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20-11-23 大眾網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提要]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曾幾何時,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裡描述的場景也正是山東濰坊北部沿海漁民的生活寫照。今年8月31日零時渤海休漁期結束,羊口近海漁民協會下屬300多艘漁船駛入渤海,等待他們的卻是漁獲量較往年減半的殘酷現實。

目前正是出海捕撈的旺季,但許多漁船纜繩緊鎖停泊在羊口港。

  「清早船兒去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曾幾何時,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裡描述的場景也正是山東濰坊北部沿海漁民的生活寫照。但是連日來記者採訪發現,今年很多漁民臉上的笑容不再,近海無魚可捕成為大家不得不面對的尷尬局面,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

  原因一

  環境汙染損害資源

  「我家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是這片海把我養育大的,我對它的感情很深。」回憶起兒時小清河口生態狀況,山東省壽光市羊口近海漁民協會會長孫效寶百感交集。上世紀80年代以前,羊口人喝水就用桶在小清河裡提。小清河入海口方圓二三十海裡,是渤海的重要魚類產卵場,漁民只需開一艘18馬力的小漁船,用最普通的拖網,一次就能捕到五六萬斤水產,一年根本不分淡旺季。

  「那時候,一船水產能有一二十個品種。捕的最多的是二兩大的渤海大對蝦,半斤左右重的梭子蟹,菸捲那麼長的黃河口面魚……」講述這些往事時,孫效寶感覺像是一場夢,「那時,除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國內城市的收購商,甚至日本、韓國客商都等在港口邊搶海貨。」

  之後20多年間,由於小清河上遊汙染嚴重,那些魚滿船蝦滿艙的日子漸漸地只能成為漁民的美好回憶。他們能捕到的海貨也日漸變少。到了2000年前後,小清河口幾乎無魚可捕,漁民被迫變賣小馬力船,購入大馬力船駛離河口捕魚。一個來回下來只能捕到幾箱魚,魚蝦的個頭也越來越小。

  記者從山東省濰坊市環保部門的一份資料上看到,在汙染最嚴重的2000年,小清河的COD(化學需氧量)濃度高達340毫克/升,超出基本標準近六倍。小清河的主要支流,如織女河、豬龍河的COD濃度甚至達到1000毫克/升。那時的小清河一度被戲稱為「醬油河」。

  為了徹底改變小清河的汙染問題,從2005年開始,沿河城市開始對小清河進行治理。據了解,近幾年僅山東省壽光市政府每年投入汙染防治資金就佔GDP的2%以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銀魚作為小清河入海口特產而家喻戶曉,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隨著水質惡化,銀魚難覓蹤影。從2009年冬天開始,消失了多年的銀魚又重新出現在壽光市羊口鎮中心漁港碼頭,每天的捕撈量能達2萬斤。

  但是,今年8月31日零時渤海休漁期結束,羊口近海漁民協會下屬300多艘漁船駛入渤海,等待他們的卻是漁獲量較往年減半的殘酷現實。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於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複製、編輯或發布使用於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伺服器或文檔中作鏡像複製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繫,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30日內進行。

相關焦點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據了解,近年來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的「近海無魚」現狀,讓早已出正月的羊口漁民無奈地選擇將船隻停港「撂荒」。「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了。」在採訪中,漁民、批發零售者和當地居民無不向記者說著同樣的話。  面對「近海無魚,民無魚可打」的困境,孫效寶將其歸咎於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而來的近海漁業生態破壞,而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是主要原因。  渤海汙染了,魚也得病了  「環渤海近海裡每年的垃圾都堆成山了,船員往海裡扔掉的各種包裝袋、酒瓶子、零食等垃圾,都能壘成一座山。」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由於中華白海豚活動範圍局限於近海,同一種群不作遠距離移動,和其他魚類相比,它們更加容易受人類影響,對珠江口近海水質、環境惡化也感受最深。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管理局等機構對死亡白海豚的研究表明,其對海水中石油烴的富集已較嚴重。  南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解釋,中華白海豚體內石油烴富集,同其棲息水體的石油汙染程度有聯繫。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過去一次出海順利的話能捕到幾百公斤大黃魚,現在一年只能捕到幾尾,大黃魚已經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每斤近百塊錢,漲價到如今每斤四五千塊錢。馬鮫魚雖不至於如此「瀕危」,但旺季每次出海也只能抓到三四十斤,遠小於10多年前的兩三百斤。  海南省水產研究所總工陳積明替漁民向記者訴苦「這兩年近海捕撈的經濟效益只能維持在低水平。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陳雪忠說道,再加上灘涂因圍海造地而消失,上述因素都對近海漁業資源造成威脅。  提前一個多月開漁的南海海區也不容樂觀。廣東省一位從事近岸捕撈的船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本地許多傳統漁場已經滅絕了,四大魚種(馬鮫魚、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過去一次出海順利的話能捕到幾百公斤大黃魚,現在一年只能捕到幾尾,大黃魚已經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每斤近百塊錢,漲價到如今每斤四五千塊錢。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汙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可是你是否發現?超市裡、菜場上的海鮮依然琳琅滿目,我們吃的海鮮一點沒比以前少,甚至還更多了。 這難道是錯覺?不。 近海漁業資源退化,這是事實。
  • 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由於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近海魚類的產卵場遭到嚴重破壞,曾經物產豐富的東海漁場,出現了「東海無魚」的水域荒漠化現象。內陸水域的淡水漁業資源也在嚴重衰退,這一點在長江流域表現尤為明顯。長江流域既是我國淡水漁業主產區,也是水生生物基因庫。近些年,長江幹支流水利工程建設多,捕撈強度居高不下,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
  • 過度捕撈禁而不止 代表籲協同管控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11日,全國人大代表、舟山市華鷹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科平表示,恢復近海漁業資源,需加快構建「國家統領、海區統籌、省際協同」的依法管控工作格局。李科平是舟山的漁民,祖輩四代均以捕魚為生。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近年來,過度捕撈現象加劇,不僅使得魚類數量日益減少,也讓靠捕魚為生的漁民深感憂慮。相較從前,漁船需耗時到更遠的海域,才能捕撈到足夠的魚。專家警告,目前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極限值。如果不加以應對,漁業市場會不斷萎縮,最終面臨崩潰。歐洲漁業委員會也指出,過度捕撈終將耗盡海洋資源。
  •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全面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全面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長江刀魚。張亨偉 攝 資料圖中新網1月21日消息,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鳳鱭和中華絨螯蟹的專項捕撈許可證。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2014-01-09 08: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漁業科周科長說,他剛從石獅祥芝一漁民口中得知,祥芝的800多艘鋼質船,上禮拜出海捕撈,因為捕不到魚,800多艘船一個航次就虧損了1000多萬元。&nbsp&nbsp&nbsp&nbsp「漁業資源的衰退原因有多方面,捕撈強度過大,漁具網目過小,三無船隻違規捕撈,沿海汙染不利幼魚生存都有影響。」周科長表示,進一步給漁業的生存創造空間和時間非常重要。
  • 無魚可捕危機逼近臺灣? 無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提前到來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臺灣快成無魚島了」,臺灣《聯合報》3日以此為題報導稱,有島內科研團隊發現,臺灣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科學家預估,沒有野生魚類可吃的日子恐將提前到來。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文章提到,臺灣「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30年來臺灣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經濟價值高的烏魚、白帶魚逐漸退場,逐步被刺河豚和臭肚魚取代。74歲的漁民邱清在北海岸海域捕魚逾60年,他說,近幾年漁民生活不好過,漁獲量少了兩三成。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
  • 農業農村部回應長江刀魚將正式禁捕:已嚴重過度捕撈
    近期,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從2019年2月1日起停止發放刀鱭、鳳鱭和中華絨螯蟹的專項捕撈許可證。對此,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今天表示,上述資源已經嚴重的過度捕撈,相關的專項捕撈制度亟需進行調整完善。資料圖:長江刀魚。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舟山漁場正在搜索並擊破自己若隱若現的敵人們——禁漁期非法捕撈的省內外漁船和沿海重化工布局造成的水汙染。浙江公開承諾「四年扭轉『東海無漁』局面」,但在頂層設計《漁業法》未完成修訂的當下,上述承諾能否按期兌現?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
  • 太湖為什麼要退捕 我們還能吃上太湖魚嗎
    太湖漁業的捕撈時間、捕撈規模、捕撈方式,都將迎來巨變。每一種魚蚌消失,都預示生態惡化作為長江三角洲上的一顆明珠,太湖是夾在高樓間的湖泊,也是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湖泊。其中,漁業成了太湖最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太湖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一直是漁民的生計來源。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