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領導的素質能力風格等與企業績效是否有關係?是否有直接的關係?」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基本都是有關係,對於是否有直接關係的回答就很多,有的說有直接關係,直接關係又有正有負,有的說沒有關係,有的說是U型關係,有的說是倒U型關係,等等。一點也不奇怪。得看考察的對象,對小企業來說,關係往往是直接的;對大公司來說,關係經常是間接的,如果制度相對健全,經過一定歷練的高級管理團隊中的成員誰當領導都差不多,領導的作用反而弱了。
跑個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道德經中的這段話是老子所期盼的境界,也是不少領導者努力的方向。所謂「無為而治」也是藉助制度建設用機制的力量調動調節人的行為,而不是啥都不幹就有為了,那與「天上掉餡餅」無異。100多年前泰勒創造的科學管理體系就具有這樣的功能,通過差別計件工資制、定額、標準化、計劃與執行分開等等,針對經濟人的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措施,使得工人「在相互憎恨中自發地提高勞動強度。」這也許是泰勒的科學管理體系到現在仍然有效的重要原因。我小時在農村幹活掙過生產隊的工分,現在當了教授又開始掙工分了,好在南開大學商學院的定額還不太高、工分體系還不健全,不少活還不算工分,還鼓勵大家奉獻。看看身邊的快遞小哥,回憶大躍進,想想「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驅動下的速度和幹勁,就很容易理解制度的力量,就很容易理解領導對績效的作用機制。我還推薦大家讀一本小冊子——《管道的故事》(封皮很俗,並非只是掙錢),很薄,我向很多人薦讀過,內容不介紹了,自己看。讀此書,興奮,可立即行動!很多勵志書,讀了興奮,之後,無可為。我不喜歡無法引起行動的勵志書。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內外部條件,都有特定的情況,觀點和結論應該有依據。毛主席說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實事求是是中央黨校和不少學校的校訓。何謂實事求是,先是實事,把實際的事情弄清楚,再求是,是是規律。這些都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但越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做到還真難。到今天,「西方的理論解決不了中國的實際問題,水土不服」,說起來總是振振有詞,但不能深究,你問問「怎麼水土不服了?」多數答不上來,他還會抱怨你在「抬槓!」實際上,大家就那麼順口一說,是想當然,其實沒多少人認真研究西方的理論針對什麼問題、理論產生的前因後果、什麼情境下提出的,西方人在國外的雜誌發表的文章也不就是西方理論。這樣的事情生活中很多,學術研究也好不到哪裡去。自媒體、標題黨盛行,更加助長了陳述觀點不負責任、甚至故意說謊。
「別只聽觀點,要知道觀點背後的原因;陳述觀點,也需要陳述原因,依據。……。」我經常和學生說,也說與自己。前段時間讀了《讀者》上的一篇短文,「邏輯的魅力。」複述如下。理論的力量多數情況下是邏輯的力量。
「亨利·胡彌多爾先生買了一盒頂級雪茄,因為雪茄太過名貴,所以亨利決定投保。保單中約定,一旦雪茄因為任何意外——尤其是火災——而損壞,保險公司須支付1.5萬美元賠償金。一個月後,亨利抽完了所有雪茄,隨後向保險公司提出索賠。在索賠申請中,亨利宣稱這些名貴雪茄毀於「一系列小型火災事故」。保險公司拒絕賠付,理由很明顯:亨利只是正常地使用雪茄。於是,亨利將保險公司告上法庭,並輕而易舉地打贏了官司。
「在結案陳詞時,法官也認為亨利的索賠有點無理取鬧。但他也認為,既然保單上清楚地寫著雪茄是可以投保的,而且可以投火災險,同時並未清晰地界定哪些「火災」不予理賠,那麼保險公司就應該履行保單義務,賠償亨利。
保險公司賠給了亨利1.5萬美元,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亨利剛拿到支票,還沒來得及兌換現金,就被警察帶走了。因為警方接到舉報,認為亨利有縱火嫌疑。在法庭上,檢方拿著保險公司提供的縱火記錄,也就是亨利的索賠文件,進行指控,認為亨利有故意縱火行為,而且不止一次,足足有24次!結果法庭判亨利入獄24個月,並判處罰金2.4萬美元。」
理論是經過驗證的要素間的因果關係,領導的素質能力風格等與企業績效的關係,可以叫做特質論理論。管理屬於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隨內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情況非常普遍,這是權變理論。管理理論研究要最求普適性,但任何理論的普適性有是有條件的普適性,也就是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理真理。多數理論都要考慮情境因素,即所謂的情境依賴的理論。這都很熟悉。我想繼續強調的是:實踐也有情境問題。請看下面這張圖片,其中以創業為例解釋我這個觀點。
黃群慧老師在管理世界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說,「情境」與「環境」、「背景」等用詞相比,更加強調主客觀因素的互動,更加強調環境、組織與人的交互影響及其這種影響隨時間變化的歷史動態性。我覺得這個定義挺好,情境更微觀,與行為主體之間的關係更緊密,互動更強。
五月份去蘭州大學,受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包國憲教師委派,在甘肅省的讀書月活動中做了一場報告,我就「情境—理論—貢獻」的鏈條把我近期讀的一些書串了起來,結合我的專業,以「中國情境、管理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為題與大家做了分享交流。上周末在陽泉,面向陽煤集團的一個中層幹部培訓班,繼續就此話題交流。分享這個話題,很自然地會想起南開大學創校初期喊出的響亮口號「知中國、服務中國。」道理相同、相通。今天分享PPT,之前大家總說要從管理實踐問題中挖掘科學問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商管理學科十四五規劃專項任務,基於「前沿、需求、交叉、原創」的精神,專注思考如何從國家、企業需求中挖掘科學問題,微觀的工商管理研究以及工商管理的微觀研究如何源於國家、社會需求,要如何服務於國家、社會需求。如此思考,促發自己分享PPT,也算介紹一些有趣的書。
點擊閱讀原文,分享PDF文件《中國情境、管理創新與企業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