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微塑料汙染達有史最高水平,每1平方米薄層中多達190萬個!

2021-01-12 化學者

曼徹斯特大學2020年4月30日報導,科學家發現海底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微塑料。微塑料通過載有工業和生活廢水的河流輸送到海洋,再由強大的沉積物(濁流)帶到海底峽谷,然後通過「底流」在海底運輸,並沉積在泥沙中。其他微塑料從海面下沉,也可以被海流拾起並攜帶。

一個國際研究項目揭示了有記錄以來海底微塑性的最高水平,僅覆蓋1平方米的薄層中多達190萬個。每年有超過一千萬噸的塑料廢物進入海洋,99%的堆集到深海中。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曼徹斯特大學的伊恩·凱恩博士說,深部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令我們感到震驚。

海底的微塑料主要由紡織品和衣服中的纖維組成。這些不能在生活廢水處理廠中被有效過濾掉,並且很容易進入河流和海洋。在海洋中,它們要麼緩慢沉降,要麼可以通過間歇性渾濁流(強大的水下雪崩)快速傳輸,這些渾濁流經海底峽谷到達深海底。

一旦進入深海,微塑料就很容易被連續流動的海底流(「底流」)吸收並攜帶,這些流可以優先將纖維和碎屑集中在大量的沉積物中。這些深海洋流還攜帶著含氧的水和養分,這意味著海底微塑料熱點也可以容納重要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可以消耗或吸收微塑料。

這項研究提供了這些水流的行為與海底微塑料濃度之間的直接直接聯繫,該發現將有助於預測其他深海微塑料熱點的位置,並直接研究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該小組從第勒尼安海(地中海的一部分)海底收集了沉積物樣本,並將其與深海流的校準模型和海底詳細地圖相結合。

在實驗室中,將微塑料與沉積物分離,在顯微鏡下計數,並使用紅外光譜進一步分析以確定塑料類型。利用這些信息,研究小組能夠顯示洋流如何控制海底微塑料的分布。

國家海洋學研究中心的麥克·克萊爾(Mike Clare)博士是這項研究的共同負責人,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對海底洋流進行詳細研究如何能夠幫助我們連接深海中的微塑性運輸途徑並找到「結果表明,需要採取政策幹預措施,以限制塑料將來流入自然環境並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杜倫大學地球科學系的弗洛裡安·波爾博士說,實在很糟糕,塑料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沉積物顆粒,它與沙子,泥漿和養分一起分布在整個海底。

更多信息參閱: IA Kane等人,「受深海環流控制的海底微塑料熱點」,《科學》(2020年)。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126 / science.aba589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海底發現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微塑料含量
    一項國際研究項目揭示了海底有史以來最高的微型塑料碎片含量水平,僅1平方米的薄層中就有高達190萬片。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漂浮在海上的塑料垃圾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然而,這樣的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只佔進入世界海洋的塑料的不到1%。
  • 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或達1400萬噸以上 人類如何應對「海洋中的PM...
    由於微塑料體積小,部分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對海洋生態環境有很大危害,因此也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海洋微塑料體積小,但吸附汙染物的能力很強。例如,如果海洋環境中存在多氯聯苯、雙酚A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一旦微塑料和這些汙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個有機汙染球體。微塑料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
  •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然而,海洋表麵塑料濃度僅佔全球海洋塑料的1%。大部分塑料都沉入了深海。目前,這些塑料在深海底部的位置仍不清楚。此外,這些深海洋流還攜帶著含氧水和營養物質,這意味著海底「微塑料熱點地區」也可以容納重要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可以消耗或吸收這些微塑料。每平方米190萬個微塑料原來,微塑料主要集中在海洋600至900米的深處,這個地方的洋流與海底的相互作用最大。
  • 深海堆積大量微塑料,每立方海水高達190萬個塑料顆粒
    塑料垃圾遍布全球,是湖泊和海洋的重要垃圾來源 。在河流和三角洲的沉積物中。從浮遊動物到巨型動物,好幾種生物的胃裡都有。微塑料已經在遙遠的環境中被觀察到,如蒙古山區的水和廣泛的海洋沉積物沉積在海平面以下5公裡處,都有微塑料。
  • 海底發現高濃度的微塑料,如果再不控制,人類的災難才真正開始
    1000萬噸的塑料垃圾進入海洋,但是我們只看到其中1%漂浮在海洋的部分。這些海洋塑料垃圾很多時候會被當成食物,然後就會不小心堵塞海洋生物的食道和胃,嚴重影響海產品的安全。不僅如此,塑料垃圾還會在海洋中逐漸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直至形成小於5毫米的顆粒,這被稱為微塑料。強大的洋流會將這些微塑料捲入海底形成漂浮物。
  • 最新研究證實,牡蠣、扇貝等海鮮中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
    近日,由英國赫爾大學和赫爾約克醫學院共同牽頭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海產品中,貽貝、牡蠣和扇貝受微塑料汙染水平最高。2018 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約有 1300 萬噸塑料廢棄物流入海洋,這些塑料廢棄物通過物理降解產生了大量的次級微塑料,這些汙染物漂浮在海洋中,形成了海洋中的 「PM2.5」,通過呼吸或吸附在某些食物上,進入魚類、貝類、甲殼類、哺乳類動物的體內,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 微塑料幾乎已侵入地球上的每個縫隙
    現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附近的弗林德斯大學的海洋科學家,為馬爾地夫的垃圾恐怖故事增加了另一個可預測的統計數據:以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而聞名的島嶼鏈,其海灘和近岸水域中微塑料含量也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地方。對於支持超過1,100種魚類和929種其他物種(從兩棲類到鯨魚)以及170種海鳥的熱帶海洋生態系統來說,這不是一個好消息。在研究人員收集的71條觸發魚中,所有魚肚都有塑料,平均每條魚有8條塑料纖維。
  • 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一半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
    早在2018年,歐洲聯合胃腸病學周曾發布了一項研究,就首次確認了在人體內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之後,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表示,科學家在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的糞便中同樣發現了塑料微粒,且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馬爾地夫記錄了地球上最高水平的微塑料汙染
    馬爾地夫以其美麗的海岸線而聞名於世,是全球旅遊勝地,其周圍的水域中的微量塑料汙染量是世界上最高的,有可能嚴重影響淺礁中的海洋生物並威脅島嶼社區的生計。隨著時間的流逝,小塑料碎片會從塑料瓶,紡織品和衣物中分解出來,留在世界海洋中。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海洋科學家記錄了拉法亞尼環礁人口最多的奈夫魯(Naifaru)沿海22個地點的沙子中的塑料汙染水平,以確定該島周圍有多少微塑性物質。
  • 地球最深處也沒逃過「塑料災難」 英國海底鯊魚內臟發現塑料微粒
    這種情況對鯊魚健康有沒有不良影響,目前還不清楚,但研究人員說,這顯示出了「塑料汙染的普遍性」 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除了塑料微粒之外,鯊魚內臟中還有合成纖維素等顆粒物,這種物質最常見於紡織品(包括一次性衛生用品,如面罩)和衣物中。 關於其來源,他們認為各種類型的塑料微粒主要來源應該是釣魚線或漁網。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照片中,珠峰上的登頂者沿著峰頂的一脊排成一列,等待登頂。七峰遊(Seven Summit Treks)旅遊公司的主席明瑪夏爾巴(Mingma Sherpa)表示,登頂珠峰的費用將近10萬人民幣,排隊時間在20分鐘到1個半小時不等。每年春季,珠峰上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人們爭先恐後地拍照、紮營,帶著全身裝備衝向海拔8844.43米的峰頂。
  • 海洋塑料汙染波及南極海域:每平方公裡最高28.6萬個微粒
    海洋塑料汙染波及南極海域:每平方公裡最高28.6萬個微粒 華義/新華社 2016-09-28 18:42 來源:澎湃新聞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加拿大夏洛特皇后灣每平方米檢出7630 ± 1410 個微塑料,在我國的長江口和岷江口分別檢出4137.3 ±2461.5 、1170.8 ± 953.1 個微粒每平方米。甚至在人們食用的食鹽、貝類食物中也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海鹽中平均每千克檢出2000多個微塑料顆粒,數量遠超鹽湖、鹽井和鹽礦中獲取的食鹽。
  • 澳科研機構:深海微塑料汙染更嚴重
    新華社坎培拉10月6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6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該研究負責人賈斯廷·巴雷特介紹,進入海洋的塑料汙染物會分解,最終形成微塑料。
  • 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 ,到2050年,海洋裡的塑料垃圾將比魚類還多!
    張夢然向塑料汙染宣戰:海洋中塑料與浮遊生物比例達1∶26月5日,世界環境日。科學家還分析了多幅航拍圖像,實現了對較大廢棄物的更精確計數及測量——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最新估計值比以往研究的估計值高這麼多。而且,2011年東日本海嘯過後,該區域海洋塑料汙染水平也在上升。科學家們表示,現在還無法清晰地評估,這些塑料究竟會在此區域漂浮多久。
  • 《整體環境科學》期刊:微塑料已經入侵地球上幾乎每個角落
    澳洲阿德雷德附近的福林德斯大學海洋科學家如今又將一項預料之中的統計數據加進馬爾地夫的垃圾恐怖故事:該國的島鏈除了以豐富海洋生物多樣性著稱,在海灘及海岸附近水域也有全世界最高濃度的微塑料。在人口最多的島奈法魯(Naifaru)上的22個地點,福林德斯大學的團隊於灘沙與淺海珊瑚礁水域計算到高濃度的微塑料。 除了大量微塑料之外,該團隊還發現了更不樂觀的結果。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全球塑料產量從1950年的200萬t增加到2015年的3.8億t,總產量達78億t(中國產量約佔28%),其中9% 的塑料被回收,79%的塑料被填埋或者遺棄在自然界中。自1992年至2016年,全球生活源廢塑料貿易量為2.4億t,中國進口量佔72%,對全球的廢塑料回收做出了巨大貢獻。塑料的大量使用已經導致環境中塑料及其衍生品對大氣、海洋和陸地環境造成汙染。
  • 中國就海洋微塑料汙染採取一系列行動
    「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近海、河口水體中海洋微塑料含量濃度為中等偏低水平。」7月8日,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8年年會海洋微塑料研討會上,華東師範大學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這與2015年美國得出的研究結果「中國塑料入海量全球最多」差異較大。
  • 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
    近日,由曼徹斯特大學伊恩凱恩博士所主導的研究團隊表明,有99%的海洋塑料垃圾最終都沉入了海底,到達了「海底垃圾場」,進而造成對海洋以及海洋生物的重大傷害。據悉,該研究團隊通過對第勒尼安海(義大利西海岸除外)的所有地區進行取樣分析,通過高解析度沉積物數據以及數字模型最終鎖定了99%海洋塑料的最終歸宿以及含量。該研究發現,這些海洋塑料垃圾主要以高濃度的微塑料形式存在於深海海底,進而構成了海洋中的pm2.5。物如其名,微塑料面積極小,其直徑不超過5mm。
  • 美媒:貝類成微塑料汙染重災區
    合眾國際社網站2020年12月28日發表題為《研究顯示,海產品中軟體動物體內微塑料含量最高》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你盤子裡的蛤蜊、牡蠣和扇貝可能有同一個秘密成分:微塑料。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的50多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微塑料汙染水平。調查人員發現,軟體動物中——比如蛤蜊、貽貝、牡蠣和扇貝——微塑料的含量最高。在亞洲沿海收集的軟體動物受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這些地區受到塑料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報告稱,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魚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