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

2020-11-25 博古致知

2020年初,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正在東非蔓延,對肯亞、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等國的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都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一、非洲蝗災的蔓延

報導稱,在東非的一些國家,大面積的蝗蟲群鋪天蓋地而來,成千上萬隻蝗蟲聚集在一起四處飛行,瘋狂地吞噬著莊稼和植被。肯亞政府在一份聲明中寫道,肯亞蝗蟲正在「極其危險地增加」,在該國東北部,僅僅一個蝗蟲群就長60公裡,寬40公裡。

東非蝗災

這條蝗蟲帶包含了數億隻蝗蟲,它們每天可以飛行90英裡以上的距離,其所過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

據了解,非洲的蝗蟲經過不斷的繁殖,已經達到了千億隻的數量,其總重量重達數十萬噸,它們分為一個又一個蝗蟲群,從非洲一路席捲到亞洲。

日前巴基斯坦就遭到蝗蟲的侵襲,並進入到了國家緊急狀態。巴基斯坦糧食部長還發表了緊急講話,稱這次蝗蟲襲擊是「史無前例的。」!

聯合國方面已發出警告,如果蝗蟲無法控制,那麼在幾個星期之後,印度、中國和緬甸等周邊國家都要遭殃。

據專家們分析,如果這些蝗蟲再得不到控制,那麼到了4月份,也就是糧食成熟的時候,這些蝗蟲的數量就會再次進行擴張,擴大到當前的500倍之多。一旦蝗蟲形成了這樣的規模,那麼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現在為了控制局面,巴基斯坦已經動員了所有的力量,積極開展反蟲工作,使用大批飛機噴灑農藥,意圖消滅蝗蟲。這對巴基斯坦來說,無疑是一場決戰,一旦他們失敗了,不僅自己要遭殃,就連亞洲多個國家將遭殃。

蝗災曾經與水災、旱災一起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中國的黃河河灘和沿海灘涂是蝗災發生最為嚴重的地區。蝗災一起,必然餓殍遍地,百姓流離失所。

蝗蟲是一種什麼生物?

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

二、蝗蟲是一種什麼生物?

蝗蟲,俗稱「螞蚱」,屬直翅目,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主要包括飛蝗和土蝗。

在我國,飛蝗有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3種,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危害最嚴重,是造成我國蝗災的最主要飛蝗種類,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蝗蟲
蝗蟲外部形態結構

蝗蟲一般屬於兼性滯育昆蟲,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內越冬,僅諸如日本黃脊蝗、短腳斑腿蝗等少數種類以成蟲越冬。如亞洲飛蝗在我國分布區1年發生1代。東亞飛蝗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北分布地區為2代。中華稻蝗在長江及其以北地區1代,江南則為2代。

1、蝗蟲的習性

成蟲與蝗蝻的食性相同,均為植食性,而且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

成蟲與蝗蝻都是夜伏晝出,無明顯趨光性。

成蟲產卵前期較長,一般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產卵。雌成蟲將卵聚產在土下。

2、蝗蟲的危害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680萬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

全世界發生危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800萬平方千米,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

我國已知蝗蟲在10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餘種。

1998年,東亞飛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公頃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公頃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只/平方米,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

西藏飛蝗在西藏於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並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蕩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

此外,蝗災對世界各國都造成了重大損失。如:

1984年,在澳大利亞發生的災蝗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

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

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裏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三、如何應對蝗災

農業是一個多災害產業,特別是對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每次大的災害都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三大農業自然災害,數千年來蝗災肆虐在中華大地上,以其巨大的破壞性被稱為「千年禍患」。

蝗蟲是暴食性昆蟲,它們以禾本科的農作物為食,同時具有繁殖快、產卵多、食性廣、遷飛能力強等特性,可給農牧業生產造成毀滅性的災害。「飛蝗遍野,食稼殆盡」、「大蝗,絕收,人相食,餓殍載道」等記錄不絕於史。

由於蝗災破壞性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如何和治理蝗災自然成為了統治者的心病。

那麼,在古代蝗災怎麼治理?現將古代解決蝗災的辦法介紹如下。

1、「打旱魃」和「拜蝗神」

因為乾旱的環境適合蝗蟲的繁殖,所以蝗災的爆發一般伴隨著旱災,中國古代素有「旱極而蝗」的說法。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

打旱魃

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自己遷徙到別處。

隨著經驗的增長,古人逐漸開始用一些積極的辦法對付蝗蟲。比如開元賢相姚崇,面對山東地區的大蝗災,就破除了迷信,用驅趕、抓捕焚燒,挖坑填埋的方式與蝗蟲對抗,效果頗為顯著;元朝的時候,人們在繼承前代治理蝗災的基礎上,開始思考預防蝗災的方法:初秋的時候,將藏在田地裡的蝗蟲卵用鋤頭刨出來,趁著「秋老虎」的強烈日光將其曬死,此法對於預防蝗災十分有效;明代,徐光啟系統地總結了歷代治理蝗災的方法,並在《農政全書》中設《除蝗疏》專門記載除蝗方法。

2、器具捕打法

這是一種最古老的原始捕蝗法,當蝗蟲、鼠、雀為害時,古人經常採用這種捕除方法,只不過在器具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區別。清代捕打蝗蟲的器具和方式可謂多種多樣。

捉蝗蟲

據清代《捕蝗要訣》介紹,主要有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和抄袋式等。

布圍式,即用一塊長條型的粗布,兩頭各套一根木桿,遇蝗蟲來路,迎面插入土中,將其碰落予以捕殺;

魚箔式和合網式,是指用蘆葦結成的魚箔或繒網,碰落蝗蟲或使之入網;

抄袋式,即用類似今天捕蟲網的小魚鬥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蟲。

為了對付那些「已有頭角,遍地跳躍」的幼蝗,以「不使長翼飛騰,貽害禾稼」,還有一種器具捕打法可以稱為「鞋底式」捕打法,即「用牛皮截作鞋底式,或用舊鞋底釘於木棍之上,蹲地摑捕,自可應手而斃。

3、開溝陷殺法

此法主要用於對付幼蝗(蝻)。幼蝗(蝻)雖能跳躍,但未羽化,不能飛起或者不能遠飛,易被驅趕於溝中並被覆土掩埋。此法實施需由眾人合力,列隊分組而行。

其做法為:視幼蝗來路,預掘深、寬各二尺的壕溝,並於溝中每相去丈許作一坑,以便埋掩;然後眾人手持掃帚等各種器具,並由一人鳴鑼、眾人吶喊,使幼蝗驚懼而奮力跳躍,或撲入溝中,或被掃入、掩埋,直至溝坑俱滿而止。

當然,這種由眾人合力的捕除方式,其投入人力的多少,挖掘壕溝的長度、深度,以及所配用器具等,都不一定拘泥於固定的標準。

4、篝火誘殺法

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特點誘其投火自焚,此法古已有之,明清時期仍為捕蝗通用之法。清代還將此法與器具捕打、開溝陷殺等法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捕除效果。

如乾隆二十八年,德州、濟南一帶發生蝗災,山東巡撫阿爾泰組織眾人「一面扑打,一面張網兜捕,俾無漏逸。又於隙地刨溝,夜間燃火,螞蚱見火奔趨,群集溝內,加草焚燒,用土埋壓。並於黎明露重之時,上緊撲捕」。結果很快平息了這次蝗災。

5、據蟲除卵法

在古代,防災意識深入人心。對於蝗災,古人同樣能夠居安思危:冬天把蝗蟲的蟲卵滋生地消滅掉,斬草除根,這樣就有了「據蟲除卵法」。

《治蝗全法》也總結了宋代以來「據蟲除卵」的經驗:凡是蝗蟲蟲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無數像蜂巢一樣的小孔,必須果斷挖土剷除。明清年間,人們更開發出了原始「農藥」,比如「百步草濃汁」和「陳醋混合液」,專用滅殺蟲卵。

6、墾荒除蝗法

嚴格說來,墾荒除蝗法起源於元代,《農政全書》中記載,元朝的農民經常墾荒種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災。

發展到明朝時,更有了系統的操作:滋生蝗蟲的地方,都是「涸澤」地區,必須要將其改造成為農田,在墾殖的過程裡,通過各種方式殺滅掉蟲卵,同時種植綠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植物,用於蝗災時的備荒口糧。

在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裡,這種「墾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記錄,更隨著《農政全書》的享譽世界,流傳於歐美各國。對西方近代的病蟲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響。

7、吃貨拯救蝗災

前面幾個方法雖然有用,但也只是緩解災情,把糧食損失降到最低點。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蝗災發生的愈來愈少了,這除了農藥的推廣普及以及人類活動劇烈之外,還因為咱們國家的吃貨太多了!「吃貨」拯救了蝗災,拯救了世界!

滅蝗小能手:中國吃貨

不過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獨創。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吃蝗蟲。

那是李世民登基的第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進入園子看糧食損失情況,看到有蝗蟲在禾苗上面,就順手捉了幾隻蝗蟲詛咒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在我自己一人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

將要吞下去。周圍的人忙勸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說完,太重就把它吞了。從此蝗蟲不再成災。

吃蝗蟲的唐太宗李世民

2017年,山東就曾經發生了一次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飛過天空尋找自己的目標,玉米等莊稼被蝗蟲光顧之後基本上就沒有葉子了!看到這樣的景象也就明白古人為啥這麼害怕蝗災了!然而這次山東發生的蝗災不同以往,你也許覺得當地的農民肯定會非常沮喪,但是事實上大家都非常高興!

不過大家到了災區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十裡八鄉的老百姓紛紛湧上街頭,拿起手裡的網子正在組團抓蝗蟲呢!

組團抓蝗蟲

一些人在網上賣蝗蟲,一斤蝗蟲26塊錢,當地村民笑的合不攏嘴,這可比種玉米還賺錢啊!

四、蝗蟲的食用方法

蝗蟲含豐富的甲殼素,甲殼素被營養專家推薦為21世紀人類的最後珍寶。

蝗蟲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單用或配合使用能治療多種疾病,如止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小兒驚風、咽喉腫痛、疹出不暢、支氣管炎、止痙攣等。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體內營養成分的結構比畜、禽類更合理。

蝗蟲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脂肪含量5.25%,其主要取食禾本科的青草,不吃其它飼料。據有關專家研究是未來人類較理想的太空食品,是現代社會減肥、健美的理想食品。

各地特色的食用方法都有哪些?

(1)雲南十八怪,三個螞蚱一盤菜

螞蚱做菜,在雲南一些地方又叫「跳菜」。將收集到的螞蚱帶回家,用開水一燙,去掉翅膀,在鍋裡慢慢烤黃,烤到水分乾涸,焦黃燦然的時候,加上香油,花椒調料,黃生生的螞蚱,便透出誘人的香氣。清脆中有一股子穀草的清香氣味。或者將螞蚱臘幹了,「有朋自遠方來」的時候,炒上一盤,弄上二兩小酒,款待朋友。

雲南十八怪,三個螞蚱一盤菜

(2)墨江哈尼族獨特的螞蚱吃法——螞蚱鹹菜

捕捉到螞蚱以後燙死曬乾,除去翅膀、刺腳、尾部和腸肚,只留下頭、身子和大腿,淘洗乾淨以後,入鐵鍋以文火炒熟炒香,曬涼以後,按數量比例配上鹽、姜、蒜、辣椒、花椒、八角、紅糖等作料,拌勻後,裝入瓦罐中,封嚴罐口,食用時取出來便可,味道十分可口的雲南十八怪,螞蚱鹹菜。

螞蚱鹹菜

或用活螞蚱泡酒,以作藥用,活螞蚱入酒後從嘴裡分泌物最滋養人。定驚、治破傷風、止咳、醫 治哮喘、祛風除溼、活絡通筋、活血散瘀等療效。

(3)「油炸螞蚱」是天津獨有的一道風味小吃

從前,北方的農村深受其害,天津人竟恨到「剝其皮,食其肉」的程度。久而久之,蝗蟲沒有根除,卻吃出一道名特小吃。逛津城,不吃油炸螞蚱,是一大憾事。

油炸螞蚱,肥而不膩,又酥又香又脆,如果夾在剛剛烙熟的熱餅裡,那真是滿口異香,味道好極了。所以天津衛流行著一句歇後語,「烙餅卷油炸螞蚱--夾(家)著吃去吧!」光緒年間,鼓樓北「於十」的油炸螞蚱很有名氣,婦孺皆知。

油炸螞蚱

後來西門內沈家柵欄有一個擺攤的,螞蚱炸成通紅色,味道更好。後來,人們把活螞蚱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曬乾或晾乾,存放到冬季炸著吃,其味道也甚為鮮美。

(4)「烙餅卷螞蚱」也是天津獨有的吃法

天津人特別愛吃螞蚱。秋季前後,螞蚱產子之前,肉肥味美。這時節,到處可見賣油炸螞蚱的小販。用白面烙的家常餅來卷炸螞蚱吃,摘去翅膀,掐下刺小腿,專留身子,放入油鍋炸的焦黃,撈起瀝去油,撒上細椒鹽,用蔥花醬油一拌,攤在餅上捲起來吃,天津講話「要多美有多美呢」!

當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先生,非常風趣地說:「炸螞蚱撒上花椒鹽來下酒,有人請我上義順和吃俄國大菜,我都不去。」雖然是句笑談,可見炸螞蚱是多麼香酥誘人啦。

(5)北方民間的燒烤蝗蟲

將蝗蟲去翅腿,穿竹籤上以碳火慢烤,烤時蝗蟲上要刷勻食用油,以保證烤出的蝗蟲外焦裡嫩。根據個人口味撒上少許孜然粉,鹽,味精,迷迭香粉,辣椒粉等。烤後食之奇香, 必定另觀者垂涎三尺。

烤蝗蟲

(6)飛蝗宴

可以根據自己實際研究出很多很多菜式,如:飛蝗騰達、脆炸飛蝗、飛蝗南瓜烙、香辣螞蚱、紅燒螞蚱、酒仙三寶、椒鹽螞蚱、天雞蝦排、螞蚱過雪山。

飛蝗宴

另外還有如荷花豆腐螞蚱、炸螞蚱、瀘上醉螞蚱、幹煎螞蚱、連生三級、油炸飛蝦、金沙飛雁、油煎天雞、穌炸蝗蟲等十多種做法。

近期推薦:

盜墓也能用上高科技

老馬識途,帶領大軍找到回家的路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陸遊築書巢,教你如何做讀書人

國外最值得去的博物館大全

相關焦點

  • 蝗災頻發...
    近日,南美國家巴拉圭正在遭受蝗蟲的侵襲,而且蝗災呈現不斷蔓延態勢,在位於阿根廷東北部與巴拉圭接壤的地方,當地居民拍攝到蝗蟲群飛來的畫面。對此,阿根廷農業部門已經拉響蝗災警報。對此,巴西農業部門作出響應,宣布巴西西南地區的兩個州進入植物檢疫緊急狀態,從而啟動更多措施和資金來應對蝗蟲。巴西農業部:氣候變化或致南美蝗災頻發此外,巴西農業部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自2015年來,蝗蟲災害在南美洲中部國家玻利維亞、巴拉圭頻繁出現,並經常波及周邊的阿根廷、烏拉圭等國家。
  •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如何把預警信息有效地發布到人們手裡,解決好「最後一公裡」問題,是能不能有效預防災害發生的關鍵之一。                                                我們如何應對極端天氣的頻發
  • 進入春季雷擊頻發,我們該如何預防雷擊火災?
    春季來臨,全國多地氣溫攀升,乾燥少雨,春雷也開始打響,雷擊頻發,極易造成森林火災。 2020年3月30日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突發森林大火,大火共計造成19名參與撲火的人員犧牲,過火面積超過2000公頃,起火原因經初步判斷為雷擊造成。
  • 2020年異常天氣頻發,專家作出預測,人類該何去何從?
    上半年非洲蝗災、澳洲大火、疫情肆虐,實在是糟糕的開端。隨著下半年的慢慢到來,本來以為情況能夠有所好轉,但最近極端天氣的頻發,更是讓我們對今年的運勢充滿了未知。我國南方強降雨受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隨著夏季的不斷到來,在我國的5月曾經出現過40度高溫的情況,之前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 我國水汙染事故頻發 政府該如何應對水危機
    近年來,水危機漸漸向我們走來,水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重點。聯合國認為全球水資源危機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場公共管理體系的危機,這個體系「決定了哪些人、在什麼時候、通過何種利用方式、能夠得到什麼樣的水,並且決定了哪些人有權得到水資源以及相關服務」  最近,我國的水汙染事故頻發,由此導致的水危機令社會不安,給民眾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
  • 中國派遣10萬「鴨軍」出徵滅蝗災,這「蝗災」英語該怎麼說?
    (〜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 英語罐頭 本文是我的第287篇英語知識文章 從上個星期開始,罐頭菌就一直有關注非洲的蝗災
  • 為何我們不懼蝗災?因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明德書院)
    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正當中國舉國上下抵抗新冠疫情時,地球另一邊的非洲東部蝗蟲肆虐,爆發了東非近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但面對肆虐的蝗災我們中國態度是比較自信和淡然的。根據新聞報導,我國的相關工作組正在協助巴基斯坦實地調研並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 沙漠蝗再次來襲,規模增至年初20倍,該如何應對?
    據媒體報導,正當世界各國忙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威脅時,東非國家正面臨一個新的困擾——大規模蝗蟲再次來襲,此次蝗災的規模是年初首次災情的20倍。▲資料圖:2月20日,在肯亞基圖伊一處農場拍攝的蝗蟲。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從年初至今,沙漠蝗席捲非洲、西亞、南亞。
  • 蝗蟲被古人奉為蝗神,當蝗災來臨時,老祖宗們都是怎麼應對的
    可這新一年的起始,國人卻著實承受了太多:新冠病毒令我們談蝙蝠而色變,而另外一位賣相同樣不太漂亮的客人——蝗蟲,正從東非鋪天蓋地向世界各地進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本次非洲蝗災規模之大,是二十五年一遇。當然,綜合了氣溫、季風和地理屏障等因素進行考量後,專家們得出結論——我國不會受蝗災的波及——總算給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 汛期自然災害頻發!暴雨、洪水、颱風...怎麼應對?快戳進來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觀看直播回顧哦~1遇到暴雨,市民如何應對?節目一開始,黃文剛首先為我們講解了應對暴雨的8種方法。1、留意新聞媒體對暴雨等災害天氣的預警和報導信息。2如何應對雷雨天氣?圖片來源:禪城祖廟三防辦4如何應對泥石流?泥石流雖然在佛山地區不是主要的地質災害,但高明、三水等山區也存在這種風險,由於長時間降雨造成土體含水量過大,易造成山體滑坡,也會引起泥石流。若在山區野外下雨天還是要高度重視。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根據資料顯示,我國古代遭遇了多次可怕的蝗災,比如秦漢時期,平均8.8年經歷一次蝗災,兩宋3.5年經歷一次,元代最可憐,1.6年經歷一次,明、清兩代均為2.8年,這意味著什麼?
  • 解密蝗災爆發原因,罕見氣旋是罪魁禍首,人類不要錯過黃金時機
    2020年1月,聯合國糧農安全組織發出呼籲,非洲多國正備受蝗災困擾,正在籌集7000多萬美元用作救援基金,希望有能力的國家能夠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災害國度過這場危機。同時,該組織也派出數架直升機前往事發點,噴射強力殺蟲劑,竭盡全力控制蝗災。這場蝗災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首先在數量和品種上,此次蝗災的蝗蟲主力軍是沙漠蝗蟲,它們不僅僅個頭大,而且生命力和持久力都非常強。
  • 非洲蝗災!3.21博物在線課堂 揭密事件背後氣候...
    新冠疫情、澳洲大火、非洲蝗災,這些可不是孤立事件,它們或許都和全球氣候變化和水循環密切相關。本周末,全人類將首度迎來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的合體,在這特殊時期推出共同主題「氣候變化與水」。
  •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蝗災能危害到中國嗎?西瓜視頻給你答案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浩浩蕩蕩的蝗蟲大軍到底有多可怕?今天在瀏覽西瓜視頻時,看到有老師在討論這一問題。我們就來聽聽西瓜視頻創作人是怎麼說的。我們看到的這種蝗蟲叫做沙漠蝗蟲,曾經讓無數國家王朝走向滅亡,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蝗蟲的影響一點不亞於瘟疫對人類的影響,造成蝗災的主要原因和乾旱全球變暖、氣候異常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全球變暖能夠讓更多的蝗蟲的越冬卵存活下來,乾旱崗為蝗蟲的繁育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所以說現在的洪災基本和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世界氣象組織(WMO)預測,201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可能達歷史最高。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也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且創歷史新高。期間,全球極端天氣事件,尤其是高溫事件頻發。  「種種破記錄的事件將讓歷史記住2015年的全球氣候狀況。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突破歷史記錄,在北半球春季,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首次超過40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2015年可能是歷史上最暖年份,海洋表面溫度也達到監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5年極有可能超出1℃的臨界值。」WMO秘書長米歇爾·雅羅說。
  • 槍擊案頻發:多重矛盾下的美國如何重覓安寧?
    △沃瓦託薩市當地警方封鎖槍擊案現場這只是美國近來多起槍擊案中的最新一例,而頻發的槍擊案正讓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受到殃及:當地時間14日,一名婦女闖入康乃狄克州一所民宅,向屋內兩名兒童開槍射擊,造成一人死亡、一人重傷;當地時間16日晚間至17日凌晨,芝加哥、邁阿密、路易斯維爾、紐約、波士頓、底特律、巴爾的摩等多個城市連發槍擊事件
  • 面對國外氣勢洶洶的蝗災,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在2020年的上半年,我們都在忙著對付新冠疫情,但是殊不知,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東非也在經歷著另一場巨大的災難。在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國的上空,有接近3600億隻蝗蟲,正在遮天蔽日的啃食著莊稼和植物。我們的鄰居印度,也遭受了蝗災的大規模襲擊。
  • 山洪來襲 我們該如何應對(圖)
    漫畫:牛力  進入汛期以來,我省連續強降雨致使地質災害頻發。目前,我省各地的防汛形勢依然嚴峻,山區發生山洪災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為此,記者結合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的山洪災害防禦知識,採訪相關專家,教您在汛期如何防禦山洪災害。
  • 雲南蝗災面積再次提升,波及範圍已達13.5萬畝,如何才能消滅?
    從全球範圍來講,確實今年的蝗災問題還是相對比較嚴重,非洲蝗蟲一直蔓延到印度區域,如今我國又出現不同的蝗蟲,這說明生態系統的一個改變情況,正在適應這些蝗蟲的發展,如今需要嚴格控制蝗災的發展才行。雲南蝗災已經達到了什麼狀態?
  • 巴基斯坦應對蝗災出新招:「變害為寶」,把蝗蟲加工成雞飼料
    巴基斯坦政府近日出招應對25年來最嚴重蝗災,有償鼓勵農戶捕捉蝗蟲,並且「變害為寶」,把蝗蟲加工成雞飼料。【捉蟲止損】巴基斯坦農業中心地帶因今年的蝗災嚴重歉收。胡爾希德說:「我們首先必須學會捉蝗蟲,然後教當地民眾。」大批蝗蟲夜間聚集在樹木或農作物上,在氣溫較低時保持不動、直到日出,因而易於捕捉。為獲得每公斤蝗蟲20盧比(約合12美分)的獎勵,一些農戶願意通宵捉蟲。一名農民說,她因蝗蟲失去所有莊稼,但和兒子捉一趟蝗蟲就賺到1600盧比(10美元),抵消了蝗災造成的部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