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聚群成災的「元兇」找到了!還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

2020-08-19 農業科技報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它們聚集成群,會讓所過處寸草不留。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往年鬧蝗災主要也是飛蝗所致。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飛蝗聚群成災的信息素是4VA(4-乙烯基苯甲醚),這可謂是蝗蟲研究的重大進展。

01、我國蝗蟲聚群研究的歷程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科學家一直沒有搞清楚蝗災的成因。
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群集信息素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導致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經過50多年的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但是,這些化合物中沒有一個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的證據。

02、飛蝗聚群成災的「元兇」:4VA

康樂院士團隊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VA(4-乙烯基苯甲醚)。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VA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

同時,在蝗蟲的上百個嗅覺受體中,他們發現定位在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當使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敲除OR35後,突變體也對4VA的響應行為和吸引力喪失。

▲ 圖源:科技日報。

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本項研究範式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康樂說。

03、未來治蝗將迎重大改變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飛蝗 資料圖。

研究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控制蝗災的理念和方法,比如:

  • 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設計誘集帶誘集蝗蟲,並在誘集帶集中使用化學農藥或生物製劑將其消滅,從而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 根據4VA的結構設計拮抗劑,阻止蝗蟲的聚集;
  • 嗅覺受體OR35的發現,為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4VA反應缺失的突變體成為可能,這種突變體長期釋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災區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蟲種群,既在野外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蝗蟲,又達到可持續控制的目的,將環境保護與害蟲控制有機地結合起來。

  • 未來 · 治蝗
  • 蝗災與旱災、洪災

    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

    我國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

    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

    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

    綠色方法治蝗,

    守護糧食安全!

    來源:農視網

    編輯:張靜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本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而過去報導已知的其他化合物都不具備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條件,本項研究範式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因此,這項研究被認為是昆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在人類歷史上,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三大自然災害,在全球造成了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 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琳):在世界範圍內,蝗蟲災害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了重大威脅。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成為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最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和確立了一種飛蝗群聚信息素,它不僅揭示了蝗蟲群居的奧秘,而且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 中科院院士康樂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中科院今天在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本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而過去報導已知的其他化合物都不具備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條件,本項研究範式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因此,這項研究被認為是昆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世界範圍內,蝗災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 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利)成千上萬的蝗蟲聚群而來,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帶來嚴重威脅。小小的昆蟲因何而聚?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經過科研攻關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Nature突破 | 康樂/王憲輝團隊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東非蝗災成群結隊的蝗蟲飛躍莊稼,所經之處片甲不留,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對東非國家的境況雪上加霜。那麼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是什麼呢?作者們根據蝗蟲的排放量和變化,發現4VA在體內和糞便中都有排放,特別是在群居蝗蟲中。4VA在群居蝗蟲體內釋放的揮發分中約佔4.64%,在糞便中釋放的揮發分中約佔0.58%。幾乎在所有組織中都可檢測到4VA,並且在背板以及前、中、後腿中釋放水平較高,尤其是後腿佔全身釋放比例的56%。隨著發育階段變化,4VA的釋放逐漸增加。
    • 中科院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為什麼蝗蟲容易聚集成群? 近80年來,對蝗蟲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聊點科技【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康樂介紹,「我推測,其他蝗蟲屬種,比如沙漠蝗,或許它的群聚信息素不是4VA,但這一研究框架同樣適用。」
    • 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原因
      本報北京8月13日電(記者吳月輝)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康樂團隊通過分析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4—乙烯基苯甲醚(4VA)。
    •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文章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研究團隊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
    • 《自然》:康樂院士團隊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使綠色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本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而過去報導已知的其它化合物都不具備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條件,本項研究範式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因此,這項研究被認為是昆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至今仍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其聚群成災機理研究一直備受關注。(研究團隊 供圖) 供圖 攝將對蝗災防治產生顛覆性影響中國科學家關於蝗蟲聚群成災研究的最新成果,獲得國際國內學術界高度評價,認為是昆蟲學研究領域一個裡程碑式的、顛覆性的重要突破,並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災真兇 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蝗蟲成災的原因找不到,人類的飯碗就難說端得踏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帶領團隊歷時16年追蹤研究,終於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8月12日,這一重大科學發現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