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魚類體型分析系統可以幫助制止過度捕撈

2020-11-23 cnBeta

據外媒報導,我們已經聽到很多關於大規模捕撈作業對野生魚類種群的影響,然而小規模捕撈也會對魚群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現在一種新的魚類體型分析系統可以幫助控制這種現象。

在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Steven Canty的帶領下,一支科學家團隊從位於宏都拉斯海岸外的三個漁場收集了黃尾鯛魚。在每條魚上,研究人員在各種解剖學特徵之間進行了總共21次測量,然後將這些測量結果與魚體長度進行了比較。

他們發現,雖然從同一漁場捕獲的鯛魚具有幾乎相同的體型,但每個漁場鯛魚的體型略顯不同,甚至是從距離彼此僅5公裡(3英裡)的區域聚集的魚的情況。科學家認為,這些特定位置的體型是由當地因素決定的,如海洋深度,潮流強度和飲食。

在目前的形式中,根據魚的體型,該系統在識別魚被捕獲的位置時準確率約為80%。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該系統可以用來快速而廉價地檢查漁民是否過度捕撈某些地區,或者甚至從保護區捕魚。

參與這項研究的還有來自史丹福大學、曼徹斯特城市大學,英國地質調查局等機構的科學家。最近發表在《應用生態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些研究結果。

相關焦點

  • 過度捕撈使海洋大型魚類數量減少三分之二
    瀏覽量: 7158 次 我要評論   近日有科學家稱,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撈,全世界海洋裡的大型掠食性魚類變得越來越少,過去一百年來數量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二,而體型較小的魚類則繁衍興盛
  • 研究發現:過度捕撈魚類會致其快速進化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而生長較慢的魚會更小,更好地逃離漁網,從而有更高的機會將其基因傳給下一代。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研究稱過度捕撈導致漁民與海豚衝突加劇
    新華社倫敦3月3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發布一項新研究說,地中海區域的過度捕撈活動導致魚群數量減少,不少海豚為搶奪魚類資源經常破壞漁網,使得漁民和海豚的衝突不斷加劇。  一個由埃克塞特大學領銜的科研團隊分析了地中海東部賽普勒斯以北海域過度捕撈活動給寬吻海豚帶來的影響。
  • 科學家警告稱過度捕撈造成海洋生物銳減
    新華網華盛頓11月3日電 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刊登文章稱,美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警告說,由於過度捕撈和工業汙染,海洋生態環境正遭到嚴重破壞。如果不採取治理措施,到2048年,魚類很難在海洋中捕撈到,海產品在市場上再難以見到。
  • 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含量增加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海洋魚類被過度捕撈令世界付出高昂代價
    路透溫哥華9月14日電(記者 Allan Dowd)---據周二公布的一系列研究,幾十年來的過度捕撈給世界食品業帶來的收入損失已經數十億美元計,由此導致的漁業資源減少也削弱了窮國抗擊營養不良的努力。
  • 1/3 的魚類正被人過度捕撈,而同時撈上來的又有 1/3 被丟棄 | 好奇...
    報廢率高、過度捕撈——關係到全球幾十億人營養和飲食、約 8 億人(直接及間接)收入來源的海洋和內陸漁業(包括野生捕撈及水產養殖業)危機不少。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期發布的《全球漁業及水產養殖業報告 2018》,全球有 1/3 的魚群(fish stock)有過度捕撈的問題;另外全球 35% 捕撈的水產品被丟棄。
  • 海洋暖化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增加,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過度捕撈威脅亞馬遜珍稀魚類(圖)
    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撈,生活在亞馬孫流域的許多珍貴魚類數量正在悄然減少。  詹姆斯是剛加入2004年中新藥業中國亞馬孫科學考察隊的巴西科學家,主要工作是對亞馬孫流域的水生資源進行綜合研究。他向記者介紹,黑河是亞馬孫流域的重要支流,水質好,水產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黑河生活著750種魚類,其中有408種為黑河所獨有。
  • Science:過度捕撈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自1960年代以來,納米比亞離岸的本格拉(Benguela)生態系統經歷了沙丁魚水產業的崩潰以及被海蜇和微生物取代的事件。因為過度捕撈,這種取代已經日益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問題。根據Anne Utne-Palm及一個國際同僚團隊披露,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本格拉系統中,一種地方性特有的魚類品種(即帶須的蝦虎魚)在這種情況下變得繁盛起來,並部分地恢復了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在非洲西南岸的本格拉北部的上升流系統曾經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海域之一,支持著工業規模的水產業。 然而,過度捕撈加上不好的環境條件驅使了沙丁魚水產業的崩潰,從而極大地改變了該生態系統的結構。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禁售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法案被否決的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過度捕撈」的關注。雖然我們每個人距離海洋漁場有千百裡的距離,但過度捕撈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圖)
    雖然我們每個人距離海洋漁場有千百裡的距離,但過度捕撈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黃魚見證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很容易理解,反而很難做明確的定義。
  • 海洋食用魚類數量過去40年銳減 或因過度捕撈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17日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從1970年至2010年,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與氣候變化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可食用魚類的數量大幅度萎縮,包括金槍魚、鯖魚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警告,全球海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過去40年減少近一半,對人類食物供應至關重要的魚類的銳減情況更為驚人。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過度捕撈使魚快速進化:漏網之魚越來越多
    8月1日,康奈爾大學研究小組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由於過度捕撈導致魚類快速進化的基因變化。康奈爾大學保護基因組學教授尼娜·奧夫加德·瑟基爾森說:「普遍認為進化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需要數千年的時間過度發展,但事實上,進化可以非常迅速地發生。」「在大量開採的魚類中,往往都會捕撈體型較大的魚。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
  • 核戰爭過後,如果我們停止過度捕撈,海產品可以養活我們
    對許多人來說,這提醒我們,我們的食品供應系統不是無懈可擊的,在未來應對意想不到的災難時,它可能會承受更嚴重的壓力。 作為研究全球海洋漁業的科學家,我們對未來海產品供應特別感興趣。因此,當一些同事找到我們,想要研究全球漁業對核戰爭的反應時,我們認為這將是一個有趣而又殘酷的話題。
  • 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
    7月15日,據外媒報導,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但是過度捕撈和氣候變化造成了馬拉威湖的魚類數量下降。氣候變化森加社區領袖約翰·懷特說,「越來越大的大風和暴雨使湖邊的漁民生活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