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2020-12-01 央廣網

本報記者 郭勉愈

  今年4月18日,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公布了2012年新增院士名單,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楊培東榜上有名。

  40歲的楊培東是當今國際頂尖的納米材料專家。今年5月23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北京大學見到了這位著名的科學家。楊培東應邀在北大作關於「廢熱發電」的學術講座。這是記者第二次見到楊培東。第一次是兩年前,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楊培東給人的印象是沉穩幹練,言談舉止中流露出自信。他講話不緊不慢,思路清晰,善於把前沿而艱深的學術問題剖析得深入透闢。

  談到自己的成功,楊培東認為這歸結於幾個因素:刻苦工作,善於思考,鍥而不捨,再加上名師指點。

  書香童年

  楊培東的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是幼兒園教師。父親對教育特別重視,鼓勵他們多讀書,曾訂閱當時比較熱門的《少年報》、《少年文藝》等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如果楊培東在學習上取得了好的成績,父親的獎勵就是幾本新的少兒讀物。

  楊培東文理科都很好,初中時不僅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奧賽上獲獎,還在華東六省一市作文比賽上得過大獎。當時楊培東所在的蘇州木瀆中學「尖子」班,競爭十分激烈。楊培東每堂課聽講都十分認真,儘量把老師的每一句話都記在筆記本上。

  楊培東性格很要強,什麼事情都要努力做到最好。他回憶說,那時候體育課有一個項目是跳箱,長1.2米、寬0.4米、高0.9米的跳箱對於楊培東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一開始根本跳不過。但楊培東不服輸。每次體育課下課之後,他都懇求老師把器材再留一會兒,讓他多練一練。

  中學畢業後,17歲的楊培東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楊培東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專業仍然是化學,師從著名材料科學家查爾斯?利伯教授。4年後,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哈佛的學習生活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剛開始的時候並不容易,語言障礙是第一大難關。但是,等這個關闖過了,學習也就很輕鬆了。」楊培東說,「與此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在哈佛學會了如何作研究。例如,怎樣發現重要的科學問題,怎樣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等等。這些經驗對於我以後開始獨立的學術生涯非常必要。」

  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及「誰對你的學術生涯影響最大」時,楊培東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我在哈佛大學的導師查爾斯?利伯教授。他是個了不起的研究員和導師。我十分欽佩他。他是我真正的榜樣。」接著,又補充道:「如果說我還有一點創新精神的話,這精神就是來自我的哈佛導師。」

  從哈佛畢業後,楊培東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儘管博士後工作只持續了18個月,但這段經歷對於楊培東的職業發展也十分重要。他說:「在聖塔芭芭拉,我是個博士後研究員,有充分的研究自由。我可以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後把它們轉化為現實。這段時間是我發展獨立研究技能的時期,對我後來的科研非常重要。」

  1999年,28歲的楊培東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聘書,成為該校化學系的助理教授。6年以後,他被聘為化學系終身教授。

  伯克利分校位於海邊,校園風景優美,一灣之隔即繁華的舊金山,而伯克利小城卻安詳寧靜,十分適合做學問。「我喜歡這所大學,因為這裡有很好的學生、同事,一流的設備和舒適的氣候。」楊培東說。

  納米世界

  納米領域的研究對象常常是精細如頭髮絲千分之一的金屬線、晶體結構,或者微小如一隻昆蟲的神經環路,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隱秘世界,而楊培東卻醉心於探尋其中的美。

  楊培東的研究重點始終是納米線的合成,以及這種技術如何應用於發光二極體、雷射器到電晶體、太陽能板等廣泛領域。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後,楊培東在學術生涯上一帆風順,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

  2001年6月,《科學》雜誌報導說,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納米線上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納米雷射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於未來的光子計算機。這篇論文,奠定了楊培東在美國納米研究領域的地位。

  半年之後,楊培東的小組又在美國《納米通訊》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已成功地找到一種製造「多層結構」納米線的方法,能夠使矽和鍺這兩種不同的材料交織組成單根納米線。

  2003年4月,英國《自然》雜誌刊登了楊培東研究組發表的單晶體氮化鎵納米管論文。這種納米管性質穩定且耐久,有優良的光電性能。現有的電子器件,無論計算機器件還是雷射器,依賴的都是二維的半導體接口。而楊培東小組則率先實現了二維半導體接口向一維的轉換。同時,半導體接口的接觸面積大大縮小。楊培東認為,從二維到一維這種維度的轉換,將產生巨大的應用潛力,在計算機器件、光電器件、化學和生物傳感器等領域,都將「佔有很大的一席之地」。

  兩年後,楊培東又與合作者共同研發出世界第一個液體納米電晶體,這將成為未來生化處理器的奠基性技術。

  2010年,美國能源部公布了一項1.22億美元的新能源研究計劃,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加州理工學院在未來5年裡合作發展「人工光合作用」的環保能源技術。楊培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成員之一。美國能源部表示,選擇這一研究團隊是經過激烈的競爭,參與研究的科學家都是頂尖級別,將極大地促進這項「革命性」能源技術的開發。

  楊培東向記者描繪了「人工光合作用」的前景:現在使用太陽能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矽材料太陽能板發電,而人工光合作用是把太陽能轉換為氫氣、甲醇或乙醇等化學燃料,直接用作汽車等機械的動力。目前全世界的能源近九成為燃油,如果能夠開發出直接的替代品,可以降低人類對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

  除了作研究,楊培東還是納米技術公司「NanosysInc.」和 「Alphabet Energy Inc」的創始人之一,擔任公司科技顧問委員。公司致力於將納米技術轉化到實際應用中去,實現工業化生產,目前運營情況良好。

  傑出的科研成果也給楊培東帶來很多榮譽。楊培東曾經獲得阿爾弗雷德?斯隆獎、貝克曼青年研究員獎,以及2007年度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艾倫?沃特曼獎」。「艾倫?沃特曼獎」每年只授予一位在科學或工程研究領域從事前沿工作的年輕科學家。成為該獎項候選人的前提條件是:年齡不能超過35歲,或者獲得博士學位不到7年。科學基金會在頒獎詞中說,楊培東在納米線、原子組裝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這些研究有望應用於一系列高技術設備,如計算機電路、新型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生物傳感器等。「艾倫?沃特曼獎」是楊培東科研生涯成功的標誌之一。

  因為一系列的成果和榮譽,2007年美國《科學》雜誌撰文報導了楊培東,文章題目為「Rapid Rise」,意即「青雲直上」。文章說,根據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數據,以1995年至2005年論文引用次數而言,楊培東名列最頂尖的十名材料科學家之列,他的論文平均引用次數超過100次,幾乎是僅居其次的科學家引用次數的兩倍。

  而根據湯森路透ISI公布的相關數據,近10年來,楊培東的工作在材料科學領域被引用的次數排名全球第一,在化學領域被引用的次數排名全球第十。

  說起為什麼能夠獲得這麼多重要的學術獎項,楊培東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這是因為我們在半導體納米線方面作了始創性的研究,尤其是在光學和能量轉換方面。我們是領導這個領域的為數極少的研究組。」

  薪火相傳

  2011年6月,以楊培東名字命名的「培東班」在蘇州木瀆中學成立。「培東班」是楊培東的兩所母校中國科技大學與蘇州木瀆中學聯合創立的,希望藉此探索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有機銜接,培養出更多的「楊培東」。中國科技大學對「培東班」進行指導和監督,並不定期指派專家、教授到木瀆中學進行授課、舉辦講座。

  培東班揭牌時,楊培東親自出席並為學生們作了一次報告會。此後,儘管工作繁忙,楊培東依然通過網絡隨時關注培東班的情況,還經常通過電話與師生們交流。

  雖然大部分時間在美國,楊培東仍與中國納米領域的科研人員有著密切的交流。2008年,應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之邀,楊培東出任客座教授,同時負責組建並領導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室,經常在中美兩國之間奔波。

  談到自己的科研經驗,楊培東認為,對於科研來說最重要的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把研究不斷推向前進,才能作出前人沒有作過的成果,創新是科研的生命。

  在美國學習、生活了20年,楊培東對中、美兩種文化都有著深入的了解和切身的體會。他認為對於外國人來說,美國的職場並不存在所謂的「玻璃天花板」,只要你有能力,而且作出成績,就能獲得相應的地位與肯定。而中國,隨著近年來不斷地改革與發展,社會環境也越來越好,「沒有感覺到兩國之間有太大的差異。」他說。

  雖然楊培東在學術研究領域已經「功成名就」,但依然勤奮,每天都要工作十三四個小時。楊培東最大的「業餘愛好」是陪女兒散步。提起7歲的女兒,楊培東的臉上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

  人物介紹:

  楊培東,1971年8月出生於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1997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今,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教授。200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客座教授。2012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報》 (2012-05-28 B2 人物)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楊培東說。 納米世界 納米領域的研究對象常常是精細如頭髮絲千分之一的金屬線、晶體結構,或者微小如一隻昆蟲的神經環路,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隱秘世界,而楊培東卻醉心於探尋其中的美。 楊培東的研究重點始終是納米線的合成,以及這種技術如何應用於發光二極體、雷射器到電晶體、太陽能板等廣泛領域。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後,楊培東在學術生涯上一帆風順,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學術成果。 2001年6月,《科學》雜誌報導說,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納米線上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納米雷射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於未來的光子計算機。
  • 美國和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新星楊培東
    新華網華盛頓1月1日電  在旅美的傑出中國人裡,科學家究竟佔多大百分比,沒有人統計過。但毋庸置疑的是,美國科學研究領域,一直盛產傑出的華人。楊培東,現年32歲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家,便是其中一名佼佼者。
  • 納米牛人楊培東今天衝擊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培東對納米光子學的貢獻,包括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使其成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如果這次能夠獲獎,楊培東將成為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出生、有大陸教育背景的首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楊培東的姐姐楊靜漪昨天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楊培東這些年獲得了很多獎項,獲得諾貝爾獎一直是他們全家人最大的夢想。
  • 華裔科學家楊培東獲美科學大獎
    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15日宣布,將2007年度「艾倫·沃特曼獎」授予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華裔化學家、納米技術領域專家楊培東。  美全國科學基金會在聲明中說,楊培東在納米線、原子組裝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研究」,並有望應用於一系列高技術設備,如計算機電路、新型太陽能電池板以及生物傳感器等。楊培東將在今後3年時間內獲得50萬美元的科研獎金。  「艾倫·沃特曼獎」是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的年度科學大獎,每年授予一位在科學或工程研究領域表現出色的年輕科研人員。
  • 頂級材料學家楊培東:納米科技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12月10在,在混沌研習社的課堂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頂級材料學家楊培東,用他的實驗室研究和產業結合經驗,細緻地分享了納米科技是如何走出實驗室,改變人類世界的。本文經混沌研習社(微信公眾號:dfscx2014)授權轉載,研習社是一所線上商學院,致力為創業公司培養具有網際網路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的創新人才。
  • 納米專家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或將根本解決全球變暖
    10月31日,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目前,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的太陽能轉化率已經達到了10%左右。未來,這項技術或將根本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抑制全球變暖,並製造清潔能源,解決能源危機。據楊培東介紹,他的團隊所構建的是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催化劑組成的獨特系統。
  • 國產晶片的落後,從美國楊培東院士開始
    楊培東納米晶片制裁中國晶片發展,那麼楊培東的功勞必須點讚!如果楊培東對國產晶片進一步「卡脖子」,阻止國產晶片材料取得突破,中國人將會給予有力的評論聲進行反擊。楊培東納米科技材料在全球屬於領先地位,中國人必須做好應付楊培東納米技術封鎖最壞打算,我們唯一能盼望的,只有19歲的申怡飛了。他在極化碼技術做出許多努力,只為了中國人不再被卡脖子,現在的美國5G企業無法脫離申怡飛5G白皮書協議,每年按時繳納中國專利費。
  • 又斬獲一枚全球科學大獎,楊培東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2020全球能源獎9月8日揭曉,華人科學家楊培東因開創性地發明了基於納米顆粒的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獎項。楊培東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楊培東教授將參加將於今年10月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楊教授獲獎後,WLF第一時間向他發出了賀信,並將於本月14日對楊教授進行視頻採訪。各位讀者有什麼想問楊教授的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我們將擇優向楊教授提出。楊培東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的個人演講。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楊培東榮膺2020全球能源獎
    楊培東因開創性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的提名。楊培東,1971 年 8 月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 S.K.
  • 中科大校友楊培東再獲全球科學大獎!
    近日,獲悉國際能源獎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名單,分別為楊培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812校友)、Carlo Rubbia(義大利)、Nikolaos Hatziargyriou(希臘)。楊培東楊培東獲獎理由是因開創性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非常規能源的提名。
  • 榜樣的力量,當今全球最為尖端的十大化學家-楊培東
    楊培東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創始院長,曾當選當今全球最為尖端的十大化學家之一,當今排名第一的資料科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S.K.和Angela Chan傑出能源教授和化學教授。
  • 與諾獎擦肩而過的蘇州人楊培東,剛剛獲得2020年全球能源獎
    楊培東:用液體陽光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楊培東,1971 年 8 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 S.K.1993 年楊培東獲得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7 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 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楊培東主要研究內容為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
  • 蘇州培東班創始人楊培東談教育
    一個很老很樸素的命題,在世界頂尖青年科學家、蘇州人楊培東身上詮釋得淋漓盡致。戴著繡滿「化學元素周期表」領帶的他,回到母校木瀆高級中學,為以他名字命名的培東實驗基地和實驗班揭牌。   當天楊培東一出現,便在木瀆高中學子中引起了轟動。大家都想知道成才的秘訣是什麼,楊培東回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年他放棄其他高校選擇中國科技大學,並從此一頭扎進科學和學術的海洋,正是基於自己的興趣。
  • 中科大校友楊培東獲全球能源獎,他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材料學家
    楊培東院士因開創性納米顆粒太陽能電池和人工光合作用而獲得今年的全球能源獎,該獎由全球能源協會和國際能源獎委員會評選頒發。楊培東所獲的榮譽:2001 年至 2004 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3 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 100 位頂尖青年發明家
  • 中國材料學家楊培東,斬獲國際大獎,能力與貢獻獲得大眾認可
    這位專家就是楊培東,作為此次國際頂級大獎2020年全球能源獎的獲得者,楊培東不僅是我國中科大少年班的成員之一,更是加州大學下設的伯克利分校所聘請的一名教授,而此次獲得如此大獎,卻並不是楊培東在科研的道路上獲得的第一次肯定。作為我國中科大的一名學子,楊培東在1988年入學之際的成績就是突出的,此後在校期間更是表現優異,在校期間就獲得了一次大獎。
  • 【果殼網專訪】楊培東:開創新領域,才會有原創性發現
    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材料科學家,在路透社「最優秀100名材料科學家」榜單裡排名第一位;只花了4年,就成為了伯克利大學化學系的華人終身教授;因為在納米材料領域裡的突出貢獻以及精彩的創造力,去年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在今年5月3日,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楊培東,他說:「當你在研究一個全新的領域,才會有新的發現。」
  • 株洲女婿楊培東與諾獎失之交臂 嶽父嶽母:他還年輕
    ▲《世界日報》曾報導過楊培東和王玫的故事  記者 陳馳/文 記者 謝慧/圖(翻拍)  昨天下午,天元區湘銀小區內,王嗲嗲與劉娭毑早早守在電視機前,等待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獎結果。  造出首個納米導線雷射器,可提高計算機存儲量  全球最大的專業信息服務提供商湯森路透集團日前發布2014年度「諾貝爾獎級別」的「引文桂冠獎」獲獎名單,這也通常被視為諾貝爾獎預測名單,楊培東這個全球材料科學家中的「納米牛人」也在名單中。  昨日下午,談起女婿楊培東,王嗲嗲感到十分自豪,「這小子還不錯」。
  • 「蘇州院士」楊培東:當選美國雙院士,中國人的後代要會說中國話
    江蘇蘇州楊培東,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之一。人們是從什麼時候起產生探索宇宙的遐想的呢?是從我國古代人民流傳的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開始,亦或是外國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時?幾日前,一則人類移居火星關鍵技術再獲突破的新聞引發熱議,而促成這項關鍵技術的重要帶頭人就是楊培東先生。納米技術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勤奮刻苦是他不斷進取的保障。
  • 楊培東的偉大成就:研發人工光合作用,讓二氧化碳變成汽油、藥品
    其中就包括楊培東。  很多人並不熟悉楊培東,楊培東是諾貝爾獎的熱門陪跑人選,2014年,作為湯森路透集團預測的熱門人選——楊培東與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擦肩而過!  比如楊培東團隊在只及人類頭髮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納米雷射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於未來的光子計算機。他還創建了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
  • 楊培東:這種材料能做手機透明電極 還能探人腦
    正文:文/網易科技 溫泉一種只有頭髮絲1/1000粗的納米材料,正在開創納米科技的嶄新歷史。這是半導體納米材料,繼量子點、碳60、碳納米管之後的第四類納米材料。1993年開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材料學家楊培東和他的導師所做的原創性工作開創了這個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