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衛新觀察》我國職業教育,剛開始注重理論,後來過分強調操作,把學生等同於修理工來訓練。日前,記者在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見證了一個全新的職教新課堂。這就是——
「情境教室」
本報記者 姚學文
通訊員 顏楚華 賀豔雄
現場:大學新課堂耳目一新
5月15日,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上午10時,是該院汽車學院實驗班中德1201班,理論課上課時間。走進教室,記者即感受到一種新鮮。教室四周分組排放著這節課要用的操作設備。中間擺放課桌,課桌也實行分組擺放,4張桌子拼成一組。
業內人士給教室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情境教室」,也叫「理實一體化教室」。這裡,可以一邊上理論課,一邊進行實際操作。
上課形式也新鮮。課的內容叫「電動車窗升降障礙及維護」。老師首先給出的客戶委託——王某的前左車窗升降有了問題。接著,讓同學們分組在旁邊的設備上尋找原因,制定行動計劃,開展小組討論,直到解決問題。實訓完後,各組總結實訓情況和評論其他組情況,最後老師總結。
聲音:「德國模式」動手又動腦
「上這種課,即要動手,又要動腦。老師很累,學生也辛苦。」汽車工程學院副院長張葵葵介紹: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老師都要花比以前多得多的精力。備課時,老師要弄清楚原理,準備各種設備和器材,設置障礙,並學會自己先解決問題。「有時,備一次課,要好幾天。」張葵葵感概。
陳建平老師同感。一次,要講LED汽車燈具的課,備課就花了好幾天,因為這種燈具是一新型燈具,遇到前方來車時,可以自動調節燈光。其原理是什麼?哪些地方容易出問題?如何維護?為弄清這一切,他查閱大量的中外資料。找燈具樣品,又問遍長沙,好不容易在一家4S店裡,找到一換下來的燈具。
據悉,他們實施的這一新型職教課堂,是德國模式。這一名為「中國汽車機電工培訓」的中德職教合作項目,是2011年10月在我國教育部與德國國際合作機構的推動下實施的,旨在共同攜手在華培養廣泛適用於德系汽車的機電技能型人才,並對相關培訓標準及證書體系等進行開發。湖南交通職院成為全國首批5所試點高職院校之一。
那麼,德國職教有何特點?
注重動手、動腦結合,是其一。學生不僅要知道怎麼做,還得知道為什麼。
以任務驅動教學為目標設置課程系統,是其二。分為汽車及其系統的維護與保養、發動機機械機構的診斷與維修、底盤和制動系統的診斷與維修等8大課程,課程模塊內又由學習情境組成。
每個學習情境以客戶委託為載體,展開教學,是其三。通過問題引入,讓學生了解汽車每個系統會出現什麼問題,該如何解決。
觀點:亟待接軌國際標準
「至少培養了我4個方面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交流與溝通能力。」談起中德班學習的感受,中德1101班肖亮如是說。
2011年,肖亮成為首個中德班的學生,經過近兩年時間學習,今年5月初,肖亮被一家奔馳公司錄用為實習生。和肖亮一樣,中德1101班的35位同學,都被寶馬、奔馳、奧迪等8家德系汽車銷售商「搶聘」一空。
這是可喜的現象。但與歷史悠久的德國職教相比,中國職教還很稚嫩。剛開始照搬普教模式,不注重動手能力訓練,後來又將其等同於培養熟練勞動力的技工教育。
專家對此頗為憂慮。國內很多學生看不到學習的成就感,學習盲目,上崗後也難安心。國內畢業生穩定率不到30%,而德國的職業院校畢業生穩定率達到了85%以上。
中國職教亟待與國際標準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