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持續霧霾與大尺度環流背景密不可分

2020-11-26 財新

  【財新網】(記者 周辰)2016年12月30日至2017年1月5日,北京再次出現大範圍、持續性霧霾過程。1月5日下午,財新記者從北京市氣象局了解到,這次北京地區出現持續霧霾天氣,主要與大尺度環流背景密不可分。此外,空氣靜穩條件更有利於霧霾維持、增強。

  2016年12月16日以來(截至2017年1月4日),北京地區氣候特徵為氣溫偏高,溼度較大,冷空氣活動少,強度弱,北風時次少,霧日偏多。其中,北京地區出現大霧天氣9天,比常年同期(0.9天)明顯偏多,為1981年以來第2高值,僅少於去年同期的11天。

相關焦點

  • 「緯向環流」「靜穩」「高溼」——專家解析北京持續霧霾原因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記者 倪元錦)連日來,北京持續被嚴重的大霧、灰霾籠罩。北京市氣象局5日晚間發布稱,緯向環流、靜穩、高溼等氣象因素,加之三面環山「簸箕」地形,共同助推區域汙染物持續積累,成為近期大範圍、持續性霧霾的外部原因。
  • [霧霾·釋疑]氣象專家:四大條件導致霧霾久留不散
    記者1月5日從北京市氣象局了解到,自去年12月16日至今年1月4日,北京地區氣候特徵為氣溫偏高、溼度較大、冷空氣活動少、強度弱、北風時次少,霧日偏多。其中,北京地區平均氣溫為-2.4℃,比常年同期偏高1.6℃,期間出現大霧天氣9天,是常年同期的10倍,為1981年以來第2高值,僅少於去年同期的11天。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1 為什麼要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海洋環流? 在溫室氣體持續排放的背景下,地球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歷了非常快速的增暖。作為地球氣候系統的主要儲熱器,海洋將表層長期增暖的額外熱量大量地轉移到深層海洋。
  • 氣象專家:四大條件導致霧霾久留不散
    記者昨天從北京市氣象局了解到,自去年12月16日至今年1月4日,北京地區氣候特徵為氣溫偏高、溼度較大、冷空氣活動少、強度弱、北風時次少,霧日偏多。其中,北京地區平均氣溫為-2.4℃,比常年同期偏高1.6℃,期間出現大霧天氣9天,是常年同期的10倍,為1981年以來第2高值,僅少於去年同期的11天。造成今年的霧霾「流連忘返」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 氣象局:大氣環流異常及氣溶膠為霧霾天氣成因
    談到霧霾天氣,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表示,2月21日,專家對1月份大範圍、持續的霧霾天氣影響,專題進行了研討,對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主要有兩方面,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充分條件就是大氣環流異常,特別是靜穩的大氣狀態,在這種氣象條件下造成大氣中汙染物不易擴散,不斷的積聚累積,造成霧霾,特別是霾,在於溼度大與霧結合在一起。
  • 霧霾天的形成與危害
    近段時間,我國大部分地區被霧霾天氣籠罩,那麼霧霾天氣形成原因是什麼?事實上,這幾年,每到秋冬,我國中東部地區不時會遇到霧霾天氣,只是都沒近段時間波及範圍如此之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霧霾天氣形成原因其中既有氣象原因,也有汙染排放原因。
  • 專家:冬季霧霾與北冰洋海冰消融、西伯利亞降雪增加也有關
    > 霧霾已成為中國百姓關注焦點。解決霧霾問題要靠科學施策,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成為治霾的關鍵。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王育航教授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地北冰洋海冰消融與西伯利亞降雪增加改變了區域大氣環流結構,可能加劇了中國近年來冬季空氣汙染嚴重的問題。該研究從氣候變化角度看待霧霾成因,為治霾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北京霧霾持續三天 遇重汙染將提早預警
    昨日,北京再度遭遇霧霾天氣,7時許,東三環附近建築隱沒在霧霾中。圖/CFP圖/CFP  今日至13日處於中度至重度汙染水平之間;已進入重汙染易發季節;瀋陽被質疑應急預案啟動不及時  東北多地遭霧霾籠罩,北京也沒「獨善其身」。空氣品質預報顯示,今日白天北京中度汙染,明日轉為重度,預計空氣汙染將一直持續至13日。
  • 專家詳解霧霾天氣成因 PM10和PM2.5是首要汙染物
    監測總站數據顯示,顆粒物(PM2.5和PM10)為本周連續霧霾過程影響空氣品質最顯著的主要汙染物,以嚴重影響環境健康和環境能見度的汙染物PM2.5為例,上述城市部分點位的小時最大值達到900微克/立方米,超過空氣品質日均值標準(75微克/立方米)的十倍以上,並超過AQI日報嚴重汙染等級(500微克/立方米)的約一倍。SO2和NO2等也達到輕度以上汙染水平。
  • 大氣環流三型分解——用全球視角描述大氣運動
    全球大氣環流統一描述思想的產生地球大氣處於科氏力場和重力場中,中高緯度地區的羅斯貝波、低緯度的哈德利環流和沃克環流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尺度大氣環流,它們的異常演變對全球天氣、氣候的異常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如何定量化描述這三大環流?
  • 北京霧霾成因 北京霧霾的源頭是什麼
    北京霧霾成因 北京霧霾的源頭是什麼  導語:霧霾什麼時節都會有,尤其冬春季節特別多,而北京是出了名的霧霾最嚴重的城市。每次一旦霧霾來襲,北京一定在其襲擊範圍內。那麼,為什麼北京霧霾那麼嚴重呢?北京霧霾是怎麼造成的?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北京霧霾的形成原因。
  • 北京霧霾天氣將持續3天 遇重汙染將提早預警
    圖/CFP  新京報訊 東北多地遭霧霾籠罩,北京也沒「獨善其身」。空氣品質預報顯示,今日白天北京中度汙染,明日轉為重度,預計空氣汙染將一直持續至13日。市環保局表示,後兩個月空氣品質改善工作難度較大,如遇有重汙染,將提早啟動預警,儘可能縮短重汙染過程、減緩重汙染強度。
  • 專家:氣象條件是華北霧霾發生主因
    2017年1月~2月,隨著大氣環流調整後,冷空氣可能增強,擴散條件好轉,霾日數或接近近10年同期。  專家表示,霧霾成因既與汙染物排放源強度和分布有關,也與不利氣象條件等有關,受諸多因素影響。應提前做好應對準備,最根本的在於抓好汙染減排,保護公眾健康。
  • 流體力學家:從城市通風和建築物布局的角度看霧霾問題
    實際上,媒體也發表過「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的報導。利用「通風廊道」發揮風力作用輔助霧霾擴散的思路也早已是流體力學家們一項嚴肅的研究課題了。2014年即有媒體報導稱「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
  • 跨年霧霾持續 百度地圖推「霧霾地圖」可實時查霾
    近期,全國多地遭遇了持續數天的「跨年霧霾」。中央氣象臺於1月3日發布有史以來第一個大霧紅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幾天華北黃淮等地將持續霧霾天氣。霧霾指數成為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快速查霾的需求不斷。為此,百度地圖聯合中國天氣網上線「霧霾地圖」,將權威數據在地圖上精準呈現,方便人們更加實時直觀地查詢霧霾指數,了解空氣品質情況。
  • 英媒:數據顯示北京今年霧霾天數略減 但持續時間增加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英媒稱,16日晚間8點,北京市啟動了今年首次極端霧霾的「紅色預警」,自去年12月北京首次啟動危險級別最高的紅色預警以來,這是第三次發布。和前兩次預警相比,今年有什麼不同?當相關單位大力推出應對空氣汙染措施之下,今年整體空氣品質有改善嗎?可以通過數據來展示變化。
  • 最新北京天氣預報:今起霧霾持續60小時 周末霾散降溫
    2016年11月16日訊,(記者 劉歡)今天,本市汙染物擴散條件轉差,迎來霧霾天氣。市氣象臺專家透露,這一輪霧霾天預計持續時間達60個小時,周末開始消散。今天傍晚以後,本市汙染物擴散條件會明顯變差,預計今天晚上開始,本市形成中度霾,且一直持續到18日晚上。由於北京處在輻合區中,加上低層溼度增加,霾將會進一步發展,早晚時分還會出現霧。本周五,全天都將是中度到重度霾天氣,空氣在中度汙染及以上程度。 預計18日本市將有一次弱降水過程,北部地區有小雨,山區有雨夾雪,但由於冷空氣勢力較弱,對霾的清除並不明顯。
  • 環流間協同作用對歐洲熱浪的影響
    在全球氣候異常的背景下,夏季極端高溫頻發, 如2018年7月至8月初,長時間維持的熱浪席捲歐洲,刷新了多地最高氣溫記錄。
  • 科研人員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