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汞汙染應對方案

2021-01-09 網易財經
  貴州銅仁的萬山特區,這個曾舉世聞名的中國「汞都」,在600餘年開採歷史和近45年的大量開採中,已面臨枯竭。圖為煉製工人挖二手材料來鍊汞。 資料

馮新斌 張華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其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價。在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中,汞汙染問題是一個特殊的、廣受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在歷經四年的艱苦談判之後,今年1月19日,有關汞問題的政府間會議在瑞士再次召開,包括中國在內的140多個國家的政府談判代表就限制使用汞的新公約《水俁汞公約》最終達成了一致。公約在汞的生產、流通、使用和排放等多方面進行了限制,將於今年10月在日本熊本縣舉行的會議上正式通過。

汞汙染

為何引起全球性高度關注

與汞相比,其他重金屬元素如鎘、砷、鉛、砷等汙染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但為何唯獨汞汙染問題會引起國際社會如此強烈的關注?這一問題除了與汞具有極強的生物毒性有關以外,還與其獨特的「生物蓄積性」、「持久性」及「全球遷移性」等一系列環境化學行為及遷移特徵有關。

汞暴露對健康的危害

汞是一種劇毒非必需元素,廣泛存在於各類環境介質和食物鏈(尤其是魚類)中,其蹤跡遍布全球各個角落。所有的汞化合物對人類和動物都具有極強的毒性,其中以有機汞化合物(尤其是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毒性為最。汞暴露對人體產生的危害程度取決於汞的暴露形式、暴露程度和暴露時間。

人體暴露於甲基汞的最主要途徑是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魚。大部分人食用魚類並不會引起健康問題,對甲基汞暴露最為敏感的人群主要是孕婦和嬰幼兒。研究表明,甲基汞容易穿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雖然胎盤屏障可以阻止許多有毒元素,但甲基汞是一個例外,它可以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在胎兒大腦和其他組織中蓄積到超過母體的濃度。此外,甲基汞還可以通過乳汁被傳輸到嬰兒體內。由於嬰幼兒的神經系統處在發育階段,因此極容易受到甲基汞的損害,導致學習和處理信息能力的下降。此外,成年人暴露於甲基汞可能會導致遺傳性毒性和免疫性毒性後果,並對生殖、腎、心血管和血液系統等產生不利影響。上世紀60年代舉世震驚的日本「水俁病」導致了大量畸形嬰兒的出生,就是因孕期婦女長期食用含有高含量甲基汞的魚所造成的,這也是即將正式頒布的《水俁汞公約》命名的深刻寓意所在,旨在提醒人們牢記 「水俁病」公害事件造成的慘痛經驗和歷史教訓。

雖然人體暴露於甲基汞的最主要途徑是食用含有甲基汞的魚或其他食物,但人們還可能暴露於工作場所或家庭危險濃度的汞蒸氣。元素汞一旦暴露於空氣就會蒸發並被人體吸入。很少量的元素汞(甚至一小滴)都可以使室內空氣汞濃度提高到有害水平。人們呼吸受汙染的空氣時間越長,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的可能性越大。高度暴露於汞蒸氣中會引起嚴重的肺部、腸胃和神經系統損害。不過通過這種途徑暴露於汞危害的人數一般非常少。

汞的長距離遷移、持久性及生物蓄積性

汞被公認為是通過大氣進行跨國境傳輸的全球性有毒汙染物。由於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汞是唯一主要以氣態形式賦存於大氣中的金屬元素。零價態的汞具有較高的蒸氣壓 (0.18Pa),很容易通過揮發、擴散進入大氣。由於汞具有較弱的水溶性和穩定的化學性質,很難進入水相(編註:指的是相似相溶原理,易溶於水的屬於水相)或轉化成其他易水溶的形態,因此,一旦進入大氣,零價態汞就能長時間 (0.5-2年)居留在大氣中,完成數萬公裡的長距離遷移,然後通過各種化學反應轉為二價態的汞,並最終通過乾濕沉降進入地表生態系統。汞的這一特殊性質導致其可以被傳輸到距排放源非常遙遠的區域,甚至能遷移到遠離任何排放源的北極地區發生沉降。

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無機形態的汞可以被微生物活動或非生物作用轉化為毒性更強的甲基汞。儘管在水環境中甲基汞含量很低,但在水生食物鏈中甲基汞容易被生物濃縮放大,其生物蓄積倍數可高達成千上萬倍,從而達到對水生生物及人體極具危害性的含量。以上應該就是汞為什麼被公認為全球性汙染物並受到各國政府高度關注的重要原因。

歷史和辯證地看待

中國和全球的汞排放

汞的開採、使用及排放是一個歷史的累積過程,目前全球環境中分布的汞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歷史因素。因此,在談及各個國家和地區對全球汞排放貢獻率的問題時,理應用歷史的眼光辯證地區別對待。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國外(包括我們國內部分)媒體的報導總是簡單片面地冠以「中國汞的生產、使用和排放量全球第一」或「中國是世界上汞的生產、使用和排放大國」等等,卻很少強調西方發達國家才是歷史上對全球汞排放扮演主要角色的這一重要卻極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從而可能對公眾產生誤導,並對中國的環境外交造成不利的國際輿論。

西方等發達國家是全球汞排放的主要貢獻者

和工業革命前相比,工業革命後人為活動汞釋放強度的不斷增加已經導致大氣汞濃度顯著升高。目前全球大氣汞的含量水平較工業革命前平均增加了約3倍左右。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經歷了工業革命的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才是這一變化的直接貢獻者。據估算,西方國家和地區在過去的前100多年中累積的排汞量就高達20多萬噸,而中國則幾乎為零。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隨著環境意識的覺醒普遍開始採取措施減少汞的排放。在此背景下,儘管中國已經在限制汞使用和排放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由於煤電和有色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對汞需求量的持續增長,在發達國家排放量下降的背景下,中國近幾年的人為排汞量在全球排放中的比重持續增大,每年達到600噸左右,被認為是全球第一。然而,這一數值和和西方的20多萬噸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降低環境中汞含量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全球環境中的汞主要有三個來源:包括火山運動和巖石風化等因素的自然釋放、在工業生產中的人為排放以及之前沉積下來的歷史人為汞排放的再釋放。近些年來,人們對全球人為源的汞排放清單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普遍認為,全球人為源每年約向大氣排放2100噸汞。自然源汞釋放的精確估算還存在一定難度,普遍接受的一個釋放量範圍是1000-4000噸。一些模型的估算指出,大氣汞的再釋放每年可向大氣排放約2000噸的汞,約佔沉降總量的50%左右。在上述三種因素中,人為排放僅佔據1/3的份額。因此,即使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為活動排放,短期之內要想顯著地降低環境中汞的含量仍然不容樂觀。

發達國家應為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無償提供技術和資金援助

國際汞公約的談判和籤署,除了環保的因素,更關係到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由於汞的長距離遷移性,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實現「降低和恢復全球環境中的汞含量水平,讓人類遠離汞汙染危害」這一目標註定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由於中國在汞汙染減排技術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而西方發達國家在相關領域已經積累了一二十年的發展經驗,因此我們應該最大限度地爭取讓西方發達國家主動承擔起他們的歷史責任,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汞減排技術提供免費的技術和資金援助,真正達到「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一談判原則。

中國環境汞汙染狀況

不容樂觀

背景汞含量偏高

中國大部分區域(包括西南和東南地區)坐落在環太平洋汞礦化帶上,因此土壤環境中汞的地質背景含量本身就偏高,再加上各種礦產開發和冶煉活動,導致大量的汞被釋放到周圍地表環境中。這些釋放的汞還會通過大氣排放和遷移的方式在其他一些偏遠區域通過乾濕沉降再次輸入地表。此外,揮發性的汞極容易在一些偏遠的對大氣沉降極為敏感的高海拔山地形成富集和放大,最終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威脅。有數據表明中國廣義的山地共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其中,海拔高於1000米的山地和高原就超過了全國土地總面積的50%。因此,地形的截留效應可能使得中國境內排放的相當一部分汞僅在有限的區域內就完成了沉降。研究數據證實,中國一些偏遠高海拔山地森林地區的地表土壤汞含量甚至超過了全國土壤汞平均值的3-5倍。

汞的生產、使用及排放量大

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汞產量在過去十年來基本處於上升趨勢,平均年產量為700噸左右,年產量從2000年的200噸增加到2010年的1600噸左右,年均增長接近150噸。早期汞使用量70%主要靠進口,2001年後隨著進口受到限制以及目前在產的陝西旬陽汞礦資源趨於枯竭,導致原生汞產量供不應求。中國的汞大部分主要用於氯化汞觸媒(佔7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與西方多採用石油為燃料不同,中國煤多油少的資源現狀決定了中國PVC行業多採用電石法生產工藝。考慮到包括廢汞觸媒回收循環再利用等環節,中國每年汞的使用量估計超過1000噸。近期的全球人為源汞排放清單的計算結果表明,亞洲是全球人為向大氣排汞最多的地區,每年約向大氣排放了超過1000噸汞,約佔全球排放總量的50%以上。儘管目前對中國的人為活動排汞清單的研究工作還很欠缺,但中國已被認為是全球大氣汞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目前學術界初步估算認為,中國人為源的大氣汞排放量在500-700噸,其中對能源的較大需求及較為落後的汙染排放控制能力是造成中國汞釋放較多的主要原因。在各種排放行業中,燃煤和有色金屬冶煉是中國兩個最大的人為汞釋放源,年均釋放量約佔總釋放量的80%。

大氣、土壤和水體等環境介質汞汙染嚴重

長期大規模礦產開採/冶煉、部分行業對汞使用量的大量需求以及燃煤發電等行業的持續排放,導致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大氣、土壤和水體環境中的汞含量普遍偏高。監測數據表明,中國城市地區的氣態總汞濃度(5.4-18.4 ng m-3)明顯高於偏遠地區(2.7-7.5 ng m-3),且二者均遠高於歐美同類型地區的大氣

P7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與策略研究
    本文分析汞汙染 及其危害, 綜述國內外汞汙染治理研究情況,總結國際汞汙染治理主要技術與措施情況,結合中國汞汙染治理的現狀,最後提出了完善我國汞汙染治理的策略:建立國家汞汙染治理戰略和行動計劃;加強技術研發、引進與推廣;建立汞汙染治理動態信息平臺;加大汞減排投資規劃;減少燃煤領域汞汙染排放;開展汞汙染治理宣傳教育。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土壤中汞的來源及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概述
    摘要:介紹了土壤中汞的來源,綜述了土壤汞汙染修復技術,包括2種常用修復技術——固化穩定化技術、熱解析修復技術,3種新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納米修復技術。最後對土壤汞汙染及其修復技術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 全球汞汙染防控形式嚴峻!我國汞汙染研究與履約進展
    我國一直採取積極措施進行環境汞汙染研究和汞汙染控制科學技術部於 2013 年啟動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我國汞汙染特徵、環境過程及減排技術原理」。為推動全面履約並提高我國的汞履約能力,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現「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與世界銀行共同啟動中國履行《水俁公約》能力建設項目。
  • 我國環境汞汙染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危害
    而人為排放是汞汙染的主要原因。我國是世界上僅次於西班牙和義大利的第3大產汞國[6],也是需汞大國,許多企業都與汞密切相關。我國汞的主要供應源是汞礦開採[7],其中尤以貴州汞礦多,貴州萬山地區號稱中國汞都,是中國最大的汞礦區,在開採過程中,由於技術水平較低、環保措施不足等原因對汞礦周邊地區造成了較為嚴重的汞汙染,許多學者都對該地區的汞汙染狀況進行了研究。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應對「白色汙染」 中國發力「限塑」
    全球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應對「白色汙染」
  • 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中的汞汙染治理
    本文首先闡述了汞汙染治理的意義和重要性,其次分析了汞汙染的主要來源,最後提出了幾點治理汞汙染的可行性措施。關鍵詞:聚乙烯生產;電石法;汞汙染處理PVC是五大通用樹脂之一,其生產主要有2種原料路線:①乙烯法,②電石法。我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特徵為電石法PVC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但同時汞資源匾乏和汞汙染嚴重又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首要問題。
  • 家庭汞汙染該怎麼處理?
    若處理不當,汞在室內汙染時間可能超過6個月  這次培訓的重點是有害廢棄物健康管理。「汞是一種化學元素,俗稱水銀,是常溫下唯一呈現液態的金屬。在23℃以上的大氣環境下,汞會快速揮發,汞蒸氣和汞的化合物多有慢性劇毒;因為汞對於人體免疫T細胞的抑制作用,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已把汞列入到致癌物質名錄。」
  • 汞汙染對土壤微生物組的長期和短期影響
    沿著Hg汙染梯度在3個不同水平的汞中共採集了12個土壤樣品1)高汞汙染,2)中度汞汙染,3)低汞汙染。2.短期汞汙染土壤:添加汞沿著Hg汙染梯度在田間收集的土壤樣品在摻有(+ Hg)或不含(-Hg)Hg的微觀世界中孵育,以測試Hg對土壤微生物組的遺留效應。
  • 世界最深的海溝 到底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_時政_中國西藏網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汞汙染:為什麼要淘汰水銀溫度計和水銀血壓計?
    他曾經是北京地球村的志願者,這個非組織6年來致力於宣傳汞汙染的危害。1克汞的旅程事實上,不少醫護人員對這個問題也是一無所知,而專家們給出的建議又「很難在普通家庭中實現」。撒硫磺,使其形成形態穩定的硫化汞;或是用注射器將汞滴吸起,再用水封存。
  • 南海珊瑚骨骼 記錄近代戰爭汞汙染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消息,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劉羿副教授與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孫若愚博士合作,對過去200年我國南海珊瑚中汞含量進行研究,發現汞含量變化與一些重要戰爭密切相關,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頂峰。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中國團隊參與揭秘60多年前,日本曾爆發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水俁病背後的元兇就是甲基汞。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
  •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科學家們發現,人為的汞汙染已經到達了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這對汞如何影響海洋環境,以及汞如何集中在食物鏈中具有重大影響。汞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具有毒性,曾造成環境災難,最著名的是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的水俁病,它導致出生缺陷和嚴重的神經系統症狀。汞往往集中在海洋生物中,一些物種攝入少量的汞,然後被更大的物種吃掉,這意味著有害的汞水平可以通過生物累積過程集中在自然食物網中較高位置的動物身上。比如,箭魚中的汞濃度為鮭魚的40倍。
  •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
    人源性汞汙染已經到達了世界最深的海溝>科學家們發現,人為的汞汙染已經到達了海洋的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這對汞如何影響海洋環境,以及汞如何集中在食物鏈中具有重大影響。汞對人類和其它動物具有毒性,曾造成環境災難,最著名的是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的水俁病,它導致出生缺陷和嚴重的神經系統症狀。汞往往集中在海洋生物中,一些物種攝入少量的汞,然後被更大的物種吃掉,這意味著有害的汞水平可以通過生物累積過程集中在自然食物網中較高位置的動物身上。
  • 在海洋最深處居然發現汞汙染
    領導其中一個研究團隊的中國天津大學的科學家發表的Goldschmidt Conference新聞稿中說:「這。」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知道,對人類和動物都有毒的汞會進入海洋及其內部的動物,並通過稱為生物蓄積的過程沿食物網向上傳播,並以更高的濃度富集。例如,箭魚所含的汞量是鮭魚的40倍。
  • 世界最深海溝有沒有源自人類的汞汙染?中國團隊參與揭秘
    汞是一種有毒且能夠全球傳輸的汙染物,當今的汞排放約為工業革命前的3—5倍,使得表層生態系統中的汞汙染顯著增加。當今主流觀點認為海洋中的甲基汞主要產生於中部海洋(100—1000米)的低氧區。隨著航測汞數據覆蓋率的增加,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大於1000米)甲基汞含量可能並不低。
  • 節能燈並非綠色全能 汞汙染成照明企業「偏頭痛」
    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其GDP佔全國總量的約10%,與此同時能源消耗造成的區域性汙染也比較嚴重,涉汞行業多且數量大,導致其環境中可能有較高含量的汞,同時珠三角地區獨特的亞熱帶氣候特點也有利於汞在不同環境介質間的遷移轉化。相關調查顯示,在以廣州為核心的珠三角工業版塊區域內,各地市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汞汙染。
  • 解讀: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原則·目標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原則  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原則;  遵循《氣候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減緩與適應並重的原則;  將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有機結合的原則;  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