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莉娟:新聞媒體裡對婦女形象負面報導廣泛存在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將於7日14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吳洪芹、魏旋君等5位全國人大代表就「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促進婦女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美聯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今年剛剛結束的春晚當中出現很多批評聲音,我想聽聽代表們對今年的春晚當中對女性的形象塑造有什麼樣的評價?同時在社會上出現很多批評聲音,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一些女性開始有一些自我的意識,覺得女性歧視這個事情有社會性,大家應該一起努力,使整個社會男女更加平等。謝謝。

    [吳洪芹]

    明天就是三八國際婦女節了,所以大家都關注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尊重女性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至於女性,我覺得還是回到婦聯工作以及女性事業發展來說,我們還是提倡,就是總書記講的兩個作用,一個是家庭生活當中的特殊作用,一個是社會中的特殊作用。在生活工作當中,我們主張女性的「四自」精神,就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傅莉娟]

    在司法廳我工作五年了,之前我在省婦聯工作了八年,像剛才這位記者講的現象,我有很深的感受。當然,今年的春晚我沒有看。但是並不代表對剛才我們這位記者所講的現象不了解。我們國家在1995年的時候,江澤民總書記向世界宣布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之後我們國家在各個方面出臺了很多的政策,促進婦女參政、就業、就學,確保了婦女事業的發展,也保證了婦女的生存。但是在有些方面,包括很多記者提到的婦女就業方面還是有歧視,在新聞媒體裡對婦女形象的負面報導也確實很廣泛地存在。

    事實上,無論是在影視還是在宣傳片裡面,對婦女形象的負面報導還是有的。我想,這可能是出於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很多時候女性的形象都是哭哭啼啼的,很不堅強。所以我也講到了,家庭暴力受害者真正幫助她們自己的,除了我們國家法律和政策支持以外,很關鍵是靠她們自己。明天是三八婦女節,我們希望呼籲社會都來關心婦女,尊重婦女,給婦女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在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真的是很有意義。謝謝。

相關焦點

  • 淺談對新聞負面報導的正面思考
    摘 要:在這個新舊媒體相互融合的「全媒體時代」,負面新聞是個避不開的話題,激烈的市場競爭讓許多媒體把對負面新聞的報導當作剎手鐧,為博高收視率而一味追求轟動效應,結果難免流於低俗。事實上,只要遵守基本原則,注意方式方法,負面報導也能有正面的積極效應。本文將就負面報導的積極意義及把握尺度進行探討。
  • 評論:媒體報導負面新聞就是不負責任嗎?
    近來,惹人眼球的一些所謂新聞中,不少是負面報導,食品安全、醫患矛盾、建築質量、官員貪腐等熱點層出不窮。在一些媒體的炒作下,似乎中國所有的食品都是有「毒」的,所有的工程項目都是「豆腐渣」,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問題,似乎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發展前景迷茫黯淡。事實上,這只是個別媒體所營造出的一種錯覺。
  • 李鴻忠回應石首事件等:負面新聞不怕媒體報導
    事情不怕報導、不怕公開,只要報導得客觀公正就好本報訊 昨天,湖北省省長李鴻忠表示,對於該省去年發生的鄧玉嬌案、石首事件等負面事件,不怕媒體報導,只要報導客觀、公正就好。他還表示,湖北省歡迎媒體監督。昨天上午10時許,在湖北團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前,李鴻忠接受了媒體簡短的採訪。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而本文通過對目前國內的新型主流媒體「人民網」 近10年來對少數民族報導進行內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來構建出在人民網報導中的少數民族形象究竟是什麼。通過媒介所構建的這樣一種「擬態環境」,在廣大民眾的視野是少數民族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 比較的新聞:正面報導和負面報導
    2一名12歲的女孩被拖車撞後身亡3「人民聖殿教」集體自殺4辛克萊說,我的律師辦公室被洗劫一空對這些報導題目的直觀印象是明確而清晰的—《人民日報》的題目都是積極的,而《雪梨晨鋒報》的新聞都是消極的。請注意,它們決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普遍、長期存在的事實。儘管九十年代中國新聞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正面報導仍是傳媒的主要報導方針。
  • 注意和防止災難性新聞報導中的負面影響
    五、影響廣泛,具有社會性。重大的災難性事件儘管發生在一時一地,但由於它的後果嚴重,危害性大,往往會引起社會各方面的關注,甚至牽涉到各方面的利益。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社會性突發事件,它對於社會群體或個人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大家都比較關注這類事件。    毫無疑問,由於災難性新聞事件的反常性、震撼性等原因,災難性新聞事件是各種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
  • 央視該如何報導自己的負面新聞
    但是,最先出來報導此事的倒是網絡媒體。作為具有強大的現場直播能力和資源的央視痛失報導先機,確實非常令人費解。關於火災原因,有不少媒體報導的是,由於業主單位的人不聽民警勸阻執意燃放A類煙花所致。"業主單位"究竟是什麼單位?當然也就是中央電視臺了。不直接說中央電視臺的人是肇事者,卻偏偏拐彎抹角,不直接明言,看來不少媒體還是給央視留了一點面子。
  • 負面報導傳播效果研究及負面效果應對策略
    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提高媒體本身的市場佔有率,各類媒體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這種情況下,負面報導逐漸成為許多媒體爭奪時常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術界掀起了一股「負面報導」的研究熱潮。但是國內的學術界尚未出現一種對於「負面報導」的定義,能夠獲得絕大多數新聞研究者的認同,負面報導是否完全等同於輿論監督、負面影響,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 ...委員傅莉娟:立法上增加未成年人受害刑事案件程序,解決「取證難」
    △2020年5月14日,長沙,民革中央委員、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省政協副秘書長,湖南省司法廳副廳長傅莉娟。近年來,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屢屢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成為熱點事件。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司法廳副廳長傅莉娟主張,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在立法層面最大程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徹底解決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取證難」問題。傅莉娟長期關注婦女、兒童問題,她認為,當前在未成年人性侵案件處置中,事前預防不足,家長、社會、未成年人本身都沒有相關部門進行系統的防性侵教育和培訓;事中打擊力度不夠。
  • 負面新聞利好公司?
    負面新聞利好公司?  一般來說,媒體發揮公司治理作用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媒體報導導致法律懲罰,二是媒體報導影響經理人聲譽。  在我國,有專家研究發現,媒體報導往往會導致行政部門介入,迫使企業改正。對於我國的上市公司,除了媒體報導引起外部監管部門的介入外,理論上還存在媒體的負面報導通過引起民眾的關注而形成對注重聲譽的經理人的外部約束。
  • 盧永春:新媒體時代下如何處置負面新聞
    記者喜歡關注社會結構中的那些裂縫,否則,他們存在的真正價值就會受到威脅。」 判斷報導的正負面問題,最重要是看報導的利益落腳點與符合事實與否。另外,一些網民關心社會負面,更多是帶著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態,看重的是負面新聞的積極面:即在於它因揭露醜惡和問題所彰顯的警示功能和監督功能。實際上,開掘負面新聞的正面效應,努力凸顯新聞的建設性效應,記者也經常碰到「度」的把握。
  • 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以...
    本研究基於新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以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為研究對象,選擇我國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網絡媒體人民網的2016年里約奧運會報導為研究樣本。使用紮根理論和內容分析法做分析,研究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研究發現,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有著勵志堅毅、個性鮮明、魅力十足、實力與顏值兼備的特點;媒體對運動員的形象建構存在有明星化、娛樂化的傾向。
  • 案件新聞中的負面信息與正面引導
    然而,案件新聞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案件題材選擇、報導手段使用、報導導向體現上把握不好、進退失據,暴力、欺詐、厚黑、媚俗等負面信息滿天飛,就會出現負面效應,成為「毀三觀」、汙染社會風氣的信息源之一。如何讓案件新聞報導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 為何某些媒體總是大肆渲染負面報導國足,而正面報導卻閉口不談,令...
    最近王興的那句「專業球員跑不過清華普通男生」的言論引起了廣泛討論。很多網友都在網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當然,小編看了一下這些看法,基本上大多都是對於國足的嘲諷。 國內某些媒體往往對國足的負面報導感興趣,正面的報導卻很少
  •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記者站被撤銷 造負面報導敲詐   中國經濟時報河南站亂象  ■利用輿論監督寫曝光文章,向基層施加壓力謀取非法利益  ■利用職務便利斡旋其他媒體,消除負面報導謀取非法利益  ■介入企業經濟糾紛,謀取非法利益並強迫企業搞有償宣傳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通報的中國經濟時報社記者站及記者敲詐勒索案中,記者利用新聞採訪報導活動謀取不正當利益,嚴重損害新聞隊伍形象
  • 有道雲科技:負面新聞太多,企業要如何處理
    企業出現負面新聞,我們應該正確分析對待,而不是一味的想辦法刪除、掩蓋了事。很容易被不正規的平臺和渠道抓住心理弱點,反而陷入不必要的坑,將企業陷入持續的風險之中。負面信息處理方法有很多,企業可以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和實際情況選擇處理方法:      1.如果真的是針對企業的嚴重失實的信息報導
  • 中紀委機關報談山東媒體負面報導: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中紀委機關報談山東媒體負面報導:正確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六水 黃帥/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8-07-30 13:24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W.Schramm和W.E.Poter將現代社會的媒體視為傳播過程中的中樞性要素,幾乎所有新聞通過媒體提供,結果我們「對周圍環境的形象」也大部分是憑藉媒體形成(Lee,1993)。如此,我們通過新聞了解社會現象,新聞作用於認識世界的重要依據。 然而,考慮到不同人群的認知、心態、出發點、利益鏈條不同,網絡上的新聞和言論很容易脫離客觀公正的視角。
  • 淺談新聞報導中新聞倫理的缺失
    而在調查中逐漸浮出水面的瞞報背後的利益鏈,則是那些被數百萬元高價收買的「封口」記者,經調查核實共有8家媒體,10人涉案。   類似「封口費」事件嚴重敗壞了新聞記者的良好社會形象,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   2、虛假新聞報導 虛假新聞就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發布假信息欺騙受眾的一種輿論行為。
  • 中國網:體育明星的負面新聞為何引人關注
    2月23日晚,在世界盃女子單人三米板決賽獲得亞軍的郭晶晶在賽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耍大牌。她在發布會上忙碌著自己手裡的小製作——為一件小玉器穿繩,忽視記者的提問。隨後她又在一次答問中稱加拿大選手哈特莉為「胖子」引起媒體譁然。(2月25日《華商報》)   看完有關郭晶晶的這個報導,我又看到了另一則關於體育明星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