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風險,減少人為汞排放全球性條約《公約》已經在2017年正式生效。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
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海水溫度升高,食物變化,導致魚體內汞含量上升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緬因灣超過30年的生態系統、沉積物和海水中甲基汞含量的數據。分析後的結果顯示,從1970年代到本世紀前十年,大西洋鱈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升高了23%。研究團隊把魚體內汞含量上升的原因歸結為過度捕撈造成的鱈魚食物結構變化。
高強度的拖網作業,將原本海底豐富多樣的無脊椎動物掃蕩乾淨,鱈魚只得依賴鯡魚和龍蝦這樣的獵物,而這些新的獵物比原來那些海底額無脊椎動物甲基汞含量更高。
該研究團隊還分析了近幾年海水的溫度變化對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累積的影響。他們發現隨著海水溫度從1969年的低點逐年上升,可能導致了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升高了約56%。雖然暫時還無法得知具體的原因,但因為全球的汞排放已經趨於平穩,所以,肯定存在某種傳導機制,導致了野生魚類體內的汞含量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而得到了提升。
寬吻海豚體內的汙染物數值創歷史紀錄
去年,英國《科學報告》雜誌發表了一項環境研究稱,歐洲沿海海域種群數量最大的海豚品種之一——寬吻海豚體內累積的有機汙染物和汞含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研究發現的混合汙染物除了汞以外,還有苯類化合物和二噁英等,而這些汙染物主要聚集在野生海豚的油脂和皮膚中。
海豚作為海洋食物鏈中頂級的掠食者,體內富集多種汙染物是對其所生活環境狀態非常直觀的反映。該研究發現的這些有機汙染物和汞類物質都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積蓄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甚至還能通過哺乳傳遞給下一代。歐洲的近海環境不樂觀,那麼我國的近海環境呢,還有我們非吃不可的近海海鮮呢?
缺乏相關的調查研究
上文提到的這樣的調查研究,其實非常考驗數據積累和廣泛的樣本採集,說白了,就是高人力和資金投入,而收益卻近乎是「零」,這樣的公益項目非得國家牽頭撥款才能成行。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杜震宇倒是給了一個非常中肯的建議:雖然近海海洋生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汙染,但我們在日常食用海鮮的時候,避免食用內臟等部位,就能有效減少汙染物的攝入,基本還是能確保安全的。
隨著我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不斷開展,關停了很多小型的,排汙嚴重的工廠,內陸汙水對我們近海的影響得確實得到了有效的緩解。雖然汙染物流入海洋以後,會被很大程度上稀釋,但是這些高殘留的有害物質,早已融入了近海的生態環境中,不斷影響著魚類的生存和繁衍,而我們這些食客,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只是不知道影響程度而已。
託高強度捕撈的福
以汞為代表的汙染物,隨著食物鏈不斷往上累積,那些壽命越長的頂級掠食者,受到汙染也就嚴重,所以,一般而言,鯨魚類、海豚類、金槍魚等動物是不建議(大量)食用的。國內非常受歡迎的嬰兒輔食銀鱈魚,其實也屬於這個範疇,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汞富集問題也比較突出,如果非要食用,也建議少量食用。
其實從這一點講,我國近海海鮮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拖高強度捕撈的福,近海魚類逐年呈幼年化發展,也就是倖存下來的老齡魚類越遠越少,漁船捕到的魚都是近兩年長起來的新生魚類。
就拿我們近海漁業的頂梁柱帶魚來說,幾十年前常見的十幾二十斤的帶魚,誰還看到過?作為掠食者的帶魚來說,自然是年齡越大,體型越大的帶魚,汞含量越高,可現在,我們基本吃不到這樣的「高危」帶魚了。而且在捕撈的不斷選擇下,帶魚的性成熟越來越早,當年出生,當年就能繁殖的帶魚種群,反而更加有優勢,因為性成熟慢的,根本活不到第二年就會被撈起來了。
所以,現在吃小帶魚的感覺真的是非常複雜,既感覺到安全,又感覺到無奈。
我們再來說說。在青島,毛腳女婿上門,鮁魚是標配,而且鮁魚一定是越大越好,鮁魚越大,丈人越歡喜。可現在呢,大的鮁魚是越遠越少,而且也越來越貴。如果你是個青島的準女婿,你敢不敢做一下你老丈人的思想工作?魚別太大,太大汞含量高,吃了不健康?
玩笑歸玩笑,鮁魚要不是繁殖能力跟帶魚有得一拼,早就退出我國的海鮮市場了。據說,現在這個季節,很多在北方海釣的,都能釣到很多少年鮁魚,雖然非常無奈,但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的話,鮁魚的安全等級也是非常高的。國內其他種類海鮮的狀況,跟帶魚和都差不多。
漁業資源匱乏,讓海鮮越來越「安全」
說到我國近海的魚類品種,並沒有像現在水產市場展示的那樣,品種就那麼幾樣,擱以前,那也是五花八門,啥都有,從大型的鯊魚、旗魚、魔鬼魚、紅魚到大型的龍躉石斑,要不是早早地被抓到枯竭,現在如果還有的話,那我們是不是還得好好掂量一番到底該不該吃了?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肯定寧願這些魚兒再回到海鮮市場,大不了到時候少吃點唄。
其實,在現在這麼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的時候,談論海鮮的汞汙染風險,真的既諷刺,又無奈。我們到底是該慶幸呢,還是該痛哭呢?對於海鮮的消費者來說,我們能做的,不是沒有,無非就是拒絕購買年幼的海鮮,儘量選擇養殖的,代替野生的,來緩解近海漁業資源的壓力。別再說,我不吃別人也會吃這樣的話,窮,也有窮開心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