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專訪】楊培東:開創新領域,才會有原創性發現

2020-12-01 果殼網

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材料科學家,在路透社「最優秀100名材料科學家」榜單裡排名第一位;只花了4年,就成為了伯克利大學化學系的華人終身教授;因為在納米材料領域裡的突出貢獻以及精彩的創造力,去年他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

在今年5月3日,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他是楊培東,他說:「當你在研究一個全新的領域,才會有新的發現。」

楊培東研究的是一類有著獨特性質的「半導體納米線」,納米線大約只有人類頭髮寬度的萬分之一,這些納米線有些可以轉換熱能、光能為電能,有些則可以作為納米雷射器,應用廣泛,潛力十分巨大。楊培東一直是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廢熱發電」、「最小納米雷射器」、「人工光合作用」,都是他納米導線研究之路上結出的累累碩果。

儘管已經是終身教授、納米公司的合伙人,楊培東仍然花了很大的精力在中國推進納米材料學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經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原創性」,認為做研究就要做原創性的,別人沒有做過的研究。

果殼網科學人與楊培東教授見面時,他正在為上科大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組織與建設奔走。作為該院的創建院長,楊培東告訴科學人:「我來,就是為了發展國內的科研人才。」楊培東希望有志科研的學生們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從本科開始就對學術研究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楊培東說,在科學研究裡,「當你開創新領域,才會有原創性發現」。圖片來源:scpr.org

「做創新的東西,才會有新的發現」

科學人:為什麼選擇做納米材料這個方向?

楊培東:我在中國科技大學的時候,導師是錢逸泰院士。當時我們在做高溫超導體實驗。做高溫超導體也好、做納米材料也好,這些都是材料學科的分支,所以實驗方式和實驗手段是很接近的。我本科畢業去哈佛,就開始慢慢進入到納米材料這個領域。 

在我讀研究生的時候,那時候大家都在做碳納米管和C60。不過,那時C60太多人在做了,所以我在研究生選題的時候決定不去做這個方面,那個時候我們就決定挑選一個根本沒有人涉獵的方向。碳納米管也是一維材料,我們就想做一維材料的其他方向——半導體納米導線。

然後在1994年,我和我哈佛的導師開創了半導體納米導線的全新的領域。因為在做新的東西,才會有全新的發現。這也是第一次把半導體納米導線這個概念在科學界定了下來。

後來博士畢業,在我看來博士後需要學點新的東西,就離開了半導體納米這個領域大概18個月,選擇了納米材料的自組裝。所以,我在研究生階段和博士後階段做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

去伯克利大學組建自己的研究組的時候,則決定把研究方向定為半導體納米導線。納米雷射器延續了納米導線有趣的光學性能,2001年,我們做的納米雷射器獲得了裡程碑式的成功。去年湯森路透的「引文桂冠」獎就是嘉獎了我們在納米線光子學方面的研究。

楊培東(右)在接受科學人採訪時,反覆強調「原創性」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攝影:科學人

「我做的是基礎研究」

科學人:半導體納米導線是比較偏應用的研究,你選擇研究方向時,會更多地偏向應用性的研究嗎?

楊培東:其實我研究組裡做的基本上都是基礎研究。比如廢熱發電,外界理解叫廢熱發電,我們組裡面叫「熱電材料性能」。人工光合作用呢,在實驗室裡就是研究「光吸收半導體材料」,這些其實都是基礎性的東西。

「麥克阿瑟天才獎」就是獎勵我們研究組這10年來的所有的關於納米材料的研究。表彰了我們在納米導線領域的工作,它也點到了半導體納米線,點到了人工光合作用和廢熱發電。

科學人:您的很多科學研究,也已經轉化為了實用技術。

楊培東:熱電材料的功能特點就是能夠把熱能轉變成電能。大家一直在尋求一種材料,在高溫區間能夠有一個很好的熱電轉化效應。我們發現矽納米導線可以做這個事情,並且成本足夠低,就決定把它推入市場。

現在我們正在嘗試大面積地應用在發電廠、煉鋼廠,也可以用於收集汽車排氣孔附近的廢熱。把實驗室中基礎的東西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轉化為技術,這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

科學人:你在「人工光合作用」相關的應用的研究方面也是領軍者,這個計劃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更複雜。大約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人開始做人工光合作用了,最多的是「水分解」。而我們組裡最關鍵的一個技術是把半導體納米導線的陣列引入到人工光和作用領域當中。

光合作用,「光」是吸收光,「合」是化學反應。從對太陽能電池的研究上,我們已經對光吸收的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另外一個就是怎樣做化學反應。

要做化學反應的催化,首先要引入一種高比表面積的高性能的半導體。這樣我們的半導體納米導線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在我們之前還沒有人用半導體納米導線,我們在概念上引入了這個東西之後,就把高比表面積的半導體納米導線和催化劑建立了聯繫。

兩年前,我們第一次真正地把這些東西都集成到一塊,就形成了一個拿在手裡的東西。這時就可以把它放在水裡面來光解水。

楊培東團隊利用半導體納米導線的性質,提出了人工光合作用的可行性方案。圖片來源:nanowires.berkeley.edu

科學人:就是說人工光合作用,已經有成型的樣品出現了?

楊培東:是的,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兩年前就證明了我們關於半導體納米導線的概念是對的。關鍵在於固碳部分很困難,主要是因為催化劑。

水分解的催化劑我們知道的很多,但固碳就不行。比如把CO2還原,可以還原成CO、甲醇、甲烷等等不同的一碳化合物。而且我們最終目標是把太陽能、水、CO2 轉化成燃料,所以我們還想做更大的東西,從一碳做到二、三、四碳。

由於手上沒有很好的合成的催化劑,所以我們就想利用細菌幫我做這個事情——而正好自然界有細菌能夠幫我們做CO2的鍵合。當半導體納米導線吸收光之後,就把電子傳給催化劑——細菌,細菌吸收CO2後利用水來合成甲烷,乙酸,一直到丁醇,一步到位。

現在我的團隊已經提出了一個可行性的途徑,真正做到了一步將太陽能、CO2和水轉化為化學能。這裡面太陽能的轉化率與真正植物的轉化率是一樣的, 甚至更好。關於「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美國包括國內都在報導這個事情。

「從技術到應用,還需要更多探索」

科學人:人工光合作用如果要投入實踐,目前還面臨哪些困難?

楊培東:雖然從科學角度的來說我們已經達到了,但還沒有達到完全應用的水平。不像之前的廢熱發電,那是相對已經成熟了解決了的東西。現在我們還正在基礎研究階段,證明了人工光合作用是可行的。接下來我們要把成本降下來,做更穩定的系統,讓效率更優化一些,才能談到應用。現在還不到這個地步。

科學人:您覺得一項技術從發明到全面應用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楊培東:這個時間是不可預期的。比如我們做的廢熱發電,就花了10來年來進行基礎研究。然後我們發現了一種材料,無論是從能量轉化效率、穩定性和成本上,產業化已經可以接受了。所以幾年內我們就把實驗室的東西進行了應用。

但我們之前也沒有想到,5年內我們就可以把廢熱發電的基礎研究轉變成應用。人工光合作用從研究到應用,也許是5年,也有可能20年。科學上的問題,我們已經證明是可行的了,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才能把這項技術的穩定性、成本、效率提高些。

科學人:作為納米材料的專家,您覺得納米材料有哪些更廣泛的運用麼?比如未來科技中會有些應用?太空電梯有可能嗎?

楊培東:關於納米的未來科技其實有很多。納米科技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是很廣的,在生物方面也有很多應用:比如如何定向輸送藥物,這個做的人也很多,進入了商業化的運作。還有納米技術和人腦的連接,都是納米材料應用的例子。

關於納米材料的研究已經進行很多年了,從80年代末就開始做的碳納米管,到現在已近二三十年了。納米材料的應用,我們已經可以慢慢地看到了,比如高清顯示屏,這是我第一個公司Nanosys Inc在做的事情。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納米材料的出現,但它其實在生活中到處都在。

「我希望改良中國高校的科研」

科學人:現在您是中國美國兩頭跑,你是出於什麼考慮,選擇在美國工作之餘,還投身於中國科學教育工作?

楊培東: 我現在是大概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回國一趟。像這次我在香港、復旦有個會,這次就有時間可以在上海科大呆幾天。我接受你們的採訪,也是因為看了你們的網站,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我覺得作為一個科學家,當然大部分時間是在做科研,但除此之外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我在美國,也做一些行政方面的事情。然後我擔任美國化學學會的副主編,也已經做了十幾年。

我和國內的聯繫也一直很多,2006年我應中科院蘇州納米研究所之邀組建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室。2013年,幫助上海科技大學建立了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我覺得在國內建設這樣一個很「新」的學校,會受益更多學生,甚至產生高教系統的改革。

科學人:給中國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研究環境?

楊培東:是的,改善國內一直在強調的科研環境,進行高教系統的改革。

我在中國的工作大部分是幫助改善國內高校研究系統,往更好的方向走。無論是學校的研究,還是科研院所的研究,我都一直在說,從研究生開始,到做助理教授等等要鼓勵大家做原創的東西。這也是我在上海科技大學一直在鼓勵的事情。

(編輯:wuou,徐赫陽對本次採訪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楊培東:這種材料能做手機透明電極 還能探人腦
    1993年開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材料學家楊培東和他的導師所做的原創性工作開創了這個新領域。最近,楊培東接受網易科技專訪,他告訴網易科技,20年過去,人類已經對半導體納米材料的合成、控制、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有了相當的認知積累,並且已經看到它能夠在能源轉換、生物醫藥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 果殼網專訪Iordanov:透明桌面確實用了我的代碼
    但是,網友很快發現其中一段幫助文本是英文。經搜索發現這段文本來自加拿大軟體工程師約丹·約丹諾夫(Iordan Iordanov)的遠程桌面客戶端bVNC,這是一個「開源軟體」,原始碼是公開的。視頻截圖。可以看到疊加在PPT界面上的幫助文本是英文:「Direct, Swipe Pan: Swipe to pan around...」
  • 納米牛人楊培東今天衝擊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培東對納米光子學的貢獻,包括研製出第一個納米導線雷射器,使其成為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熱門人選。如果這次能夠獲獎,楊培東將成為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出生、有大陸教育背景的首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楊培東的姐姐楊靜漪昨天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楊培東這些年獲得了很多獎項,獲得諾貝爾獎一直是他們全家人最大的夢想。
  • 楊培東發明的人工光合作用 讓移民火星現曙光
    所以是有一些技術上面的不同,因此我們就可以一邊競爭,一邊合作,我們在技術層面上還是有一些不同,但是大的方向的確還是同一個框架。  《千秒》:剛才您講到光合作用、太陽能,還有氫能源, 您認為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還是目前發現只有這麼多比較好的方法?
  • 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楊培東說,「與此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在哈佛學會了如何作研究。例如,怎樣發現重要的科學問題,怎樣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等等。這些經驗對於我以後開始獨立的學術生涯非常必要。」  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及「誰對你的學術生涯影響最大」時,楊培東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我在哈佛大學的導師查爾斯?利伯教授。他是個了不起的研究員和導師。我十分欽佩他。他是我真正的榜樣。」
  • 科學網—楊培東:探尋納米世界的美
    例如,怎樣發現重要的科學問題,怎樣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等等。這些經驗對於我以後開始獨立的學術生涯非常必要。」 當《中國科學報》記者問及「誰對你的學術生涯影響最大」時,楊培東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我在哈佛大學的導師查爾斯·利伯教授。他是個了不起的研究員和導師。我十分欽佩他。他是我真正的榜樣。」接著,又補充道:「如果說我還有一點創新精神的話,這精神就是來自我的哈佛導師。」
  • 美國和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新星楊培東
    近年來,楊培東領導的研究小組接連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等權威科學期刊上發表有關納米材料的論文,他本人多次獲得各種科學獎金和榮譽,成為美國和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明星。  2001年6月,《科學》報導說,楊培東的研究小組在只及人類頭髮絲千分之一的納米導線上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雷射器——納米雷射器,這一發明將有可能用於未來的光子計算機。
  • 【果殼網專訪】愛德·賽克斯:科學媒介中心為科學服務,而非科學家
    隨後,果殼網又對該中心的部門主管愛德·賽克斯(Ed Sykes)博士進行了專訪。賽克斯博士曾參與了福島核洩漏危機的相關科學傳播工作。另外在英國本土,他還參與了讓農民合法獵殺獾、豬流感流行等議題的研究。資金來源:收錢不會給限制我們的報導果殼網:科學媒介中心接受捐款。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鄭曉廷: 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
    這篇論文通過11件保存著後肢羽毛或皮膚結構的早期鳥類標本,揭示了早期鳥類的進化過程——始於四肢均有翅膀,到後來僅前肢有羽翼(果殼網的報導在這裡)。這在科班出身的科研圈可能不算太大的新聞,然而,加諸在鄭曉廷身上的標籤還要複雜得多:他以一個國有礦長的身份,傾盡3.6億全部財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收藏有總數高達39萬件的古生物和礦物標本,以至《科學》雜誌在專訪中稱其為「恐龍王」;他辭去縣人大副主任的公務員身份,卻以初中肄業的學歷受聘為山東臨沂大學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它可能也要走院線,總局正在審。自然科學類的,肯定還是要看國外的作品,2013年我最喜歡的還是《非洲》。《非洲》對一般觀眾來說節奏可能稍慢了一點。果殼網:對於您的職業選擇來說,有沒有那麼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9月初,印格致拜訪了國家納米中心實驗室,果殼網在北京採訪了他,一探這位掌握著眾多科研工作者命脈的主編大人的底細。主編大人的名字是Ed Gerstner。剛到中國他想為自己取個中文名,他的同事曾建議他取名叫「高帥富」,(編輯吐槽:這位同事,你真的是很誠懇的建議嗎?)但是他發現自己的名字(Ed)總出現在大街小巷,比如「複印、列印」。於是他決定把「印」作為自己中文名的姓。
  • 楊培東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統進入2.0版,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指日...
    楊培東說。科研重在「原創」,成果來自積累「人工光合系統」得以發展至今,並取得如此引人矚目的成果,這得益於楊培東多年來在多個領域知識的積累,以及其富有「原創性」的設計思維。由於在半導體納米線上的開創優勢,加之他在化學、微生物學等領域的不斷學習及深度投入,楊培東實驗室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一個比較『小眾』的領域。」楊培東說,「因為它要求的學科跨度比較大,對科研條件和技術積累的要求比較高。不是很多實驗室都能做到這一步。」但是「小眾」並不意味著該領域研究的重要性不夠。
  • 【果殼網專訪】來,和徐星聊聊恐龍和化石
    這具骨架只是一具霸王龍的模型,原型取自1905年在加拿大發現的霸王龍骨骼標本。攝影/Calum MacLeod, USA TODAY。圖片來源:usatoday30.usatoday.com提起古生物學,公眾有興趣的不算特別多。但若說到恐龍,則算得上是科學傳播領域中最受人歡迎的形象之一。
  • 定位專家顧均輝「在行」開出最貴課程 果殼網COO:值得學習
    近日,唯一操盤過兩家跨國企業、擁有國際視野的定位落地專家顧均輝在知識技能共享平臺「在行」開課,每人每次58000元的價格開出在行單次課程最高價,讓果殼網COO姚笛不禁感慨「賺錢太狠,值得學習」。 COO朋友圈轉發評論顧均輝在行定位課程  2015年上線的在行是知識共享經濟領域的先行者,入駐行家不乏各領域精英人士。
  • 【果殼網專訪】哈洛德•賀歐夫各特:徹底證明弱哥德巴赫猜想
    果殼網前不久對他進行了一次採訪。果殼網:你在證明中用到了計算機,那你對計算機在未來的數學證明中發揮的作用有什麼看法?賀歐夫各特:在我們的證明裡,計算機做的就是驗證一些有限的陳述,跟 19 世紀的手工驗證沒什麼區別。但現在計算機還能獨自證明一些簡單的小引理。最近有篇論文,其中一個引理的證明就來自計算機。
  • 【果殼網專訪】布萊恩·考克斯:「科學必須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果殼網:你怎麼看待曼大物理系入學成績高漲這一現象?考克斯:在英國,物理這一學科越來越受歡迎。這裡邊有許多原因,我覺得如今現在電視上許多優秀的物理科學紀錄片確實有幫助。但事實上,多年來許多人一直致力於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因為他們發現這對於國家經濟發展非常重要。
  • 蘇州培東班創始人楊培東談教育
    一個很老很樸素的命題,在世界頂尖青年科學家、蘇州人楊培東身上詮釋得淋漓盡致。戴著繡滿「化學元素周期表」領帶的他,回到母校木瀆高級中學,為以他名字命名的培東實驗基地和實驗班揭牌。   當天楊培東一出現,便在木瀆高中學子中引起了轟動。大家都想知道成才的秘訣是什麼,楊培東回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年他放棄其他高校選擇中國科技大學,並從此一頭扎進科學和學術的海洋,正是基於自己的興趣。
  • 【果殼網專訪】麥可•舍默:美國頭號「科學打假人」 ,講科學...
    果殼網:那你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舍默:編輯《懷疑論者》雜誌和主持懷疑論者學會是我最主要的工作。我有一間辦公室,職員6個人,我每天都會去那裡。《懷疑論者》雜誌的文章大多來自外部作者,偶爾我自己也會撰文。譬如今天,我們就騎著車去了威爾遜山,哈勃正是在這裡發現了膨脹的宇宙!我還在查普曼大學和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編註:舍默正是在這裡取得了科學史的博士學位)給本科生教書,課程名叫「懷疑論101:如何像科學家那樣思考」。最後,我也寫書。
  • 專訪| 北師大邱小波教授:「蛋白修飾和降解」領域有很多驚喜
    抓住空隙,生物探索開始了此次專訪。邱小波教授是「蛋白質修飾和降解」領域的傑出學者,曾先後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人事部高層次留學人才基金,併入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在接受生物探索採訪時,他強調道:「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執行者,其修飾和降解關聯所有的生命活動,是生命醫學研究領域的一個永恆主題。」