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是世界著名花卉,栽培菊花最早起源於中國,具有悠久的人工選育歷史。但菊花的起源地點、起源時間以及演化歷史等還存在許多爭議。菊屬及其近緣屬物種的演化歷史和演化關係是探究菊花起源的重要依據。物種的進化受到環境的驅動和選擇,其演化歷史與其周邊地理環境的演變息息相關,而探究這種演化歷史和內在關係,需要生物地理學、生態學、古植物學、古生地理學、古然氣候學及古生態學等多方面的綜合分析。然而,菊花相關研究還很缺乏。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菊花團隊題為Small-scale alpine topography at low latitudes and high altitudes: Refuge areas of the genus Chrysanthemum and its allies的研究論文。本文選擇了橫斷山西南端一個具有特殊地理意義的矩形區域作為研究區域,開展全域深入的生物地理學及生態學調查與研究,該區域是目前中國亞菊屬分布緯度最低的物種密絨亞菊(Ajania sericea),與分布海拔最高類群(3200m)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以及櫟葉菊屬(Phaeostigma)物種重疊分布的區域。基於GIS、生態樣方以及SRAP分子標記等數據,對該區域菊屬及其近緣屬5個物種9個居群的形態多樣性、遺傳關係、植被群落及地形相關性進行分析,並結合該區域現有古地理學、古氣候學、古生態學研究結果,對菊屬及其近緣屬的演化關係和演化歷史進行了探究。
研究發現菊屬與亞菊屬的邊緣雌花形態存在自然的過渡類型,北坡向較低的光照強度及相對溼潤的生境有利於舌狀花伸長和進化。櫟葉菊屬與菊屬的遺傳距離相對較遠,而亞菊屬則處在二者之間。該區域的菊屬及其近緣屬物種,對海拔高度在3000m左右的多石地貌上的針葉(Pinus)—闊葉(Quercus)混交林邊緣生態群落的依賴程度極高,這些多石地貌和林緣群落成為它們在第四紀間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避難的生態島嶼。推測無舌狀花的櫟葉菊屬是蒿亞族中較為原始的類群,其蒿型(Artemisia-type)花粉更傾向於風媒傳粉,有舌狀花的菊屬則更為進化,其春黃菊型(Anthemis-type)花粉更傾向於蟲媒傳粉,而橫斷山隆起所造成的複雜地貌對菊屬及其近緣屬物種的形成、演化與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本文為菊花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方法和依據。
Fig. 2: Stony habitats, microphotographs of corolla and capitula for Chrysanthemum and its allies.
Fig. 5: The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of nine plots determined by GIS.
Fig. 3: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博士陳希為本文的第一作者,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陳發棣教授為通訊作者。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大理大學東喜馬拉雅生物多樣性研究院參與了研究。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9YFD10015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730081, 31870306),雲南省應用基礎研究計劃青年項目(2016FD070)以及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0-00407-9
About Horticulture Research
Horticulture Research 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現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英文期刊,是Nature旗下唯一的園藝領域專刊。所有關於園藝作物的基礎和理論研究都可以投稿。Horticulture Research 科睿唯安JCR2019影響因子:5.404,位於園藝一區(第1/36名),植物科學一區(第16/234名),遺傳學一區(第24/177名)。2019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基礎版):位於園藝小類一區,植物科學小類一區,農林科學大類一區(Top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