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岷江上遊魚從40種減至16種 川多種珍稀物種瀕臨滅絕
岷江上遊的魚類已從上世紀50年代的40種下降到16種,一種名叫川陝哲羅鮭的魚類已經在汶川河段消失。這是成都晚報記者從昨日省環保廳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得的消息。 為保護四川生物多樣性,省環保廳和省林業廳昨日通報《四川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20年)》相關內容。根據該計劃,未來10年,我省將投入約9.87億元開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我們身邊的它們 有的已消失 川陝哲羅鮭: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四川、陝西及黑龍江等。體形修長,最大者體長可達2米左右。通常棲息於水質清澈、水溫較低的水域中,主要以各種魚類和水中其它動物的腐肉為食。目前已在汶川河段消失。 距瓣尾囊草:該草十分罕見,它賴以生存的石灰巖類型起源於4億年前的泥盆紀。目前該草在世界上僅存於四川江油涪江段,僅存2000株。因建設武都引水工程差點被淹沒,現已遷地保護。 現狀 我們身邊的瀕危物種正漸漸消失 四川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珍稀瀕危物種豐富,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居全國之冠。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口的劇增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我省各類生態系統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生態環境的破壞、退化和片斷化使物種滅絕的速度大大加快。高寒草退化嚴重,對牲畜十分適合的禾本科牧草種類從30%下降至16%。地處高海拔江河源頭區域溼地正萎縮退化。目前,四川境內極危物種136種,其中植物120種,脊椎動物16種,一些外來物種的入侵也加速了對生態系統的破壞。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省環保廳副廳長楊雪鴻分析,氣候變化、社區居民生產生活、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旅遊開發、火災、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汙染以及農業遺傳基礎的脆弱化,是省內生物多樣性遭受威脅的主要原因。 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物種正面臨生存壓力進而悄悄消失呢?記者從通氣會上獲悉,經調查發現,岷江上遊的魚類已經從上世紀50年代的40種下降到如今的16種,國II級保護魚類——川陝哲羅鮭已在汶川河段消失。 四川梅花鹿是四川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若爾蓋地區,其稀有程度與大熊貓不相上下,且分布範圍比大熊貓狹小得多,但亂砍濫伐、肆意砍殺,使梅花鹿呈縮小趨勢。另外,一種叫距瓣尾囊草的植物,也因一項引水工程差點滅絕,好在已經遷地保護。 |
點擊進入四川新聞網爆料微博 轉麻辣微博 |
四川新聞爆料qq: 1292456313 爆料電話:85175623 |
我來說說 | 複製網址 | 郵件轉發
[編輯:吳柳鋒]頻道精選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