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鼠形化石揭示哺乳動物的早期社群行為|《自然-生態與演化》論文
《自然-生態與演化》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Early mammalian social behaviour revealed by multituberculates from a dinosaur nesting site報導了可追溯至7550萬年前的鼠形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
-
《自然》研究論文揭示英語語言的百年演化
近日,發表於《自然》的一篇論文分析了大量從12世紀到21世紀的數位化文獻,為英語的演化提供了新見解。
-
蝦大小的嵌合體節肢動物帶來演化新認知|《自然》論文
《自然》本周發表的一篇論文An early Cambrian euarthropod with radiodont-like raptorial appendages報導了一種節肢動物的化石,該節肢動物的身體構造集合了不同節肢動物種群的特徵,包括五隻長在眼柄上的眼睛。
-
《自然-生態與演化》報導我校超深淵生物適應機制研究重要進展
海平面七千米以下的深海獅子魚照片4月15日,該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自然-生態與演化》),題為「Morphology and genome of a snailfish from the Mariana Trench provide insights into deep-sea adaptation」。
-
《自然》最新論文: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軟殼蛋演化確鑿證據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兩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對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羊膜動物的蛋的演化進行闡述,已研究發現關於軟殼蛋演化的確鑿證據。該研究論文介紹,羊膜動物所產的蛋包含一塊內膜或羊膜,可以幫助防止胚胎變幹。一些羊膜動物(如蜥蜴和烏龜)產軟殼蛋,另一些(如鳥類)則產高度鈣化的硬殼蛋。這種差異展現出不同的演化軌跡,鈣化蛋更能抵禦環境壓力,它們的演化在羊膜動物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因為它們有助於繁殖成功,進而推動該支系的擴散和分化。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
當人們在不斷強調棉鈴象鼻蟲作為「邪惡之波」的存在時,實質上是在試圖轉嫁災難的人為責任,或將之視為「上帝之舉」的天譴,或將之斥作自然的報復,從而抹殺棉鈴象鼻蟲在從昆蟲變成害蟲、變成棉花瘟疫的過程中,種族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土地分配製度以及生態破壞所扮演的角色。在吉森的「藍調」中,棉鈴象鼻蟲是一個強有力的音符,甚至是一段自成曲調的樂章,但是它仍然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
-
演化隔離給了恐狼劣勢性狀 |《自然》論文
《自然》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Dire wolves were the last of an ancient New World canid lineage發現,恐狼與現生類狼物種最後一次擁有共同祖先大概是在570萬年前。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植物自身不具備歷史,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它便在其生態位中上演著一部關於物種存續、繁殖、競爭的演化史。但是對歷史研究者而言,如此演化史逸出自己的知識框架與專業訓練,安全的做法是退回文化分析的傳統當中,講述棉花的文明史。
-
自然世界生態系統
人們從研究多生物組成的單一生態系統,到今天繼續考察包括人在內的諸多生態系統組合成的生態世界,生態科學從純自然科學的視角走出來,肩負起如何讓以徵服和改造自然為己任的社會認識自然世界、善待生態系統的艱巨任務。
-
臺北雙年展:人類自然書寫的演化歷程
2018臺北雙年展的主題為「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由長期耕耘環境實踐的藝術家吳瑪悧與義大利籍現任V-A-C基金會藝術總監範切斯科·馬納克達共同策展。此次雙年展關注與人類切身相關的環境與生存議題,探究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演變的特質,以及這項特質如何被反映在藝術與機構的運作機制中。
-
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扇貝發育演化研究獲進展
《自然》(Nature)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日前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保忠課題組參與完成的研究論文"Scallop genom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evolution of bilaterian karyotype and development",課題組副研究員郇聘為該文並列第一作者。
-
生物集群滅絕:生命演化中的自然現象
生物集群滅絕:生命演化中的自然現象2017-09-19 09:09 來源: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生物的滅絕與新生是生命演化中的自然現象,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是5次集群滅絕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造成了陸生生物大約70%的科和海洋生物95%的物種消失,繁盛於古生代早期的三葉蟲、四射珊瑚、床板珊瑚、超類有孔蟲以及海百合等全部滅絕,生物礁生態系統全面崩潰,古生代海洋中由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著生物群落迅速退出歷史舞臺。三疊紀末生物集群滅絕發生在2.08億年前。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希臘自然哲學 宇宙演化的思想
希臘哲學開始時的自然哲學,除了探討萬物的本源外,主要討論的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問題;而在神話中卻早已在討論這些問題了。不過在神話中,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如日、月、江、海、雷、電等是作為人格化的神出現的。神話中將這些自然現象的產生歸於諸神間的父子、夫婦、兄弟關係。找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赫西奧德的《神譜》。它將古代流傳下來的有關諸神的龐雜傳說,整理出一個一脈相承的譜系。這部長詩主要分三個部分:(一)宇宙譜,敘述宇宙的演化過程;(二)神譜,敘述以宙斯和克羅諾斯為代表的神的譜系;(三)英雄譜,敘述半神半人的英雄的譜系。
-
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生態文明建設與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是世界潮流。進入21世紀,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在歐洲呼聲日漸高漲,這種方法顛覆了以往片面依賴技術手段實施生態治理的認知,提倡依靠自然的力量應對風險,著眼於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協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思路。
-
在生命的演化背後,揭露的是殘酷的自然真相
這是一本寫給孩子的地球生命簡史,其內容通過清晰的脈絡和豐富的圖文知識,系統地向小讀者們展現了諸多生命的神奇演化過程,其中就包括我們人類自己。那麼,究竟什麼是演化呢?在書籍的開篇,作者杜格爾.迪克遜就以「遷徙途中迷失方向的鳥兒不得不在小島以蝦為食繁衍生息」為實例,向孩子們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殘酷自然法則,也為後續內容的講述做了完美的鋪墊。
-
堅持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生態哲學觀點
恩格斯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問題進行了關注和剖析,全面分析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高瞻遠矚地看到了人與自然關係惡化後的生態危機。它包含著豐富、深刻的生態哲學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2020年成轉折點,地球生態失衡,人造物超過自然生物量
因為疫情的原因,2020年已經被人們視為世界格局的重新布局的轉折點;除了這個「轉折點」以外,2020年也成為了人類發展和地球自然生態環境的轉折點。我們知道人類作為地球生態鏈中的霸主,憑藉自己的智慧以及勤勞的雙手成為了改變自然環境以及地球地理地貌的主要力量。
-
上海需要配一座頂尖的自然博物館-自然博物館 紫羚羊 自然之美...
從外灘到靜安雕塑公園,上海自然博物館在150歲生日將近之際,悄然完成了從古老樸實到趣味時尚的轉變。本周日,自然博物館新館將正式對公眾開放,對於期待已久的市民、遊客來說,這不僅僅代表著一座新館的落成,更意味著上海這座城市又有了一處全新的歷史、文化地標;為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一架動力十足的引擎。
-
《自然》雜誌:中國科研論文領跑亞太
新華網上海3月26日電(記者王琳琳)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對外公布了《2015亞太自然指數》,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科研論文總量繼續領跑亞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入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機構十強,中國科學院位居亞太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