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中國水汙染事故年發1700起以上

2020-12-04 中國水網

「我們要用行動昭告世界,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我們一定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如是說

江河流域生態保護呼喚治理新機制

今年以來,一些企業不顧下遊飲水安全,悍然排汙,汙染源一旦進入江河下遊,將演變成更為嚴重的跨流域汙染事件。當前我國江河流域環境監測尚未形成合力,各流域間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導致江河流域生態保護缺乏有效聯動。相關專家指出,江河流域生態牽一髮而動全身,我國亟須建立跨流域協調治理機制。

江河流域生態不容樂觀

監察部統計顯示,中國水汙染事故近幾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今年1月,廣西龍江河受到高濃度含鎘汙水汙染,導致柳州等地數百萬人飲用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2月,江蘇鎮江船舶違法排汙導致的自來水發生苯酚汙染,引發當地居民搶購純淨水;不久,廣東佛山一家養殖場排汙,導致附近自來水廠水源受汙染,約5萬居民受到停水影響。這樣高密度的水汙染事件對水環境監測帶來了嚴峻挑戰。

處置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專家組成員、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振成痛斥這種現象:「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企業經濟利益第一,光把錢賺了,別的就不管了。」

全國人大代表、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慶寧指出,部分地區尤其一些落後地區以資源換產業的發展理念依然盛行,一些高耗能、高汙染的項目得以上馬,不惜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取眼前利益,將危害遺留給子孫後代。一些人大代表表示,面對居民用水安全出現的問題,隱藏在背後的「推手」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治理為何面臨困局

江河流域往往跨越多市甚至多個省區,由於不同地區之間發展程度和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加上未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江河流域治理存在不少困難。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金輝認為,重經濟效益輕生態保護的理念仍然在部分地區尤其是經濟不發達地區中存在,進而為一些高汙染企業提供了生存機會。長此以往,政府財政對這些企業也會產生一定依賴,這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政府保護生態的積極性。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侯浩波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各地區都會對轄區內江河進行環保監測,但受區域利益驅動,流域上下遊之間往往不共享監測數據,江河流域生態保護遭遇阻力。

不僅是上下遊之間,即便在同一行政區內,也存在「九龍治水」現象。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認為,水資源雖然屬於水利部門管理,但其開發、利用和保護則涉及航運、發電、土地、城建、衛生、環境保護等多個管理部門;用水方面,又存在著農業、航運、發電或養殖等方面的矛盾。

王樹義說,由於部門利益驅使,特別是在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條件下,各資源管理部門更加不願意因協調管理而放棄已有的管理權限,都想通過控制自己所管理的自然資源獲取較多的部門經濟利益。這種情況十分不利於自然資源的科學管理,不利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流域間治理機制亟待完善

上世紀50年代,由於工業迅猛發展,歐洲萊茵河一度出現嚴重的水汙染問題。為重現萊茵河生機,流經地瑞士、法國、盧森堡、德國、荷蘭等國成立了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實行部長會議決策制,由每年的定期部長會議作出重要決策,明確委員會和成員國的任務,決策的執行是各成員國的責任。作為流域管理機構,委員會全方位主持流域保護跨國管理,最終使萊茵河重新變清。

我國一些地區也為治理江河流域進行了探索。為保護流經本地的潭江,1990年8月,廣東省江門市政府組織轄區各地籤訂責任書,探索出一套流域治理的「潭江模式」,實現了從自我保護到聯合保護、從定性檢查到定量考核、從幹流保護到全流域保護的轉變。今年2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共同籤署合作框架協議,未來三省將實現生態保護一體化,共同開展河流湖泊綜合治理和保護。

金輝認為,萊茵河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基於上中下遊發展水平相當,人口素質和科技發展水平較高等因素。目前我國江河流域治理還不能完全照搬這一模式,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治理模式。

他建議,流域保護必須建立新的運作機制和橫向經濟聯繫,通過新的運作機制,藉助市場力量,用產業化方式從源頭治理汙染;用市場運作規則打破相互分割的行政管理,建立與水資源市場化運作關聯的跨行政區流域綜合管理。

流域下遊經濟實力往往很強,但在外部性受損上處於被動的劣勢;上遊的行為對整個流域的影響最大,但是在經濟上常常是弱者。金輝認為,建立跨流域、由鬆散到緊密的經濟合作組織或建立覆蓋整個流域的經濟區,對促進全流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廣西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朱積餘告訴記者,為改善西江流域生態環境,廣西近年來投入巨額資金,避免了西江下遊的生態惡化,使珠江下遊各方在客觀上享受到了這些生態保護的成果。

按照「誰收益,誰補償」的市場原則,珠江下遊地區應給予上遊地區一定補償,「但補償價格如何制定、採取何種補償方式都要有科學界定」。侯浩波建議,國家應進一步提高江河流域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各地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壽全表示,治理水汙染,除了用科學手段,還要法規先行,特別是每個流域出臺針對性強的法規,確立各個斷面各級政府的分工、責任,明確處罰規則,出現問題時有法可依,可以追究,讓汙染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編輯:吳妍

相關焦點

  • 中國6年發15起重大水汙染事故 暴監管懲處漏洞
    事實上,類似的追問已並非針對孤例,渤海漏油事件仍懸而未決,紫金礦業毒廢水洩漏事故剛在爭議聲中落幕,北江鉈汙染事件仍令人記憶猶新……近年來,一起起水汙染事件頻繁發生,越來越多地牽動公眾神經,據財新網不完全統計,自2005年以來,我國已發生15起重大水汙染事故,其中有4起造成人員中毒,有9起水汙染事故造成上萬人用水受影響。
  • 中國水汙染事故每年1700多起 水源地汙染觸目驚心
    從2014年1月至今,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全國範圍內媒體曝光的自來水異味事件已達10起。日前發生的蘭州自來水苯超標事件更是引發了一場關於居民用水安全的大討論。據今年3月中旬環保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有2 .5億居民的住宅區靠近重點排汙企業和交通幹道,2 .8億居民使用不安全飲用水。管網二次汙染、水源地汙染的情況非常嚴重,讓人觸目驚心。
  • 「以水定人」背後的中國水汙染現狀
    北京市的供水有60%以上來自於地下水,換言之,北京市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兩杯是來自於地下。所以,地下水水質一直備受人們關注。放眼全國,由於地下水分布廣、水質好、儲存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地表水時空分布不均、動態變化大的不足,成為許多地區,特別是北方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供水水源。
  • 分布不均浪費嚴重 深度解析我國水汙染髮展現狀
    在廢水排放總量中的佔比也從2000年的46.8%下降35%。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基本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分布不均浪費嚴重 深度解析我國水汙染髮展現狀中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國水資源短缺情況較為嚴重,根據聯合國2008年數據,我國擁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佔水資源總量的6%,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中國658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缺水。
  • 2011—2015 年我國水汙染事件及原因分析
    依據中國環境統計公報,我國2001—2007年共發生環境汙染事件9757起(水汙染事故5341起,佔54.7%)。
  • 中國陷水汙染危機 黑色水地圖觸及七大水系(圖)
    新華社發(李富攝)雖然經過了無數次的曝光和無數次的詰問,但中國水汙染卻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根除與遏制。據國務院八部委2008年環保專項行動的最新檢查結果顯示,全國113個重點監測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仍然偏低,其中243個地表水水源地中達標水源地為159個,佔到65%,不達標的為84個,佔35%,涉及到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0個城市。
  • 宋國君:水汙染事件頻發有何警示?
    近年來,中國環境汙染和事故頻發,其中一半與水汙染有關。儘管環保部門在事故發生後已經盡力控制局面,但相對落後的技術手段和滯後的反應速度一直飽受詬病。如2005年松花江特大水汙染事件中,水汙染應急預案就被指「徹底失效」。  如今,大連港清汙和松花江「清毒」皆已全面結束。
  • 我國水汙染事故頻發 政府該如何應對水危機
    從水危機形成來看,水危機分為自然性危機和人為性危機,自然性危機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包括洪澇災害、乾旱等,人為性水危機主要是由人的影響所引發的水危機,如水汙染、突發汙染事故等等。  近年來,水危機漸漸向我們走來,水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重點。
  • 去年二級及以上醫療事故中醫方責任達400多起
    去年二級及以上醫療事故中醫方責任達400多起 2015-09-26 06:34:16   二級及以上醫療事故中醫方責任達400多起  廣州日報訊 (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馬彥)去年,全國各級醫學會接到共8000多起醫療事故技術鑑定,當中事故率高達47%;二級及以上醫療事故中
  • 盤點:2013上半年重大水汙染事件
    水汙染防治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2012年,國家批覆《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積極開展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前不久,《華北平原地下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發布,標誌著我國地下水汙染治理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當前我國水汙染的整體形勢仍未扭轉,多起水汙染事件的接連上演,一幕幕依然觸目驚心。
  • 中國水汙染危機
    水利部有資料顯示,20世紀末,中國汙水灌溉面積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當時已有1000多萬畝農田受到重金屬和合成有機物的汙染。其中,被鎘和汞汙染的耕地跨越十餘個省區。世界銀行報告根據2003年的數字,估算出僅汙水灌溉一項,就直接導致每年約70億元的農業經濟損失。  對於漁業,水汙染的危害更加顯著。
  • 國家鼓勵支持科學進行水汙染防治 中國水汙染防治行業市場前瞻
    國家鼓勵、支持水汙染防治的科學技術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水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水汙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包括:總則、水汙染防治的標準和規劃、水汙染防治的監督管理、水汙染防治措施(一般規定、工業水汙染防治、城鎮水汙染防治、農業和農村水汙染防治、船舶水汙染防治)、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水汙染事故處置、法律責任、附則,共八章內容。
  • 如何治理中國嚴重的水汙染?-虎嗅網
    2014年4月份,甘肅蘭州和湖北武漢相繼出現兩起重大水汙染事件。4月10日,蘭州威立雅水務公司檢測發現其出水水質苯含量超出國家飲用水標準規定的限值20倍,後查明為中石油蘭州石化管道洩露所致;4月23日,漢江武漢段水質氨氮超標,造成武漢市三大水廠緊急停產,260平方公裡市區停止供水,30萬人口、數百家企業受影響。
  • 2005年: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
    松花江流域圖解觸目驚心的汙染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2005年11月21日,哈爾濱市政府向社會發布公告稱全市停水4天,「要對市政供水管網進行檢修」。此後市民懷疑停水與地震有關出現搶購。同年11月22日,哈爾濱市政府連續發布2個公告,證實上遊化工廠爆炸導致了松花江水汙染,動員居民儲水。同年11月23日,國家環保總局向媒體通報,受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爆炸事故影響,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
  • 驢友看過來深圳梧桐山事故最多發
    南都記者從廣州藍天救援隊、深圳市公益救援志願者聯合會、磨房網等機構獲得相關數據,同時手動檢索已公開報導、各地公安局官網、消防網,整理2010年-2015年發生在廣東的戶外活動安全事故不完全報告,試圖盤點近年廣東戶外事故頻發地,分析事故原因,給予建議與提醒。
  • 中國水汙染治理三十年
    這條河從1850年修城市下水道、做治汙準備,1950年修汙水處理廠,至2000年大馬哈魚回歸,後50年共投入300億英鎊,顯現出流域水汙染治理的艱辛。1972年,周恩來總理批准成立的官廳水庫水汙染治理辦公室,可以作為中國水汙染治理起步的標誌,也成為中國水源保護的搖籃。此後,在北京西郊、東南郊、薊運河、東北一、二松花江,國家「六五」、「七五」水環境容量和背景值科技攻關,都是中國水汙染防治科學技術和專業人才的必要準備。
  • 2019年12月事故通報及年度事故分析報告
    >一、12月份事故總體情況  2019年12月份,全國沒有發生較大以上電力人身傷亡事故,沒有發生電力系統水電站大壩垮壩、漫壩以及對社會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  2019年,全國發生電力安全事故1起,同比增加1起。發生電力設備事故3起,事故起數同比減少4起,降幅57%。發生電力安全事件8起,同比增加5起,增幅167%。
  • 中國水汙染嚴重到了什麼程度
    在當下中國,絕對不需要費這麼大勁兒。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在放棄自來水,食用自購的礦泉水、純淨水。甚至有專欄文章稱:一些城市的自來水僅剩衝馬桶的功能。近日蘭州爆發的水汙染事故震動全國,其大致原因和地方政府應對方式,與此前一些城市的類似事故大同小異。報導稱,蘭州一箱水漲至上百元。這樣的事件不會是最後一次,也絕對不會是最嚴重的。
  • 2020年中國已發生煤礦死亡事故122起
    中新網太原12月8日電 (高雨晴)「截至12月5日,全國煤礦共發生死亡事故122起,死亡和被困224人。其中較大事故10起,死亡49人。」中國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副局長桂來保8日在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舉辦的2021年度全國煤炭交易會上說。
  • 關於沱江資中段水汙染事故調查處理情況的報告
    對此,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事故的查處工作,果斷切斷汙染源,依法嚴格處理事故責任人,並認真吸取事故教訓,採取整改措施,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堅決杜絕類似事故發生。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精神,現將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沱江資中段水汙染事故調查處理情況的報告》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參閱。各地要重視環保事件的查處工作,避免類似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