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滬諺的源頭是上海浦江鎮陳行地區。當地人文歷史悠久,18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兩百多年間,陳行地區的文化空間相對封閉,形成了獨特的民俗社會和語言環境,產生了大量的諺語。這些諺語生動形象,鄉土氣息濃厚,又富有哲理。當地人交談時,經常諺語脫口而出,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來自日常生活的滬諺可根據內容分為時政、修養、事理、社交、生產、自然等類別,具有五大特徵:一是使用原生態的老派上海方言,可稱為「歷史活化石」「文化土特產」。二是真實反映舊時上海鄉村農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風情。三是多為「不知書」而「達理」者的口頭創作,顯粗俗,欠文雅,但「俗而可耐」。四是由於人口多,民風揚,題材廣泛,層出不窮,詞條蘊藏量大於社會形態單一的地區。五是修辭手段豐富,話語「煞根(滬語:徹底)」到位,卻又充滿善意。
滬諺之所以能在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是因為它作為語言精華,還能典型地反映城市變遷、歷史演化、文化理念以及人文價值觀的脈絡。不過令人擔憂的是,滬諺說得很溜的人大約都在五十歲以上。年輕人中說滬諺的越來越少了。
現在政府鼓勵當地人說滬諺,在浦江鎮的社區、學校開展學習滬諺的活動,同時歡迎新上海人加入學習的隊伍。政府方面把《滬諺新編》等相關書籍送給如筆者這樣來上海發展的外來人口,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喜歡生動形象、散發著民間智慧的滬諺,應該說還是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滬諺幾則:
1.「鄉下姑娘想學上海樣,學死學煞學勿像,剛剛學來七分像,上海又在換花樣」。形容鄉村姑娘「趕時髦」。
2.「寧可學了不用,不可用時不能」。指正確的學習態度。
3.「七人八主張」。形容大家都想拿主意。
4.「文官三隻手,武將四隻腳」。形容舊時文官易貪腐,武將擅逃跑。
——摘自《滬諺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