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環球在線消息:「21%的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危險或正受到威脅(極危3%,瀕危4%,易危14%),接近受威脅的物種比例約為17%,另外,約有26%的物種被認定為略需關注(無危);除此之外,34%因為缺乏相關數據,其物種現狀不得而知。」
在近日於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西北太平洋東南亞地區紅色名錄工作會議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鯊魚專家組(SSG)發表了對西北太平洋東南亞地區物種現狀的評估。
評估物種現狀和制訂紅色名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項基礎性任務,是確定保護優先項目、建立自然保護區、履行國際條約等活動的重要依據。其中,紅色名錄可為瀕危物種的研究、宣傳教育和制定相關保護政策提供最新、最可靠的依據。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參加了會議。據王亞民向記者介紹,IUCN鯊魚工作組一直致力於軟骨魚的保護工作,這次會議是為其擬定西北太平洋東南亞地區軟骨魚類最新紅色名錄所召開的一系列會議的最後一次,目的是擬定西北太平洋東南亞地區軟骨魚類分布的紅色名錄、商討對軟骨魚類的保護工作和管理的相關事項、交流保護信息和管理情況、研究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下一步保護活動的建議,並規划進一步的宣傳工作。
他指出,軟骨魚中鯊魚大約有133種。據調查研究,估計除灰鯖鯊之外,所有有記錄的鯊魚種類在過去的8~15年間種群數量已減少一半以上,一些鯊魚的數量在過去50年內減少了80%。最嚴重的是,西北大西洋錘頭鯊的數量已下降89%,西北大西洋大白鯊的數量已下降79%。由於對鯊魚鰭、肉和軟骨的需求量迅速增長,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世界各地的鯊魚漁場都過度捕撈。
據王亞民介紹,中國的鯊魚保護工作剛剛起步,還沒制訂國家鯊魚保護行動計劃,但已開始加強對鯊魚資源的保護。例如,為保護包括鯊魚在內的漁業資源,國家農業部已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有關國際公約要求,對鯊魚捕撈、資源養護進行監督管理,採取發放捕撈許可證、建立漁業資源保護區、控制捕撈強度等措施,著手養護和合理利用鯊魚等漁業資源。目前,農業部正組織專家修訂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已考慮將一些瀕危鯊魚列入保護名錄,進行重點保護。
(來源:科學時報 編輯:潘雪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