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不懼蝗災?因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明德書院)

2021-01-09 明德書院

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正當中國舉國上下抵抗新冠疫情時,地球另一邊的非洲東部蝗蟲肆虐,爆發了東非近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但面對肆虐的蝗災我們中國態度是比較自信和淡然的。根據新聞報導,我國的相關工作組正在協助巴基斯坦實地調研並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我們的祖先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其中便包括如何應對蝗災,前蘇聯學者也曾提出——「最早的治蝗知識起源於中國」。

那麼,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我們國家輕鬆應對的底氣在哪兒?

在中國古代,水災、旱災、蝗災並稱為三大天災。

而蝗蟲災害往往伴隨著旱災發生。

《除蝗疏》中記載道:「國家……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極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者也。」

蝗蟲掠過之地寸草不留,可見蝗蟲是多麼地可怕!

《後漢書孝桓帝紀》中,蝗災還伴隨著日食,裡面是這樣記錄的:

朝政失中,雲漢作旱,川靈湧水,蝗螽孽蔓,殘我百穀,太陽虧光,饑饉荐臻。其不被害郡縣,當為飢餒者儲。

翻譯過來就是:朝廷政治失之中和,天降旱災,河流有水患,蝗蟲遍野,殘害百穀,太陽缺光,饑荒一再發生。沒有遭災的郡縣,應當為受災地區儲備糧食。

宋朝李綱在押寢韻的《崇陽道中作四首其四》中寫:

連年兵甲興,猶幸東南稔。食足無叛民,閭裡得安枕。傳聞江淮間,蝗旱今猶甚。努力事燮調,未寒心已凜。

那麼古人又是如何認知蝗蟲的?

《漢書藝文志》的《爾雅》裡這樣說:

食苗心曰螟,食葉曰,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四蝗蟲名也。

我們可以看到古人的認知很明確,認為其是一種害蟲,非常遭人痛恨且不得不除之而後快。那麼,到底該如何治理蝗蟲?

一、火誘之法

唐初賢相、著名政治家姚崇出了這樣一個法子——

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于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餘盡。

這裡是說蝗蟲在夜間喜歡撲火,在田間地頭燒一團火挖一個坑,邊燒邊掩埋效果不錯。

根據這個建議,唐玄宗李隆基還寫了一個《捕蝗詔》來支持捕殺蝗蟲,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殺卵抑蝗之法

「除病先除根」,宋孝宗時制定的「諸州官捕蝗之罰」中這樣規定——

諸蟲蝗初生若飛落,地主鄰人隱蔽不言者、保不及時申舉撲除者,各杖一百……諸官私荒田經飛蝗住落處,令佐應差募人取掘蟲子,而取不盡因致次年生發者,杖一百……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朝廷給各個官員下達的「任務指標」就是在蝗蟲飛落產卵之地,必須取掘蟲子卵殺之,要挖掘蟲卵從根源上治理。

三、土坑掩埋之法

到了明朝時,著名科學家徐光啟在《除蝗疏》中系統的寫了出現規律、生活習性、除蝗技術等等,不僅僅影響我國後世的除蝗之法,也被世界很多國家借鑑使用。

徐光啟的《除蝗疏》和《農政全書》中都曾記載道:「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而要根治蝗蟲,則「必須郡邑之協心,必須千萬人同力。一家一身無戳力自免之理……必合群力共除之然後易

來一段張集馨《道鹹宦海浮沉錄》中記載的方法——

撲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餘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淨者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

這段描述可謂「十分兇狠」——要把除蝗的人像軍隊一樣作戰,挖掘一個又長又深的溝渠,把蝗蟲用掃帚掃進坑裡然後用土掩埋,還要埋得嚴嚴實實的!!

四、鴨子除蝗之法

我們要重點介紹描述的就是這鴨子除蝗法,不僅十分高效,還環保綠色,但鴨子軍上陣可不是我們現代人一時興起的發明。

鴨子除蝗最早見於明代陳經綸所著的《治蝗筆記》一書。陳經綸經過細心觀察,發現鷺鳥善於捕食魚子和蝗蟲,應該是消除蝗災的有力助手。

但人工捕捉、馴化鷺鳥困難太大,並陳經綸又發現鴨子與鷺鳥的生活習性相近,所以便試著用鴨子來對抗蝗災,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陳經綸的法子,後來又被後人沿用。歷史上有一位叫陳九振的人,就曾在蕪湖使用鴨子捕殺蝗蟲,最終戰勝了蝗災。

陳九振成功後,又將這個法子繼續推廣,最後傳到了許多州縣。在陳世元所著《除蝗記》中,還曾具體描述了具體案例——

「(蝗)未解飛,鴨能食之,鴨群數百,入稻畦中蝝頃刻盡,亦江南捕蝝一法也。」

按照清代官員許寶書的評價,用鴨子治蝗是一件十分便捷的法子:「蝻(按指蝗蟲的幼蟲)初出土五日內,跳躍尚未能遠,其在旱谷田內,多僱鴨戶縱鴨啄食,最為便捷。」

所以原來鴨子大軍除蝗早已被古人玩得爐火純青、經驗豐富了。

其實在最初,古人認為災害是與統治者的德行有關,失去了德行就會引來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所以以前人們都是先去祈禱上天保佑,直到唐朝我們才發現,應對天災還是需要更積極的科學做法。

正是這些智慧務實的史料記載,為後人治蝗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案例和實踐經驗,也讓我們後人今天在面對這種自然災害能夠淡然處之、有效對之。

老祖宗對於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智慧,源遠流長又讓人敬佩。

相關焦點

  • 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
    蝗災曾經與水災、旱災一起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中國的黃河河灘和沿海灘涂是蝗災發生最為嚴重的地區。蝗災一起,必然餓殍遍地,百姓流離失所。蝗蟲是一種什麼生物?我們該如何應對頻發的蝗災?二、蝗蟲是一種什麼生物?
  • 蝗蟲被古人奉為蝗神,當蝗災來臨時,老祖宗們都是怎麼應對的
    可這新一年的起始,國人卻著實承受了太多:新冠病毒令我們談蝙蝠而色變,而另外一位賣相同樣不太漂亮的客人——蝗蟲,正從東非鋪天蓋地向世界各地進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本次非洲蝗災規模之大,是二十五年一遇。當然,綜合了氣溫、季風和地理屏障等因素進行考量後,專家們得出結論——我國不會受蝗災的波及——總算給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 2020新十年開端 明德書院國學培訓為企業賦能
    明德書院作為一家專業的企業家國學培訓書院,自2017年創辦以來,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將國學智慧切實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去,並一直在為之探索和努力。明德書院的課程設置、產品體系都會根據當下的經濟形勢、學員需求進行定期的更迭換代。在確保所有的課程切切實實傳播國學智慧、管理智慧的同時,指引企業家更好地面對當下形勢,走出當下困境。
  • 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研究一下。雲南蝗災的是什麼蝗蟲?古籍中記載的蝗災大部分是由東亞飛蝗造成的,飛蝗是蝗蟲中危害最大的,雖然只有一個物種,但有很多亞種。但既然成災就不得不防,我們繼續接著看。蝗蟲是如何成災的?一般而言,蝗災的發生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數量突然增加;其二是大規模集群。
  • 蝗蟲侵禾苗,柳神捨身相替:從歷史角度看古人從拜蝗神到治蝗災
    希望您能垂憐,免此蝗災,放我們一條生路。婦人本與常人無異,聞之卻作色道:定是那柳秀才多嘴,洩露了我的身份。既然如此,我便答應你,不傷莊稼不損禾苗,由他以身相替吧。說罷飲盡三杯酒,就消失不見了。隨後,蝗災如約而至,但蝗蟲所過之處莊稼未動一絲一毫,只有柳樹盡毀。原來,柳神感念縣令憂民之心,亦不忍百姓遭蝗災之苦,便在此前託夢給縣令,指明蝗神路過之處。
  • 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木工工具 你還認識幾樣?
    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無窮的知識和財富,但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已經被我們「拋棄」和遺忘。古時候老祖宗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確能製作出一件件完美的木質工藝。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木質工藝品是怎麼做出來的?需要用到那些工具呢?說到古代製作木質品的老工具可能許多小夥伴們都沒有見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揭秘。 剛好小編的爺爺是個老木匠,留下了零零散散不完整的木匠工具。
  • 「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留下的忌諱有道理嗎?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很多人生大智慧,老祖宗勸誡子孫後代的經驗之談。正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對於老祖宗的一些有道理的話,還是有必要傾聽的。那麼在民間流傳的「生七不娶,暗九不過」,這句話有沒有道理?老祖宗留下的忌諱有道理嗎?
  • 「吉林根網」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但既然成災就不得不防,我們繼續接著看。蝗蟲是如何成災的?一般而言,蝗災的發生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數量突然增加;其二是大規模集群。蝗蟲一直都存在,一般情況下蝗蟲受限於自然條件,種群數量維持在一種比較穩定的狀態。
  • 蝗蟲,蝗災與人類
    儘管「4000億」與「10萬隻」都屬於假新聞,不過蝗災作為世界性的災變,在人類歷史中,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筆苦難的記憶。蝗蟲屬於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經歷卵-稚(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而且稚蟲與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關於蝗蟲的知識,以及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到蝗蟲了,難道真的是被吃光的?但大家要注意,「蝗蟲」和「蝗災」(動輒幾百億、幾千億隻)根本就是兩碼事,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為何可怕的蝗災如今很少見。 第1個原因:生態環境的改變
  • 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七法」,教你察言觀色,看穿身邊人
    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七法」,教你察言觀色,看穿身邊人文/歷史大講廊我們大家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遇人不淑的問題,也對這個世界上最難琢磨的恐怕就是人心了,畢竟人心隔肚皮我們怎麼能輕而易舉地就看穿了人家的真實想法呢
  • 50年後,科學找到了蝗災的「罪魁禍首」,或將徹底消滅蝗災
    眾所周知,在020年初始之時,出現了全球性的蝗災,4000多億隻的蝗蟲侵襲農田,導致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暫時性的糧食危機,農民多年的勞作毀於一旦。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蝗災呢?蝗災是大量的蝗蟲聚集而引發的一場動物性的災難。一隻蝗蟲其實並不可怕,可是成千上萬隻蝗蟲,足以釀造成一場災難。蝗蟲為何喜歡聚集在一起呢?
  • 「亂彈」中國吃貨治不了蝗災,是因為傲慢、無知、還是因為弱小?
    但是,假如我們簡單做一下詞彙交換,再來看一下呢:」傲慢與弱小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無知才是。」一個學渣考試之前從來不敢傲慢,但學渣小心謹慎就能過關了麼?許多學霸從不以考試為意——「面對著考試我放聲大笑,筆下的捲紙在我的笑聲中動搖!」——但人家該拿高分照樣拿高分,因為答案人家都知道,該會的知識,難道因為傲慢就不會了?
  • 2020年蝗災滅不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實它們在向人類傳遞信息
    2020年蝗災滅不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實它們在向人類傳遞信息2020年可謂是魔幻的一年,新年伊始,中國便被新冠疫情困住了手腳,全國尤其是武漢都按下了慢行鍵。蝗災為何難以結束?與地震、颶風等地質災害相比,蝗災可能溫和許多。但是,對受災地區的百姓而言,這依舊是場不小的災難。蝗蟲擠佔了他們的田地,影響了糧食收成,也影響到了他們的經濟收益與日常生活,不得不重視。由小小蝗蟲引發的蝗災為何總是難以結束?蝗蟲並不是多麼強大的物種,它們為何會讓人類愁眉不展?
  • 困擾人類3000多年,蝗災成因終被找到,科學家這50年沒白費
    最早有關蝗災的記載,大約在3000多年之前,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勞動人民和蝗蟲之間的「鬥爭」,更是以「千年」為單位來計算。不過,從古至今,為何蝗蟲會聚集成災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搞清楚,特別是進入到20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越來越領先,科學家們對於蝗災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心得,所以,有關蝗災形成的原因,也有著很多種假說。
  •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一旦有蝗災發生,田裡莊稼幾乎是顆粒無收,在長發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蝗蟲出現意味「路有餓死骨」;蝗蟲飛過代表「莊稼盡毀」,能夠號令千軍萬馬、指揮眾多猛獸的統治階層對蝗蟲也無可奈何。它們體積小、飛地高,想要將其一網打盡幾乎是難於登天。蝗蟲難治,難道古人對蝗蟲就聽之任之了嗎?儘管這種難以根治的小蟲子令人抓狂,這並不代表古人就舉旗投降了。
  • 印巴蝗災有多恐怖?蝗蟲聚集後變「喪屍」,「戰鬥雞」也束手無策
    目前從印度傳來了好消息,據《印度時報》報導,在受災最為嚴重的拉賈斯坦邦,除零星地區外,該邦災情已完全可控。印度此次蝗災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導致40萬公頃面積農作物減產或絕收。中國農科院專家稱,沙漠蝗災通常每年5、6月份才會在印巴等國爆發,今年提前了好幾個月,是因為去年較嚴重的蝗災使很多蝗蟲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處留下了蟲卵,目前發生的沙漠蝗災是由當地留下的蟲卵孵化形成的。按照專家的意思,很多蝗蟲還處於「幼年階段」,還沒發育成完全體,所以危害沒有達到極值。
  • 面對國外氣勢洶洶的蝗災,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在2020年的上半年,我們都在忙著對付新冠疫情,但是殊不知,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東非也在經歷著另一場巨大的災難。在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等國的上空,有接近3600億隻蝗蟲,正在遮天蔽日的啃食著莊稼和植物。我們的鄰居印度,也遭受了蝗災的大規模襲擊。
  • 蝗災為何頻繁爆發?真的是宇宙在清理地球嗎?
    :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蝗災和蝗蟲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那我們現在就步入今天的正題: 蝗災到底因何而起? 宇宙安排蝗災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是很難相信,蝗災居然是宇宙安排的?! 但這是真的。 現在就請蝗蟲的老大——不,應該說所有動物們的老大:蝗叢登場!
  • 疫情之下,我們還應該關注南亞的蝗災
    最近國內的疫情還在攻堅克難,但是鄰居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經開始出現大面積的蝗災,據說數量可能已超4000億隻,這麼大量的蝗蟲,所過之處,對於農作物來說,就是滅頂之災,而蝗災之後就是饑荒,而這兩個鄰居距離我們太近,這個事,如果不能得到控制後果可能也很嚴重。那今天就簡單科普一下這個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