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2021-01-20 錢湖有魚吃

為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風險,減少人為汞排放全球性條約《公約》已經在2017年正式生效。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

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海水溫度升高,食物變化,導致魚體內汞含量上升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緬因灣超過30年的生態系統、沉積物和海水中甲基汞含量的數據。分析後的結果顯示,從1970年代到本世紀前十年,大西洋鱈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升高了23%。研究團隊把魚體內汞含量上升的原因歸結為過度捕撈造成的鱈魚食物結構變化。

高強度的拖網作業,將原本海底豐富多樣的無脊椎動物掃蕩乾淨,鱈魚只得依賴鯡魚和龍蝦這樣的獵物,而這些新的獵物比原來那些海底額無脊椎動物甲基汞含量更高。

該研究團隊還分析了近幾年海水的溫度變化對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累積的影響。他們發現隨著海水溫度從1969年的低點逐年上升,可能導致了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升高了約56%。雖然暫時還無法得知具體的原因,但因為全球的汞排放已經趨於平穩,所以,肯定存在某種傳導機制,導致了野生魚類體內的汞含量隨著海水溫度的升高而得到了提升。

寬吻海豚體內的汙染物數值創歷史紀錄

去年,英國《科學報告》雜誌發表了一項環境研究稱,歐洲沿海海域種群數量最大的海豚品種之一——寬吻海豚體內累積的有機汙染物和汞含量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研究發現的混合汙染物除了汞以外,還有苯類化合物和二噁英等,而這些汙染物主要聚集在野生海豚的油脂和皮膚中。

海豚作為海洋食物鏈中頂級的掠食者,體內富集多種汙染物是對其所生活環境狀態非常直觀的反映。該研究發現的這些有機汙染物和汞類物質都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積蓄性、半揮發性和高毒性,甚至還能通過哺乳傳遞給下一代。歐洲的近海環境不樂觀,那麼我國的近海環境呢,還有我們非吃不可的近海海鮮呢?

缺乏相關的調查研究

上文提到的這樣的調查研究,其實非常考驗數據積累和廣泛的樣本採集,說白了,就是高人力和資金投入,而收益卻近乎是「零」,這樣的公益項目非得國家牽頭撥款才能成行。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杜震宇倒是給了一個非常中肯的建議:雖然近海海洋生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汙染,但我們在日常食用海鮮的時候,避免食用內臟等部位,就能有效減少汙染物的攝入,基本還是能確保安全的。

隨著我國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不斷開展,關停了很多小型的,排汙嚴重的工廠,內陸汙水對我們近海的影響得確實得到了有效的緩解。雖然汙染物流入海洋以後,會被很大程度上稀釋,但是這些高殘留的有害物質,早已融入了近海的生態環境中,不斷影響著魚類的生存和繁衍,而我們這些食客,自然也會受到影響,只是不知道影響程度而已。

託高強度捕撈的福

以汞為代表的汙染物,隨著食物鏈不斷往上累積,那些壽命越長的頂級掠食者,受到汙染也就嚴重,所以,一般而言,鯨魚類、海豚類、金槍魚等動物是不建議(大量)食用的。國內非常受歡迎的嬰兒輔食銀鱈魚,其實也屬於這個範疇,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汞富集問題也比較突出,如果非要食用,也建議少量食用。

其實從這一點講,我國近海海鮮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拖高強度捕撈的福,近海魚類逐年呈幼年化發展,也就是倖存下來的老齡魚類越遠越少,漁船捕到的魚都是近兩年長起來的新生魚類。

就拿我們近海漁業的頂梁柱帶魚來說,幾十年前常見的十幾二十斤的帶魚,誰還看到過?作為掠食者的帶魚來說,自然是年齡越大,體型越大的帶魚,汞含量越高,可現在,我們基本吃不到這樣的「高危」帶魚了。而且在捕撈的不斷選擇下,帶魚的性成熟越來越早,當年出生,當年就能繁殖的帶魚種群,反而更加有優勢,因為性成熟慢的,根本活不到第二年就會被撈起來了。

所以,現在吃小帶魚的感覺真的是非常複雜,既感覺到安全,又感覺到無奈。

我們再來說說。在青島,毛腳女婿上門,鮁魚是標配,而且鮁魚一定是越大越好,鮁魚越大,丈人越歡喜。可現在呢,大的鮁魚是越遠越少,而且也越來越貴。如果你是個青島的準女婿,你敢不敢做一下你老丈人的思想工作?魚別太大,太大汞含量高,吃了不健康?

玩笑歸玩笑,鮁魚要不是繁殖能力跟帶魚有得一拼,早就退出我國的海鮮市場了。據說,現在這個季節,很多在北方海釣的,都能釣到很多少年鮁魚,雖然非常無奈,但從食品安全的角度看的話,鮁魚的安全等級也是非常高的。國內其他種類海鮮的狀況,跟帶魚和都差不多。

漁業資源匱乏,讓海鮮越來越「安全」

說到我國近海的魚類品種,並沒有像現在水產市場展示的那樣,品種就那麼幾樣,擱以前,那也是五花八門,啥都有,從大型的鯊魚、旗魚、魔鬼魚、紅魚到大型的龍躉石斑,要不是早早地被抓到枯竭,現在如果還有的話,那我們是不是還得好好掂量一番到底該不該吃了?當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肯定寧願這些魚兒再回到海鮮市場,大不了到時候少吃點唄。

其實,在現在這麼個漁業資源日漸枯竭的時候,談論海鮮的汞汙染風險,真的既諷刺,又無奈。我們到底是該慶幸呢,還是該痛哭呢?對於海鮮的消費者來說,我們能做的,不是沒有,無非就是拒絕購買年幼的海鮮,儘量選擇養殖的,代替野生的,來緩解近海漁業資源的壓力。別再說,我不吃別人也會吃這樣的話,窮,也有窮開心的辦法。

相關焦點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在海鮮所受的化學性汙染中,魚類的汞汙染可能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汞是天然存在的元素。人類活動不創造汞,只是提高了汞在環境介質中的流通量和存量。無論近海還是遠海,水體中的汞含量都足以產生汞超標的魚類。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中國汞汙染應對方案
    資料 馮新斌 張華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其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在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中,汞汙染問題是一個特殊的、廣受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 全球汞汙染防控形式嚴峻!我國汞汙染研究與履約進展
    此外,一些汞汙染地區的居民仍然存在一定風險。例如,某汞礦區居民頭髮甲基汞平均含量為 2.07 μg/g。研究發現,三峽水庫「汞活化效應」不明顯,渤海汞汙染風險較小,而貴州汞礦區存在一定的汞汙染風險。項目開發出碳基和錳基氧化物為主的煙氣汞高效吸附材料和高效零價汞催化材料,構建多效催化體系實現多汙染物協同控制,開發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複合煙氣硫汞煙氣一體化吸收回收技術。
  • 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與策略研究
    本文分析汞汙染 及其危害, 綜述國內外汞汙染治理研究情況,總結國際汞汙染治理主要技術與措施情況,結合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最後提出了完善我國汞汙染治理的策略:建立國家汞汙染治理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強技術研發、引進與推廣;建立汞汙染治理動態信息平臺;加大汞減排投資規劃;減少燃煤領域汞汙染排放;開展汞汙染治理宣傳教育。
  • 我國環境汞汙染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危害
    而人為排放是汞汙染的主要原因。我國是世界上僅次於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第3大產汞國[6],也是需汞大國,許多企業都與汞密切相關。我國汞的主要供應源是汞礦開採[7],其中尤以貴州汞礦多,貴州萬山地區號稱中國汞都,是中國最大的汞礦區,在開採過程中,由於技術水平較低、環保措施不足等原因對汞礦周邊地區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汞汙染,許多學者都對該地區的汞汙染狀況進行了研究。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摘要:介紹了土壤中汞的來源,綜述了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包括2種常用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熱解析修復技術,3種新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納米修復技術。最後對土壤汞汙染及其修復技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 中國渤海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八日電(記者賈全欣)作為中國唯一的內海和最大的海水養殖基地,渤海近海海域汙染日趨嚴重,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九十年代以來,渤海海域水體中的汙染物含量迅速增加,近海海岸的汙染範圍在迅速擴大。一九九二年,渤海水環境遭受汙染的面積不足百分之二十六,一九九五年後,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 京深海鮮市場不再向個人開放 疫情倒逼中國水產行業升級?
    一時間,人們談進口海鮮色變。進口海鮮的遇冷,給中國本土海鮮帶來了新的機會。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疫情給海鮮產品消費帶來一定程度的衝擊,另一方面,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產品的市場需求仍然潛力巨大。中國水產行業正面臨轉折點,機遇與挑戰並存。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海鮮中的病毒?海洋垃圾除了汙染環境,是否還有傳播疾病的風險?
    每年都有數百萬噸的塑料到達世界海洋,並且數以億計的顆粒漂浮在表面上,塑料汙染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然而,我們在對海洋微塑料如何傳播細菌和病毒,以及是否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關鍵知識卻是一片空白。本文著重於水產養殖(海鮮養殖),預計將在養活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已經面臨疾病帶來的挑戰。埃克塞特全球系統研究所的塞裡·劉易斯博士說:「塑料碎片與天然漂浮顆粒明顯不同,並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們代表了潛在的病原體庫。」「特別令人關注的是,越來越多的報導表明,全世界海洋中塑料表面上存在許多病原體。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長三角地區近海汙染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然而,對海洋資源的長期過度開發和利用,也使長三角地區的近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逐漸成為限制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加強對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對長三角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近海汙染逐年加重   海洋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長三角近海汙染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
  • 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中的汞汙染治理
    本文首先闡述了汞汙染治理的意義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汞汙染的主要來源,最後提出了幾點治理汞汙染的可行性措施。關鍵詞:聚乙烯生產;電石法;汞汙染處理PVC是五大通用樹脂之一,其生產主要有2種原料路線:①乙烯法,②電石法。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特徵為電石法PVC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同時汞資源匾乏和汞汙染嚴重又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首要問題。
  • 北極汞汙染嚴重 氣溫上升或可以拯救北極熊?
    北極熊被迫遷移到陸上,它們捕食的動物體內汞含量更少——這就降低了它們攝入的有毒汙染物的量。克里斯多福˙因塔利亞塔報導。他們發現北極熊體內的汞含量在這個時間段降低了65%——現在它們體內的汞含量濃度已經低於負面生物學效應的閾值。而原因很可能就是飲食的改變。
  • 美國國家公園的研究表明蜻蜓幼蟲是監視水生生態系統中汞風險的模式動物
    近來,一項橫跨100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單位水生生態系統的研究,採集了超過450個地點蜻蜓幼蟲,研究發現蜻蜓幼蟲汞濃度變化與環境中汞濃度、魚體汞濃度變化一致,可指示水環境的汞風險。鑑於蜻蜓幼蟲的易獲取性,此研究為未來發動廣泛的公民,建立全國尺度乃至大陸尺度的公民科學網絡汞監測項目提供了一個經典的範例。
  • 汞汙染對土壤微生物組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沿著Hg汙染梯度在3個不同水平的汞中共採集了12個土壤樣品1)高汞汙染,2)中度汞汙染,3)低汞汙染。2.短期汞汙染土壤:添加汞沿著Hg汙染梯度在田間收集的土壤樣品在摻有(+ Hg)或不含(-Hg)Hg的微觀世界中孵育,以測試Hg對土壤微生物組的遺留效應。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_時政_中國西藏網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汞汙染:為什麼要淘汰水銀溫度計和水銀血壓計?
    他曾經是北京地球村的志願者,這個非組織6年來致力於宣傳汞汙染的危害。1克汞的旅程事實上,不少醫護人員對這個問題也是一無所知,而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又「很難在普通家庭中實現」。撒硫磺,使其形成形態穩定的硫化汞;或是用注射器將汞滴吸起,再用水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