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編譯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中國自然資源報」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
電話:010-68047618
網址:
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gtzybwx@163.com
閱讀提示
今天是生物多樣性國際日。此前,聯合國在法國巴黎發布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這份長達1800頁的報告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全球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評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再次敲響了警鐘。報告顯示,如今地球上800萬個物種中,約100萬個物種正在面臨滅絕,而棲息地減少、自然資源過度開採、氣候變化和汙染是地球物種損失的主因。種種證據表明,人類行為已給地球造成了「深層傷痕」。
據了解,這份報告是來自全球50個國家的數百名專家,參考了1.5萬份科研報告和各國政府資料,耗時3年時間撰寫完成的。報告全面描繪了過去50年間全球經濟發展路徑,及其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目前,該報告已提交給130多個政府代表團,以供確立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戰略框架。
物種滅絕速度前所未有
「我們和其他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其健康狀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我們正在侵蝕全球經濟、人類生計、糧食安全、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基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臺(IPBES)主席羅伯特·沃特森表示。
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約100萬個物種面臨滅絕,其中許多物種可能在幾十年內滅絕,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具體來看,超過40%的兩棲動物、約33%的珊瑚礁、超過1/3的海洋哺乳動物面臨滅絕。有專家解釋說,報告只給出了「幾十年內」物種滅絕的時間框架,是因為其依賴於許多變量因素,包括人類是否認真對待這個問題,這可能會降低預測的嚴重性。
對於昆蟲物種來說,情況還不太清楚,但根據目前的證據初步預計,10%的昆蟲受到威脅。而大部分昆蟲作為授粉者,對維護植物多樣性至關重要。從經濟角度來看,授粉昆蟲的減少將可能威脅價值高達5770億美元的農作物。
自16世紀以來,至少有680種脊椎動物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滅絕。截至2016年,為糧食和農業產業馴養的6190種哺乳動物中有約560種已經滅絕,約佔總數的9%,此外至少還有1000多種受到威脅。參與報告撰寫的有關專家指出,生態系統惡化,物種數量萎縮,地球上必不可少、相互聯繫的生命網絡正在變得越來越脆弱。
這份報告還超越了物種範疇,呈現出近50年來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報告稱,在自然環境幫助人類生存發展的18種方式和途徑中,有14種正在下降,特別是大自然提供清潔空氣、水資源、良好土壤和其他必需品的能力呈下降趨勢。
儘管如此,羅伯特·沃特森認為,想要有所作為現在為時不晚,但需要各國政府、機構、組織和民眾一起攜手應對。「只要從現在開始,從全球到地方各層面進行『革命性改變』,自然環境仍然可以得到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而這種革命性是指跨越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的根本性、系統性重組,涉及保護目標和價值觀等。」
五種主因加速物種滅絕
物種加速滅絕和人類活動影響密不可分。報告指出,人類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最大的5種方式分別是:土地和海洋利用方式的轉變、生物體的直接開發利用、氣候變化、汙染、外來物種入侵。
在這些因素中,最嚴重的是人類通過農業、漁業、伐木和城市化改變了陸地和海洋的利用方式。相比工業化之前,人類活動使3/4陸地和2/3海洋的生態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其中損失最嚴重的是溼地,1700年至今全球溼地已流失超過8成。森林也在加速減少,熱帶地區的狀況尤為嚴重。越來越多的人工林正在取代原始森林,但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並不會因此維持穩定。棲息地的喪失,使很多動植物「無家可歸」。
全球超過1/3的陸域土地和近3/4的淡水資源,被用於農作物種植或牲畜養殖。自1970年以來,農作物產值增長了約300%,原始木材產量增長了45%,全球每年約有600億噸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被開採。如此高強度的開發利用下,陸域表面23%的土地生產力已經降低。
與此同時,化石燃料燃燒引起了全球氣候變化。報告顯示,自1980年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長了一倍,平均氣溫至少升高了0.7攝氏度。氣候變化使某些物種無法生存,珊瑚礁就是絕佳的例證。聯合國報告指出,如果全球氣溫再升溫0.5攝氏度,珊瑚礁可能會萎縮70%~90%;若升溫1攝氏度,世界上99%的珊瑚將陷入困境。
目前,世界上近半數的陸地哺乳動物(不包括蝙蝠)和近1/4的鳥類已經受到全球變暖的嚴重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已經從生態系統層面擴大到了遺傳基因層面,未來幾十年裡影響還會加劇。
除此之外,工業化進程導致了土地和水資源的汙染。每年有3億~4億噸重金屬、溶劑和有毒汙泥被傾倒至世界水域。1980年以來,海洋塑料汙染增加了10倍,至少影響了267種海洋動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科學主任馬克·賴特(MarkWright)在評論聯合國報告時說:「砍伐森林、過度捕撈、融化北極,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地球上其他生命推向滅絕的同時,我們也在摧毀自己的家園。」
全球性行動已刻不容緩
儘管全球已經開展了自然資源保護的相關行動,但報告指出,按照現在的速度和力度,要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相關目標,必須採取跨越經濟、社會、政治和技術等因素的革命性改變。
在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中,只有4項取得了良好進展,其餘目標很可能在2020年的最後期限前無法實現。目前來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方面的消極影響將會導致80%(44項評估指標中的35項)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無法實現,涉及貧困、飢餓、健康、水資源、城市、氣候、海洋和土地等。因此,生物多樣性喪失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而且是一個涉及發展、經濟、安全、社會多領域的綜合性問題。
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生態學教授迪亞茲參與了此次報告的編寫,他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地球上只有極少數地方未受人類影響,各國政府必須採取徹底的變革,避免在未來的10~20年間發生食物和氣候危機」。
報告同時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比如進行更好的土地規劃提高農業耕作的可持續性,使之在為人類供給糧食的同時保持生物多樣性;再如建議設定更加合理的魚類捕撈配額,減少往海洋傾倒垃圾,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報告強調,考慮到糧食和能源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淡水和海岸線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關聯性,在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廣泛行動時必須注重跨部門聯動的重要性,特別是農業、林業、海洋、城市管理、能源、金融等部門。其中,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的演變被視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政策的一個關鍵因素,應擺脫目前的局限性,建立起可持續的全球經濟發展模式。
除了政府與部門行動,參與報告撰寫的不少專家指出,民眾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和出行方式等,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貢獻力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要成為素食主義者,而是要在肉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之間找到平衡,更多地步行外出或者騎自行車。喬治-梅森大學生物學家託馬斯·洛夫喬伊(ThomasLovejoy)補充說:「我們實際上可以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養活目前以及即將到來的數十億人,但要通過消除食物浪費和提高利用效率來實現。」
資源君
接下來,小編將《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中那些驚人的數據羅列了出來,請大家感受一下。
總體情況
75%:迄今為止,75%的陸域環境被人類行為活動「嚴重改變」(海洋環境66%)
47%:生態系統狀況全球性指標相對於其預估的自然基線下降了47%,許多指標仍以每10年不低於4%的速度持續下降
28%:土著居民擁有或管理的全球土地面積為28%,包括大於40%的正式保護區和37%人類幹預非常低的陸地區域
約600億:全球每年開採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約600億噸,較1980年增長近100%
15%:自1980年以來,全球人均材料消費量增加了15%
>85%:1700年~2000年間,全球溼地面積消失超過85%,其消失速度(百分比)比森林快3倍
動物和植物
800萬:估計地球上動植物的物種總數為800萬(包括550萬昆蟲物種)
數十~數百倍:與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水平相比,當前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快數十到數百倍,而且還在加速
多達100萬:瀕臨滅絕的物種多達100萬,許多物種在幾十年內就會滅絕
>50萬:在全球約590萬陸域物種中,如果不進行棲息地修復,會有50萬以上的物種因棲息地不足而無法生存
>40%:大約有40%的兩棲動物物種瀕臨滅絕
約33%:大約33%的海洋哺乳動物瀕臨滅絕
25%:研究表明,平均25%的陸域、淡水、海洋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和植物類群等物種瀕臨滅絕
至少680種:自16世紀以來,至少680種脊椎動物因人類活動影響而滅絕
約10%:初步估計約10%的昆蟲物種瀕危
>20%:自1900年以來,大多數主要陸地生物群落中原生物種的平均豐度下降超過20%
約560:截至2016年,約560種馴化品種的哺乳動物已經滅絕,至少還有1000多種受到威脅
3.5%:到2016年,3.5%的家禽品種滅絕
70%:自1970年以來,在有詳細記錄的21個國家中,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增加70%
30%:30%的全球陸域棲息地因生境喪失及退化,導致完整性下降
47%:47%的陸地哺乳動物,以及23%的瀕危鳥類,已經受到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
>6:如果不採取保護措施,6種有蹄類動物(有蹄哺乳動物)很可能會滅絕,或只在圈養環境中生存
物種消失速度比過去快了幾十甚至幾百倍。
礦產和能源
<1%:儘管全球用於採礦的土地面積不足1%,但礦業行業對生物多樣性、汙染物排放、水資源質量和人類健康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
約1.7萬:約1.7萬個大型礦區(分布在171個國家)主要由616家國際礦業公司管理
約6500:約6500個近海石油和天然氣海洋採礦設施分布在53個國家
5萬億美元:全球化石燃料補貼總花費達到了5萬億美元,其中煤炭佔稅後補貼的52%,石油佔約33%,天然氣佔約10%
海洋和漁業
33%:2015年,33%的海洋魚類資源捕撈處於不可持續的水平,60%處於最大限度的可持續捕撈,7%處於未達限度的捕撈
>55%:大於55%的海洋面積被工業捕魚所覆蓋
3%~10%:到本世紀末,僅由於氣候變化,海洋淨初級生產量預計將減少3%~10%
3%~25%:到本世紀末,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不同程度下,魚類生物量預計將減少3%~25%
>90%:全球90%的商業漁民來自於小漁場或漁業公司(超過3000萬人),他們的捕魚量佔全球總量的近50%
高達33%:據估計,2011年全球非法、未報告或不受監管的漁獲量,佔全球捕獲量的比例高達33%
>10%:1970年~2000年,海草草甸面積每10年減少超過10%
約50%: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活的珊瑚礁覆蓋面積消失了約50%
1億~3億:1億~3億沿海地區人口,可能因失去沿海棲息地保護而面臨更大風險
29%:得益於1996年~2008年的投資保護,109個國家的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滅絕風險平均降低了29%;如果不採取保護行動,鳥類、哺乳動物和兩棲動物近10年來的滅絕風險至少會增加20%
糧食和農業
300%:自1970年以來,糧食作物產量增加了300%
23%:由於土地退化,導致23%的土地生產力下降
>75%:全球超過75%的糧食作物依賴動物授粉
2350億美元~5770億美元:由於授粉昆蟲減少,全球2350億美元~5770億美元年產值的農作物面臨風險
56億噸: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封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6億噸,相當於全球化石燃料排放量的60%
約11%:約11%的世界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
1億公頃:1980年~2000年間,熱帶地區的農業種植面積擴張至1億公頃,主要是拉丁美洲的牧牛場(約4200萬公頃)和東南亞的種植園(約750萬公頃,其中80%是油棕),這些面積的一半是以犧牲原始森林為代價的
3%:1992年~2015年,農地用途轉換面積增加了3%
>33%:世界陸地表面大於33%的面積(和約75%淡水資源)用於農作物生產或牲畜養殖
12%:世界上12%的不結冰陸地面積用於農作物生產
25%:世界上25%不結冰陸地面積(約70%的旱地)用於放牧
約25%:約25%的溫室氣體排放是由於土地開墾、農作物生產和施肥造成的,剩餘75%來自於動物性食品的貢獻
1000億美元:據估計,經合組織國家(2015年)對農業的財政支持(1000億美元),可能對環境產生有害影響
城市發展和社會經濟
>100%:自1992年以來,全球城市區域面積增長超過100%
2500萬公裡:預計到2050年,新鋪設的道路長度將達到2500萬公裡,其中90%的建設在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
約5萬:大型水壩數量達到約5萬個(>15m高度),水庫數量約1700萬個(>0.01公頃)
105%:自1970年以來,全球人口增長了105%(從37億增加到76億),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增長並不均衡
高出50倍:發達國家與最不發達國家相比,人均GDP高出50倍
>2500:全球範圍內正在發生的關於化石燃料、水資源、食物和土地的衝突超過2500起
森林
45%:1970年以來,原木產量增加了45%(2017年增加40億立方米)
50%:50%的農業擴張是以犧牲森林為代價的
50%: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森林淨損失率下降了50%(不包括那些用於木材銷售或農業開發的森林)
68%:目前,全球的森林面積是工業化之前的68%
7%:2000年~2013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原生林面積減少了7%(>500平方公裡且未被人類活動影響的)
2.9億公頃:1990年~2015年,由於砍伐樹木,天然林覆蓋面積減少2.9億公頃
1.1億公頃:1990年~2015年,全球人工林面積增加1.1億公頃
10%~15%:全球木材供應中有10%~15%來自於非法林業(某些地區高達50%)
>20億:超過20億人口依靠木材燃料滿足其主要能源需求
健康
17%:17%的傳染病通過動物媒介傳播,每年導致70萬人死亡
約8.21億:約8.21億亞洲和非洲人民面臨糧食安全的威脅
40%:40%的全球人口缺乏清潔、安全的飲用水
>80%:全球超過80%的廢水未經處理就排放到環境中
3億~4億噸:約3億~4億噸來自工業設備的重金屬、溶劑、有毒汙泥和其他廢棄物,每年傾倒到全世界的水域中
10倍:自1980年以來,全球塑料汙染增加了10倍
自然資源報刊徵訂進行中!
全年均可訂閱~
2019年1月1日起,《中國自然資源報》支持智慧型手機端同步原版閱讀,當期報紙當天看,往期報紙即翻即覽,價值文章隨手評論、收藏、轉發,附贈百餘種期刊雜誌、有聲讀物,讀報互動積分有機會兌換神秘禮品哦……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2,全年定價456元。
2019年度《自然資源通訊》《中國土地》《中國不動產》雜誌為自辦發行,訂閱詳情見雜誌內頁「徵訂啟事」,或致電:010-68047627/010-68047643索取訂單。
歡迎自然資源系統內負責新聞宣傳的同志加入
需要進微信工作群的同志請添加微信zi5yicc
申請時請備註「單位+姓名」,核實後入群
本期編輯:趙志坤
喜歡我,就給我一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