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汙染事故頻發 政府該如何應對水危機

2020-12-03 中國水網

  一、水危機引發的問題嚴重

  「危機」通常指產生危險的禍根或者嚴重困難的關頭。水危機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之分,廣義的水危機指的是自然、社會與經濟等因素異常或突發事件發生對正常的水供給造成的威脅或者損害,狹義的水危機由於穩定的供水受到阻礙引發的水供需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通常人門理解的水危機是狹義的水危機。從水危機形成來看,水危機分為自然性危機和人為性危機,自然性危機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包括洪澇災害、乾旱等,人為性水危機主要是由人的影響所引發的水危機,如水汙染、突發汙染事故等等。

  近年來,水危機漸漸向我們走來,水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重點。聯合國認為全球水資源危機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場公共管理體系的危機,這個體系「決定了哪些人、在什麼時候、通過何種利用方式、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水,並且決定了哪些人有權得到水資源以及相關服務」

  最近,我國的水汙染事故頻發,由此導致的水危機令社會不安,給民眾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2005年底以來,中國平均每兩天發生一起環境突發事故,而這些事故中70%是水汙染事故,最為典型案例有松花江汙染事件、太湖藍藻事件、江蘇省沭陽縣水汙染事件。2005年12月,松花江受化工廠汙染,苯含量嚴重超標,導致哈爾濱全市停水四天,幾百萬市民陷入缺水恐慌。2007年5月底,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威脅無錫上百萬人用水安全,出現靠水沒有水吃的「太湖現象」。 2007年7月,江蘇省沭陽縣地面水廠取水口遭受新沂河上遊不明汙染源汙染,城區供水系統被迫關閉,城區20萬人斷水約40小時。

  這是最為直接感受而且影響巨大的水危機事件,實際上,我國的水危機還在不同程度地起發酵作用。在我國600多個城市中,目前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其中嚴重缺水的城市有110個,城市年缺水總量達60億立方米。我國北方尤其缺水。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流域所代表的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據推算,全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2500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300億元,農業產值200億元;因水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400多億元,其中人體健康損失為192.8億元,工業損失為137.8億元,農業損失96.2億元。

  二、政府在面對水危機中的責任

  政府在應對水危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政府的責任的大小。確定其責任,有必要對水危機的產生根源進行追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水資源項目主任吉爾?博格坎普指出,「目前世界最大的水危機其實不是水資源的危機,而是水管理和水利用的危機,我們必須更加高效、可持續地使用現有水資源。」 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認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包括水資源浪費嚴重,世界許多地方因管道和溝渠洩漏等原因,導致30%—40%的水被白白浪費掉,發展中國家水資源開發能力不足,管理存在許多問題,目前僅有12%的國家制定了完整的水資源管理和節約計劃等。博格坎普還大膽地預測,「如果不儘快轉變水資源管理觀念,50年後人類將不可避免地遭受更為嚴重的缺水問題。」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水危機主要是由於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水資源是重要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也是經濟資源,在我國法律規定水資源歸國家所有。因此,在水危機中,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政府對公共資源進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優質安全的服務,是政府的工作的目標和責任,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的基本要求。沒有管理好這種公共資源,就是政府的工作沒有到位,需要進行檢視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社會的發展目標和民眾需求,調整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提高政府的效率,滿足民眾安全水水需求。

  三、政府在水危機中應該採取的措施

  (1)做好水資源綜合規劃,並認真地執行

  水資源綜合規劃是對水資源綜合利用整體安排,它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促進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實現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有力保障。它是一項綜合性的水利規劃,涉及經濟社會、工程布局、資源環境等諸多方面,是對水資源利用的宏觀安排。非常欣喜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水資源綜合規劃即將出臺,對未來水資源利用必將起到約束和指導作用。但很遺憾的是,本次水資源綜合規劃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就是水資源規劃中大多以多年平均水量作為規劃的基礎,缺乏極值條件下特別是乾枯年份水資源利用量的風險分析。水資源危機除了出現在總體供需平衡不匹配的的情況下,在極值條件下(特枯年份和特豐水年份,豐水年份主要表現再洪澇災害的發生)更為突出。制定規劃只是萬裡長徵走完了第一步,還需要認真地執行,執行計劃也是政府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規劃牆上掛的現象普遍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是行動的依據之一,應該創造性地認真執行,否則,對解決水危機起不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建立系統高效的水危機管控體系

  現代社會對公共設施的依賴性越來越強,電力、煤氣、交通、供水等等給人帶來方便的同時,它們之中任何一個發生突發性的事故都會給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所以建立高效的包括水危機在內的公共危機管控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應該針對具體情況,建立應急預案。目前,我國在「非典」以後,各級政府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制定了各種可能應急預案,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須指出的是,大多局限於劃定標準、建立領導機構、規定各個部門的行動時間和工作內容等,缺乏詳細的後勤保障等規定,可操作性不十分強;其次,建立應急常設機構,隨著各種危機的到來,有必要設立常設的危機應急機構,對危機進行管理、研究,避免危機管控處於虛擬的狀態;第三,建立綜合性的應對公共危機的決策、指揮系統,決策、指揮系統是公共危機應急處理的核心,應該具有專門的危機管控能力,高效準確地做出科學的判斷,並在短時間內做出危機處理方式,避免危機的進一步擴展。

  (3)建立水危機預測預警體系

  對水危機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系統的研究,進行水危機風險管理,如對於洪水的風險管理,對歷史水文、氣象等資料等進行系統的分析,分析洪水發生的頻率、評估洪災可能造成的損失、建立洪水發生的頻率和洪水災害造成損失的數量關係,開展水文監測,如包括降雨、水位和流量等項目監測、測預報可能要發生的洪水,根據所制定洪災危機管理規劃提出防洪行動方案,並在發生災害後對防洪減災過程進行評價,提出洪災危機管理的改進措施,修改相應的辦法和制度。利用現代科技技術,建立預警體系,以便早日獲得信息,做好各種準備。

  (4)建立科學的水危機信息發布制度

  水危機的發生具有「慢性」和「急性」兩種基本形式。對於由於突發性汙染導致的水危機,根據水危機的實際情況,及時通過手機、電視、報紙、報紙、網絡等多種形式向民眾通報,讓民眾及時得到相關信息,避免謠言傳播,引發人心惶惶,產生更嚴重的後果。「哈爾濱水危機」事件給人沉痛的消息,松花江汙染發生後第一次發布的「虛假信息」詆毀了政府的形象,可喜的是政府立即進行了糾正,民眾知道了真相,也容易和政府配合共同度過危機。建立系統的水危機信息收集、發布制度,如發布希麼水危機信息,如何進行發布,發布的級別等預先做出作出明確的規定,讓公眾在第一時間內了解事件的真相,並對發布的信息進行科學的闡釋,引導群眾輿論,給群眾獲取信息的快速通道,以提高信息發布的時效性、準確性,消除公眾疑慮,建立民眾度過水危機的「心理長城」。

  (5)建立水危機處理補償機制

  在水危機處理過程中,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可能出現犧牲局部利益維護整體利益的現象,如今年淮河流域發生了建國以來最大的全流域的洪水,為了減少損失,紛紛啟動了蓄滯洪區,給該區的群眾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彌補這種損失,政府應該給與受損失的群眾進行適當的補償,政府應該建立長效的水危機補償機制,明確水危機補償的原則、操作辦法,建立科學的損失評價的方法,劃清局部犧牲的責任,並及時足額地進行補償,不僅樹立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有利於提高政府的誠信度,同時可以迅速地調動資源,避免因損失補償問題延誤危機處理的實施。

  (6)建立水危機處理的技術支撐體系

  將水危機扼殺在搖籃之中,是政府的最高目標。同時,政府也應該做好技術儲備,對水危機可能的諸多情況進行系統研究,特別是突發的水危機發生時,在最短時間內從技術上進行處理,爭取時間,使危機降低到最低處。哈爾濱水危機通過四天的努力,解決了供水達標的難關,太湖藍藻也在發生之後緊急研究才解決,暴露出我國面對水危機成熟的技術儲備不足,建立水危機處理技術支撐體系十分必要。因此,開展相關的技術研究,如危險化學品運輸常常導致突發性汙染事故,汙水的排放引發水危機、藍藻的突然爆發等也導致供水困難,特殊的化學工廠也是水危機隱患,針對不同的汙染物提出不同的技術處理。

  同時,各地應積極開展後備水源的建設,哈爾濱、無錫水危機事件暴露出後備水源建設落後的致命弱點,江蘇沭陽在發生汙染事故後,立即啟動了後備水源,將影響和損失降低到最低處。對於集中供水的地區都應該進行後備水源的建設,處於短時間內啟動運用狀態,為供水加上一把安全鎖。姜文來

編輯:武紅霞

相關焦點

  • 宋國君:水汙染事件頻發有何警示?
    近年來,中國環境汙染和事故頻發,其中一半與水汙染有關。儘管環保部門在事故發生後已經盡力控制局面,但相對落後的技術手段和滯後的反應速度一直飽受詬病。如2005年松花江特大水汙染事件中,水汙染應急預案就被指「徹底失效」。  如今,大連港清汙和松花江「清毒」皆已全面結束。
  • 中國陷水汙染危機 黑色水地圖觸及七大水系(圖)
    水汙染作為一個嚴重的公共危機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戰著中國政府的決策水準與能力。黑色的「水圖」從松花江苯洩漏到廣東北江鎘汙染,從滇池水葫蘆瘋長到太湖藍藻泛濫,儘管一樁又一樁的無情事實在不斷挑戰著我國本已脆弱的水環境能力,但這些局部而片段的現象並沒有讓我們完整認識水汙染的嚴重而殘酷,而只有打開中國水系的平面地圖,幾乎處於危機邊緣的水汙染生態才能裸露無遺。
  • 中國6年發15起重大水汙染事故 暴監管懲處漏洞
    當地政府、環保、水利等相關部門一再重申此次事故並未汙染珠江上遊,卻並仍未撫平人們的對事故善後、問責處理、應急監管等方面的連串問號。  事實上,類似的追問已並非針對孤例,渤海漏油事件仍懸而未決,紫金礦業毒廢水洩漏事故剛在爭議聲中落幕,北江鉈汙染事件仍令人記憶猶新……近年來,一起起水汙染事件頻繁發生,越來越多地牽動公眾神經,據財新網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我國已發生15起重大水汙染事故,其中有4起造成人員中毒,有9起水汙染事故造成上萬人用水受影響。
  • 中國水汙染危機
    種種跡象顯示,進入2007年以來,各地陸續爆發水汙染事件。如何應對這一嚴峻局面,已經成為擺在最高決策者案頭的最現實挑戰之一。  水,意味著生命。  然而,轉眼之間,我們身邊奔流的水不再清澈,甚至不再能哺育生命。雖然我們聽不到江河的嘆息或者嗚咽,但在那些受到傷害的肌體和靈魂深處,你能體會到這種躁動與憤怒。
  • 水危機下城市如何實現不停水達標供應?
    提高城市供水韌性,應當從取水、輸水、淨水、配水全過程建立應對多風險下的安全供水多級屏障,實現城市在水危機下的不停水達標供應。  1 城市供水風險源及供水現狀分析  1.1 供水風險源分析  近年來,我國供水安全突發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人民正常生產生活。如表1所示,供水突發事件可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這4類,涉及城市供水系統的各個環節。
  • 2011—2015 年我國水汙染事件及原因分析
    依據中國環境統計公報,我國2001—2007年共發生環境汙染事件9757起(水汙染事故5341起,佔54.7%)。
  • 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如何應對?
    《指導意見》的總體目標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堅持底線思維和問題導向,以有效預防和應對跨省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妥善處理糾紛、防範重大生態環境風險為目標,推動跨省流域上下遊加強協作,建立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明確上下遊責任和工作任務,有效保障流域水生態環境安全。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此外,通過WMO(世界氣象組織)還建立了一系列的世界計劃和長期規劃,組織、協調國際氣象和水文領域的業務合作,為各成員政府和公眾及時提供天氣、氣候災害預報和警報服務,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網絡爆料事件頻發 企業應對輿情危機的正確姿勢來了
    《報告》以近兩年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為基礎,分析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事件在發生、傳播等過程中存在的特點,指出當前企業在應對此類輿情事件時存在的共性問題,並給出針對性建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穩增長、促改革深度融合,新舊增長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深刻背景下,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外部需求收縮,企業面臨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與同業、客戶、內部員工等利益主體間容易產生各種矛盾糾紛,進而引發各類投訴或舉報事件。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各方利益矛盾衝突的「網絡化展現」已較為普遍。
  • 盤點:2013上半年重大水汙染事件
    據世界權威機構調查,在發展中國家,各類疾病有80%是因為飲用了不衛生的水而傳播的,每年因飲用不衛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萬人死亡。水汙染防治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2012年,國家批覆《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積極開展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前不久,《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發布,標誌著我國地下水汙染治理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
  • 王家廉:危機與浩劫 我國水汙染治理亟需戰略性轉折
    在6月29日「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的「工業廢水治理深度論壇」上,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汙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對目前汙染形勢的擔憂。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汙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 王家廉主題發言我國持續20年的水環境汙染治理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
  • 國內浪費及汙染造成多數城市水資源危機
    全國近半數城市喊「渴」,更多表現為浪費和汙染造成的水資源危機。一些網民建議,完善水汙染防治法,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地下水汙染防治,提高工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加大對違規排汙行為的懲處力度。    不少網民認為,國內近半數城市「喊渴」的主要原因並非水資源總量少,而是表現為水汙染造成的水質型缺水。「說白了,就是有水不能用。」網民「萬育生」說。     近一段時間,從蘭州自來水苯超標,到漢江武漢段水質出現氨氮超標,頻繁上演的城市「水危機」屢屢刺痛公眾神經。網民「潘文堂」稱,我國在過去三十年經歷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但汙染問題已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 統計顯示中國水汙染事故年發1700起以上
    相關專家指出,江河流域生態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國亟須建立跨流域協調治理機制。江河流域生態不容樂觀 監察部統計顯示,中國水汙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這樣高密度的水汙染事件對水環境監測帶來了嚴峻挑戰。處置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專家組成員、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振成痛斥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企業經濟利益第一,光把錢賺了,別的就不管了。」
  • 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
    肯亞政府在一份聲明中寫道,肯亞蝗蟲正在「極其危險地增加」,在該國東北部,僅僅一個蝗蟲群就長60公裡,寬40公裡。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二、蝗蟲是一種什麼生物?蝗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
  • 廣西賀江水汙染事件輿情分析
    7月6日16時20分,新華網地方頻道發布文章《廣西賀州市發生水體汙染事件》,該文章發布後被人民網、鳳凰網、網易等網絡媒體轉發,事件傳播面快速擴展。從新聞報導的內容來看,此消息來源的主體是賀州市政府,當地官方在發生危機事件時並沒有刻意隱瞞,而是第一時間告知公眾,避免了公眾恐慌情緒的出現。
  • 如何治理中國嚴重的水汙染?-虎嗅網
    自2014年水汙染危機事件大量爆發以來,儘管2015年《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後對汙染防治有一定控制,但該類事件仍屢禁不止,嚴重影響老百姓的生活。更嚴重的是,在突發性嚴重事件之外,水汙染並不像霧霾之類的空氣汙染能比較直接地感知到異常,而是通過細微的、長時間的影響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 我國可能出現嚴重水危機
    本報重慶10月10日電(記者劉世昕)「我國有可能出現嚴重的水危機。」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毛如柏今天警告,目前我國水汙染防治存在的問題將使我們難以應對危機。  在重慶舉行的一個會議上,毛如柏說,預計到2030年,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將降到1760立方米,國際上把人均水資源量少於1700立方米的國家定為用水緊張國家。
  • 「太湖水危機事件」,為我國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留下哪些深刻鏡鑑?
    十年前的5月29日,太湖藍藻大規模暴發,導致貢湖水源地水質急劇惡化,引發了無錫市供水危機,引起全國關注。這一事件也促使太湖流域地方政府開始直面太湖水汙染,並採取措施進行治理。通過十年的治理,太湖流域再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水華,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修復;流域社會經濟轉型發展取得初步成效。
  • 水汙染的應對主要是政府行為
    中國網:但是我們有時候會在新聞中看到一些飲用水問題造成的關於安全隱患的報導,比如造成新生兒缺陷,甚至傳統病,當時我國飲用水的現狀到底會造成哪些風險,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飲水汙染的一些危害?答:關於飲用水的風險安全,我們歸結於兩類:一個是水源水的汙染,一個是二次汙染。
  • 十年來發生的部分水汙染事件
    此次汙染事件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在原國家環保總局的協調、指導下,吉林省和吉林市政府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妥善處置,將汙染控制、消除在松花江支流牤牛河內,未對松花江造成汙染。  事故發生後,吉林市政府立即責令長白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停產,吉林市公安部門立即將企業法人、肇事司機等有關責任人刑事拘留,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