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2021-01-15 人民網環保

  本報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馮華)記者從29日舉行的全國漁業漁政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國漁業「十二五」期間發展成就顯著,為現代漁業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到2015年末,全國漁業產值達到10923億元,年均增長10.10%;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690萬噸,水產品出口額達到203.33億美元;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594.83元,年均增長11.71%。水產品人均佔有量48.65公斤,為城鄉居民膳食營養提供了1/3的優質動物蛋白。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表示,當前漁業供給總量充足,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到了加快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段。「十三五」時期,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力爭「十三五」末,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漁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據了解,我國漁業當前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由於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近海魚類的產卵場遭到嚴重破壞,曾經物產豐富的東海漁場,出現了「東海無魚」的水域荒漠化現象。內陸水域的淡水漁業資源也在嚴重衰退,這一點在長江流域表現尤為明顯。長江流域既是我國淡水漁業主產區,也是水生生物基因庫。近些年,長江幹支流水利工程建設多,捕撈強度居高不下,珍稀特有物種全面衰退。20年前江豚有2700多頭,目前僅存不足1000頭;中華鱘在宜昌的產卵場已連續兩年中斷自然產卵。湖泊水庫漁業養殖密度過大,既汙染水域生態環境,又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這些都倒逼漁業必須轉型升級,提高漁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據介紹,農業部門將從轉方式和調結構兩方面著手,推進漁業轉型升級。轉變資源利用方式、養殖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經營方式;調優區域布局、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要素配置,完善養殖、捕撈、加工、冷鏈物流各環節,壯大遠洋漁業,發展休閒漁業和增殖漁業等。

  具體來說,當前要重點打好六場硬仗:打好長江流域大保護的硬仗,保護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恢復水生生態環境;打好近海過剩產能疏導的硬仗,壓減近海捕撈,降低近海養殖強度;打好水產品質量安全提升的硬仗,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推進標準化健康養殖,加大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打好漁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升級的硬仗,著力提高漁業科技創新能力、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打好捕撈漁民轉產轉業的硬仗,千方百計拓寬漁民就業增收渠道,逐步實行退漁上岸;打好遠洋漁業規範有序發展的硬仗,在拓展功能和執法監管上下功夫。

 

相關焦點

  • 光明日報刊文:長江刀魚走俏背後是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
    光明日報刊文:長江刀魚走俏背後是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 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被正式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2012-03-02 10: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據了解,近年來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的「近海無魚」現狀,讓早已出正月的羊口漁民無奈地選擇將船隻停港「撂荒」。「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了。」在採訪中,漁民、批發零售者和當地居民無不向記者說著同樣的話。
  • 過度捕撈讓東海漁場枯竭 漁民感慨讓子孫虧了口福
    東海無魚,曾是前幾年一個頗讓浙江人掛心的話題。  素有海上糧倉美譽的東海漁場,如今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我們又做出了怎樣的應對呢?其實關於東海無魚的尷尬,近幾年已經屢屢提及,而大家談到如今枯竭的漁業資源,也紛紛感嘆是自己沒有保護和珍惜好東海的饋贈,過度的捕撈,讓子孫們虧了口福。  比如說吧,東海大黃魚是一道家喻戶曉的海產,浙江省水產研究所曾做過資源調查,1957年鼎盛時期,大黃魚的年產量大約是17萬噸,而如今,野生大黃魚的年產量僅剩0.2萬噸。  東海漁場的「補倉」,已迫在眉睫。
  • 土耳其因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等問題 漁業資源開始萎縮
    土耳其因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等問題 漁業資源開始萎縮2014-02-12 11:5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路透中文網        瀏覽量: 2345 次 我要評論 路透伊斯坦堡2月10日(記者&nbspAli&nbspMorrow)&nbsp-「魚餅!魚餅!」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2014-07-19 07: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觀察報浙江公開承諾「四年扭轉『東海無漁』局面」,但在頂層設計《漁業法》未完成修訂的當下,上述承諾能否按期兌現?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起點是舟山市漁政碼頭,終點是接到舉報的未定坐標海域,在颱風和雨霧的煙波微茫間,中國漁政33121號撕開一條口子。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過度捕撈使魚快速進化:漏網之魚越來越多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
  •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未來的我們會不會無魚可吃
    雖然那會讓我們的工作顯得更加重要一點,但我選擇和你站在一起看問題。 海鮮比以前少了嗎? 我們常聽到海洋環境汙染,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捕」這類說法。可是你是否發現?超市裡、菜場上的海鮮依然琳琅滿目,我們吃的海鮮一點沒比以前少,甚至還更多了。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過度捕撈禁而不止 代表籲協同管控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談起舟山漁場,他體會最為深刻:上世紀70年代,在家門口可以捕到魚;80年代,要開船五個小時才能捕到;90年代,則要開船十幾個小時;到了現在,只有走出國門,才能捕到魚。李科平介紹,2013年中國有近海捕撈機動漁船約20萬艘,是30年前的5-6倍,加之大量非法從事海洋捕撈生產的「三無」船舶,「僧多粥少」的局面滋生了各種不計後果的掠奪式捕撈方式的蔓延。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當物種數量因為過度捕撈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它們很可能喪失一部分基因多樣性——僅是因為已經沒有足夠的個體來承擔物種基因庫這一任務了。這種遭遇瓶頸期的物種,即使在未來的保護措施中恢復過來,也很難再重獲從前的基因多樣性。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這種捕撈船通過燈光將海中的魚聚集吸引後一網打盡  文/圖&nbsp羊城晚報記者&nbsp楊輝  過去一周,中華白海豚在廣佛水域曇花一現,引發熱議。  過度捕撈威脅漁業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尤其是過度捕撈,已經嚴重威脅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山東海洋大學王亞民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中國是世界漁業第一大國,也是世界漁船第一大國。我國海洋捕撈漁船19.42萬艘、總噸位651.75萬噸、總功率1372萬千瓦。海洋魚類已經無法支撐如此的捕撈。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是指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取代了。
  • 過度捕撈導致嚴重後果 人類42年後可能沒魚吃
    據中國日報特稿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發出警告,如果目前過度捕魚、環境汙染的趨勢持續發展下去,再過42年,我們的餐桌上就可能找不到魚的身影了。  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在11月3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刊登了這份研究報告。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過度捕撈和汙染導致全球劇減三成多漁業資源
    過度捕撈和汙染導致全球劇減三成多漁業資源2012-02-07 09: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聯合早報網,已導致全球32%的漁業資源枯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日前發表報告說,過度捕撈、陸地上的農業和工業汙染,以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棲息地遭破壞,都對漁業資源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