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
2017-05-15 14:49
今天(5月15日)不少媒體都在說「一帶一路藍」和「絲路祥雲」的事兒。有媒體報導稱:「昨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京城的天氣也非常『應景兒』,以藍天和白雲來迎接盛會。」據說,「『一帶一路藍』和『絲路雲』在朋友圈刷屏」,「一時間,藍天在朋友圈又火了」。
「一帶一路藍」為什麼那麼藍?上述報導解釋說,「據北京市專業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李煥安分析,上周北京大風頻繁跟『蒙古氣旋』天氣系統有關。隨著大風天氣明顯減弱,於是有了讓人驚豔的『一帶一路藍』和『絲路雲』的出現。昨天,全市的空氣品質也達到一級優水平,PM2.5濃度在10微克/立方米上下,部分地區低至個位數」。
由此看來,「應景兒」的天氣,其之所以能來「應景兒」的原因還在「老天」。最近幾年,不少地方的好天氣不斷被定義成這藍那藍。其中作為定語的「這」與「那」,多是一些國際性會議名稱或簡稱。每逢佳會天氣爽,但這裡所謂「爽」,按上述報導中專家的話講,還主要是「老天」幫忙的結果。「老天」幫忙,就有了「京城的天空碧藍如洗,飄動著靈動的雲彩」,也就有了「藍天配白雲,最美的組合,點綴著京城天空」,並由此讓北京市民「心情倍兒美」。
藍天在朋友圈又火了,人們在朋友圈刷屏藍天,實際上都是在表達希望「一帶一路藍」就那麼藍的一直藍下去的良好願望,也是在表達希望「絲路祥雲」一直飄下去、「應景兒」的天氣成為常景兒的美好願望。主辦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推動實施「一帶一路」的中國,完全有能力有實力實現這一願景。
今天也另有消息表明中國政府在實現這一願景時所做的努力。該消息稱,「中國最大規模環保督察行動已歷時1年,問責1278人」。據報導,這次中央環保督察範圍廣、時間長、力度大,是中國環保迄今為止在國家層面直接組織的最大規模行動。2015年7月,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明確建立環保督察機制,從而把環保督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該報導稱,「進入5月,各地大氣汙染狀況有所好轉,此前一場『史上最大的督察』已經迅速出擊」。因此,「一帶一路藍」也應該與「史上最大的督察」行動有關。這個「史上最大的督察」行動,就是「今年4月初,環保部從全國抽調5600名環境執法人員,對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確定『2+26』城市開展為期一年的大氣汙染防治強化督察。到5月7日,督察組共督察8447家企業(單位),發現5594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佔檢查總數的66.2%」。
顯然,正是「『蒙古氣旋』天氣系統」和「史上最大的督察」都與「一帶一路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因果關係。知道了「一帶一路藍」為什麼那麼藍,無疑有助於找出霧霾形成的原因。2015年,環保部提出力爭在該年年底完成所有省會城市PM2.5來源的解析工作。今年3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閉幕後會見中外記者時指出,霧霾的形成機理我們還沒完全搞透,但國家為此將設立專項基金,不惜重金組織最優秀的相關科學家攻關,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因為「霧霾要治理,藍天在未來不會也不應該成為奢侈品」。
「一帶一路藍」為什麼那麼藍,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從另一個角度啟發人們如何「抓緊把霧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來」。
(原題為《「一帶一路藍」為什麼那麼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一帶一路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