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老大捕撈到兩條野生大黃魚後,全程用冰層層包裹保鮮,24小時後運抵岸邊,被魚販以9750元的價格買走。
不得不說,寧波象山石浦船老大劉宗平的運氣不錯。出海捕魚40多年的他,12月6日第一次捕到一條兩米多長、20多斤重的皇帶魚,12月9日,他又在東海上捕到兩條金燦燦的野生大黃魚。每條都超過1公斤,加起來有6.5斤。這麼大的野生大黃魚,相當少見。
從年產10萬餘噸到一魚難求
江浙一帶的海邊人,對於野生大黃魚都不陌生,原先舟山群島海域就是大黃魚的主產地之一。根據記錄,歷史最高年產量曾達到10萬餘噸。如今聽到「野生大黃魚」這幾個字,老一輩漁民們卻忍不住唏噓,太稀罕了。
大黃魚是中國四大海產之一(其餘三種是小黃魚、帶魚和烏賊),它曾創造過輝煌的捕撈產量紀錄,如今卻面臨著野生種群一魚難求的尷尬境地。
老劉家在石浦漁村,他16歲跟著父輩出海打魚,半輩子都和海打交道。他說,就在上個世紀70年代,大黃魚還是舟山寧波這一帶漁民餐桌上一道非常家常的菜。
「我小的時候,長輩捕魚回來,大黃魚是滿船滿船的,多得根本吃不完,每斤大黃魚最低只要7分錢。那個時候,我們海邊人家會把大黃魚醃製或曬魚乾,有些來不及醃製吃掉的最後都爛掉了。」
如今60歲的老劉很感慨,當年那個大黃魚隨隨便便下麵條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捕撈到了大黃魚,自己捨不得吃,一條重1公斤以上的大黃魚都要上千元了。」
的確,上世紀80年代後期,近海捕撈強度不斷加大,也因為野生大黃魚口味鮮美,藥用價值也高,成了有極高經濟價值的魚類,捕撈大黃魚的漁民越來越多,而大黃魚數量則急劇減少,瀕臨滅絕。
兩條魚賣了近萬塊
大黃魚最吸引人的,還是它的鮮美口味。
老劉說,在他的印象中,大黃魚的鮮嫩是其他魚很難達到的,魚肉入口即化,滑嫩無比,鮮味可在舌尖口腔縈繞很久很久。
如今野生大黃魚的身價堪比黃金,民間有把金條叫「大、小黃魚」的習慣。
現在野生大黃魚的市場價,是按照魚的大小來衡量的。1斤左右的野生大黃魚價格1000元/斤,2斤左右的就要1500-2000元/斤,如果超過4斤重,價格就會漲到4000元/斤,越大越貴。
老劉捕撈到大黃魚的消息很快傳開來,石浦當地魚販聞風而動,早早就開始聯繫還在海上打撈的老劉,昨天早上船抵達岸邊後,以每斤1500元的價格成交,6.5斤一共賣了9750元,接近30克黃金價格。鮑魚、魚翅、海參都遠不及它珍貴。
為什麼大黃魚快速減少
我問了多位老漁民,探尋大黃魚越來越少的原因。
他們說,這要從大黃魚的捕撈方式說起。從明朝開始,捕撈大黃魚就用敲罟(gǔ)的方式,漁民敲打綁在漁船上面的竹槓,通過聲波把大黃魚震昏,再拉網上船。因為大黃魚對聲波很敏感,這和它的生理構造有關,它屬於石首魚科的魚類,頭骨腹面連著的兩個翼耳骨中,各有一個耳石,耳石很容易和海水中傳來的噪聲共鳴,導致大腦發生震蕩昏厥。
這個方法壞就壞在,會把漁船周邊大片的魚,不分老幼,都震昏震死,導致大黃魚數量急劇減少。
從上世紀末開始,海洋漁業部門曾通過增殖放流來挽救瀕臨滅絕的野生大黃魚等漁業資源。近幾年陸續有各地漁民捕撈到大黃魚,可能和增殖放流有關係。目前還不能肯定這個種群是否有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