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人類3000多年,蝗災成因終被找到,科學家這50年沒白費

2020-08-18 奇點使者

據報導,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來自於中國的科學家團隊,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終於搞清楚了蝗災出現的原因,竟然和一種被稱作4VA的信息素有關,這種信息素又被叫作4-乙烯基苯甲醚



困擾上千年的科學謎題

根據資料記載,蝗災基本上是貫穿著人類的農業發展史。最早有關蝗災的記載,大約在3000多年之前,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勞動人民和蝗蟲之間的「鬥爭」,更是以「千年」為單位來計算。

不過,從古至今,為何蝗蟲會聚集成災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搞清楚,特別是進入到20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越來越領先,科學家們對於蝗災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心得,所以,有關蝗災形成的原因,也有著很多種假說。

在諸多假說之中,食物、繁殖地和群集信息素這三種,是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為了搞清楚究竟哪一種是主要原因,科學家們在蝗蟲身上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最終才破解了這道困擾了人類上千年的科學謎題。



耗時50年揭開謎團

雖然今年科學家們才揭開蝗災形成的真相,不過根據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我國科學家們就已經開始從群集信息素這個方面開始著手研究了。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在過去的近50年時間裡,一共找到了可能引起蝗災的30多種信息素,不過,因為缺乏野外試驗的數據,一直都沒有找到想要找到的信息素。

一直到前段時間,在一群蝗蟲身上,科學家們都發現了信息素4VA的身影,之後通過大量的實驗,最終鎖定了無論是群居型蝗蟲還是散居型蝗蟲,它們之所以會聚集成災,都與信息素4VA有關。



那麼,信息素4VA是如何讓蝗蟲們聚集的呢?科學家介紹說,這其實與蝗蟲身上的錐形感器有關。當某個地方因為蝗蟲大量出沒的時候,蝗蟲彼此之間的碰觸,會導致通過錐形感器來進行信息素4VA的交流,自然蝗蟲們就聚集在了一起。

在野外試驗中,科學家們通過搭建的區塊試驗田,也證明了信息素4VA會導致蝗災發生的猜想。對於野外的飛蝗來說,信息素4VA就是它們交流聚集、統一目標的信號,這個發現對於蝗蟲研究領域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這項研究有什麼意義?

在文章的開篇我們提到過,蝗災在人類的農業發展史上,對於人類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而且蝗災也是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

僅從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蝗災來看,從古至今僅大規模的蝗災,就一共發生了800多次,而且近年來伴隨著地球氣候異常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地方也都爆發了蝗災,遠的不說,單說從去年年底東非爆發的蝗災,近年就一路肆虐到西亞多國。

而且在今年7月份, 我國雲南地區、南美洲阿根廷、巴西等地,也都紛紛爆發了蝗災,對於農作物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很多地方甚至可能會因為蝗災而顆粒無收。



這會導致什麼呢?世界組織早在數月前就已經表示,新一輪的糧食危機已經伴隨著今年的蝗災出現,伴隨著蝗災導致的糧食減產,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處於飢餓之中。

所以,想要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需要解決掉蝗災問題,只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才有可能從根源上治理它,避免蝗災的大規模泛濫。

來自美國的科學家也表示,這次信息素4VA的發現,未來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治理蝗災的方法,也會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理思路,比方說可以通過模仿信息素4VA,來吸引蝗蟲然後將它們一網打盡。

特別是在野外環境中,通過這種手段,可以及時將蝗蟲扼殺在搖籃之中,在蝗災剛剛興起的時候,就通過信息素4VA來避免蝗災的蔓延。



科學家介紹,未來或許可以通過將進行過基因編輯的蝗蟲釋放到野外,來通過繁育將蝗蟲的信息素4VA逐漸弱化掉,這樣時間長了,蝗災就變得可控了,同時也可以減少在蝗蟲誘捕過程中因為大規模噴灑農藥,對於農作物、植物等造成的傷害。

科學在進步,時代在發展,看來小小的蝗蟲在猖獗了上千年之後,最終還是敗給了人類,希望未來真的可以治理住蝗災,減少糧食危機。

資料來源

科技日報》8月14日文章《半個世紀「追兇」 科學家終發現蝗蟲聚群成災禍首》

相關焦點

  • 研究了50年後,我國科學家破解3000年的難題,蝗災成因被找到了
    提到蝗災,它幾乎貫穿了人類的整個農業發展史。特別是在古代,蝗災爆發讓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因為那個時候沒有殺蟲劑等來消滅蝗蟲,而且對於蝗災的形成,也沒有什麼研究, 所以一個地方如果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那麼很可能會顆粒無收。
  • 50年後,科學找到了蝗災的「罪魁禍首」,或將徹底消滅蝗災
    眾所周知,在020年初始之時,出現了全球性的蝗災,4000多億隻的蝗蟲侵襲農田,導致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暫時性的糧食危機,農民多年的勞作毀於一旦。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蝗災呢?蝗災是大量的蝗蟲聚集而引發的一場動物性的災難。一隻蝗蟲其實並不可怕,可是成千上萬隻蝗蟲,足以釀造成一場災難。蝗蟲為何喜歡聚集在一起呢?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災真兇 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這其中,沙漠蝗、飛蝗兩種蝗蟲災害,又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生物災害之一。康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農業害蟲。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災真兇!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遭遇蝗災,再次敲響人類警鐘:「東非正遭遇70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南亞國家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蝗災肆虐逼近我國雲南,多地相繼發生黃脊竹蝗災害」……關乎人類立身之本的糧食安全問題,直接受到威脅。
  • 蝗災追兇16年
    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這其中,沙漠蝗、飛蝗兩種蝗蟲災害,又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生物災害之一。康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農業害蟲。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
  • 蝗災追兇16年 中國科學家對世界的又一個重大科學貢獻
    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這其中,沙漠蝗、飛蝗兩種蝗蟲災害,又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生物災害之一。康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農業害蟲。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
  • 追蹤16年 中國科學家找到蝗災真兇
    4VA的發現讓蝗災綠色防控成為可能。本報訊 據中新網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一種誘惑蝗蟲破壞性集群的關鍵化學物質——4-乙烯基苯甲醚。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這是中國科學家為國際昆蟲學和蝗蟲防治作出的巨大貢獻。」聯合國糧農組織植物生產與保護司司長夏敬源專門為這一成果發來賀信。他說,這是在經歷50年的漫長探索後,科學家第一次真正確認了飛蝗的群聚信息素;這一發現將大大提高蝗災的預測和控制水平,為人們開發新的蝗災控制方法提供重要線索。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揭示蝗災的奧秘
    【背景:】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也因此,蝗災被認為是與旱災、洪災齊名的我國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這其中,沙漠蝗、飛蝗兩種蝗蟲災害,又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生物災害之一。康樂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農業害蟲。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
  • 願你的努力,終不會白費
    願你的努力,終不會白費 2021-01-01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困擾科學家多年的3大難題,只要破解其一,或許能獲得諾貝爾獎!
    困擾科學家多年的3大難題,只要破解其一,或許能獲得諾貝爾獎!世界上湧現出多個科學巨匠,他們為整個科學界奉獻了一生,作出卓越的貢獻。說起諾貝爾獎,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想得到這項獎項,在國際上數一數二,能夠榮獲這一獎項都是為科學界做出無數奉獻的人。很多人之所以得到這一獎項,是因為證實了前人留下的難題,窮極一生,最終得出了答案。其中有三位科學家證實了愛因斯坦留下的引力波,在2017年獲得了諾貝爾獎,愛因斯坦曾留下多個預言,想要破解是非常困難的事。
  • 東非蝗災蔓延 是誰吹響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幾千億蝗蟲將給農業帶來沉重打擊2019年年底開始,這場蝗災就已經在東非地區醞釀蔓延。到目前為止,1000多萬東非民眾身陷蝗蟲肆虐之地,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為此,聯合國已發出警告,必須快速行動消滅蝗災,否則一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很快就會到來。蝗災與水災、旱災齊名,並稱為人類農業的三大自然災害。
  • 蝗蟲,蝗災與人類
    儘管「4000億」與「10萬隻」都屬於假新聞,不過蝗災作為世界性的災變,在人類歷史中,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筆苦難的記憶。大約公元前1422年至1411年,古埃及一個墓室的狩獵壁畫中,就出現了關於蝗蟲的細節繪畫。宗教典籍聖經中的《出埃及記》也曾記載了公元前1446年埃及地區的大瘟疫,《古蘭經》中也有蝗災的記錄。而在古代中國,西周時期(公元前9世紀)就有專門處理蝗災的官員。
  • 3000多年都沒被打敗,癌細胞是怎麼躲過人類重重追捕的?
    人類的第二波進攻:放射治療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射線,由於當時他還不知道這種從未見過的射線有什麼作用,於是給它取名為代表未知數的「X」。1896年人們利用X射線治療了第一例晚期乳腺癌,從此開創了用射線治療癌症的先河。
  • 蝗災可怖!為什麼人類尚未「解決」
    2020年真是「妖魔」橫行的一年,除了堪稱「瘟疫」的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外,年初那場起自沙特魯卜哈利沙漠,橫掃整個西亞後直撲印度的大蝗災依然沒有結束,目前蝗災正在東非、中東和南亞消耗著農作物,威脅著世界10%人口的糧食安全,已經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危險的遷徙「瘟疫」。
  • 十九世紀那場人類最大蝗災 美國人究竟是如何「消滅」蝗蟲的?
    這是來自世界糧農組織對於蝗災危害的分析。對於人類來說,蝗蟲吃掉的不僅是糧食,還帶來密集恐懼症的噩夢。今天我們要對比想像和現實,說說十幾年前關於蝗災的一部紀錄片與一部電影。剛剛孵化的幼蟲一天就能吃下等於體重三倍的食物,如果換成人類,那等於一名青少年一天要吃掉180斤的食物。這部《蝗蟲過境》的紀錄片播放於2005年。
  • 蝗蟲聚群成災的「元兇」找到了!還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
    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往年鬧蝗災主要也是飛蝗所致。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飛蝗聚群成災的信息素是4VA(4-乙烯基苯甲醚),這可謂是蝗蟲研究的重大進展。
  • 沒錯,戰勝柯潔的AI系統,已經開始解決困擾科學家50年的生物難題
    這不,隸屬於Google的DeepMind公司不僅開發了AlphaGo攻克了圍棋,還開發了Alphastar攻克了電競,不止一次用他們開發出驚人的神經網絡讓全世界人嘆為觀止。如今,這家總部位於英國的公司,又開始進軍生物醫學領域,甚至攻克了科學家們認為人力還需要幾十年才能拿下的難題,那就是蛋白質摺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