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碳排放高於汽車?看動物"生態足跡"比較

2021-01-15 搜狐網

  寵物固然給飼養者帶來快樂,但它們帶來的麻煩可能不僅是家具上的抓痕或地毯上的腳印。一條寵物狗的「碳足跡」可能比一輛汽車還高。

  「碳足跡」用于衡量各種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量,溫室氣體排放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生態足跡」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條狗與兩輛車

  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建築學教授布倫達·瓦特和羅伯特·瓦特通過測算得出結論,一條體型中等的寵物狗一年的碳排放量是一輛排量4.6升的豐田陸地巡洋艦行駛1萬公裡碳排放量的兩倍。

  布倫達和瓦特使用多種測算方法,把寵物帶來的生態影響與汽車和家用電器對比。與以往測算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方式不同,兩人通過計算為寵物提供足夠食物所需土地面積來計算「生態足跡」。

  英國約克大學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約翰·巴雷特基於自身研究計算出動物生態「生態足跡」數據和瓦特的結論幾乎一致。

  「養條狗確實是件奢侈的事,因為(生產)肉製品的『碳足跡』很高,」巴雷特說。

  「生態足跡」比較

  為測算寵物貓狗的「生態足跡」,瓦特分析了幾種常見寵物食品成分。一條中等體型寵物狗每天標準食量為300克幹狗糧,其中包括90克肉類和156克穀類。據瓦特測算,這些食物乾燥前相當於450克鮮肉和260克穀類,即一年內這條寵物狗要吞下164千克鮮肉和95千克穀物。

  按每年產出1千克雞肉需要43.3平方米土地,獲得1千克穀物需要13.4平方米土地來算,這條寵物狗的年「生態足跡」為8400平方米。對於德國牧羊犬這樣的大型犬,年「生態足跡」可達1.1萬平方米。而一輛排量4.6升的豐田陸地巡洋艦,按年行駛1萬公裡計算,「生態足跡」為4100平方米。

  此外,一隻貓的年「生態足跡」為1500平方米,一隻寵物鼠的年「生態足跡」為140平方米,一隻金絲雀的年「生態足跡」為70平方米,一條金魚的年「生態足跡」為3.4平方米。

  環保看貢獻

  「我決不會想到一條狗的『碳足跡』和一輛車一樣高,」「碳足跡」網站常務董事約翰·巴克說。

  布倫達和瓦特合著有《吃掉你的狗》一書,英國《獨立報》27日評論說,這一建議不會得到廣大養狗人士的認可。

  當然,作者本意並非建議大家吃掉寵物,而是提醒人們注意日常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在如何使用土地上多加考慮。

  動物是否「環保」取決於體型大小、食物消耗量和它們對人類的貢獻。一條體重30公斤的大狗不如一條7.5公斤重的小狗「環保」。照此邏輯,平均體重5公斤的貓對環境的威脅就更小。

  書中寫道,一對兔子一年可產36隻後代,可向人類提供72千克兔肉,以此抵消飼養者的部分「碳足跡」。至於雞和蜜蜂,它們不但體積小,還能向人類提供食物,是更「環保」的動物。(康雯萱)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碳足跡遠高於農村 須轉變消費方式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實習記者 周麗麗 2012年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北京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起,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
  • 生態足跡報告稱環境問題正制約經濟發展
    中國要想在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實現不透支地球資源的目標,那麼,解決碳排放和城鎮化問題至關重要。15日發布的《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0》指出,過去的三十年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人均收入增長了50多倍。然而,迅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集約化也增加了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在京發布
    中國園林網12月14日消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今天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指出,可持續消費逐漸成為中國綠色經濟轉型的關鍵,更多措施可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每兩年發布一次,記錄中國對自然資源的需求。
  • 敢為人先 極星汽車公布旗下車型碳排放數據
    電動汽車真的足夠清潔嗎? 如果僅從排放的維度來看,電動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從電動汽車的全生命周期看,包括材料的使用和加工、製造、使用、報廢,電動汽車似乎並沒有想像中的清潔。那麼,如何衡量電動汽車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汙染呢?
  • 經濟每月談:新型城鎮化與生態足跡
    2015-08-28 15:33:07李琳: 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一些研究,在中國生態足跡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右面那張圖上城市的城鎮化率和中國整個生態足跡的增長率是相一致的,都是正相關的。城市化率高,生態足跡也高。城市人口的生態足跡高於農村人口。生態足跡是什麼概念?
  • 《中國生態足跡報告》: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
    受消費模式的拉動,中國生態足跡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高於生物承載能力,生態赤字正逐年擴大。10日開幕的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0年會(下稱「國合會」)公布了《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據報告稱,2007年中國的人均生態足跡達到了2.2全球公頃。
  • 報告稱中國生態足跡已遠超自身承載力
    【財新網】(記者 崔箏)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中國生態足跡報告2012》,報告指出:自1985年以來,中國人均消費的增速逐漸超過生態效率的提高速度;從2003年開始,人均生態足跡增長成為驅動中國生態足跡總量增長的主要因素。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必須在提高生態效率的同時,轉變消費方式。
  • 【地理吉尼斯】全球碳排放排行榜
    化石燃料燃燒、工業生產廢氣、汽車尾氣排放、大規模農業生產等人類活動都將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導致全球氣溫加速提升,引發了一系列全球氣候變化事件。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的氣溫上升,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節能減排,今天吉奧格拉菲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世界碳排放的情況。
  • 生態赤字之憂:80%的省份生態赤字
    如果從銀行帳戶中取錢的速率總是高於這些錢生息的速率,帳戶就會虧空。同樣道理,如果人們消耗資源的速度總是超出資源的再生速度,就會出現生態赤字。16日,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說,從生態產品(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供給的角度看,也是存在「赤字」的,生態產品為人們提供的服務能力遠遠不夠。
  • 【知識】|「生態足跡」概念及其演化
    」(Ecolgoical footprint,EF)這一概念以來,該概念不斷演化出許多其它足跡概念,如「水足跡」、「碳足跡」等。它的應用意義是: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 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的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規劃和建議。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不失為一種略顯高級的方法(反正誰也看不懂) 生態足跡的概念是由加拿大William Rees 教授於1992 年首先提出的, 隨後他和學生Wackernagel博士提出具體的計算方法,並估算了52 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這裡楊開忠教授的《生態足跡分析理論與方法》裡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生態足跡測算數據,生態足跡理論講了也很多,
  • 地球不堪重負 貧富國家生態足跡差距擴大
    《地球生命力報告》中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數(LPI),即跟蹤記錄2600個物種中9000多個種群的變化情況,來衡量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1970年以來,地球生命力指數下降了28%,其中熱帶是重災區——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61%。在生物多樣性不斷喪失的同時,人類的生態足跡——在本報告中用來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需求的重要指數——已經超過了地球生態系統的供給能力。
  • 你聽說過生態足跡嗎?
    生態足跡可不是指某個人在土壤、沙漠、溼地等自然生態環境中留下的腳印,而是指人、城市、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影響所留下的痕跡。 為什麼要研究生態足跡? 在地球生態環境備受關注的今天,人們設計出多種指標來衡量人類行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生態足跡就是其中之一。生態足跡可以這樣理解:一隻負載著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城市、工廠、鐵路、農田等的巨腳,踏在地球上時留下的腳印就是生態足跡,它可用來衡量一個人、一座城市或者一個國家在佔用生態資源和環境方面對地球所烙下的「傷痕」。
  • 生態.生存.生命「三生共同體」協調耕育足跡發展
    由此產生的人類共同體組織,能夠創造出高於個體的生存能力。這是人類延續至今、並佔據自然界高位。人類完成生存競爭的同時,也與其他的族群人類共同體形成了競爭關係,隨著生產力提高和技術進步,把外部競爭轉變為內部消化,有利於避免生死存亡的對決,推動更大共同體形成。2.
  • 環保科普專欄——什麼是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的用於定量研究和判斷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的新方法,是加拿大教授Willian E.Rees等提出的生態經濟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它以各種資源和能源消費項目折算為耕地、草場、林地、建築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海洋(水域)等6種生物生產面積類型,並將這些具有不同生態生產力的生物生產面積通過轉化為具有相同生態生產力的面積,以對生態狀況進行定量,測算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確定人類是否處於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範圍之內。「生態足跡」也稱「生態佔用」。
  • 什麼是生態足跡?
    &nbsp&nbsp&nbsp&nbsp生態足跡又叫「生態佔用」,人類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活動都需要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並且產生大量的廢物,生態足跡就是用土地和水域的面積來估算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從而評估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和環境的影響,即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某一人口單位
  • 箭在弦上:鋁行業碳排放交易
    2019年電解鋁行業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約為4.12億噸,約佔全社會二氧化碳淨排放量100億噸的5%,碳足跡較大。2020年11月20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該《實施方案》針對發電行業,2013-2018年任一年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其他行業的自備電廠也被納入其中。
  • 教授大講堂|邱壽豐:生態足跡是一種度量方法
    若是要以一個定量工具來度量可持續發展,有十種方法,其中一種就叫「生態足跡」。此後,教授引用中英定義相結合的形式,解釋了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兩個英文名詞。總的來講,生態足跡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圈的需求,是定量度量可持續發展的十種方法中最簡單的一種方法;生態承載力則是對於具有生物可再生能力的土地或海域面積的數量的一種測度。
  • 「生態足跡」數據 英國將成全球首個公布國家
    「碳足跡」的概念早已為世人熟知,英國威爾斯則將於近期正式公布該地區「生態足跡」增長數據。屆時,英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正式公布這一數據的國家。威爾斯政府表示,將力爭在2020年前停止生態足跡增長,並於同期實現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電,以減少能耗。
  • WWF發布「生態足跡」報告
    本報北京4月20日電(記者張可佳)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公布了《亞太區2005生態足跡與自然財富報告》。該報告顯示,亞太區人民耗損資源的速度接近該地區自然資源復原速度的兩倍,而居住在該地區的人類所需的地球資源,即「生態足跡」,比該地區生態系統可提供的資源量高出1.7倍。    「生態足跡」是計量人類對生態系統需求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