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兩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科學家們通過對包括鳥類、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羊膜動物的蛋的演化進行闡述,已研究發現關於軟殼蛋演化的確鑿證據。
其中,一項研究認為最初的恐龍所產的蛋可能是軟殼蛋,這與一般的流行觀點——恐龍產的是硬殼蛋相左;另一項研究描述了一個來自約6600萬年前南極洲白堊紀沉積物的大號軟殼蛋,也是迄今在南極洲發現的第一個化石蛋。
該研究論文介紹,羊膜動物所產的蛋包含一塊內膜或羊膜,可以幫助防止胚胎變幹。一些羊膜動物(如蜥蜴和烏龜)產軟殼蛋,另一些(如鳥類)則產高度鈣化的硬殼蛋。這種差異展現出不同的演化軌跡,鈣化蛋更能抵禦環境壓力,它們的演化在羊膜動物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因為它們有助於繁殖成功,進而推動該支系的擴散和分化。不過,軟殼蛋鮮有化石記錄,因此難以研究從軟殼蛋到硬殼蛋的過渡。
當中一項研究論文通訊作者、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等通過研究原角龍和鼠龍的含胚胎化石蛋,發現它們都是軟殼。研究者認為,鈣化硬殼蛋在恐龍中至少獨立演化了3次,並可能從一系列原始軟殼型發展而來。軟殼蛋可能被埋在溼潤的土壤或沙中,之後藉助植物物質分解所發的熱來孵化,就像如今的某些爬行動物一樣。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朱莉婭·克拉克(Julia Clarke)、盧卡斯·勒讓德(Lucas Legendre)是另一項研究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他們描述了來自南極洲的一個近乎完整的足球大小的軟殼蛋,這是迄今描述的最大的蛋之一,其大小僅次於馬達加斯加已滅絕的象鳥所產的蛋。該軟殼蛋的尺寸和薄殼(缺少透明的外層)暗示其為卵胎生,即一個「發育不全」的卵子在母體內發育,待產出後立即孵化。該軟殼蛋被劃歸為一個新的分類,雖然其母體依然成謎,但論文作者認為它可能是一種如滄龍的巨型海洋爬行動物所產。
針對約6600萬年前南極洲的軟殼蛋研究,瑞典隆德大學、烏普薩拉大學兩位學者同期發表觀點文章則提出另一種解釋——它是一種恐龍產的蛋,這一假設性解釋的依據是該軟殼蛋的估算重量接近於鳥類和非鳥恐龍已知最大的蛋的重量,而且後面兩類都在南極洲留下了化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