴重的威脅之一。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微塑料可以被農作物吸收並進入其可食用部位。海洋中小於5毫米的微塑料越來越被人們知曉,但對於陸地生態系統中微塑料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土壤中的微塑料可能是一個更嚴重的環境問題。」論文通訊作者駱永明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汙泥和塑料地膜是土壤微塑料的兩大來源,汙水處理廠收集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和雨水也都含有塑料,水體中和大氣中的微塑料都能導致土壤中微塑料的積累。」
  • 海洋汙染遠超預期!科學家:每吃一份生蠔會攝入0.7毫克塑料
    簡單來說,就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和塑料碎片。大約在2004年的時候,英國的科學家們就已經對它們展開研究了,而且還曾經在《科學》雜誌上發表過關於微塑料垃圾的研究論文。,已經在海底形成了一個個的「微塑料垃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