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導,我們已經聽到很多關於大規模捕撈作業對野生魚類種群的影響,然而小規模捕撈也會對魚群產生相當大的影響。現在一種新的魚類體型分析系統可以幫助控制這種現象。
在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Steven Canty的帶領下,一支科學家團隊從位於宏都拉斯海岸外的三個漁場收集了黃尾鯛魚。在每條魚上,研究人員在各種解剖學特徵之間進行了總共21次測量,然後將這些測量結果與魚體長度進行了比較。
他們發現,雖然從同一漁場捕獲的鯛魚具有幾乎相同的體型,但每個漁場鯛魚的體型略顯不同,甚至是從距離彼此僅5公裡(3英裡)的區域聚集的魚的情況。科學家認為,這些特定位置的體型是由當地因素決定的,如海洋深度,潮流強度和飲食。
在目前的形式中,根據魚的體型,該系統在識別魚被捕獲的位置時準確率約為80%。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該系統可以用來快速而廉價地檢查漁民是否過度捕撈某些地區,或者甚至從保護區捕魚。
參與這項研究的還有來自史丹福大學、曼徹斯特城市大學,英國地質調查局等機構的科學家。最近發表在《應用生態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些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