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外國攝影師拍攝的一組照片在網上熱傳。照片中展示了複雜多樣的北京,既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有破敗低矮的城中村;既有在兒童遊樂場快樂玩耍的「中產階層小花朵」,也有跟隨父母賣菜、蹬三輪的孩子……雖然這場景不止北京,也不止中國獨有,但仍令觀者震撼、深思——我國的貧富差距現狀到底如何?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李實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逐步擴大。
「衡量一個國家的收入差距,國際上通用的指標是基尼係數。」李實介紹,基尼係數最大為「1」,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最小等於「0」,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但這兩種情況都僅僅只會出現在理論上。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我國的基尼係數是多少?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居民收入的基尼係數2003年為0.479,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這之後逐年下降,2014年的基尼係數是0.469。而在20世紀80年代初,全國收入差距的基尼係數是0.3左右。李實分析說:「接近0.5的基尼係數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世界上超過0.5的國家只有10%左右;主要發達國家的基尼係數一般都在0.24到0.36之間。」
「在收入差距擴大的同時,我們還面臨財產差距擴大的問題,而且這一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重。」李實告訴記者,以往人們大多把貧富差距等同於收入差距,但實際上,居民在資產方面的差距也是衡量貧富差距狀況的重要方面。過去10年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的財產差距擴大速度遠遠要超過收入差距擴大的速度,個人財富積累速度非常快。在過去大約10年的時間內,人均財富的年均增長率達到22%,特別是房產價值的年均增長率達到了25%。而農村的財富積累速度年均增長率只有11%,相當於全國水平的一半。
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顯示,1995年我國財產的基尼係數為0.45,2002年為0.55,2012年我國家庭淨財產的基尼係數達到0.73,財產不平等程度近年來呈現升高態勢,明顯高於收入不平等。此外,家庭層次的財產不平等有兩個特徵:一、有家庭成員在體制內工作的家庭財產水平明顯高於在體制外工作的家庭,在體制內工作的家庭財產的增長幅度也明顯高於體制外家庭。二、中等收入家庭財產增長幅度大,而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財產增長幅度相對較小。
李實認為,未來幾年,我國的收入差距可能仍會處在高位徘徊狀態,既不會出現明顯擴大也不會出現明顯縮小的趨勢,基尼係數預計將在0.45—0.50之間波動。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差距有一定合理性,但由於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權力尋租造成的收入差距是不合理的
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有哪些?
李實認為,首先要正確認識貧富差距、收入差距。「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強調平均主義,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進入市場經濟後,強調按勞分配,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之間出現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一定合理性。」
專家們普遍認為,貧富差距不斷加大的主要原因,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部分領域改革不到位導致的機會不平等、資源分配不合理以及權力尋租等現象。
李實分析說:「當市場體系不健全,存在流動性障礙或市場扭曲時,收入差距加大的趨勢就難以避免。比如說勞動力市場不統一,戶籍制度導致農民工和城鎮職工在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雙軌制』運行;資本、土地交易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某些領域,政府對市場幹預過多,有大量的市場準入限制,使權力尋租帶來非法收入、灰色收入、腐敗收入……都是體制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過大。」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表明,2014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為0.469,低於2013年的0.473,實現「六連降」。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快於城鎮居民2.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2.75,比上年縮小0.06。
李實認為,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低收入群體的收入也在增加。因此,儘管貧富差距不斷拉大,但「二維效應」發生了作用,許多人一方面對富人收入增長較快不滿,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收入增加感到慰藉,社會心態相對穩定。
但專家們也提出,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貧富差距的老問題、新情況相互交織,亟須更好地研究、應對。
「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強調『質量更好、結構更優』的增長,更依賴於資本、技術帶來的創新驅動,這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影響較大,會進一步影響非技術、低學歷、低技能人才的就業和收入。」李實認為,未來幾年低端勞動力的工資收入不會像前幾年那樣增長較快,甚至有可能下降。如果不加快改革,統籌考量我國的就業結構、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可以預見到收入差距會越來越大。
研究表明,收入差距過大,會降低一個國家的平均消費傾向,消費不足會帶來內需不足,從而導致經濟增長緩慢;還會影響到低收入人群的人力資本的積累。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社會成員之間,特別是窮人和富人之間,難以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更為重要的是,它會使賴以實現機會均等的制度和政策失靈,威脅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人均國民收入超過1.2萬美元就是一個高收入國家。如果比較順利一點,可能在5—10年我國就能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但收入分配差距過大,是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否則將大大增加我們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李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