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正在東非蔓延,對肯亞、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等國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都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一、非洲蝗災的蔓延
報導稱,在東非的一些國家,大面積的蝗蟲群鋪天蓋地而來,成千上萬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四處飛行,瘋狂地吞噬著莊稼和植被。肯亞政府在一份聲明中寫道,肯亞蝗蟲正在「極其危險地增加」,在該國東北部,僅僅一個蝗蟲群就長60公裡,寬40公裡。
這條蝗蟲帶包含了數億隻蝗蟲,它們每天可以飛行90英裡以上的距離,其所過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
據了解,非洲的蝗蟲經過不斷的繁殖,已經達到了千億隻的數量,其總重量重達數十萬噸,它們分為一個又一個蝗蟲群,從非洲一路席捲到亞洲。
日前巴基斯坦就遭到蝗蟲的侵襲,並進入到了國家緊急狀態。巴基斯坦糧食部長還發表了緊急講話,稱這次蝗蟲襲擊是「史無前例的。」!
聯合國方面已發出警告,如果蝗蟲無法控制,那麼在幾個星期之後,印度、中國和緬甸等周邊國家都要遭殃。
據專家們分析,如果這些蝗蟲再得不到控制,那麼到了4月份,也就是糧食成熟的時候,這些蝗蟲的數量就會再次進行擴張,擴大到當前的500倍之多。一旦蝗蟲形成了這樣的規模,那麼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現在為了控制局面,巴基斯坦已經動員了所有的力量,積極開展反蟲工作,使用大批飛機噴灑農藥,意圖消滅蝗蟲。這對巴基斯坦來說,無疑是一場決戰,一旦他們失敗了,不僅自己要遭殃,就連亞洲多個國家將遭殃。
蝗災曾經與水災、旱災一起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中國的黃河河灘和沿海灘涂是蝗災發生最為嚴重的地區。蝗災一起,必然餓殍遍地,百姓流離失所。
蝗蟲是一種什麼生物?
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
二、蝗蟲是一種什麼生物?
蝗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
在我國,飛蝗有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3種,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危害最嚴重,是造成我國蝗災的最主要飛蝗種類,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蝗蟲一般屬於兼性滯育昆蟲,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內越冬,僅諸如日本黃脊蝗、短腳斑腿蝗等少數種類以成蟲越冬。如亞洲飛蝗在我國分布區1年發生1代。東亞飛蝗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北分布地區為2代。中華稻蝗在長江及其以北地區1代,江南則為2代。
1、蝗蟲的習性
成蟲與蝗蝻的食性相同,均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
成蟲與蝗蝻都是夜伏晝出,無明顯趨光性。
成蟲產卵前期較長,一般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產卵。雌成蟲將卵聚產在土下。
2、蝗蟲的危害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680萬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
全世界發生危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800萬平方千米,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
我國已知蝗蟲在10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餘種。
1998年,東亞飛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公頃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公頃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只/平方米,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
西藏飛蝗在西藏於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並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蕩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
此外,蝗災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重大損失。如:
1984年,在澳大利亞發生的災蝗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
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
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裏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三、如何應對蝗災
農業是一個多災害產業,特別是對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每次大的災害都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三大農業自然災害,數千年來蝗災肆虐在中華大地上,以其巨大的破壞性被稱為「千年禍患」。
蝗蟲是暴食性昆蟲,它們以禾本科的農作物為食,同時具有繁殖快、產卵多、食性廣、遷飛能力強等特性,可給農牧業生產造成毀滅性的災害。「飛蝗遍野,食稼殆盡」、「大蝗,絕收,人相食,餓殍載道」等記錄不絕於史。
由於蝗災破壞性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如何和治理蝗災自然成為了統治者的心病。
那麼,在古代蝗災怎麼治理?現將古代解決蝗災的辦法介紹如下。
1、「打旱魃」和「拜蝗神」
因為乾旱的環境適合蝗蟲的繁殖,所以蝗災的爆發一般伴隨著旱災,中國古代素有「旱極而蝗」的說法。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
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自己遷徙到別處。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裡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2、器具捕打法
這是一種最古老的原始捕蝗法,當蝗蟲、鼠、雀為害時,古人經常採用這種捕除方法,只不過在器具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區別。清代捕打蝗蟲的器具和方式可謂多種多樣。
據清代《捕蝗要訣》介紹,主要有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和抄袋式等。
布圍式,即用一塊長條型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木桿,遇蝗蟲來路,迎面插入土中,將其碰落予以捕殺;
魚箔式和合網式,是指用蘆葦結成的魚箔或繒網,碰落蝗蟲或使之入網;
抄袋式,即用類似今天捕蟲網的小魚鬥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蟲。
為了對付那些「已有頭角,遍地跳躍」的幼蝗,以「不使長翼飛騰,貽害禾稼」,還有一種器具捕打法可以稱為「鞋底式」捕打法,即「用牛皮截作鞋底式,或用舊鞋底釘於木棍之上,蹲地摑捕,自可應手而斃。
3、開溝陷殺法
此法主要用於對付幼蝗(蝻)。幼蝗(蝻)雖能跳躍,但未羽化,不能飛起或者不能遠飛,易被驅趕於溝中並被覆土掩埋。此法實施需由眾人合力,列隊分組而行。
其做法為:視幼蝗來路,預掘深、寬各二尺的壕溝,並於溝中每相去丈許作一坑,以便埋掩;然後眾人手持掃帚等各種器具,並由一人鳴鑼、眾人吶喊,使幼蝗驚懼而奮力跳躍,或撲入溝中,或被掃入、掩埋,直至溝坑俱滿而止。
當然,這種由眾人合力的捕除方式,其投入人力的多少,挖掘壕溝的長度、深度,以及所配用器具等,都不一定拘泥於固定的標準。
4、篝火誘殺法
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特點誘其投火自焚,此法古已有之,明清時期仍為捕蝗通用之法。清代還將此法與器具捕打、開溝陷殺等法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捕除效果。
如乾隆二十八年,德州、濟南一帶發生蝗災,山東巡撫阿爾泰組織眾人「一面扑打,一面張網兜捕,俾無漏逸。又於隙地刨溝,夜間燃火,螞蚱見火奔趨,群集溝內,加草焚燒,用土埋壓。並於黎明露重之時,上緊撲捕」。結果很快平息了這次蝗災。
5、據蟲除卵法
在古代,防災意識深入人心。對於蝗災,古人同樣能夠居安思危:冬天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消滅掉,斬草除根,這樣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剷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藥」,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6、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起源於元代,《農政全書》中記載,元朝的農民經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
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裡,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裡,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7、吃貨拯救蝗災
前面幾個方法雖然有用,但也只是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蝗災發生的愈來愈少了,這除了農藥的推廣普及以及人類活動劇烈之外,還因為咱們國家的吃貨太多了!「吃貨」拯救了蝗災,拯救了世界!
不過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獨創。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吃蝗蟲。
那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就順手捉了幾隻蝗蟲詛咒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自己一人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
將要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說完,太重就把它吞了。從此蝗蟲不再成災。
2017年,山東就曾經發生了一次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飛過天空尋找自己的目標,玉米等莊稼被蝗蟲光顧之後基本上就沒有葉子了!看到這樣的景象也就明白古人為啥這麼害怕蝗災了!然而這次山東發生的蝗災不同以往,你也許覺得當地的農民肯定會非常沮喪,但是事實上大家都非常高興!
不過大家到了災區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十裡八鄉的老百姓紛紛湧上街頭,拿起手裡的網子正在組團抓蝗蟲呢!
一些人在網上賣蝗蟲,一斤蝗蟲26塊錢,當地村民笑的合不攏嘴,這可比種玉米還賺錢啊!
四、蝗蟲的食用方法
蝗蟲含豐富的甲殼素,甲殼素被營養專家推薦為21世紀人類的最後珍寶。
蝗蟲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單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止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小兒驚風、咽喉腫痛、疹出不暢、支氣管炎、止痙攣等。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體內營養成分的結構比畜、禽類更合理。
蝗蟲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脂肪含量5.25%,其主要取食禾本科的青草,不吃其它飼料。據有關專家研究是未來人類較理想的太空食品,是現代社會減肥、健美的理想食品。
各地特色的食用方法都有哪些?
(1)雲南十八怪,三個螞蚱一盤菜
螞蚱做菜,在雲南一些地方又叫「跳菜」。將收集到的螞蚱帶回家,用開水一燙,去掉翅膀,在鍋裡慢慢烤黃,烤到水分乾涸,焦黃燦然的時候,加上香油,花椒調料,黃生生的螞蚱,便透出誘人的香氣。清脆中有一股子穀草的清香氣味。或者將螞蚱臘幹了,「有朋自遠方來」的時候,炒上一盤,弄上二兩小酒,款待朋友。
(2)墨江哈尼族獨特的螞蚱吃法——螞蚱鹹菜
捕捉到螞蚱以後燙死曬乾,除去翅膀、刺腳、尾部和腸肚,只留下頭、身子和大腿,淘洗乾淨以後,入鐵鍋以文火炒熟炒香,曬涼以後,按數量比例配上鹽、姜、蒜、辣椒、花椒、八角、紅糖等作料,拌勻後,裝入瓦罐中,封嚴罐口,食用時取出來便可,味道十分可口的雲南十八怪,螞蚱鹹菜。
或用活螞蚱泡酒,以作藥用,活螞蚱入酒後從嘴裡分泌物最滋養人。定驚、治破傷風、止咳、醫 治哮喘、祛風除溼、活絡通筋、活血散瘀等療效。
(3)「油炸螞蚱」是天津獨有的一道風味小吃
從前,北方的農村深受其害,天津人竟恨到「剝其皮,食其肉」的程度。久而久之,蝗蟲沒有根除,卻吃出一道名特小吃。逛津城,不吃油炸螞蚱,是一大憾事。
油炸螞蚱,肥而不膩,又酥又香又脆,如果夾在剛剛烙熟的熱餅裡,那真是滿口異香,味道好極了。所以天津衛流行著一句歇後語,「烙餅卷油炸螞蚱--夾(家)著吃去吧!」光緒年間,鼓樓北「於十」的油炸螞蚱很有名氣,婦孺皆知。
後來西門內沈家柵欄有一個擺攤的,螞蚱炸成通紅色,味道更好。後來,人們把活螞蚱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曬乾或晾乾,存放到冬季炸著吃,其味道也甚為鮮美。
(4)「烙餅卷螞蚱」也是天津獨有的吃法
天津人特別愛吃螞蚱。秋季前後,螞蚱產子之前,肉肥味美。這時節,到處可見賣油炸螞蚱的小販。用白面烙的家常餅來卷炸螞蚱吃,摘去翅膀,掐下刺小腿,專留身子,放入油鍋炸的焦黃,撈起瀝去油,撒上細椒鹽,用蔥花醬油一拌,攤在餅上捲起來吃,天津講話「要多美有多美呢」!
當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非常風趣地說:「炸螞蚱撒上花椒鹽來下酒,有人請我上義順和吃俄國大菜,我都不去。」雖然是句笑談,可見炸螞蚱是多麼香酥誘人啦。
(5)北方民間的燒烤蝗蟲
將蝗蟲去翅腿,穿竹籤上以碳火慢烤,烤時蝗蟲上要刷勻食用油,以保證烤出的蝗蟲外焦裡嫩。根據個人口味撒上少許孜然粉,鹽,味精,迷迭香粉,辣椒粉等。烤後食之奇香, 必定另觀者垂涎三尺。
(6)飛蝗宴
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研究出很多很多菜式,如:飛蝗騰達、脆炸飛蝗、飛蝗南瓜烙、香辣螞蚱、紅燒螞蚱、酒仙三寶、椒鹽螞蚱、天雞蝦排、螞蚱過雪山。
另外還有如荷花豆腐螞蚱、炸螞蚱、瀘上醉螞蚱、幹煎螞蚱、連生三級、油炸飛蝦、金沙飛雁、油煎天雞、穌炸蝗蟲等十多種做法。
近期推薦:
盜墓也能用上高科技
老馬識途,帶領大軍找到回家的路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陸遊築書巢,教你如何做讀書人
國外最值得去的博物館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