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資源報:山東出臺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2021-01-21 湘湘愛旅行

日前,山東省財政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海洋局聯合印發《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激勵約束作用,加快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辦法》依據不同要素特點,注重分類施策,主要從生態保護成果、直接影響因素、間接影響因素3個層級出發,實施海域水質、入海汙染物控制、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3類補償(賠償)。

在海域水質方面,《辦法》突出考核目標導向,根據生態環境部確認的近岸海域水質數據,對達標的市,省級按照固定額度給予基本補償。同時,對同比改善的市給予補償,同比惡化的市向省級賠償。推動各市主動落實保護責任,採取針對性措施改善轄區海洋水質。《辦法》明確,對海域水質連續兩年以上(含兩年)優良比例達到100%的市,在獲得基本補償和同比變化補償基礎上,省級給予獎勵性補償。連續兩年的獎勵補償標準為200萬元,以後連續年度每遞增一年,獎勵補償標準提高100萬元。以此類推,年度最高獎勵標準為500萬元。

在入海汙染物控制方面,《辦法》提出,根據全省入海汙染物特點,將河流入海斷面總氮濃度作為測算依據,對入海斷面總氮年平均濃度高於基準值的河流,由所在市向省級賠償。同時,對各市直排海汙染源日均值超標的情況,由各市按次數向省級賠償,賠償標準為50萬元/次。

在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方面,《辦法》支持各市維護海岸帶生態系統安全,省級根據各市自然岸線長度、濱海溼地面積、沿海防護林面積和新增海水淡化規模等因素給予補償。

《辦法》規定,各地所轄考核海域範圍內發生較大自然災害事件,造成海域水質較大幅度惡化的,本年度不參與海域水質補償(賠償)。跨市河流上遊市發生重大、特大突發環境汙染事件或發生較大的洪澇災害的,受影響的下遊市本年度不參與入海河流總氮控制賠償。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山東出臺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中宏網山東1月14日電日前,山東省財政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海洋局聯合印發《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激勵約束作用,加快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探討】淺論生態補償、生態佔補平衡與生物多樣性補償
    「根據植被還原理論訂立法律,讓開發者承擔恢復因土地開發而被破壞的植被的責任是一種獲得利益與承擔責任相平衡的最公正和最有效的辦法。」可以看出,中國學者早期的「生態補償」概念,強調生態系統物理特性的平衡與補償,與經典的國際認識一脈相承。
  •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答:生態環境部門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建設。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2006年制定出臺了部門規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辦法》,根據自然保護區工作新形勢新要求,起草了多個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管的政策性文件,聯合有關部門或者提請國務院印發實施。
  • 加快研究起草生態補償條例
    報告指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加快出臺生態補償政策法規。  報告指出,我國關於生態補償方面的政策法規建設滯後。目前,我國還沒有生態補償的專門立法,現有涉及生態補償的法律規定分散在多部法律之中,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儘管近年來有關部門出臺了一些生態補償的政策文件和部門規章,但其權威性和約束性不夠。現有的政策法規,也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
  • 2018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會在魯東大學召開
    、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在魯東大學學術中心召開2018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大會。他要求進一步明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總要求,為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指明了新的方向;他強調,要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良好生態環境是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用嚴格制度、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方法路徑,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深入開展,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技術水平。
  • 20條意見,牽萬千人心,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辦法發布
    近日,財政部印發《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辦法》(財資環〔2020〕24號),管理辦法共20條。圍繞加強和規範海洋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域的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制定。
  • 【實踐新論】科學推進大氣汙染治理生態補償機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一個硬道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如何將自然資源變成金山銀山,涉及到如何建立體現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如何建立好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體系,則是推進跨區域環境聯合治理戰略的關鍵。
  • 民生智庫 | 解讀《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工作暫行辦法》
    生態環境部門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建設。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於2006年制定出臺了部門規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辦法》,根據自然保護區工作新形勢新要求,起草了多個加強自然保護區監管的政策性文件,聯合有關部門或者提請國務院印發實施。
  •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答記者問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據生態環境部消息,《生態環境標準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近日出臺。針對《辦法》出臺的背景、意義和作用等問題,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有關負責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請問出臺《辦法》的背景是什麼?
  • 施懿宸:關於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建議
    根據文件,沿黃九省(區)將在2020年至2022年開展試點,探索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範補償資金使用。三、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幾點建議(一)自上而下提出生態補償的一般標準1. 出臺統一的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 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修改《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的決定
    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應當根據全省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和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合理布局,並嚴格遵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和補償制度以及海洋保護區規定。「入海河口、濱海溼地、自然岸線、砂質岸線、漁業水域等重點海洋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海域,由省人民政府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生態紅線的具體劃定與調整,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探索中國特色生態補償制度體系
    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 重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經濟建設應當避讓重要生態空間;確實沒有辦法避讓的,要確保負面影響最小化,並對破壞和退化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還有殘留影響的,要進行補償。這是生態保護補償的基本要義,也是全球生態保護補償的基本實踐。完善並落實好生態保護補償基本制度,能夠確保生態空間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真正有效、高效、全效(全民參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借鑑國際最佳實踐,可以發展「物種信用」「生境信用」「溼地信用」「水質信用」「碳匯信用」等基於市場機制的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工具,使生態環境較好的落後地區群眾能夠通過積極參與生態保護,獲得收益,有力推進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
  • 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
    (二)戰略定位——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樣板區。健全生態環境資源監管體系,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構建起以鞏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定位相適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海南持續鞏固保持優良生態環境質量、努力向國際生態環境質量標杆地區看齊提供制度保障。——陸海統籌保護發展實踐區。
  •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為確保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生態環境部還配套建設了一個平臺、配發三個文件,加快形成以質量為核心、以公開為手段、以信用為主線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管體系。一個平臺,即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已在政府網站上線,將與管理辦法同步施行和啟用。
  •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2005年8月,《國務院關於全面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提出探索建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機制。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對本地礦區生態環境進行監督管理,明確治理責任,保證治理資金和治理措施落實到位。新建和已投產生產礦山企業要制訂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報經主管部門審批後實施。
  •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出臺:分類保護 嚴格紅線管理
    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出臺:分類保護 嚴格紅線管理 2017-03,但長期以來,我國海岸線過度開發利用,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威脅。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 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2014-06-26 14:28:53如何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維持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以及確保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是海洋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 海洋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全國11個沿海省(區、市)都發布實施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及相關配套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廣西、上海等地專門立法保護沿海沙灘和珍稀動植物資源等,山東、江蘇等地出臺海洋生態補償管理辦法。福建省率先在全國開展海洋環保目標責任制考核,海南和浙江全省推進灣長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