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百萬物種正瀕臨滅絕

2021-01-13 中國經濟網

◆記者鄧玥

聯合國近日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當前,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逾100萬個正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高出數十到數百倍。科學家認為,事態緊迫,但只要從現在開始、從全球到地方各層面進行「革命性改變」,依然有機會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大自然。

正值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份報告在科學與決策之間架起了橋梁,為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設定了重要基準線,並為人類未來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前所未有的滅絕危機

很多養貓愛好者在貓咪去世時都會大哭一場。和陪伴在身邊的寵物相比,數量更龐大的物種正在人類目光不及處悄悄「離開」。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披露,就全球的哺乳動物而言,60%是人類飼養的家畜,36%是人類,只有零星的4%是野生哺乳動物。而現在,為數不多的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存狀況也在進一步惡化。

上述結論來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

報告凝聚了至少50個國家400名專家3年的心血,包括所有數據的完整報告預計將超過1500頁。內容涵蓋除南極洲外所有陸地生態系統、地表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研究的時間範圍跨越了50年。

報告數據表明,人類已是名副其實的地球「霸主」,但卻當之有愧。物種滅絕速度前所未有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棲息地「入侵」、資源過度開採、環境汙染……與150年前相比,現在,地球上大約3/4的土地已經「滄海桑田」。

自1980年以來,每年工業生產中有三四億噸重金屬、有毒汙泥等廢物被傾倒入各個水域,進入沿海的肥料產生了400多個海洋「死亡區」。同時,大多數棲息地主要在陸地的本地物種平均豐度(指物種數目)至少下降了20%,這一趨勢主要發生在工業化以後。

「人類發展速度太快,新技術的誕生、生產速度的加快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不斷疊加、影響越來越大。」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胡京仁對記者說,「過度索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新物種的產生速度已遠遠趕不上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了嚴重威脅。」

過去50年來,全球農作物產量增加了約300%,原木採伐增加了45%。而另一方面,全球23%的土地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僅如此,如果生物多樣性狀況進一步惡化,人們的糧食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科學的論證已經很明顯,我們正處於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之中,我們不能再延續往常的做法。」世界經濟論壇高級顧問、全球公眾福利中心主任Dominic Waughray指出。

「革命性改變」迫在眉睫

警鐘並非首次敲響。

早在2005年,由95個國家1300多名科學家歷時4年,完成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得出結論與近日這份報告相似,並且同樣充滿緊迫感:「60%的生態系統正在不斷退化,地球上近2/3的自然資源已經消耗殆盡。未來50年內,生態系統退化將進一步加劇。」

時隔14年,各國雖然做出了一系列保護舉措,但仍未遏制生物多樣性的衰減趨勢。本次報告再次警示,除非採取積極行動,否則滅絕速度還在加快。

「這份報告並非想讓人們洩氣,覺得亡羊補牢也無濟於事。」發布方IPBES執行秘書Anne Larigauderie表示,「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危機,為解決問題出力,這才是這份報告想要傳遞給全世界最主要的信息。」

與以往不同,報告特別強調,為了讓大自然可以得到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各國必須協同努力、共同促進「革命性改變」的發生。「『革命性改變』指的是跨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的整個系統範圍內的重組,包括範式、目標和價值觀。」IPBES主席Robert Watson解釋。

報告在法國巴黎公布的當天,消息很快傳到離巴黎不到300公裡的梅斯,那裡正在舉行七國環境部長會議,討論的議題恰巧是氣候變化威脅和生物多樣性危機。

在此背景下,10來個國家最終通過了《梅斯生物多樣性憲章》,以加強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法國生態轉型和團結部長弗朗索瓦·德呂吉強調,「新憲章是針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採取的首批具體措施。」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等全球性環境挑戰是不可分割的,必須一起解決。」憲章中寫道:「我們承諾將促進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其提供的服務價值納入到政府、商業和經濟部門的主流決策中。」

就在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代表後,宣布了針對食物浪費、垃圾處理、塑料回收等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以「創造一個宜居的地球」。他同時表示,將敦促歐洲其他國家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不少專家認為,無論是報告還是《梅斯生物多樣性憲章》,都是為2020年即將在中國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做準備。

這次會議被寄予了厚望,它將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執行期畫上句號,為2020年後聚焦生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制定方針。「科學家們希望一個保護地球的重大國際協議可以在那裡達成。」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點評說。

「報告的發布正值地球及其所有人的關鍵時刻。」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和聯合國助理秘書長Cristiana Pa ca-Palmer表示,「在科學與決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至關重要。報告為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設定了最重要的基準線,並為未來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為此需要政府、企業、投資者、科學家和社區團體齊心協力,進行徹底而緊密的合作。」Dominic Waughray說。

□ 相關連結

1992年籤署《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籤署於巴西裡約熱內盧。這一公約的籤署是人類在生物多樣性利用和保護方面的一個裡程碑。

2002年孕育「倒數2010」運動

在2002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締約方大會上,各國曾承諾「到2010年大幅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由此應運而生了歐洲聲勢浩大的「倒數2010」運動。但遺憾的是,未能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範圍內的衰減趨勢。

2010年制定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會議認為,此前階段未達成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首要原因是大多數戰略還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引起人們尤其是決策層應有的重視。因此,「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整個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成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中排在首位的戰略目標。

2012年建立IPBES

201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借鑑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解決機制,建立了與公約相互獨立的科學評估機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 ( IPBES)。《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是IPBES首次發布的評估報告。

來源:中國環境報

相關焦點

  • 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綜述: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新華社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這是聯合國框架下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首次發布報告,也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分析。
  • 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聯合國5月6日在巴黎發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顯示,如今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有100萬個正因人類活動而遭受滅絕威脅,全球物種滅絕的平均速度已經大大高於1000萬年前。
  • 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據每日科學網7日消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日前發布一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警告稱:全球物種正在以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衰退,物種加速滅絕可能對世界各地的人們造成嚴重影響。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一份全球自然損失評估報告。
  • 全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 生物多樣性保護亟待變革
    (來源:聯合國官網)新華社巴黎5月6日電(記者陳晨)聯合國6日在巴黎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百萬物種面臨滅絕威脅,人類活動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不過,只要從地方到全球各個層面開始「革命性改變」,拯救全球生物多樣性仍為時未晚。
  • 百萬物種瀕臨滅絕,你我都是「兇手」
    此前,聯合國在法國巴黎發布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這份長達1800頁的報告是自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發布以來,對全球自然環境最全面的一次評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再次敲響了警鐘。報告顯示,如今地球上800萬個物種中,約100萬個物種正在面臨滅絕,而棲息地減少、自然資源過度開採、氣候變化和汙染是地球物種損失的主因。種種證據表明,人類行為已給地球造成了「深層傷痕」。
  • 聯合國稱百萬物種瀕臨滅絕,紐西蘭也發布可怕報告,但...
    近日,聯合國的專家調研組  IPBES又砸來實錘  稱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  有100萬個物種  正因人類而遭受滅絕威脅    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6千5百萬年前,約17%的科、50%的屬[4]、75%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事件被評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第二位,僅次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 科學家:地球百萬物種瀕臨滅絕,食物鏈頂端的人類面臨生存威脅
    不久前,聯合國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地球上有100萬種動植物瀕臨滅絕,而處於食物鏈頂層的人類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這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由來自全球知名大學的七位科學家聯合完成,研究內容則由來自50多個國家的150名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比以往研究更具有參考價值。報告顯示,在南極洲,第二大帝企鵝群已經連續三年沒有繁殖後代,這導致帝企鵝數量崩塌式的下跌。
  • 聯合國展示了一個悽涼圖景,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過去快數十至數百倍
    由於人類活動,地球上約八分之一的動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近日,來自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展示了一個悽涼且不祥的圖景:由於人類活動,地球上的物種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滅絕。聯合國環境署成立的政府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平臺(IPBES)在周一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目前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速度快數十至數百倍」。IPBES主席Robert Watson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我們和所有其他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惡化。人類正在侵蝕全球經濟、生計、糧食安全、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基礎。」
  • 北極熊瀕危,企鵝數量銳減,百萬物種瀕臨滅絕,地球何去何從?
    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最新研究報告就指出,由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緣故,北極熊將會在2100年滅絕!因為在北極,它們賴以生存的海冰面積正因為全球變暖在不斷萎縮。也許在80年後,我們的後代子孫將永遠看不到北極熊。
  • 地球正經歷第七次物種大滅絕?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0日報導,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米歇爾·蘭皮諾和中國南京大學的沈樹忠(音譯)發表論文稱,目前我們正經歷的生物多樣性喪失應該被稱為「第七次」大滅絕。因為發生於約2.6億年前的「瓜德魯普統末期生物滅絕」事件的嚴重性此前一直被低估。
  • BBC《滅絕的真相》,100萬物種瀕臨滅絕!
    英國 BBC Studios 推出的《完美星球》轟動全球後,BBC Earth《地球生態季》(Eco Season)推出全新系列精選節目
  • 100萬物種瀕臨滅絕,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然而,隨著環境的汙染與破壞等原因,如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每小時一種的速度消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聯合國一項最新研究報告警告說,地球上正有一百萬個物種正瀕臨滅絕。難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將為地球和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後果,但解決方案的出臺卻遙遙無期。當地時間5月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奧黛麗·阿祖雷(Audrey Azoulay)在巴黎發布了《全球評估研究報告》。
  • 詞彙乾貨|物種滅絕vs瀕臨滅絕,如何區分?
    譯:北露脊鯨瀕臨滅絕,川普可能是它們最後的希望。周四,該物種被宣布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只剩下不到450隻。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學到兩個表示「瀕臨滅絕的」詞彙表達:1. …be on the brink  作形容詞,brink 表示邊緣的意思。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看看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
    為了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1992年在巴西當時的首都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53個國家籤署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1994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以提高人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認識。2001年將每年12月29日改為5月22日。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 生物滅絕遠超新物種的產生,人類正處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中嗎?
    一個舊物種的消失和一個新物種的出現,是大自然中的正常現象,如果很長一段時間內物種消失的速度遠大於新物種出現的速度,就會造成地球物種的減少,我們稱之為生物大滅絕,有足夠證據表明,我們正處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當中,生物滅絕速度是正常的一千倍,是前面五次大滅絕速度的一百倍。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圖片來源:Roger de la Harp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地球現在正處於物種大滅絕的進程中,這是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物種滅絕的速度比預期要快上百倍千倍。
  • 全球貿易如何讓全球生物瀕臨滅絕的?
    由於全球化的存在,我們不出國門就可以在自己附近的超市裡買到來自全球各地商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是全球化貿易的存在卻讓許多生物面臨滅絕的風險。最有名的就是非洲象牙的全球貿易導致非洲大象瀕臨滅絕。
  • 全球「最罕見的稀有動物」如今正因人為原因瀕臨滅絕
    【全球「最罕見的稀有動物」如今正因人為原因瀕臨滅絕】圖為世界上最大的鱘魚歐洲鰉,它們的卵是擁有極高價值的白鱘魚子醬的主原料。由於過度捕撈,棲息地減少和環境汙染,歐洲鰉已被列入瀕危動物。伊比利亞猞猁是歐洲本土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也被生物學家認為是世界上數量最少的貓科動物之一,世界自然保護聯合會將其列為全世界最瀕臨滅絕的三種貓科動物之一。海鬣蜥,這種長相奇特的蜥蜴僅生息於科隆群島,它們能同時在陸地和海洋中生活覓食,是世界上唯一能適應海洋生活的鬣蜥,種群現狀不容樂觀。
  • 城市消失、物種滅絕、人類變笨……全球變暖到底有啥影響?
    由於海平面上升,這一地區預計會在2070年徹底消失,這裡的孟加拉虎也會隨之滅絕。資料圖:小丑魚。電影《海底總動員》中可愛的小丑魚「尼莫」,也正面臨威脅。小丑魚對棲息地相當挑剔,如果它們的自然棲息地珊瑚礁繼續受到破壞,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或許只能在電影中與它們「見面」。
  • 我國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 生存基礎漸缺失
    我國物種數量居北半球國家之首,但據相關媒體報導,我國有近2000種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今年歷史罕見的旱情令亞洲象提前下山,高原魚大面積死亡……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的主題是「多個物種、一個星球、一個未來」,人類活動使物種滅絕正以比自然淘汰高達1000倍的速度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