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地區近海汙染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2020-11-25 東方網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借海洋之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然而,對海洋資源的長期過度開發和利用,也使長三角地區的近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逐漸成為限制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加強對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對長三角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三角近海汙染逐年加重

  海洋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長三角近海汙染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據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江浙滬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50470平方公裡,比2005年增加4030平方公裡。嚴重汙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長江口、杭州灣和寧波近岸。

  國家海洋局去年的監控數據表明,蘇北淺灘和長江口的生態環境處於亞健康狀態,杭州灣生態監控區生態系統處於不健康狀態。長三角沿海生態環境遭到了極為嚴重的破壞。

  生物多樣性下降。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由於該區域近岸海域的生態系統面臨嚴重的失衡,潮間帶、溼地面積急劇減少,其生產和生態功能迅速降低,近海和江河入海處魚、蝦、蟹類洄遊、棲息和產卵繁育幼體的天然場所遭到破壞。

  近海漁業資源衰退。東海漁場是我國最大的傳統捕撈區,捕撈量約佔全國的37%。由於漁場環境汙染日趨嚴重,對漁場資源正常繁殖和生長已構成威脅。傳統的海洋經濟魚類資源大幅降低,再也形不成漁汛,甚至不少經濟魚類的捕獲量降至最高年份的幾十分之一。

  海洋生物質量下降。受生態環境汙染損害,近年來長三角近海海域生物質量明顯下降。據有關調查資料,東海的生物體中砷超標率魚類佔11.1%,貝類高達43.2%。

  赤潮災害頻發。在20世紀60、70年代,東海海域發生赤潮的機率大約為每年5-6次,到了2000年,一年就出現了13次,2001年為32次,2006年則達到了63次。赤潮主要集中出現在長江口及杭州灣口外海域。

  如2006年東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較上年增加24%。其中,超過1000平方公裡的赤潮6次,累計面積近10000平方公裡。大面積赤潮集中在長江口外、舟山、漁山列島和南麂列島等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為具毒害作用的米氏凱倫藻和無毒性的具齒原甲藻、夜光藻等。

  長三角近海汙染的成因分析

  經分析,造成長三角近海海域水環境惡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觀念滯後。經濟發展高速邁進的長三角,同時也是全國首屈一指的汙染"大戶"。據統計,長三角地區僅佔全國面積1%,其汙染物排放量卻佔全國總量的20%。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許建平說,許多沿江、沿河的地方領導,總以為"江河流量大,汙染點沒啥"。所以,總是把一些用水量或排汙量大的工業企業規劃建設在沿江、沿河地帶,結果導致近年來流域性汙染日趨嚴重。這些錯誤的觀念是造成環保執法不能真正到位,排汙量有增無減的根本原因。

  二、排汙總量失控。據對長江口及杭州灣海域水質變化的監測表明,長江口及鄰近海域營養鹽含量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增加了7-8倍。追根溯源,致使長江口及杭州灣海域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根源有:一是來自長江三角洲地區及上遊流域沿岸超標排放的大量工業和生活廢水。如,目前上海市現有汙水量排放約為500萬噸/天,其中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達55-60%。浙江省近幾年來雖然加大了整治力度,但也仍有相當一部分汙水未經處理就經內陸水系歸入東海;二是來自廣大農村地區因長期採取不良的農業耕作制度,使用低效、有害、劇毒的化肥、農藥後所造成的農田退水和家畜養殖排出的汙水;三是來自海水養殖業的自身汙染。調查表明,一些養殖貝類排洩的大量糞便和水體中的有機顆粒逐漸在海底堆積,造成養殖海區及近鄰海域底質缺氧、水質惡化。

  另外,隨著長三角地區對外開放的擴大,海洋運輸業日趨繁忙;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生產和運輸活動的增多,以及海底各種管線的鋪設,對海洋環境的危害愈來愈大。

  三、海洋環保法執行不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保護法》規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海洋或海岸工程設置入海排汙口之前,必須徵求海洋管理部門的意見,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有所脫節。如2001年被國家計委正式批准的國家級"浙江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的建設,在整個報批過程中,並沒有徵求海洋部門的意見。

  長三角近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對策

  一、長三角合作治海。針對長江口、杭州灣等具有區域特點的重點海域的汙染防治工作,必須通過區域環境合作機制的實施,才能有效解決海岸、海域和流域間的環境問題。

  目前,長三角在合作治海上已經邁出了步伐。蘇浙滬三地政府目前已修訂完成《長三角近海海洋生態環境建設行動計劃綱要》,正向國家有關部門上報申請。《上海海洋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中也明確提出,到2010年,陸源主要汙染物排海量比2005年減少15%。並提出要"加強與長三角地區在海洋生態環境建設和汙染治理方面的合作。"

  二、控制汙染物排放總量。從源頭上削減汙染物排放量是保護和修復長三角近海生態的關鍵,專家建議,在長三角地區的各入海流域內建立"出境水質量保證體系"。在流域通過的不同行政區劃交接斷面設立24小時自動監測站,實行流域水質全程監控,以確保流域內各級政府對本轄區內的河道出水水質切實承擔責任,不把水質汙染向其他地區轉移。

  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組建由中央部門牽頭的跨地區部門的統一協調機構。同時,還應建立流域水環境保護的補償和懲戒機制,使控制汙染物排放總量的工作責任真正落到實處。

  三、加大海洋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力度。有關專家建議,為改變目前長三角海上執法力量薄弱,海上執法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現狀,有必要成立長三角地區統一的海上執法隊伍,以便協調開展對長三角海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來源:新華網    作者:汪林義  


相關焦點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專家視角 | 我國臭氧汙染形勢分析及防控對策建議
    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近幾年,我國臭氧(O3)汙染呈加重趨勢,以O3為首要汙染物的中度及以上汙染天數佔比呈上升趨勢,O3已成為影響我國環境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汙染物超標天數中以O3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佔比已經超過以細顆粒物(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
  • 解讀關中地區霧霾成因及對策
    近期,頻繁襲來的嚴重霧霾讓關中地區的群眾心中憂慮。在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在陝督察期間,霧霾問題也是群眾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短短30餘天,環保督察在大氣汙染監管上形成高壓態勢,讓全社會共同感受到「環保風暴」的壓力、責任和效果,有力提升了全民參與防治的信心。  「關中地區的霧霾成因是什麼?」「霧霾為何易聚難散?」「到底該怎麼治理?」「什麼時候能徹底根治?」
  • 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日報1月19日電(記者 鄭金冉)1月17日-18日,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大氣汙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以及全國各地大氣領域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代表受邀參加研討會,交流大氣汙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學和管理共識,為完成《大氣十條》及「十三五」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強化科學支撐。經過兩天的深入研討,專家代表對大氣汙染的成因與控制途徑達成如下共識。
  • 淺析「垃圾圍城」問題的危害、成因及對策
    「垃圾圍城」的成因是什麼?面對垃圾步步緊逼,有哪些有效的措施?在固廢處理方面,人們有著太多的問題。中國環保在線現就我國城市垃圾佔地問題的危害、成因和對策等進行解讀。淺析「垃圾圍城」問題的危害、成因及對策    城市垃圾一般指城市區域內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和商業垃圾等。
  • 長三角能源約束條件下的大氣汙染問題及對區域協作的啟示
    本文以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水平較為相近的江浙滬兩省一市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分析研究並提出大氣汙染持續改善的對策建議。根據環保部發布的空氣品質實時數據分析,長三角區域重汙染頻率逐年下降,優良天數逐漸增加,圖8 所示為長三角代表性城市上海、杭州、南通、徐州PM2.5濃度頻數的變化。由圖可見,區域重汙染出現的頻數顯著減少,而低濃度頻率明顯增加。
  • 專家:已基本弄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
    新京報快訊 據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消息,2017年4月以來,我國開展了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研工作者,建成了天地空綜合立體觀測網,通過外場觀測、實驗室分析和數值模擬等綜合研究手段,集中開展聯合攻關,目前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的成因,實現了對重汙染過程的精細化定量化描述
  •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 發布時間:2014年02月24日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生態環境部解答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9月11日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介紹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有媒體問:通過攻關項目的研究,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秋冬季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是什麼?主要來源有哪些?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長三角地區地熱開發利用研究啟動
    近日,中科院學部諮詢評議項目「長三角地區地熱資源及其綜合利用研究」啟動會召開,線上線下共計80餘位地熱、地質領域專家參會,共同為探索長三角地區地熱資源及其綜合利用獻計獻策。會議由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主持。「長三角地區對冬季供暖的需求日益增加,地熱能作為一種新型清潔供暖技術,正進入人們的視線。」
  • 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與符淙斌團隊揭示長三角和京津冀重...
    該研究從2017年底至2018年初(即"國十條"收官之際)發生在華北和華東地區的一次大範圍重霾事件出發,基於多種觀測資料和數值模式模擬,發現該汙染事件表面上看起來長三角是受華北區域性汙染的長距離傳輸所致,而事實上華北地區重霾形成和加劇的氣象條件卻顯著受到長三角和山東等地區排放的影響。
  • 人民日報整版聚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汙染成因更清楚了
    大氣重汙染原因是什麼?近2000位專家聯合攻關,準確找出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2017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由原環境保護部(現生態環境部)牽頭,科技、中科院、農業、工信、氣象、衛生、高校等多部門和單位協作,針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成因、重點行業和汙染物排放管控技術等難題開展集中攻關,並設立專項資金5.75億元。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為什麼了解大氣汙染成因,需要懂得一點氣象知識?
    那麼,就讓我們用先前了解的知識,一起來分析一下2020年元宵節前後京津冀重汙染天氣過程的成因吧!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薛文博研究員以2020年元宵節的那一次重汙染天氣為例介紹道:重汙染過程中,區域內排放的汙染物在「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山前城市形成汙染輻合帶,加之天氣靜穩,大氣邊界層降低,風速又低。
  • 中國渤海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八日電(記者賈全欣)作為中國唯一的內海和最大的海水養殖基地,渤海近海海域汙染日趨嚴重,生物種類明顯減少。  國家環保總局的統計資料顯示,九十年代以來,渤海海域水體中的汙染物含量迅速增加,近海海岸的汙染範圍在迅速擴大。一九九二年,渤海水環境遭受汙染的面積不足百分之二十六,一九九五年後,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 環保部:民用散煤燃燒排放是京津冀重汙染主要成因
    據環境保護部網站消息,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專家組新聞發布會,詳細解讀12月份以來河北省出現重汙染天氣的原因、啟動應急響應措施的效果。民用散煤燃燒排放,仍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範圍重汙染的主要成因。專家們建議,治霧霾,要更加注重整治散煤汙染。
  • 「臭氧超標」加劇部分地區空氣汙染
    進入夏季以來,受高溫天氣的影響,「隱形的汙染物」臭氧開始取代PM2.5和PM10,成為一些地區首要空氣汙染物,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解到,當前我國「臭氧超標」形勢嚴峻,呈現出區域性特徵明顯、濃度和超標率逐年上升、高值濃度明顯增多的三個特徵。
  • 中國九成沿海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近海海域汙染大
    本報訊 昨天,「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總驗收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對專項取得的各項成果,包括新測的我國海岸線總長度,近海水資源、漁業資源整體狀況以及近海的環境特徵進行了驗收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