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ID:CEIBS6688),作者龔焱,36氪經授權發布。
傳統經濟時代,產品的引入模型基本上是一個很線性的過程:通過產品調研和用戶調研,形成產品概念,然後組織人力開發,進行內部測試和外部測試,最終投放市場。
圍繞這個流程,我們建立了層層的工具包和方法論,比如裡程碑、漏鬥模型、階段門等各種工具,一切看起來非常線性。但是,整套流程背後存在一個非常大的缺陷:缺乏反饋機制。這可能會導致一種情況:企業做完所有一切,才發現產品和市場需求根本無法匹配,而此時自己已經耗盡了所有時間和資源。這種長周期、慢反饋的機制,對於一家初創公司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每一個階段由於時代動力的不同,所對應的方法論也不同。從2012年開始,一種新的創業方法論開始興起,即精益創業。
精益創業的理論框架分成三部分:第一,設立關鍵假設;第二,通過與用戶進行互動來驗證假設;第三,提供驗證假設的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這套理論的核心是快速假設、快速驗證、快速反饋和迭代,簡稱「三快」。所以,精益創業是一套快的邏輯。
在這「三快」裡面,最難的是什麼?是假設。假設需要天分,這是一個卓越創業者和優秀創業者之間的分界線。假設不完全是純理性的考慮,也不完全是純定量的分析,這需要創始人具備三感:敏感、美感和靈感。
我很認同前段時間任正非提到的一個觀點,即「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戰略;沒有正確的戰略,就沒有正確的行動」。所以,假設很關鍵,它是很多創業者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在定義基本假設之後,便是驗證假設。驗證假設就是驗證痛點,驗證模式是不是可以重複,是不是可以規模化。同時,還驗證產品或服務是不是能夠找到早期支持者(天使用戶)。如果找不到天使用戶,就需要回到定義基本假設階段,重新定義自己的假設。整個反饋機制必須是快速而敏捷的。
如何驗證假設?我們需要MVP,即最小可行性產品。所謂的「最小」有兩層含義:第一,不是針對所有用戶;第二,不是一個大而全的功能組合。MVP的核心是驗證關鍵假設,通過MVP快速獲取認知,同時放棄一些無助於認知的功能。所以,MVP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產品原型,更是一種認知工具。
精益創業的本質是一種強化式學習,或者說試錯式學習。當企業採取一個行動,環境會給到一個反饋,可能是懲罰,也可能是鼓勵。企業再基於環境的反饋向預定的目標再逼近一步,直至不斷逼近最初的目標。德國哲學家尼採曾經有句話:「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的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彎曲的,時間本身就是周而復始的。」這個說法和精益創業的思維本質上是相通的。
過去7年,精益創業方法論漸漸從邊緣走向了主流,很多創業者都將其視為創業的金科玉律,但是,其也面臨著很多批評。
比如,「矽谷創投教父」、《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就是精益創業的一個堅定批判者。他認為,精益創業意味著缺乏規劃。企業選擇「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在試錯中前進,說明缺乏清晰的規劃;而且,精益創業只能做出微創新的東西,例如限制單條博文的字數,最終做成Twitter,但無法做出把人送上火星這種顛覆式的創新。
盒馬鮮生創始人兼CEO侯毅最近接受採訪時,也明確表示:「所有的大生意都不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出來的。所有的大生意,在創業的第一天就需要做好頂層設計,要搞清楚這門生意的本質。」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缺陷,我認為精益創業還面臨著其他問題。
首先是對照組的選擇問題。如果說精益創業是一個科學實驗,就會有所謂的AB測試,有一個實驗組,有一個對照組。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最後得出結論。
很多時候,做精益創業的人會不自覺地陷入這個邏輯,會認為自己做的是一個科學實驗,但其實不是,創業永遠不是一個科學實驗。創業的過程中間,得到的數據以及實驗的場景永遠充滿了噪聲和灰度,這個灰度在實驗室的場景裡面是能控制的,但是在創業的場景裡不能。其次,創業者本人是解讀的一把標尺。兩個人同樣創業,得到同樣的數據,最後有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解讀。解讀到底是對是錯?這件事應不應該堅持下去?這些問題本身並不能進行定量分析,這一切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創始人本身。
前面提到,精益創業是一種強化式學習,也是一種試錯性學習。精益創業有著所有試錯性學習的優點和缺點。
試錯性學習的缺點是什麼?統計學裡有兩種錯誤:一類錯誤和二類錯誤。這兩類錯誤好比蹺蹺板,一邊低,則另一邊就高。一類錯誤是「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二類錯誤正好相反,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精益創業的思維是降低錯殺的機會,這也意味著會增加錯過的機會。
不僅如此,精益創業是一種快反饋機制,雖然這種機制和這個時代是合拍的,但也會帶來一些新問題,比如因為不夠堅持而無法等到爆款產品的誕生。
精益創業的缺陷在於偏短期收益而非長期收益;偏局部優化而非全局優化;偏成功經驗的重複而非失敗教訓的吸取。那麼,如何在充分發揮精益創業優勢的同時,克服其固有缺陷?
首先是回歸戰略思考。精益創業好比GPS,它可以幫助你找出最優路徑,但無法幫你確定終點在哪裡。所以,創業者一定不能用精益創業代替戰略思考。這兩者的關係是戰略思考在前,精益創業在後。而且,你的假設一定要基於戰略思考,而不是基於精益創業,這兩者的前後關係不能倒置。
其次,試錯性學習的本質是歸納法,但歸納法一定要與演繹法相結合,而演繹法需要我們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我建議大家去學習宏觀的機制設計理論,去學習如何設置機制、如何制定遊戲規則,這可幫助我們彌補單純的歸納法的短板。
再者, 借鑑猶太人的「平行邏輯」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張平教授提出) 來思考問題,提高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度。 古希臘哲學家如蘇格拉底辯論時會嚴格遵守三個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拿排中律來說,其相信「A和非A絕對不可能同時為真」。但 在「平行邏輯」下,「對立即互補」,互相矛盾的兩個觀點,可能是同一個真理的兩個側面,可以同時為真。 所以,遇到和自己的觀點不同的想法,不要急於否認,而要兼容並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最後,「行而不果,反求諸己」。最重要的是回歸到創始人自身,加強對三感(敏感、美感和靈感)的培養。必須承認,再完美的精益創業,也離不開價值觀的牽引。我們是靠價值觀去牽引精益創業,而不是精益創業去牽引價值觀。
我想用BAE系統公司創始人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初創公司本質上不是一個技術公司,而是一部學習機器。創業者學習和提高自我認知的速度,決定了企業最終能跑多快、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