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驕陽似火,單調而悲傷的曲調在窒息的空氣中迴蕩,一道道赤裸的黑色脊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昔日的鞭痕,一株株並不高大的植物上綻放著雲朵般輕軟的白色纖維。這是人們所熟識的19世紀後半葉美國南部景觀,內戰的結束並沒有終結該景觀上發生的故事:棉花依舊是利潤最豐厚的作物,非裔美國人解除了奴隸的身份,但是無法擺脫經濟依附的枷鎖。奴隸變成佃農,他們回到熟悉的棉花種植園中,機械地重複舊日的工作,掙得僅夠謀生的微薄薪水,自由止於一紙文書。直至1892年,這片景觀的故事中出現了一群新的參與者。它們身軀微小,行動遲緩,作為個體又不堪一擊;但是它們擁有強大的繁殖能力,一季可以生產200萬到1200萬隻後裔,足以使之成為一方霸主。這群新角色的學名為Anthonomus grandis,英文俗名則顯赫得多——boll weevil,中文為棉鈴象鼻蟲。

這些飛蟲的故鄉位於後來成為墨西哥的土地上,人為的國家邊界難以阻隔其扇動的雙翼。昆蟲學家普遍相信早在德克薩斯州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之前,棉鈴象鼻蟲便已來到美國,但是其真正被確認的時間是1892年,彼時,德克薩斯的棉花產量為150萬包(每包500磅)。棉花經濟的黃金時代帶來了棉鈴象鼻蟲的高光時刻,到1904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在其國情諮文中宣稱,美國的健康與安全所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是「一種中美洲的昆蟲,在德克薩斯大肆繁殖,業已造成巨大破壞」。從1892年到1904年,棉鈴象鼻蟲不斷向北徵伐,直至抵達大西洋,佔領整個南部棉花州,時人將之比作內戰後期謝爾曼將軍向大海的進軍,「但是帶來更大的浩劫」。美國農業部和各州農業部門的專家、昆蟲學家、化學家、經濟學家紛紛投入到對棉鈴象鼻蟲的研究當中,與此同時,這些棉鈴象鼻蟲也出現在南部民間故事中甚至成為主角。它們被稱為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昆蟲,是南部棉花種植園主的夢魘,南部賴以生存的棉花經濟的瘟疫。據統計,自1892年到20世紀末,棉鈴象鼻蟲共摧毀了數百億磅棉花,造成損失達一萬億美金。

不過,也有人看到了伴隨棉鈴象鼻蟲的到來而出現的契機。1919年,阿拉巴馬州的因特普萊斯市在其市中心豎立了一尊希臘女神的雕像,全然復古的藝術,旁邊的石刻卻寫道:「棉鈴象鼻蟲紀念碑,1919年12月2日。謹以此向棉鈴象鼻蟲以及其作為繁榮的先驅者所做的一切致以深沉的謝意」。1949年,女神雙手捧起的聖碗中被放入一隻重達50磅的棉鈴象鼻蟲塑像。它所講述的是一個全然不同於流傳在南部棉花田間的故事。在這個阿拉巴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棉鈴象鼻蟲1918年的到來促使他們轉向花生的種植與生產,進而打破了單一種植的農業格局,開始了多樣化作物經濟。更有歷史學者認為,它們是美國南部棉花經濟惡性循環的終結者,革命性地重組了美國鄉村經濟,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並且推動了20世紀20年代黑人向北部州的大遷移,後者徹底改變了美國的族裔地圖和文化社會形態。

無論是時人對棉鈴象鼻蟲導致的災難的描繪,抑或是對其帶來的契機的讚美,還是後來歷史學者賦予其改變美國南部歷史地位的論述,都令這個小小的昆蟲背負了過多無力承擔的歷史責任。毫無疑問,從1892年起,它成為美國南部歷史演化過程的積極參與者。但是,在某種程度上,如美國南部環境史家詹姆斯·吉森在其出版於2011年的著作《棉鈴象鼻蟲藍調》中所言,棉鈴象鼻蟲之於美國南部社會、文化、經濟、族群關係的改變,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影響。當人們在不斷強調棉鈴象鼻蟲作為「邪惡之波」的存在時,實質上是在試圖轉嫁災難的人為責任,或將之視為「上帝之舉」的天譴,或將之斥作自然的報復,從而抹殺棉鈴象鼻蟲在從昆蟲變成害蟲、變成棉花瘟疫的過程中,種族主義、資本主義經濟、土地分配製度以及生態破壞所扮演的角色。在吉森的「藍調」中,棉鈴象鼻蟲是一個強有力的音符,甚至是一段自成曲調的樂章,但是它仍然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內戰後南部的歷史並不是一部棉鈴象鼻蟲史,正如人類歷史也無法被還原成任何一部單一因素的歷史,無論是瘟疫史、食物史,還是種族史、性別史。雖然當我們宣稱人類歷史就是一部某某史的時候,可以講述一個如同因特普萊斯城那般鮮為人知而又充滿戲劇化的故事,但是故事終究僅是故事,無法涵蓋歷史的複雜性,更無法替代基於複雜性分析而提出的歷史解釋。

與那些過分強調棉鈴象鼻蟲影響的歷史學者相比,更多的歷史學者走向了歷史還原論的另一面——忽視棉鈴象鼻蟲以及自然與人類歷史之間的相互影響。2015年,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斯文·貝克特出版《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一書,囊括包括美國歷史學最高獎班克洛夫特獎在內的諸多圖書獎,成為當季熱門。此書將美國歷史的經典論題帶入全球史的視野當中,既代表了資本主義史的復興,又標誌著美國史全球化敘事的崛起;無論從時間尺度還是空間跨度,都遠遠超越了美國南部所能涵括的思考,構建了一部氣勢恢宏的資本主義擴張史。

然而,在一個環境史學者看來,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著作。貝克特在導論中寫道:「這種輕柔鬆軟的白色纖維佔據此書的中心地位」,而事實上,在這部由棉花創造的帝國興亡史中,有棉花種植者、棉花紡織者、棉花經營者,有機器、制度、金錢、國家,有資本主義不斷變遷卻始終被清晰呈現的面目,唯獨沒有棉花,更沒有與棉花息息相關的複雜生態圈——水、土壤、氣候、植被、動物、微生物。但正是這些有機物與無機物,令一種單一作物的種植成為可能;而生態圈的變遷又不斷地制約、重構著棉花帝國,挫磨其一往無前的信心。對貝克特而言,所謂佔據中心的棉花是種植園中的作物,是軋棉機中的纖維,是紡紗廠的產品,卻不是經歷了一千萬至兩千萬年的漫長演化,在不同時空中佔據不同生態位的,作為一種植物而生長的生命。在棉花被賦予一切可能的社會屬性時,它的自然屬性被剝離甚至遺忘。

誠如貝克特所言:「這種植物自身無法創造歷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植物自身不具備歷史,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它便在其生態位中上演著一部關於物種存續、繁殖、競爭的演化史。但是對歷史研究者而言,如此演化史逸出自己的知識框架與專業訓練,安全的做法是退回文化分析的傳統當中,講述棉花的文明史。無論其分析的取徑是南部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與白人至上,抑或血腥的戰爭資本主義之興起和民族國家的建構;無論是局限於1919年因特普萊斯城的個案研究,還是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究其根本,都是一種簡單化的歷史解釋,迴避了歷史的複雜性,迴避了現代自然科學對歷史學家思維方式的智性挑戰。

在現代自然科學中,對歷史學者而言,最具啟發性的理論之一是達爾文的自然演化學說。達爾文在自然中發現了歷史,他的後繼者們則在自然與文化的協同演化中發現了二者自智人物種誕生以來便未曾分割的糾結聯繫。在歷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看來,環境史得以成立,其一在於人類與自然其餘部分的協同演化,其二則在於二者共同經歷的脆弱性。美國環境史家埃德蒙·羅素在其大作《演化史:結合歷史與生物以理解地球上的生命》中提出了「演化史」的概念,他將之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人類影響了自身和其他物種的數量;第二,人類引發的演化形塑了人類歷史;第三,人類與非人類群體協同演化,或者說持續地相互影響;第四,比之單獨的歷史學或者生物學,演化史這個新學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過去和當下。

關於協同演化,最經典的範例莫過於棉鈴象鼻蟲與殺蟲劑。由於大面積的單一種植,引發棉鈴象鼻蟲的數量爆炸,從而刺激殺蟲劑的廣泛使用。棉鈴象鼻蟲在第一代殺蟲劑使用後產生抗體,倖存下來的昆蟲的後裔攜帶這種抗體,迫使化學藥劑公司推動技術演化,升級其產品,形成了昆蟲抗體—殺蟲劑的協同演化。值得注意的是,如此演化並非是在二者之間進行的封閉迴路,而是形成巨大的生態與文化演化網絡。生態網絡的議題是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中討論的中心問題,講述人類物種如何與自然界其他物種以及無機物分擔同樣的環境風險。而與生態網絡相互影響的文化網絡的演化,正是歷史學者的研究課題。在此協同演化中,不同時間、空間、生態中的權力結構與財富分配都在發生著改變。棉鈴象鼻蟲不僅是一種符號,或是空穴來風的焦慮,它同樣是真實的物質性存在,其背後是一種並非由人類所創造的強大力量,與殺蟲劑、軋棉機、資本主義、種族壓迫一道共同影響了棉花帝國與美國南部的歷史。

今日,當新冠肺炎將現代社會置於恐慌與焦慮當中,我們中的很多人開始意識到自然在生活中的強大存在。身為歷史學者,需要用今日的智慧重新啟發對去日之史的認知,認識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唯有此,方能真正定義人類的過往與現在,人類的棲息之地,以及人類自身。

(作者:侯深,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16日 14版)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文化與自然協同演化的複雜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達爾文在自然中發現了歷史,他的後繼者們則在自然與文化的協同演化中發現了二者自智人物種誕生以來便未曾分割的糾結聯繫。在歷史學家唐納德·沃斯特看來,環境史得以成立,其一在於人類與自然其餘部分的協同演化,其二則在於二者共同經歷的脆弱性。
  • 人類的文化演化和文化智能
    人類和動物的不同是,人類經歷了文化演化,並在文化演化中獲得了文化智能。 人類文化演化的源頭,也就是說,文化演化的開端,源自符號指稱的生成和應用。對此,德國人文學者的《人論》專著作了論述,把人稱之為符號動物。至於符號指稱的發生是先驗的還是經驗的,按照美國學者的見解是,符號指稱發生於食物分享的分配指稱需要,是從遠古時代群體狩獵採集的食物分享生活中經驗歷史地發生的。
  • 文化如何決定人類的演化過程?
    本文中,所謂文化,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各種工具的製作和使用,火的使用和保存,烹飪技術,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飲食偏好,農業技術,關於各種動植物的知識等等。它是人類祖先/人類在後天學習和發現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它通過代際的傳承和積累逐漸的形成。 人類能從非洲出走,而後遍布全世界,主要是通過文化進行適應的,而較少通過生物演化。
  • 理察·普魯姆談美的演化:美是水到渠成的事
    理察·普魯姆(澎湃新聞 蔣立冬 繪)理察·普魯姆(Richard Prum)是美國耶魯大學的演化鳥類學家、皮博迪自然歷史博物館(Yal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鳥類學策展人和脊椎動物學首席策展人,曾獲麥克阿瑟獎和古根海姆獎,為探索恐龍羽毛和顏色做出了重要貢獻
  • Nature人類行為:文化演化不比生物更快
    用道金斯的術語來說,這是一個模因(meme)主導基因、文化勝過自然的時代,在某些人類沙文主義者眼中,也是人類優越於其他物種的理由。順應趨勢,2016 年的世界地質大會上正式宣布,繼更新世和全新世之後,地球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年代——「人類世」(Anthropocene)[1]。
  • 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南農陳發棣教授課題組揭示菊屬及其近緣屬的演化關係和演化歷史
    但菊花的起源地點、起源時間以及演化歷史等還存在許多爭議。菊屬及其近緣屬物種的演化歷史和演化關係是探究菊花起源的重要依據。物種的進化受到環境的驅動和選擇,其演化歷史與其周邊地理環境的演變息息相關,而探究這種演化歷史和內在關係,需要生物地理學、生態學、古植物學、古生地理學、古然氣候學及古生態學等多方面的綜合分析。然而,菊花相關研究還很缺乏。
  • 尋覓地球遠古生命揭示奧秘和演化歷史
    」他們研究的對象是各種地質時代中的生物化石,所揭示的是遠古生命的奧秘和生命演化的歷史,是一個生命進化過程中的真實而又神奇的故事。  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的中國唯一  「在古生物學和地層學領域,我們是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朱懷誠告訴記者,實驗室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1989年批准建立的中國科學院開放實驗室。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發展,一些和人類及家養動物健康相關的寄生蟲基因組被解析。
  •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簡史丨文化客廳NO.31
    在人類的歷史上,作為所謂的「高級動物」與野生動物之間關係很是複雜,人類先是脫穎而出號稱是大自然的主人,而後馴化動物、與之共生,甚至最近的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播到人類身上的反噬。在人類文明史中野生動物是否做出了貢獻?我們應該與野生動物保持什麼樣的關係和距離?3月13日,疫期特別策劃第四期,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世紀文景,邀請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鑫,給大家講講野生動物與人類的那些事。
  • 科學網—飲食和演化歷史塑造鯨魚腸道菌群
    本報訊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鬚鯨的腸道菌群和陸地上食草動物較為相似。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越是早期的人類歷史,越是強調體質演化,越是強調自然環境條件變化的影響。但從根本上說,人類的演化主要還是文化演化,文化是人類的根本特徵!   縱覽人類演化史,我們一定會為演化的兩個方面所吸引:一個方面是人類演化不可避免的趨勢,儘管存在不同的演化分支,但是人類似乎是一往無前地走向了以文化適應為主的生存方式,那些仍然依賴體質適應環境的物種最終都走向了絕滅。
  • 人類的演化發展已到達一個歷史新階段並正向這個階段轉進
    從自然的生化不息律來說,每個人一生的行為方式都有助於類的生生不息才符合自然之道,從人類文化觀來講也才擁有完美與有意義的一生。為蒼生立生命為萬民謀福祉既是中華文化的社會觀也一向是人間「聖賢」之道,故而「利他利眾才能利己」既是自然實現動態平衡的內在關係法則亦是人類能實現傳承不息的人道準則。
  •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希臘自然哲學 宇宙演化的思想
    希臘哲學開始時的自然哲學,除了探討萬物的本源外,主要討論的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問題;而在神話中卻早已在討論這些問題了。不過在神話中,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如日、月、江、海、雷、電等是作為人格化的神出現的。神話中將這些自然現象的產生歸於諸神間的父子、夫婦、兄弟關係。找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赫西奧德的《神譜》。它將古代流傳下來的有關諸神的龐雜傳說,整理出一個一脈相承的譜系。這部長詩主要分三個部分:(一)宇宙譜,敘述宇宙的演化過程;(二)神譜,敘述以宙斯和克羅諾斯為代表的神的譜系;(三)英雄譜,敘述半神半人的英雄的譜系。
  • 滬諺:歷史活化石,文化土特產
    當地人文歷史悠久,18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兩百多年間,陳行地區的文化空間相對封閉,形成了獨特的民俗社會和語言環境,產生了大量的諺語。這些諺語生動形象,鄉土氣息濃厚,又富有哲理。當地人交談時,經常諺語脫口而出,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 陝北歷史文化的民俗多元性(1)
    陝北地處中國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徵伐的戰場,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據此而形成的陝北歷史文化在禮儀、飲食習慣、服飾居所、民間藝術、方言、地名等方面都體現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 動物所揭示非模式哺乳動物與其寄生蛔蟲協同演化的基因組學機制
    協同演化(Coevolution)指兩個或多個物種通過自然選擇的過程相互影響彼此的演化,按種間關係可分為互利的協同演化和拮抗的協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蟲的協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協同演化。已有的關於協同演化遺傳機制的研究較多集中於候選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組水平的研究。
  • 外媒:史前文化新發現不斷改寫人類演化歷史
    有人認為後者是最古老的虛構生物雕塑品(約4萬年歷史)。但是,出現狩獵場景的時間相比之下要晚得多。這類場景大量存在於地中海地區,但其年代遠晚於在印度尼西亞的發現。然而,上述內容並不能證明什麼,因為人們隨時可能在某個洞穴的拐彎處發現新東西並推翻先前所有的理論。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